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文本」與「現實邏輯」的互動中推進人學研究

2020-12-05 人民網

「我們不能沒有馬克思」。在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間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人學研究要「取法乎上」,就必須沿著馬克思開闢的哲學道路,就必須面向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就必須面向中國問題。一句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人學必須在「經典文本」與「現實邏輯」的互動中開闢哲學和人學研究新路。韓慶祥教授撰著的《現實邏輯中的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一書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韓慶祥教授是我國人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具有學術追求和學術精神,充滿鮮明的學術志趣,一以貫之用學術講政治。這本學術著作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全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知名大家的代表性成果的一種,出版後產生較大影響。它既是作者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果(立足「經典文本」),又是面向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力作(面向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全書一以貫之的中心線索,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集中分析和研究馬克思的人學理論,尤其是關於人的本質、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這一核心思想。全書各章基本上圍繞這一核心線索,從不同層面上展開。其要點有:分析馬克思人學理論在其整個理論體系中的相對獨立性和重要性;從縱向的角度梳理馬克思人學理論的「五階段」的形成和發展史;勾勒出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總體性圖景;立足「本體論—社會觀—歷史觀—價值觀」四維邏輯結構具體論述了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基本內容;闡述了馬克思人學理論的現實意義,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借鑑和啟示作用。

這本著作的學術價值,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呈現:

一是它為完整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打開一個決定性通道。西方一些學者總是有意或無意地曲解馬克思主義,要麼把馬克思主義實證主義化,認為馬克思主義存在所謂的「人學空場」,要麼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化,混淆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抽象人道主義的界限。該著作就是要打破這一抽象的二元對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起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此外,還有一些國內學者不贊成建立相對獨立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把人放在社會關係中研究,已內在包含著對人的問題的科學解讀。而該著作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認為,離開社會關係來研究人是一種抽象,而離開人來研究社會關係也是一種抽象。研究人學不能離開歷史唯物主義,也不能取代歷史唯物主義,同時也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完全代替人學。因此,該著作提出的必須重視挖掘和系統研究馬克思的人學理論,有助於完整準確地馬克思主義,包括有利於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化拓展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擺脫傳統教科書體系,擺脫「見物不見人」的思維方式局限。該著作所探索的人學研究,為破除傳統研究路向,彰顯「客觀性」與「主體性」統一的研究路向,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返本開新」,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和闡釋空間。

二是它搭建起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四梁八柱」。該著作的學術價值不僅在於「開先河」式讓馬克思人學理論得以出場,而且在於它搭建起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四梁八柱」,系統梳理了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形成過程、研究主題、思想主線、研究方法、理論框架和精神實質等。作者提出了許多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比如,作者提出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有五個階段:1、《博士論文》至《萊茵報》時期:基於人的類本質的人學一般原則;2、《德法年鑑》至《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基於人的類本質與個人感性存在對立的人學理想方案;3、《神聖家族》至《共產黨宣言》時期:基於社會關係的人學理論綱領;4、《共產黨宣言》以後至《資本論》以前時期:基於理論和工人革命實踐相結合的人學實踐;5、《資本論》時期:基於個人和社會關系統一的科學人學。再比如,作者獨創性提出,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的人學思想,需要抓住五大核心線索:1、人的需要、創造性勞動和社會關係的統一;2、個人、階級群體和人類社會的統一;3、人的應有、人的現有和揚棄人的現有的統一;4、個人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5、人的主體性和客觀制約性的關係。當然,本著作圍繞人學的基礎理論的原創性觀點,還有很多。總之,正是這些原創性理論觀點,使得該著作成為人學研究領域的「教科書」。

三是它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供給,契合了當代中國對人學的理論需求。該著作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面向中國問題。研究「經典文本」,是為了關照「現實邏輯」;「返本」是為了「開新」。作者的人學研究直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這一當代中國現實,在對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邏輯的反思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思考當代中國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思想資源。作者提出,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加強人的塑造,成為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一個重大問題。馬克思人學理論以擺脫束縛人的異化力量、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主題,這一主題的現實指向,就是探討個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中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針對「經典文本」與「現實邏輯」互動而成的「中國問題」,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其中最具有學術和現實價值的理論建構就是「能力本位」。這對解決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存在的「能力不足」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

總之,本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面向「現實邏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

(作者為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作者:韓慶祥(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央黨校校委委員)  從人學角度總體審視當代社會發展,首要應思考的是資本與人及其關係問題。  馬克思文本中的資本邏輯與人的邏輯  馬克思畢其一生的理論探究,就是在「書房與現實」的結合互動中,揭示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這是他整個思想理論的主題和主線,他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展開的,馬克思思想演進的歷程,也是圍繞這一主題和主線而進行的。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除此之外,有些學者從創作史的角度對《資本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文獻出版情況進行過較為細緻的梳理,使學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有著更為全面的理解。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
  • 闡釋邏輯的詮與闡法則
    蘇格拉底進一步把世界本原之道與認識邏輯起點的同一性原則創設為關於認識真理的開放性話題,徹底否定對世界的相對主義理解,而堅持揭示認識世界的真理性,為認識的邏輯定製了基本功能。柏拉圖的理念論又為認識的邏輯是獲得真理的基本功能提供了普遍性。柏拉圖嘗試在感性具體、變化不息的現實中找到不變的普遍性確定性,認識真理就依據這個不變的普遍性確定性,他稱之為「理念」,這是認識邏輯的根本法則。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而現在可以用「數據發現邏輯」,解決以往難以攻克的社會問題,有助於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以及維護社會穩定。  我認為,如果數據方法和分析手段運用得當,真正融入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問題中,那便是優秀的、具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 小說教學|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
    語文工作室第13期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以《變色龍》教學設計構想為例夏書傑/文《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作者契訶夫是俄國19世界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對這樣批判社會,揭示人性的經典文本該怎樣設計才能恰到好處呢?一、整體構思上,整節課用「可笑」貫穿文學也就是人學,它表達人性。而小說的本質特徵則是以虛構的方式表達著人性。《變色龍》裡虛構的特點就是諷刺藝術手法的運用。它以諷刺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看法和人性的認識。
  • 在現實世界中與3D全息影像進行互動
    這款全新改良的耳機內置了手部和眼部追蹤傳感器,用戶可以在現實世界中與3D全息影像進行互動。微軟MR部門通訊主管格雷格·沙利文說:「幾十年來,我們一直通過我們的電腦屏幕或手機屏幕,也就是那些平板玻璃,來觀看數字世界。」這種新的計算模式介於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之間,微軟稱之為混合現實。
  • 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3)三種理論(各佔有部分真理):文本決定論——意義由「文本」(如《紅樓夢》)本身所完全決定;作者決定論——意義由作者(如曹雪芹)的意圖決定;讀者決定論——意義由解讀者的理解所決定(不同的讀者可能做出千差萬別的解讀)。整體論式的全面考慮應當是:只有對這互動的三個方面進行整合,才能達到最佳的理解和理想的效果。
  • 研究發現:虛擬實境中也可以有觸感
    近期一份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利用地震波的原理,開發了一套統一的觸感尺度系統,並與虛擬實境系統整合,令虛擬實境系統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這份研究發現,當肢體觸碰發生的時候,各層皮膚和骨骼之間也在傳播瑞利波,身體的觸感受體細胞接收到這些波信號,從而產生觸感。研究人員建立數學模型模擬這些觸感受體,展示在不同層面的受體如何對瑞利波做出反應。研究發現,這些受體與瑞利波間的互動,在不同的生物體之間是不同的,但是受體深度與波長之比是恆定的——研究人員由此找到了通用的規則。
  • 《異度神劍2》艾爾瑪戰鬥後互動語音文本一覽
    艾爾瑪是《異度神劍2》中一把稀有異刃,要通過挑戰模式倒數第二關才能獲得,而且只有再打一遍新出的關卡之後才能正式入隊,進入幽界,下邊就給大家帶來異度神劍2艾爾瑪戰鬥後互動語音文本,大家可以來看一看。艾爾瑪戰鬥後互動語音文本一覽萊克斯:稍微休息一下吧?艾爾瑪:我的身體可是沒有那麼容易疲勞的哦。尼婭:我一個人也能搞定啊。
  • 牛市的邏輯:三級火箭推進理論
    今天我們就簡單說一下牛市的邏輯,開宗明義,目前牛市的邏輯還沒有完全確立。本文不會給你展示多少了新增地址、google搜索btc的關鍵詞、或者貪婪恐懼指數,這些數據有用,但是並不是最關鍵的。本文提出一種新穎的市場觀察方法,命名為三級火箭推進理論。這個理論就像晶片製造的摩爾定律一樣只是一個經驗理論,並不是嚴格的數理論證。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
    由此,可以抽象出觀察政府職能轉變的雙重視角:一方面著眼於理論推演,梳理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治理與國家治理之間的內在關聯及其作用方式;另一方面著眼於過程梳理,通過對政府職能轉變歷程的描述透視其與政府治理、國家治理之間的現實關聯;同時,在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相互映照和統一下,系統地思考未來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 張學東《阿基米德定律》:現實維度與內風景敘事
    無論在《阿基米德定律》中反映大齡青年婚姻問題,還是在《父親的婚事》中關注老年人的婚戀問題,都充分表明他同步於當代中國現實生活的描寫與表達,作者、時代、文本彼此互證,彼此闡釋。不論以感性的形象傳達抽象的理念,還是以細節或細部的經營反映整體建構,張學東須臾不離開「以小說方式」介入現實、處理社會問題這一根本路徑。在小說中,典型人物的典型遭際雖總被置於總體性視野燭照下,但其發展遵循的是個體內在的生命邏輯,而非外在的理念推演。 首先,張學東在創作中須臾不違逆人物自身的行動邏輯。
  • 20世紀西方文本理論的三次轉向與意義生成
    基金:作者主持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方文學文本理論知識增長的歷史與邏輯研究」(19BZW022)的階段性成果。不僅是文本,而且連作者都被勾銷掉了,因為結構主義把實際作品和創作者都置於括號中了。以便把真正的研究對象——體系——孤立出來。」14同時,為了緊密把握客體的深層結構,追求科學、建構體系,甚至不惜脫離現實本身。正如伊格爾頓所批判的那樣:「為了更好地闡明我們對於世界的意識,卻把物質世界關在門外。
  • 產品介紹|增強現實
    編者按: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造好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的有關要求,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科普工作實施,昆明市和西山區科協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科普工作實施,將於9月19日-25日舉行全國科普日雲南省特色專場暨昆明市主場系列活動。
  • 語用邏輯的研究路徑及其發展方向
    如我們所知,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邏輯學界都曾展開過「歸納邏輯是否是邏輯」的大討論,而且這一討論仍然在繼續,不過這一討論似乎並未影響推進相關邏輯學分支特別是歸納邏輯的研究。規範研究是基於理論視角的,其關注的是保真和求真,如形式邏輯,它考慮的是優質論證應當是什麼,也就是論證的合理性問題。而描述研究是基於實踐視角的,其關注的對象是論證的交流與互動,即論證的動態交互方面,如語用學,探討的是優質論證實際上是什麼,也就是論證的實效性問題。在亞里斯多德那裡,論證研究就已形成分析進路、論辯進路和修辭進路,它們分別對應於自古希臘時期便已創立的三個經典學科——邏輯學、論辯學和修辭學。
  • ...領域的文本中介:福柯《<盧梭評斷讓·雅克>導言》中的作者問題
    弗洛伊德的解釋構造了欲求主體、語言和形象之間的一個三角關係,在這樣一個三角關係中,主體的欲望通過形象得以表徵出來,而語言則成為這一表徵得以最後完成的最後中介。因此,經典的弗洛伊德理論似乎認為,在理想的狀態下,通過對夢中形象的有效解釋,語言能夠徹底澄清人的欲望。
  • ​文本·視覺·圖像
    關於敘事學的研究對象,在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時期,首先,最基本的要素是被敘述的故事本身,這不是故事的內容和意義,而是故事中的事件、人物、情節、環境,以及諸如此類,其要義是這數者的互動關係。其次,敘事學還研究故事的講述者,無論講述者是在故事裡(如故事裡的人物),還是在故事外(如故事的作者),其講述方式都至關重要,例如觀察角度和敘事口吻的切換。
  • 遊戲直播中互動行為對用戶平臺消費的影響
    本文首先通過文獻分析,尋找理論框架,探索遊戲直播中互動與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模型,之後利用訪談法挖掘互動方式與消費動機之間的深層聯繫以驗證模型的有效性,並利用文本分析法,從互動的角度切入,具體分析直播內容與互動行為之間的直接或間接聯繫,最後總結出遊戲直播中消費行為的特徵與影響因素。
  • 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歷史邏輯、現實意義與路徑探索
    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代表了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兩者深度融合是現實需求,對理論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製造業與服務業關係的研究述評  協同演化是製造業與服務業關係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這一源於生物學的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研究範疇,並廣泛地應用於闡述製造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的規律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