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11月17日,被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垂直轉運中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記者 劉洋 攝
探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從嫦娥一號傳回《歌唱祖國》的音符,到嫦娥四號拍下人類首張近距離月背影像......十幾年來,中國探月工程碩果纍纍,一個個驚喜時刻令人印象深刻。嫦娥五號即將奔月,小編為你整理了「嫦娥」的奔月曆程,一起來get中國探月工程的高光時刻~
先來看一個視頻↓↓↓
點擊觀看視頻(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已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
圖片來源:中國探月工程微博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在軌有效探測16個月,首次實現我國自主研製的衛星進入月球軌道並獲得全月圖。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一步戰略目標。
2008年11月12日15時05分,根據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獲取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作為二期工程先導任務發射成功,為嫦娥三號詳勘了落月區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獲得了世界上首幅7米解析度全月圖;拓展任務實現飛赴日地L2點開展探測,與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微博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踏上奔月之旅。12月14日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表面,隨後,著陸器與「玉兔號」月球車完成互拍並將圖像傳回地面,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微博
☑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從地球出發,成功繞月後,11月1日,返回器以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地球大氣層,安全精確著陸,為嫦娥五號任務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鵲橋號全家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任務的中繼通信衛星「鵲橋」發射成功。「鵲橋」穩定運行在地月引力平衡點軌道,解決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通訊問題。同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從地球啟程,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一圖帶你看懂中國探月之路↓↓↓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已進入發射倒計時,目標是獲取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作為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屆時將圓滿完成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一段動畫,演示嫦娥五號任務過程。為嫦娥五號加油!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
嫦娥五號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文昌航天發射場航天工作人員扮成美麗嫦娥,祝福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通訊員 王玉磊 供圖
嫦娥五號將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著陸,此地從未有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訪過。風暴洋相對較年輕,富集鈾、釷、鉀等放射性元素,該地存在大約13億至20億年前的玄武巖,獲得這些年輕玄武巖的同位素年齡,將有助於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正如11月5日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刊文所言,嫦娥五號可以填補科學家對月球火山活動研究的一個重要空白。此前對美、蘇獲取月壤樣品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頂峰,然後減弱並停止。但對月球表面的觀測發現,某些區域可能含有最近10至20億年前才形成的火山熔巖,這與嫦娥五號著陸地區的年齡相仿。如果嫦娥五號採回的樣本能夠證實這段時間月球仍在活動,將改寫月球的歷史。
那麼嫦娥五號如何實現採樣返回?這是一段2017年對外發布的全程動畫演示,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點擊觀看視頻(來源:我們的太空微博)
加油,中國航天!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長五」送「嫦五」,整裝待發
期待來自月球的好消息!
科普多一點>>>
圖片來源:我們的太空微博
【中國探月LOGO「月亮之上」寓意】「月亮之上」以中國書法筆觸,抽象勾勒出一輪圓月,一雙腳印踏在其上,象徵著月球探測的終極夢想。圓弧的起筆處自然形成龍頭,象徵中國航天如巨龍騰空而起,落筆的飛白由一群和平鴿構成,表達了中國和平利用空間的美好願望。整體圖形由一弧兩點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同時代表「繞」「落」「回」三步走。中國韻味十足的創意獨特,簡潔而明朗,體現了傳統和現代的完美結合。
(*資料綜合自南海網、中國探月工程微博、我們的太空微博、人民日報、新華網、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