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探月,如何把這麼多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2020-12-14 北晚新視覺網

本月的某一天,我們將收到「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的「快遞」。這次「嫦娥五號」探月舉世矚目,值得研討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今天只談一個科學思維: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作者:李崢嶸

12月3日,也就在「嫦娥五號」在月球上點火起飛前,騰訊ConTech大會上,多位科學家圍繞「飛向月球,躍向火星,人類何時自由遨遊太空」展開了一場討論。中科院自動化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談到這次探測器在月球上自動打孔取樣的困難程度跟地球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鑽取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意外。「這麼多航天人的任務就是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找到確定性?《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提出了三點可供我們學習的思維方式:

首先,要謙卑地承認自己無知,謙遜聆聽他人的意見。在心理學上有個認知達克效應:越是無知的人越狂妄自大,知識越豐富的人越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越能發現、承認與學習別人的優點。就像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說的:「完全自知的無知是知識獲得真正進步的前奏。」物理學家費曼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依然謙遜地稱自己是「一隻迷茫的猿人」,並以兒童的好奇心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物,他說:「我覺得未知讓人生變得更有趣,這樣總比帶著有可能錯誤的答案生活要好。」

其次,把不確定性當成朋友,勇敢走進未知的世界。很多的科學家都是在經歷一次一次的失敗和不確定之後發現科學的定律,比如曾經證明費馬大定律的安德魯·懷爾斯把發現的過程比喻成在一座黑暗的宅邸中摸索前行:「首先要進入一個房間,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摸索前進,四處探索和創造各種東西,經歷了極大的無所適從和困惑之後,才可能最終找到電燈開關,然後又走向下一個黑暗的房間,一切重新開始。」

第三,用知識減少不確定性。火箭科學裡有兩個原則,一個叫做創建備份,一個是設定安全邊界。

創建備份是保障即使出了故障也不會危及整個任務,就像汽車有備用的輪胎、波音飛機上會安裝兩臺引擎。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書寫的《月背徵途:中國探月國家隊記錄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全過程》記錄了這樣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2018年5月,中國首次發射環繞月球軌道的微衛星「龍江一號」和「龍江二號」。「龍江一號」在中途修正中,衛星信號突然消失。之後「龍江2號」在中途修正中也出現了狀態失穩的情況,青島測控站跟蹤信號中斷,緊急切換到喀什站發送指令,但是喀什站的跟蹤也很快中斷,關鍵時刻,臨時增加的佳木斯深空站為「龍江2號」中途修正提供應急監控支持的方案起作用了,佳木斯深空站的跟蹤信號正常。經過近三小時的緊急搶救,飛控中心發送了500多條指令讓「龍江2號」轉危為安。科學家們都為這次成功的緊急搶救而歡呼,也為調用佳木斯深空站的正確決策而感到慶幸。

建立安全邊界則要比需要的準備更多。比如宇宙飛船隔熱層厚度超過標準要求,以防充滿不確定性的太空環境比預想的更惡劣。再比如火箭上發射以後也沒有辦法再召回上面的硬體,所以上面使用的工具是多用途的。「火星探測漫遊者計劃」曾經在2003年向火星發射了兩臺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器上面裝有各種不同的工具,能夠靈活多能,應付各種不確定性。2006年3月,「勇氣號」的右前輪失靈,操控「勇氣號」的太空人就將它倒著開,直至其服役結束。

不是每個人都立志成為火箭科學家,但可以學習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學生在學校裡往往被直接教給一個公式,然後大量做題熟記公式、通過考試來檢測學習成果。但其實科學家們探索科學的過程並沒有一條筆直的道路、沒有一個明確的公式存在。科學探索的過程有很多不確定性。唯有把好奇心作為探索的燃料,向著未知的世界出發,充分利用不確定性,才能創造出最具潛力的成果。

你也可以設想你的生活裡有沒有備份,如果出了問題你會怎麼做?我們在學習中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常常找藉口說我不夠格、我沒有做好準備、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不妨先做起來!心理學上有「五分鐘原則」,只要你開始第一個五分鐘,就會做得更久。秘訣在於看到一條清晰的道路之前,就要開始行走。如果你永遠不開始就永遠原地踏步。火箭科學家奧贊·瓦羅爾勉勵我們:「邁開你的步伐吧,如果因為你的輪子卡住了,你可以學會倒著走。邁開你的步伐吧,因為這是前進的唯一的方式。」「敢於冒險才能實現突破,固步自封就不會有出人意料的發現,唯有那些領先時代之人才敢於與偉大的未知事物共舞,並在現狀中發現潛伏的危機,而不是滿足於現狀。」

原標題:探月啟發: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嫦五」啟程探月,多國科學家:史無前例且令人振奮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五」於北京時間24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肖龍曾為「嫦五」著陸的候選地點提供建議。肖龍表示,呂姆克山附近的巖石樣本可能有約1.2至20億年的歷史,比阿波羅探月計劃採回的樣本年代更新。「這將是有史以來從月球帶回的最年輕的火山巖樣本。」
  • 「嫦五」為何探月、如何探月?這裡有答案
    未來的20多天,她的每一步行程都牽動我們的心。很多人有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請「嫦娥」不辭辛勞趕赴38萬公裡外的月球挖「土」?她選擇降落和挖「土」的地方有何特點?大致要經歷一段怎樣的旅程?對此記者採訪了著名航天科普專家龐之浩。困惑1:研究月壤有何科研價值?龐之浩說。
  •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思考
    確定性害死人 你發現沒,一個人在外企工作久了,自己的大腦就會馴化成一個樣子「守規矩、準時、KPI、流程化」,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在BAT工作久了,時不時就冒出很多想法,不斷的突破自己的邊界,接受不確定性
  • 「嫦五」飛天,月球,我又來了!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中最關鍵的探測器。更為重要的是,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整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收官之戰,本次任務成敗與否,意義重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副總設計師朱曦全表示,今天,長五的出色表現為本次任務開了一個好頭。
  • 「長五」送「嫦五」,出徵
    【「長五」送「嫦五」,出徵!】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無論是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他們實際上都是由外部誘因觸發,給予用戶確定性的信任感,符合用戶的認知與操作習慣,讓用戶使用起來更加順暢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問題,主要來源於經濟行為學中的決策過程。當決策者對情況的結果有確定性的了解時,會選擇令自己滿意的方案;但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決策情況,用戶無法通過概率來確定結果,因此決策也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確定性讓人感到踏實和乏味;不確定性會帶來風險和機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給用戶呈現的最終結果,對於用戶而言,同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 「嫦五」奔月,去月球「挖土」沒那麼簡單!這些知識講給孩子聽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嫦五奔月11月24日4時30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順利將探月工程沒關係這還有個真人演繹的通俗易懂版本了解一下1 「嫦五」去月球做什麼?2 「嫦五」如何一步步完成任務?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軌道器組成。
  • 最強「挖土」「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原標題:最強「挖土」「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12秒,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發射!開始歷時23天的探月之旅。
  • 「嫦五」成功奔月,這些大學再立新功
    「嫦五」奔月,高校立功。本文小編帶大家揭秘嫦娥五號升空背後的「大學力量」。現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在「嫦五」奔月的任務中,國防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的設計與研製,為嫦娥五號完成探月任務貢獻出科大力量。
  • 「嫦五」順利飛天,國內外多家媒體關注:九天攬月步步高 神州沸騰聲聲遠
    發射任務圓滿完成,多家海內外媒體紛紛第一時間發文:九天攬月星河闊,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執著守望的夢想,已然成為現實。  圖文、視頻形式繽紛  「嫦五」奔月作為人類探索月球的又一偉大嘗試,備受矚目。多家媒體對此報導別出心裁,創意層出不窮。  《一睜眼,就是這件大事兒!》24日6時18分,新華社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創意海報:玉兔在月球上已等候多時啦!只盼與「嫦娥」早日見面。
  • 「嫦五」像串糖葫蘆?去月球「挖土」有多難?這場直播信息量真是...
    「嫦五」像串糖葫蘆?去月球「挖土」有多難?「嫦五」抵達月面後如何再次啟動返回地球?採回的月壤又對中國的太空探索有何種意義?央視新聞23日晚開始的「陪你追嫦娥」直播特別節目全都講明白了!
  • 定義合理的產品需求: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那麼,如何定義一個合理的產品需求,並且如何判斷一個產品需求是否是正確有效的,都是產品經理的一個重要課題,各種關於此命題的討論以及方法不一而足,大多乏善可陳。在這裡我從確定性和不確定的角度去聊一下這個事情。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存在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中,當我們的主觀意識對某種事物能捕捉的信息越多,其客觀的不確定性就越小,主觀的確定性就越大。
  • 「長五」和「嫦五」,已就位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長五」和「嫦五」,已就位!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本次任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這給我們帶來了求變、求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威脅。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及以後的重要任務。
  • 胖五!嫦五!相當威武!
    我國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動作。
  • 盤點那些為「嫦五」升天出力的高校
    今天,老馬主要想和您一起,盤點一下,那些為了「嫦五」默默奉獻的高校。1、「嫦五」總設計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校友—現任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挖土」裝上「慧眼」(2)為嫦五回「家」保駕護航(3)為嫦五安全著陸提供支撐
  •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  作者 張素 郭超凱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萬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原理
    現在的科學家都認為宏觀物體遵從確定性的宏觀力學原理,而微觀粒子卻遵從不確定性的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我來說出我的不同見解。 首先何為宏觀?何為微觀? 現在這裡我主要想說明的是一件事,一切宏觀物體在某時某地也具有不確定性,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今天的我肯定算是屬於一個宏觀物體了吧,比如就在此時此刻的午後我在公司的宿舍,你知道我的具體位置在哪?,我是在床上躺著呢?還是坐在桌子前?是在窗前眺望?還是在衛生間?在衛生間我是在洗漱?還是在便池?也或在坐著?還是在走動?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長五」送「嫦五」奔月,為何...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長五」送「嫦五」奔月,為何去月球 2021-01-12 11:57:32|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1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即將發布,筆試預計3月份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