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2020-12-0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無論是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他們實際上都是由外部誘因觸發,給予用戶確定性的信任感,符合用戶的認知與操作習慣,讓用戶使用起來更加順暢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問題,主要來源於經濟行為學中的決策過程。當決策者對情況的結果有確定性的了解時,會選擇令自己滿意的方案;但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決策情況,用戶無法通過概率來確定結果,因此決策也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

確定性讓人感到踏實和乏味;不確定性會帶來風險和機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給用戶呈現的最終結果,對於用戶而言,同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確定性讓用戶快速上手,保持用戶的原有資習慣,或者移植意見產品的使用習慣到另一件產品上,是降低了用戶的準入門檻,快速將產品內容呈現在用戶眼前;不確定性用來留住用戶。不可預見的內容讓大家欲罷不能。但是當所有的內容都見過之後,開始出現重複行的內容時,用戶的熱情便會快速消減。比如小浣熊的集卡遊戲,比如旅行的青蛙中的風景照片,當用戶見過絕大部分新的內容,或者收到的明星片中的風景開始不斷出現重複內容時,用戶的熱情就已經開始消減了。

一、確定性

確定性所代表的各類因素,更加符合用戶的認知和習慣,能夠幫助用戶快速從相似競品、日常生活中將自己的認知和行為移植到新的產品使用中來,從而帶來更加快捷的使用效果;縮短用戶「熟悉」產品的進度,幫助用戶快速達到從小白用戶到中間用戶的極速「進化」。確定性的因素,也給予用戶充分的控制感,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

「確定性」給用戶帶來即時滿足,或另一方面也是對用戶基礎訴求的滿足。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屬於底層需求的滿足。產品中所蘊含的「確定性」,具體包括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和用戶行為的確定性。但是這兩種確定性是相對存在的,也是動態存在的,不具有絕對性。

1.1 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

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是指同一類型,或者解決用戶同一需求的產品,在產品支持的核心功能是確定的。這種確定性來源於產品功能、技術手段,商業模式、市場現狀、用戶訴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最終沉澱下來的相對穩定的產品功能形態。

產品功能結構的確定性,從用戶體驗五要素上來看,屬於範圍層上的特徵和功能的確定性。在這個階段,在各方面的影響下,一些特異性的功能也在產品的快速迭代中不斷出現和消失,最終產品的核心功能逐漸沉澱下來,用戶習慣逐漸形成。例如:在短視頻產品中,主要核心功能包括瀏覽、拍攝、編輯、分享、個人中心幾個功能模塊,這個無論在任何短視頻應用中打開,都是一樣的存在。

另一方面,有些確定性的產品功能具通用性,或者說是一種方式的代名詞,例如:支付功能。產品如果涉及用戶付費流程,那麼付費的途徑和功能主要來自已知的兩大途徑,這個時候就需要調起對應的插件或者調起其他應用進行付費,這也是產品功能結構穩定性的一種表現。當然,這種穩定性是保持在功能足夠完善、用戶倆足夠大、甚至達到「壟斷」的前提下的

產品功能結構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產品支持的核心功能的同質性,在產品的表現層面的差異化則是始終存在的。

1.2 用戶行為確定性

產品功能結構的確定性,與用戶行為的確定性是相輔相成的。

早期用戶的行為模式,與新產品的功能不一定相切合,或者用戶的潛在訴求還沒有被挖掘,固定的行為模式也沒有完全成型。因此在這一階段,產品的功能更多是延續用戶的舊有行為模式,或者逐漸引導用戶適應新的行為模式。

當產品核心功能逐漸沉澱下來,具有確定性的時候,用戶的行為習慣也被同步養成甚至固化,這個時候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具有了確定性。這個時候新的用戶行為具有了確定性,當該類型下有新產品進入市場時,就該考慮到目前用戶的行為模式,從而決定是滿足順應用戶當前的行為模式,還是反其道而行之,尋找新的需求切入點,突破用戶的行為模式,為「確定」的用戶行為模式帶來衝擊。

典型案例是打車軟體。

用戶使用打車應用時的行為路徑主要包括:選擇類型-設置地點-設置時間-等待應答 幾個主要節點。這些節點流程可以通過頁面的內容布局直觀看到,只要的節點內容都在首頁強化露出;無論是老牌的滴滴,還是剛剛進入市場不久的其他應用,在首頁的設計上都遵循了用戶的使用習慣。

另一方面,打車應用的用戶行為確定性,也是舊有操作與新行為融合的典型。在打車軟體還未流行的時候,用戶的打車行為可以完全歸結於「線下」「手動」操作,在路上揮手叫車,上車後告訴司機目的地位置,到達目的地後付款。

當打車軟體逐漸進入用戶的生活後,產品的功能上逐漸開始完善,各種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的出現,例如預約功能、順風車功能,以及下車後結帳付款等功能,逐漸形成了打車產品固有的功能生態閉環,此時用戶的打車行為模式也逐漸相對固化。

在這個閉環的影響下,用戶的行為模式也逐漸被養成,因此當我們看到新的產品出現在這個領域的時候,縱然不會貿然挑戰這種「確定」的用戶習慣,更多選擇是優先「迎合」用戶已經養成的確定性的操作習慣,直觀反映在產品框架層面具有和現有產品驚人的一致性。

確定性不止是對於用戶的使用行為縮短了,同時也縮短了產品的整個迭代周期。但是如果網際網路產品始終墨守成規,缺少更多的內容或者「刺激」因素出現,那麼用戶很快變會失去興趣。這時就是產品的「不確定性」在起作用。

二、不確定性

產品的不確定性是一種給用戶帶來驚喜的刺激,有時也是對用戶習慣的一種挑戰。

在行為經濟學中,不確定性決策判斷是用戶經常使用的一種決策方法,用以進行快速的決策判斷。這是用戶從內激發出的一種不確定性的決策方法,不確定性的結果在出現之前,給用戶帶來的感受是風險和較低的滿意度,不確定性結果出現後,正向的結果帶來的滿意度提升是完全可以超出預期的。除去涉及財隱私等於個人安全相關的功能,其他功能都可以創造不確定性,因為用戶承受的風險很低,產生的收益充滿了誘惑。

從用戶的感受和認知角度來看,可以分為可預期、不可預期以及超過認知三類;從持續時長來看,可以分為即時的不確定性與持續的不確定性兩類。

2.1 從用戶感受和認知角度劃分產品不確定性

2.1.1 可預期的不確定性

即用戶對未來不久將要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的預期,但是信息的具體內容並不確定。例如:用戶在沉浸式地在抖音上觀看內容時,由於推薦算法的影響,用戶刷出的內容大部分是自己感興趣的,因此才會不斷刺激用戶繼續瀏覽下去。

這種產品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在開始時需要用戶主動去參與或者消費內容,隨後在一個視頻結束後,自動播放下一條內容,將用戶「黏住」;在這個過程中,推薦算法不斷完善和精確用戶的興趣畫像,不斷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準確刺激用戶的「癢點」。儘管每個視頻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具備的信息特徵與用戶的癢點是匹配的,用戶會主動選擇一直「爽」下去,這也是短視頻產品的用戶人均使用時長如此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1.2 不可預期的不確定性

此類產品不確定性,來源於產品中附加的一些表現層要素,或者框架層面的情感化表現。

情感化的具體表現方式包括:

(1)產品的擬人化

在一些交互節點上加入彩蛋信息來喚起用戶的同理心。例如B站的登錄頁面,用戶在輸入用戶名時,畫面中的形象是睜眼的,但是當用戶輸入密碼時,畫面中的形象架將眼睛蒙了起來。這種充滿「擬人」的展現樣式,不僅讓產品更加生動,也讓用戶對產品隱私性的保護周全性深入人心。

(2)增加操作趣味性

通過一些趣味性的引導來提升產品的友好性,在情感層面給用戶一種意想不到的「關懷」。例如Chrome瀏覽器斷網狀態下的小遊戲,對用戶的焦慮感就是一個有效的緩解。本來斷網是一件很讓人急躁的事,但是突然出現的小遊戲卻讓人玩得不亦樂乎,當用戶第一次遇到這樣的404頁面時,想必焦慮的情緒必然會有一種如沐春風般的恬適。

2.1.3 超出認知的不確定性

意為用戶不知道會即將發生的事情,這種情形的典型案例就是遊戲場景——每一關的打怪升級方式都不同,有些甚至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維認知才能通關。但是,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卻不限於此。

(1)樣式不確定性

側重於產品的框架層和表現層,產品頁面樣式、動效、文案的與眾不同,都會給用戶帶來視覺衝擊和文字效果衝擊,這種衝擊造成的結果有時都會重新對用戶的固有認知進行一次洗禮。

例如句讀應用中,主要操作方式是左右橫滑切換卡片,當用戶翻到第一張或者最後一張卡片後,繼續滑動頁面,此時頁面後露出的提示文案,並不是簡單的「已是第一張」「已是最後一張」這種針對現象直觀描述的文案,而是用了「來日尚可期」「往日不可追」兩條文案。

這種充滿筆墨氣息的文字內容,立即讓用戶浸潤在產品的風格調性當中,與其他類型的APP直接拉開了距離。這種超出用戶固有認知的設計樣式,給用戶帶來的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產品本身的印象和認知。

(2)結果本身的不確定性

這與產品本身強相關。例如Zepeto風靡一時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做出專屬的內容,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創造者。這種用戶結果的不確定性,對於用戶而言就是一種驚喜和刺激。

(3)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

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類似於創新設計方法中的「天才設計」,很多時候都是靈光乍現的,沒有固定的規律可循,往往與特定的產品形態、環境場景有關。例如Google 搜索在《復聯4》熱映時,加入了滅霸的彩蛋。用戶在Google搜索滅霸後,頁面中會出現無限手套的圖標,用戶點擊無限手套,搜索結果就會隨機「消失」一半。

2.2 從持續時長角度劃分產品不確定性

2.2.1 即時不確定性

產品中有些不確定性具有即時性的特徵,尤其是在框架層和表現層的設計上,大部分設計只是一次有效,即用戶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觸達的時候,隨後對用戶的影響是快速衰減的。

例如一些令人驚豔的引導或者動效樣式,儘管用戶在第一次使用時,會產生甚至達到超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感受,但是當用戶慢慢熟悉後,下一次啟動時再次遇到,便不會在情感上激起太多波瀾。

2.2.2 持續不確定性

持續的不確定性,需要給用戶帶來持續的刺激,這種持續的刺激想要做到其實很難,因為用戶很容易產生疲勞感。但是對於依靠內容消費、社交產品而言,倒是有著先天的優勢。內容消費類產品,用戶只要是在消費內容,弱於生產內容所以用戶的認知和注意力消耗較少,用戶可以在一個很「舒適」的狀態下去消費更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也就是在持續享受內容不確定性的刺激。

而社交產品,本身就是在不斷刺激用戶的荷爾蒙和多巴胺,創造合適的社交平臺或者社區之後,在有效的運營刺激下,用戶十分樂意在平臺或社區上互動。

三、不確定性需要有限度

產品設計這的不確定性能夠刺激用戶的「癢」點,提升產品的互動率或者用戶的使用時長,但是在設計過程中,對不確定性的應用,還是要謹慎,有些問題需要高度注意,避免弄巧成拙。

3.1 時間問題

設計的不確定性有即時可持久之分,由此可見,時間因素對於不確定性而言,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對於即時的不確定性,僅需要給用戶帶來一次驚喜即可,過多的在這些產品形態上強化,只會讓用戶陷入混亂、無所適從的境地。而持久的不確定性,則需要不斷尋求新的刺激,不斷給用戶帶來需求的滿足,才能維護好用戶的穩定性。

3.2 成本問題

是指用戶在接受到不確定性影響時,需要付出的成本問題。

對用戶而言,使用產品時主要消耗掉成本包括時間與注意力,當用戶的成本消耗過多時,必然就會考慮到回報率的問題。持續不確定性的確可以給用戶帶來長時間的興奮刺激,但是這也是一項高消耗的過程,時間、注意力成本都在高速消耗,因此在設計和產品決策中需要考慮「克制性」。

即時不確定性,需要在短時間內讓用戶快速達到興奮點,冗長繁瑣的流程,增加時間成本,必然會讓即時不確定性的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旅行青蛙和Zepeto兩款應用,儘管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呈現爆紅趨勢,但是這種趨勢很快便衰減下去,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時間成本和回報率出現了問題。

用戶在完旅行青蛙時,使用時間越久,發現重複的明信片就越多,用戶的新新鮮感迅速下滑,失落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Zepeto想要完成一個特定的形象,需要用戶耗費大量心智成本和操作成本去實現,當周圍用戶群逐漸減少,群體的驅動力喪失時候,用戶對於這種高消耗的產品,便也逐漸開始疏遠。

3.3 安全問題

不確定性決策需要用戶承擔決策風險,當這種風險很小,結果很誘人的時候,用戶願意去做決策;但是當風險提升的時候,用戶就會猶豫或者拒絕,這是用戶主動決策時面對不確定性的選擇。設計的不確定性,從受讓關係來看,大部分情況是產品主動施加給用戶的(結果不確定性除外),用戶承擔的不確定性風險可以認為是「被迫」接受的。

因此,設計中的不確定性要本著為用戶負責的態度,主動去降低「風險」,讓用戶能夠安心享受不確定性帶來的樂趣。

本質上講,設計中降低不確定性,需要從一開始就好避開一些用戶敏感問題,如用戶隱私、權限授予、支付安全等。這些流程中都需要謹慎對待,給予用戶充分的確定性、信任感和安全感,而不是呈現出一種「不確定」的情形。

3.4 底線問題

設計的不確定性,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時,能夠感受到不確定帶來的刺激感受,而不是一種不計後果的設計。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各種結果,在設計之初就是需要考慮到的。可以理解為,用戶所感受到的不確定性,都是設計中已經確定的結果之一。

設計的不確定性是一種給用戶帶來驚喜的刺激,但與此同時也是對用戶習慣的一種挑戰。但是不確定性帶來諸多結果中,都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就是不要突破或者挑戰用戶心理和認知承受範圍,避免用戶的反感和牴觸。

因此,產品的不確定性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尊重用戶,不能不顧一切地去強制用戶「冒險」。產品的安全性、給用戶帶來的信任感,都是需要去精心維護的,切不可在這些地方過多設計「驚喜」。

例如在用戶個人中心或者訂單頁面中,重要的入口需要清晰、明確地在頁面上展示,如果這些重要的入口隱藏過深,入口位置設定過於複雜,外化表現樣式多變,這些看似簡單的設計,不僅不會讓用戶感到「驚喜」,更多得到的反而是「驚嚇」,用戶對於這樣的產品,恐是避之不及的。

四、總結

互聯內網產品的設計當中,充滿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因素。無論是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他們實際上都是由外部誘因觸發,給予用戶確定性的信任感,符合用戶的認知與操作習慣,讓用戶使用起來更加順暢;或者出乎意料的興奮感,刺激用戶的多巴胺分泌,帶來「爽」和刺激的感覺。

產品設計中的不確定性,不僅包括新產品、新「面孔」的出現;對於用戶熟悉的產品,同樣可以給用戶不斷帶來驚喜。不確定性在決策層給用戶帶來風險 ,但是當這種風險很小或者消耗的成本很低時,那麼人類本性中的好奇和冒險的心裡就會佔據主動,就會願意去冒險,去接受這種不確定性。

#專欄作家#

高級互動設計師(百度/愛奇藝),夫妻搭檔,貓奴。曾做過公益產品、影音媒體產品,目前專注於企業級產品、娛樂社區產品體驗設計。「有貓,就有一萬種美好!」。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定義合理的產品需求: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在這裡我從確定性和不確定的角度去聊一下這個事情。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存在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中,當我們的主觀意識對某種事物能捕捉的信息越多,其客觀的不確定性就越小,主觀的確定性就越大。這裡所提及的主觀和客觀要辯證地去看。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
    量子理論中最根本的內容就是當每個人深入去研究物質的產生和構成還有運動的時候,總是確定中又含有不確定的因素,不確定中又含有確定的因素。明明你看到是A的存在,但是A中又帶有B的可能,明明你看到是B的存在,但是B中又帶有A的可能。
  •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思考
    確定性害死人 你發現沒,一個人在外企工作久了,自己的大腦就會馴化成一個樣子「守規矩、準時、KPI、流程化」,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在BAT工作久了,時不時就冒出很多想法,不斷的突破自己的邊界,接受不確定性
  • 萬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原理
    現在的科學家都認為宏觀物體遵從確定性的宏觀力學原理,而微觀粒子卻遵從不確定性的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我來說出我的不同見解。 首先何為宏觀?何為微觀? 現在這裡我主要想說明的是一件事,一切宏觀物體在某時某地也具有不確定性,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今天的我肯定算是屬於一個宏觀物體了吧,比如就在此時此刻的午後我在公司的宿舍,你知道我的具體位置在哪?,我是在床上躺著呢?還是坐在桌子前?是在窗前眺望?還是在衛生間?在衛生間我是在洗漱?還是在便池?也或在坐著?還是在走動?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這給我們帶來了求變、求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威脅。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及以後的重要任務。
  • 君智戰略諮詢謝偉山:讀懂顧客,穿越周期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我不害怕風險,我害怕不確定性。」喬治·索羅斯講這句話時,一定沒有想到,2020一整年都籠罩在「不確定性」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探索「確定性」?10月15日~16日,億邦未來零售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以「確定性」為主題,特邀40位行業領袖登臺分享,800 家領軍企業高管參會交流,探秘新消費確定性,感受新生的熱烈與力量。
  • 以確定性能力應對To B發展的不確定性
    運營商可以立足網的優勢,加強雲網融合、雲邊協同,構建To B能力底座,以確定性能力應對B端發展的不確定性,對OTT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來滿足行業拓展需求。構建To B能力底座關鍵在於應對雲的不確定性、網的不確定性和雲網一體化服務的需求,需要運營商揚長避短,通過共享合作等方式來共同應對。如何應對雲的不確定性?
  • 嫦五探月,如何把這麼多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
    這次「嫦娥五號」探月舉世矚目,值得研討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今天只談一個科學思維: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這麼多航天人的任務就是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找到確定性?《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提出了三點可供我們學習的思維方式:首先,要謙卑地承認自己無知,謙遜聆聽他人的意見。
  • 博鰲亞洲論壇「世界經濟展望2019: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電視論壇舉行
    當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世界經濟展望2019: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電視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當日,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世界經濟展望2019: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電視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機會?科創未來資本論壇解鎖答案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長沙報導 世界經濟下行、新冠疫情、中美關係、新基建、註冊制改革、國企改革……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受到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對於有志於在資本市場有一番作為的企業而言,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機會? 數字新經濟,雲開看未來。
  • 朱衛東談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博弈
    朱衛東談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博弈 2018-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資深臺灣問題專家朱衛東認為,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將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的博弈,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奇特組合。
  • 【央行:貨幣政策需要有更大確定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保持三個不...
    >2020-08-25 11:31:30來源:FX168 【央行:貨幣政策需要有更大確定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保持三個不變】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貨幣政策需要有更大確定性來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那就是三個不變: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變,保持靈活適度的操作要求不變,堅持正常貨幣政策的決心不變。
  • 新氧: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增長路徑
    2020年,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何找到確定性增長路徑,是醫美產業鏈各環節關注的焦點。以線上化加速轉型,成為眾多機構首選發力方向。受疫情影響,中國醫美市場持續兩位數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20年戛然而止。
  • 孔煥金:投資中的的致命幻覺「確定性」與「大概率」
    孔煥金:投資中的的致命幻覺「確定性」與「大概率」「確定性」是水中月鏡中花?在投資交易中,追求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希望能預測下一階段大盤、個股的漲跌。然後,1964年奧斯本提出「隨機漫步」理論,他認為股票價格的變化類似於化學中的分子「布朗運動」具有「隨機漫步」的特徵,也就是說,它的變動路徑是不可預期的。1970年尤金.法瑪也認為,股票價格收益率序列在統計上不具有「記憶性」,所以投資者無法根據歷史的價格來預測其短期的走勢。至於為什麼在某階段總會有某些人,貌似對行情有精準的預測?
  • 尋找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誰也沒有想到,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周,全球經濟是在「震驚」中度過的。新年的鐘聲還在迴響,當地時間1月3日凌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遭「定點」襲擊,目標人物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在襲擊中身亡。
  • 如何理解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不過,好奇的我還是去百度了一下,明白這裡的笑話是以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為基礎的,該理論是說,粒子的位置與速度不可同時被確定,而Sheldor在笑話中把海森堡比作了粒子。    不確定性原理    我們知道,在宏觀中,同時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和速度是很容易的(考試題目除外),為什麼會在微觀世界中存在這麼反直覺的現象呢?這還要從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說起。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說的是,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質在某些情況下會表現出粒子的性質,但在某些情況下會表現出波的性質。
  • 《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如何解決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
    這種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普遍的拜物教性質是資本主義最終被代替的邏輯根據。在商品形式中包含了商品拜物教性質,秘密就在於商品生產者對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能否被實現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給商品生產者帶來恐懼,因為當他的商品不能實現,不能完成「驚險跳躍」時,就將會掉入「峽谷」,摔得粉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以資本僱用工人為出發點的。
  • 創業者遇到「不確定性」,一定要用好「漸確定性」
    其起因在於認識到不確定性的根本問題,卻陷入了自相矛盾的理論解釋中。即時互聯、無所不在的商業環境引發了信息量大爆炸,熵值劇增。於是,人們用熵增和「不確定性」的概念解釋策略的不可預測性。它從根本上動搖了過去50年建立起來的肯定的、確實的、可預測的決策規劃思想。但是,關於信息量、熵值和不確定性之間的關係,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解釋。
  • 趙磊等:「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嗎?——「不確定性原理」何以被誤導(之一)
    隱變量理論認為,某種尚未發現的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物理系統所有可觀測量的演化行為,從而避免掉任何不確定性或隨機性。  隱變量理論堅信,科學不僅可以揭示尚未發現的變量(這些變量對應於每一個實在要素),而且能夠解釋這些變量的作用機制。
  • 朱衛東談2019兩岸關係走勢:不確定性與確定性博弈
    中新社發 朱衛東供圖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資深臺灣問題專家朱衛東認為,2019年兩岸關係走勢將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的博弈,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奇特組合。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