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2021-01-08 南京大學哲學系

2019年5月15日,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武漢大學哲學院桂起權教授在哲學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之一。講座由哲學系頓新國教授主持,邏輯學、科技哲學等專業研究生及來自學校各院系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桂起權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邏輯學和科學哲學專家,在科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非經典邏輯和辯證邏輯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本次講座中桂先生為我們講解如何從解釋學出發、運用戴維森的三角測量的解讀法,對西學東漸過程中邏輯術語的不同翻譯版本進行整合和轉化。

演講伊始,桂先生回憶起了自己初中時對《墨經》中有關光學的定理產生了興趣,進而喜歡上了物理學和墨辯邏輯。他指出,墨家追求邏輯的確定性,通過直接定義的方式提出概念,再通過舉例論證準確把握概念;而名家則通過對概念進行解構,揭示出概念的「流動性」及其內涵的「矛盾」,使人們對概念的認識得到升華。

這一區分也體現在邏輯學中的循環定義與解釋學中的辯證循環的差別中:在邏輯學中,循環定義是指被定義項本身出現在定義項之中,使得人們無法根據定義項來理解被定義項的意義,循環定義違反了邏輯學的定義規則,是我們要儘量避免的。解釋學中的辯證循環是指作為整體的句子的意義依賴於構成句子的語詞的意義,而要準確把握每個詞的含義又要回到整體中去。這種循環不同於邏輯學中的循環定義,而是包含著整體與部分辯證關係的解釋學方法。桂先生繼而指出在解釋學中對文本意義的把握有作者決定論、文本決定論、讀者決定論以及歷史語境中的解釋者建構論等不同的解讀方式,我們應當站在哪一邊?意義究竟是由作者還是文本或是讀者所決定的?還是誰都不能單獨決定?桂先生認為戴維森的「三角測量」理論可以為這些問題給出公允回答。

「三角測量」理論是20世紀著名的分析哲學家戴維森提出的,三角測量的名稱起源於地質實踐中測量員們用幾個不同的望遠鏡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測定同一個目標客體的例子。按照戴維森的看法:我(我們)、他人、世界這三者之間存在因果互動關係。所謂三角測量是指:言說者、解釋者與世界的對象原事件這三者的關係,這是採用地質測量作隱喻。語言交流=語言使用者、其他使用者及其共享世界的對象或事件之間的三角測量。翻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解讀=跨語言文化的交流,有作者、文本、作為解讀者的譯者這些因素共同參與並且相互作用。顯然構成三角測量模式。

三角測量理論中存在著(1)三類主體:作者、譯者、讀者。(2)三對主客二元關係:作者-文本、譯者-文本、讀者-文本。(3)三種理論(各佔有部分真理):文本決定論——意義由「文本」(如《紅樓夢》)本身所完全決定;作者決定論——意義由作者(如曹雪芹)的意圖決定;讀者決定論——意義由解讀者的理解所決定(不同的讀者可能做出千差萬別的解讀)。整體論式的全面考慮應當是:只有對這互動的三個方面進行整合,才能達到最佳的理解和理想的效果。

從解釋學觀點看,可以看到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對同一個文本有可能解讀出迥然不同的意義來。就以《紅樓夢》為例,眾所周知,紅學家俞平伯和政治家毛澤東就有全然不同的理解:俞平伯能夠從《紅樓夢》中解讀出大觀園的建築結構,能夠從其中的中藥方用藥量判斷得病者的病情,可以復原紅樓夢的菜譜與宴席等等,毛澤東則用階級分析法從《紅樓夢》中解讀出明清時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興衰史。

繼而,桂先生結合邏輯西學東漸的兩大源流——西方直接傳入和從日本傳入,介紹了其傳播過程中西方傳教士、留日學者、文化變革的先驅者們對邏輯術語的翻譯使用情況。其中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第一次把西方邏輯術語引入中國;留學日本的學者汪榮寶、葉瀾等將日本翻譯的邏輯術語系統地引入中國;嚴復、梁啓超、胡適、王國維等文化變革的先驅者們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需要翻譯了多部邏輯學著作並將亞里斯多德邏輯與墨家辯學進行了比較研究。桂先生強調要用「三角測量」理論對三者進行分析,對他們的歷史地位給予肯定。

一個半小時的生動演講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近八十高齡的桂起權先生全程激情飽滿,清晰生動地闡述了講座主題,在場師生也深受鼓舞。在問答討論環節,同學們就以下問題與桂先生開展交流:嚴復等人在翻譯西方邏輯著作時將之歸類于格物窮理心法,這點與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思想有何異同?對文本的幾種決定論的解讀方式中,文本決定論與作者決定論是否重複?桂先生研究非經典邏輯的起因是什麼?桂先生對上述問題都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最後,頓新國老師在講座總結中指出,桂起權先生的講座深入淺出,以邏輯術語的傳入過程為研究對象,運用解釋學的方法,對其中的關鍵人物的觀點進行梳理,對他們的貢獻給出了中肯的評價。這啟發我們在術語或著作翻譯時既要注重中西融合,也要注重譯者與讀者的融合。在整個講座與交流中,師生們就邏輯史、語言哲學、翻譯理論與方法、文本解釋等問題展開了互動探討,充分體現了「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跨學科互動及多維度縱深聚焦的目的和導向。

文字/苗犟

圖片/段天龍

編輯/王振襲

審校/肖越文

相關焦點

  • 西學東漸之外 還有中學西傳
    晚清以降,西學東漸的浪潮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中國學人的學術立場和文化心態。如羅榮渠所述:「自從中國在異質文化的衝擊下失落了自己的天朝傳統以來,中國知識界對現代化的認識經歷了艱苦的歷程,最後才達到朦朧的中國式的現代化認識……但什麼是『中國化』,什麼是『中國事情』?到底也沒有很好解決。要麼是鼓吹中國事事不如人,而唯洋是崇;要麼是宣揚狹隘民族主義,而盲目排外。」
  • 科學網—顯微鏡的西學東漸
    博物學家則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由此成為製造顯微鏡並將它用於生物觀察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列文虎克的一生共留下了247個顯微鏡和172個透鏡。其中最小的焦距只有5毫米左右,直徑不到3.2毫米,其放大率可達300倍,解析度為1微米。憑藉這些顯微鏡,列文虎克成為了顯微鏡學家和微生物學的開拓者。
  • 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
    關鍵詞:經濟學東漸;歷史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學內容提要:考察西方世界經濟史學的興起,梳理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的學術演化路徑,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經濟史學與經濟學的學科共生關係。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缺乏成長為獨立學科的學術土壤與基因,傳統型的中國經濟史學更具有專門史的典型特徵。
  • 從科學史看古典歸納邏輯發展
    這也使得二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歸納邏輯理論。普及作為科學方法的歸納方法英國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既是職業科學家的時代,也是科學普及者的時代。通過報刊、教科書、百科全書等印刷物,以及講座、展陳、演示、咖啡屋、俱樂部等活動形式,科學家、作家、宗教團體等多方都在嘗試把通俗易懂的科學知識有針對性地介紹給各個社會群體。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伽達默爾是當代解釋學的最大代表,在解釋學發展史上,其傑出的理論貢獻之一就在於突破了解釋學僅僅只是作為一種技藝和方法的理解,而創建了一種新哲學理論形態,即「哲學解釋學」。哲學解釋學「試圖通過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現象的基本條件找出人的世界經驗,在人類的有限的歷史性的存在方式中發現人類與世界的根本關係」。
  • 《無問西東》:兜頭就是一桶心靈雞湯
    掙吧來掙吧去,終於還是把《無問西東》給擼了擼完感覺賊空虛帶著滿心文藝情懷顛顛兒的去了灌了一腦子煽情雞湯喪頭喪腦的回了還是中國夢口味的也不是說這碗雞湯是碗爛湯關鍵是在萬裡山河一片雲山霧罩的讚美聲裡也不差姐了
  • 講座回顧 | 超分子化學,帶我們走近生命
    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Jean-Marie Lehn教授 本次講座可謂是使整個華商校園都為之而沸騰那麼下面我們就一同來回顧本次講座吧     11月2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應我校校長陳新滋院士邀請到訪華商
  • 「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的術語學思考
    本文來源:中國科技術語 轉自:術語翻譯空間 作者:葉其松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俄語語言學、術語學、詞典學。)
  • 本周講座信息
    華中科技大學第2110期人文講座   【主講人】趙毅衡(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畢生從事形式論研究。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開始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
  • 寫作文如何增強材料與觀點的邏輯聯繫性?
    那麼寫作文就像做飯一樣,每一個人動作都不是多餘的,而內在聯繫,也就是邏輯和因果是貫穿始終的,首先,要表達一個觀點,貪官和清官,那麼這個邏輯就和其他話題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那麼事物事物彼此之間的邏輯聯繫性,就要深入淺出,以小見大,通過挖坑的方式讓讀者思考,然後用多重角度提供解決方案,讓讀者自己找適合自己吸收並且轉化的方案,目的就達到了。理性思維、虛無主義、以及科學主義,都是闡述問題和問題本身的一種方式,作者要給讀者帶來的價值和驚喜不是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是一種思路,一種思維,一種去蕪存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原理。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斯·韋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世界,是1936年鄭太樸先生從德文翻譯的《社會經濟史》。這本書是韋伯晚年在慕尼黑大學的講課筆記,由學生們整理而成。
  • 張一兵 | 意蘊:遭遇世界中的上手與在手——海德格爾《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解讀
    《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Ontologie:Hermeneutik der Faktizit?t) 是海德格爾於1923年在弗萊堡大學所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講座。我以為,這一講座手稿是海德格爾早期學術思想構境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 講座回顧 | 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
    2019年4月5日,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恆力老師來到南京大學哲學系,以「工程倫理的責任向度」為題進行學術講座。講座由劉鵬副教授主持。我系周理乾老師、部分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杜嚴勇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劉戰雄老師參加講座。
  •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又位於宇宙中,其中有關於地球的很多秘密都是我們人類想知道的,就比如說地球自轉,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自轉都是自西向東運轉的,自轉一周的時間大概就是24小時,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這種想法來自施萊爾瑪赫爾(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以來的歷史解釋學原理:流傳下來的本文有些部分仍未被理解,因此,必須通過探討歷史前提、含義加以解釋。也就是說,「理解地掌握陌生和時代、種族、社會上遙遠的歷史解釋學,不否認其外部、內部的距離,不把陌生和遙遠通過歷史概念推向遠處,卻在當今上下文觀點的部分因素中,歷史解釋學改變了歷史距離」[25]。
  • 東戶和西戶,真的是東戶一定更優
    > 我認為西戶優於東戶的核心原因在於,西戶的日照時間更長 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正午(中午12點整)太陽位於正南方。東戶西戶南向日照時長一致,但是西戶西側平均日照時間為12點-6點,達六個小時,而東戶東側平均日照時間為8-12點,只有四個小時。且西戶下午的日照強度是東戶的商務日照強度比不上的。 對於居住來說,日照是資源,有比沒有好,多比少好。資源在手,我們才可以好好利用。 為什麼人們普遍認為西戶不如東戶?是因為他們認為西戶有西曬,太熱。
  • BIOI講座回顧│新手如何開始寫一篇SCI論文?
    但不要說好難就放棄了,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把每一句「我不會「都改為」我可以學「!HIGHLIGHT精彩回顧BIO Integration在1月13日推出「SCI論文寫作與投稿策略」講座,由執行主編蔡佩娥(Phei Er Saw)教授帶來精彩的SCI撰寫攻略(偷偷告訴你,現在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還能看回放!)
  • 南哲學科|南京大學邏輯教學的回顧與展望
    本文擬在簡要回顧南京大學哲學系之前身的邏輯教學的歷史發展的基礎上,著重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南大邏輯教學的發展狀況,並據此談談我們對我國邏輯教學現狀及前景的一些認識與思考。蕭焜燾畢業後留校任教,正式講授「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數理邏輯」等課程,翻譯了卡爾納普的《語義學引論》,並編寫了《邏輯學講義》。後期成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哲學著名學者。晚年回顧其學術生涯時,蕭焜燾一再強調,他早年跟隨倪青原、牟宗三等學習邏輯學,特別是在王憲鈞指導下撰寫邏輯學畢業論文,以及此後留校從事幾年邏輯教學與研究,對其一生的學術研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 講座回顧 | 聖誕夜,把紅與綠的故事講給你聽
    沒能來現場聆聽這場「大師課」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本篇精華回顧哦! 講座精華:張敢教授用一幅以紅色為主色的洞窟壁畫拉開了當天講座的帷幕,將大家帶回到了人類最早期認識和使用顏色的時代和地點:距今17000年的阿爾塔米拉洞窟(今西班牙)。
  • 看2016美國大選:學英文術語
    2016美國總統選舉的初選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各種政治術語也在媒體上泛濫成災。如果你關注美國大選,就會發現下面這12個用語在各種報導中出現的頻率很高,趕快學起來吧~~~~   1. flip flopper 改變立場的人,政策騎牆派   「flip-flop」是「平底人字拖」,但「flip flopper」這個詞卻與拖鞋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指「騎牆派,反覆無常者,改變立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