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邱江華
11月24日4時30分,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大地還在沉睡,一陣巨響劃破天際;茫茫夜幕漆黑,一道烈焰直指蒼穹。發射任務圓滿完成,多家海內外媒體紛紛第一時間發文:九天攬月星河闊,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執著守望的夢想,已然成為現實。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多家媒體聚焦關注
《點火!升空!》24日凌晨5時零5分,距離火箭發射僅過去半個小時,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就發布了火箭發射的現場視頻:高大的發射塔架,環抱著乳白色的巨型運載火箭直指蒼穹。開始倒計時了:「10、9、8、7、6、5、4、3、2、1,點火!」指揮員一聲令下,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尾部噴著輝煌的火焰直上雲天。遠在四海的中華兒女們,即使是通過視頻的方式看到火箭發射的畫面,依然熱淚盈眶。「中國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有網友感慨。
外國媒體同樣關注此次火箭發射。美聯社早在11月17日就對此進行報導,稱此次任務將從月球帶回物質。隨著2003年以來中國的太空計劃不斷積聚動力,這次嫦娥五號任務已經成為中國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之一。「中國巨大的技術和工程人才庫已經使其能夠克服大多數障礙。」該報導稱。
圖文、視頻形式繽紛
「嫦五」奔月作為人類探索月球的又一偉大嘗試,備受矚目。多家媒體對此報導別出心裁,創意層出不窮。
《一睜眼,就是這件大事兒!》24日6時18分,新華社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創意海報:玉兔在月球上已等候多時啦!只盼與「嫦娥」早日見面。
中國新聞網用一則Vlog《嫦娥五號「奔月」前,這些知識點你get了嗎》,以記者探訪的形式,走進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提前為觀眾梳理「嫦娥五號是完成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收官之戰」等此次發射任務的三大知識點。
科技日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嫦娥五號靠什麼往返地月?》,對「嫦五」奔月進行科普。
自媒體公眾號「我們的太空」則用一張張美圖,帶領讀者回顧嫦娥五號騰飛的那些瞬間。此外,「我們的太空」新媒體中心還與少年航天局聯合對古代神話故事進行改編,推出動畫短片《小嫦娥找媽媽》,不少網友看後紛紛點讚:「具有教育價值,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一顆航天強國的種子。」
深情祝賀意義重大
幾代人的飛天夢,碧海青天夜夜心。「『長五』飛天,『嫦五』奔月」,24日,《海南日報》特為「嫦五」發出一份電子版號外報紙,並以兩個整版聚焦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長徵火箭雄赳赳,護送『嫦娥』奔月球。大氣巡天國夢就,神州處處盡風流」,一篇報導中記錄了現場觀眾難掩興奮,即興賦詩一首。
《紐約時報》稱,這次嫦娥五號帶回的豐富樣本將具有巨大科研價值。《紐約時報》盤點了中國近年來探索太空的努力,指出中國是本世紀唯一一個將機器人巡視器送上月球的國家。報導還稱,雖然中國進入太空領域的時間很晚,但取得的進步卻非同小可。「中國進入太空領域的時間遠晚於美國和前蘇聯,但該國在過去十年成績斐然,現已躋身航天大國之列。」
不忘初心,是最樸素的浪漫。觀察者網在發表文章中寫道:「去年的航天日晚會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曾介紹,嫦娥五號從月球上帶回的樣本將會分為兩份保存,一份保存在北京,一份保存在湖南。『毛主席曾說過,可上九天攬月,現在我們實現了九天攬月,所以把月壤放到湖南也是對毛主席的一種告慰。』」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4日訊)
原標題:「嫦五」順利飛天,國內外多家媒體關注—— 九天攬月步步高 神州沸騰聲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