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訊】中國於北京時間24日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這是逾40年來全球首個旨在將月球巖石樣本帶回地球的探月任務。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五」於北京時間24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片來源:新華社)
英國《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11月23日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嘗試從尚無人涉足的月球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月球最大的月海)北部收集至少2千克月壤。
如果採集成功,嫦娥五號順利返回地球,那麼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上獲取樣本的國家。上一次月面採樣任務是由蘇聯的月球24號(Luna24)自動探測器於1976年完成的,該探測器將重約170克的樣本帶回了地球。
鑑於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探測器的實際著陸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肖龍教授表示,中國航天局選擇了月面火山平原呂姆克山(Mons Rümker)以東的潛在著陸區。肖龍曾為「嫦五」著陸的候選地點提供建議。
肖龍表示,呂姆克山附近的巖石樣本可能有約1.2至20億年的歷史,比阿波羅探月計劃採回的樣本年代更新。
「這將是有史以來從月球帶回的最年輕的火山巖樣本。」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雷達觀測專家凱薩琳·內什(Catherine Neish)說,「這是一此非常令人振奮的任務。」
「嫦五」完成月面任務後,其採集的樣本將被保存在探測器的上升段,該艙段將從月球升起並再次與軌道飛行器接觸,樣本將被轉移到返回艙。隨後,太空飛行器將離開月球軌道,預計於12月中旬在內蒙古著陸。
「在另一個星球表面的每一次著陸都具有挑戰性,而『嫦五』探月任務在本質上會更加複雜,因為它將收集、存放並從月面升起再返回地球,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中佛羅裡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行星地質學家凱莉·唐納森·漢娜(Kerri Donaldson Hanna)說,「這是現代太空探索時代從未有過的嘗試。」
如果「嫦五」成功完成任務,那麼其它帶回的新樣本將填補人類對月球形成方式認知上的巨大空白。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地球化學專家馬克·諾曼(Marc Norman)表示:「這將是了解月球內部熱演化的關鍵信息。」
內什指出,如果分析表明,這些月面樣本如我們認為的那樣年輕(20億年或更年輕),那麼它將揭示月球在冷卻和磁場關閉時期的演化狀況。
這些樣品還將幫助研究人員根據撞擊坑的密度更好地校準月球表面年齡。
諾曼說:「如果我們能將絕對年齡與月面隕石坑密度聯繫起來,那將為我們提供一個非常有用的數據點,我們可以以此對太陽系中其他行星進行地質測繪。」
「嫦五」只是中國政府實施的四階段探月計劃中的一部分,可能是未來(大約2030年)將中國太空人送上月球的準備性步驟。「中國計劃得很長遠,他們對於通過登月和探測火星來實現的目標具有戰略性思考。」諾曼說。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嫦娥任務成功率都很高。」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地球行星學教授萊昂內爾·威爾遜(Lionel Wilson)表示,「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於月球背面,這證實了中國航天擁有強大的著陸系統。我預計,此次『嫦五』也能夠成功著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