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如何解決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

2021-01-18 澎湃新聞
喬榛。  微信公眾號「經濟學家圈」 圖

【編者按】

2017年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出版150周年。

西方經濟學家把《資本論》與斯密的《國富論》和凱恩斯的《通論》並列,認為是經濟學說史上三部偉大的著作。

5月9日,《光明日報》11版刊登了題為【《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基於「不確定性」的理解】的理論文章。

文章中提到,《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並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時代在變遷,《資本論》的理論和邏輯卻對不同時代的經濟現象都有一定的解釋力。

澎湃新聞現將這篇文章全文發布,以饗讀者。

任何一部經濟學經典著作,回答的不僅是所處時代的重大經濟問題,而且還能夠用來對後來發生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經濟思想史上一部重要的經濟學經典。恩格斯將馬克思的《資本論》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西方經濟學家把《資本論》與斯密的《國富論》和凱恩斯的《通論》並列,認為是經濟學說史上三部偉大的著作。《資本論》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並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時代在變遷,《資本論》的理論和邏輯卻對不同時代的經濟現象都有一定的解釋力。「不確定性」這一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揭示出來的特徵,可以作為理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演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選擇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根據。

《資本論》基於「不確定性」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演進的邏輯分析

《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資本主義生產首先是一種商品生產,其次是在資本僱用工人的關係下進行的商品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演進內含著一種「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商品生產的內生性特徵,是商品生產者無法自我控制其生產活動而形成的一種風險或異化現象。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強,一方面激發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引發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深刻矛盾,二者合力,最終把資本推到被剝奪的地步。

人們在自然經濟中可以控制自己的生產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直接的,表現為他們本身之間的個人關係。在商品經濟中,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係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這樣一種轉化使商品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如此,商品世界便充斥了拜物教性質。為什麼要消滅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普遍的拜物教性質是資本主義最終被代替的邏輯根據。在商品形式中包含了商品拜物教性質,秘密就在於商品生產者對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能否被實現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給商品生產者帶來恐懼,因為當他的商品不能實現,不能完成「驚險跳躍」時,就將會掉入「峽谷」,摔得粉碎。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以資本僱用工人為出發點的。資本僱用工人生產商品,在順利賣出後又回歸到資本,在形式上體現為G—W—G的為賣而買的過程。這開啟了一個沒有止境的資本運動。對於資本主義生產來說,這種無止境運動包含了巨大的激勵和壓力;對於掌握生產的資本家來說,這種無止境運動使他們深深受困於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馬克思指出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一定會使工人變成相對過剩人口,也一定會使資本主義生產出現嚴重過剩,引發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使經濟運行難以進行,資本家也會經受毀滅性的打擊。如此,資本主義被替代或被改造便是不可避免的。這個結果不能不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充滿「不確定性」機制導致的。因而,可以代替資本主義的新社會一定是能夠解決資本主義經濟不確定性的新制度。

《資本論》基於「不確定性」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理論構想

《資本論》的邏輯體現了從商品出發,再經歷貨幣、資本、資本積累,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以及剝奪者被剝奪的過程。這其中暗含的「不確定性」機制,不僅可以藉此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過程,而且也可以為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提供一種制度設計的根據。解決資本主義商品拜物教,揭去商品身上的神秘外衣,需要建立一個自由人聯合體。在這個自由人聯合體下,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在那裡,人們同他們的勞動和勞動產品的社會關係,無論在生產上還是分配上,都是簡單明了的。因此,自由人聯合體是一個解決了生產「不確定性」的理想社會,可以作為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理想選擇。

如果說自由人聯合體還是一個理想設計,那麼重建個人所有制則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揭示的基礎上所選擇的一種新經濟制度。這種個人所有制是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第一個否定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否定。通過這個否定之否定過程,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拜物教性質在新個人所有制下得到克服,重新體現出類似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生產可以自我控制的情形。不過,這是在一個更高級的形態下達到對社會經濟整體的控制。重建個人所有制並不是簡單地回歸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前的個人所有制,而是以社會的名義對生產資料實施佔有的所有制。社會一旦佔有生產資料並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於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當社會成為全部生產資料的主人,可以按照社會計劃來利用這些生產資料的時候,就消滅了人直到現在受他們自己的生產資料奴役的狀況。

按照《資本論》的邏輯,作為替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需要解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充滿的「不確定性」。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化追求來看,一個能夠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自然就是理想的社會。在一個人們可以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不確定性」問題自然得到解決。然而,在解決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之後,如何繼續激發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這個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內生的因素,在解決經濟運行「不確定性」的思路中被忽略了。但是,這個問題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卻是不可忽略的,相反,變得非常重要。作為替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社會,它不僅要解決資本主義經濟以商品拜物教和經濟危機形式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問題,而且還要形成可以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的有效機制。對此,中國自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種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新體制,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降低了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

為什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能解決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問題,也能形成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的有效機制?這可以從《資本論》邏輯延伸的角度加以解釋。《資本論》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過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不僅內含著可以激發資本家積極性的重要機制,而且充滿「不確定性」並引發經濟社會失衡的深刻矛盾。因此,對這一邏輯的延伸,為替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社會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動經濟運行的核心是資本。資本無限制地追逐剩餘價值為資本主義經濟注入了活力,而資本之間的競爭又為資本追求剩餘價值增加了外在壓力,當這樣的經濟活動最終匯聚成一個經濟整體時卻出現了嚴重的「不確定性」和危機。如此,一個簡單的推論便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擺脫這種局面的重要選擇。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遵循的就是這樣的邏輯,用生產資料公有製取代了各種生產資料私有制,整個社會經濟按計劃運行確實改變了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但重塑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真正有效性就在於它實現了經濟活力與減少經濟「不確定性」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的地位被確立,這釋放出一種巨大的經濟活力。其根源便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商品經濟普遍化後人們被引到一個無限制地追求價值的軌道上,這可以成為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內在動力,也使得人們的積極性變成一個可以自然發生的事情。不過,這種市場經濟運行依然無法改變其內生的「不確定性」和不平衡性。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加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前提,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場經濟運行內生的「不確定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降低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的秘密在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所發揮的作用。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資料單一公有製成為國家有計劃管理國民經濟的基礎,也使得國民經濟運行自身不再為「不確定性」所困擾。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之後,生產資料公有制不斷被調整,多種所有制結構的特徵越來越明顯,但保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一直都是經濟體制改革把握的一個原則。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僅保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而且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穩定器。在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承擔了大量的改革成本,使改革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在經濟出現周期性波動時,國有企業配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熨平經濟周期方面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1978年之後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在實現了高速增長的同時,基本保持了較為穩定的態勢,一個關鍵而重要的原因便是國有經濟在消除改革和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不確定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把經濟增長活力與消除經濟運行「不確定性」相結合方面所具有的優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經濟體制的主要根據。如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能夠把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可以消除因此導致的經濟「不確定性」,那麼這一體制就是我們應該選擇的理想體制。當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實現這兩個目標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這是可以繼續加以完善的問題。

(本文原標題:《資本論》邏輯的當代意義:基於「不確定性」的理解。作者:喬榛,單位: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4AJY011〕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資本論》的當代價值
    和西方經濟學不同的是,《資本論》不僅試圖解釋市場經濟的效率,而且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基礎上,解釋了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和由這些矛盾造成危機的趨勢。因此,《資本論》的思想既有助於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助於認識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資本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對於國內學界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重新探索,如何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時代問題,繼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中的重大課題,而重讀《資本論》,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則是實現上述理論目標時繞不開的關鍵環節。
  • 尋找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誰也沒有想到,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周,全球經濟是在「震驚」中度過的。新年的鐘聲還在迴響,當地時間1月3日凌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遭「定點」襲擊,目標人物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在襲擊中身亡。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兼與譚苑苑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7年第1期,以下簡稱「胡文」)一文中則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勞動本體論立場已經發生動搖,馬克思沒有在本體論意義上探討勞動,只是在一般意義上展開了對勞動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資本論》應該以資本為本體。
  • 在「經典文本」與「現實邏輯」的互動中推進人學研究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人學研究要「取法乎上」,就必須沿著馬克思開闢的哲學道路,就必須面向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面向中國問題。一句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人學必須在「經典文本」與「現實邏輯」的互動中開闢哲學和人學研究新路。韓慶祥教授撰著的《現實邏輯中的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一書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韓慶祥教授是我國人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 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2017年06月30日 23:34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仰海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主要基於人本主義或價值尺度,展開了對異化勞動的批判。在他那裡,異化勞動有4種基本形式: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異化;人和人的異化。其中蘊含的邏輯,就是馬克思從對勞動的思考走向對資本的關注,從對物的思考走向對人的關注,因為其落腳點是注重人和人的異化,而資本背後的實質,表達的是人和人的經濟社會關係。
  • 張梧:超越「近黑格爾闡釋」的資本邏輯
    防止絕對化資本邏輯的主體性  毋庸諱言,馬克思的《資本論》已經充分揭示了資本在現代社會的主體性地位,然而問題在於,如何理解資本邏輯的主體性。我們既要承認資本邏輯的主體性地位,但也不能把資本邏輯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
  • 《21世紀資本論》今秋出中文版
    《經濟學人》雜誌前副主編克裡夫·克魯克也對書中預測未來經濟不平等的「可怕」程度表示懷疑。        皮克迪在書中指出,資本回報率總是傾向於高出經濟增長率,所以貧富不均是資本主義固有的東西,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為勞動創造了財富,只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富有。也就是說貧富差距在資本主義體系裡無法解決。
  • 專家談丨如何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強大生命力和時代意義馬克思主義儘管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它是科學的理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我們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危機和實際問題,用鮮活生動的當代中國實踐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資本論》的結構與方法——兼論法蘭克福學派早期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特別是1936年社會研究所進行「馬克思的方法及其在當代危機分析中的適用性」學術討論後,格羅斯曼與波洛克和霍克海默的關係逐漸疏遠。1940年,格羅斯曼退出社會研究所。以1943年發表的《古典經濟學的進化論反駁》為標誌,格羅斯曼與霍克海默在理論上分道揚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研究所回到法蘭克福,而格羅斯曼選擇到社會主義的東德繼續從事研究。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重回歸」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新政治經濟學  共產主義理想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進入21世紀以來,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呈現出諸多「回歸」現象:在新的現實基礎上重新回歸列寧、重新回歸馬爾庫塞、重新回歸斯賓諾莎,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重新回歸經典馬克思主義。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諸如此類重新「回歸經典」的現象,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
  • 有意思、好玩、快樂、開心、驚喜,都來自於「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事物是變化的、人是變化的、世界萬物是變化的,所有的一切分分秒秒都在變化中,我們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們不知道明天會失去什麼會得到什麼。就是因為我們有很多不知道、不可預見,讓我們才有了生命的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不確定性」。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這給我們帶來了求變、求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威脅。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及以後的重要任務。
  • 《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探討
    西方經濟學的效應論在邏輯上也說不通,西方經濟學領域自己的人都說這個理論不行,不同人的效應怎麼加總呢?不能加總,不能比較,還有什麼用呢?後來大家就放棄了。後來又提出序數效應論,序數效應論就沒有邏輯問題嗎?同樣有問題,人和人之間不能比較,東西和東西之間誰重要誰不重要可以比較嗎?
  • 講座|青年人普遍感覺人生無意義?中國當代的精神史危機
    2000年後,一批知識分子受到施特勞斯關於克服虛無主義的思考的影響,他們希望通過解決中國大陸的虛無主義問題,克服當代精神倫理困境。對此,賀照田先生指出,國家及知識分子在面對當代中國大陸精神倫理困境時,都以過快、過度、過於直接的解釋代替了對有關歷史的深入考察和細緻分析,從而無視或遮蔽了歷史內在的多層皺褶: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每一個人真實遭遇的精神倫理困擾到底是什麼?
  • 《能源資本論》連載——能源資本的雙因子幹涉理論(三)
    《能源資本論》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此書是一部原創性的經濟學著作。書中一些理論創新成果,對關注經濟發展和能源問題的研究者、企業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讀者都具有參考價值。
  • 定義合理的產品需求: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那麼,如何定義一個合理的產品需求,並且如何判斷一個產品需求是否是正確有效的,都是產品經理的一個重要課題,各種關於此命題的討論以及方法不一而足,大多乏善可陳。在這裡我從確定性和不確定的角度去聊一下這個事情。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存在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中,當我們的主觀意識對某種事物能捕捉的信息越多,其客觀的不確定性就越小,主觀的確定性就越大。
  • 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一個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理論框架
    馬克思的論述告訴我們:(1)是生產端,或者供給側推動了經濟發展。(2)生產端的生產要通過市場的檢驗,要為市場所接受,才能把產品變成消費品,才能有效地推動經濟發展。 馬克思所講的生產端指的是實體經濟,從一定意義上講,三卷《資本論》研究的都是實體經濟中的製造業。在《資本論》第一卷題為「商品」的第一章中,馬克思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