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第2110期人文講座
【主講人】趙毅衡(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畢生從事形式論研究。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開始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
【講座主題】你看到的是斯琴高娃還是慈禧太后?淺說"解釋旋渦"
【講座時間】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晚上19:00
【講座地點】西五樓117
【主講人簡介】
趙毅衡,男,漢族,1943年出生於廣西桂林。早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1981)。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今,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現為四川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及符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主要中文著作】
《新批評》(1984),《符號學導論》(1990),《苦惱的敘述者》(1991),《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1997),《必要的孤獨——形式文化學論集》(1998),《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1998),《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2001),《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2002);《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2003)遠遊的詩神》、《窺者之辯》、《舞到對岸: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對岸的誘惑(增訂版)》(2007)、《有個半島叫歐洲》(2007)、《重訪新批評》(2009)、《意不盡言》(2009)、《符號學原理與推演》(2011)。
【主要文學創作】
《居士林的阿遼沙》(中篇,1994),《沙漠與沙》(長篇,1995);散文集有《豌豆三笑》,《西出洋關》,《倫敦浪了起來》,《握過元首的手的手的手》,短篇小說集《妓與俠》。
【主要譯作】
《美國現代詩選》、《化身博士》。
【獲獎情況】
曾獲 Fulbright Grant for Research inUSA;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優秀成果獎;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優秀研究獎;Berkeley AlumniComparative Literature Gra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egents Fellowship;1990、1993、1997、2000 British Academy Research Grant;1992、1996、1999University of London Research Grant; Sino-BritishFellowship Trust Grant;《中央日報》微型小說獎;《創世紀》四十年詩歌獎。
華中科技大學第2111期人文講座
【主講人】張曉芒(南開大學教授、曾任中國邏輯學會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邏輯史學會會長。)
【講座主題】邏輯有什麼用?
【講座時間】2016年4月21日(星期四)晚上19:00
【講座地點】西五樓117
華中科技大學第2112期人文講座
【主講人】張曉芒(南開大學教授、曾任中國邏輯學會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邏輯史學會會長。)
【講座主題】邏輯的求善功能
【講座時間】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晚上19:00
【講座地點】同濟校區一號教學樓一大教室
【主講人簡介】
張曉芒,男,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邏輯學會中國邏輯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邏輯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是邏輯學、邏輯史、邏輯與法學,主持多項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著作近20部,其思想和理論研究成果在中國邏輯學界乃至海內外有較大影響。著作有:《先秦辯學法則史論》》、《中國古代論辯藝術》、《創新思維訓練》、《邏輯思維訓練》等。- 獲獎情況: 《先秦辯學法則史論》2000年5月獲第三屆金嶽霖學術獎三等獎, 2000年5月獲山西省第三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古代論辯藝術》2004年10月獲天津市第九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美國MIT材料工程學院Donald R.Sadoway教授公開課
【主講嘉賓】Donald R. Sadoway 教授
【題目】Introduction to Soild-State Chemistry
【時間】2016年4月18日 14:00-17:00
【地點】東九樓C401
【嘉賓介紹】
Donald R. Sadoway,美國MIT材料工程學院教授,世界著名材料化學、熔鹽物理化學、電化學專家。2012年,被《時代》周刊評為「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他是世界級的教學名師,其公開課程 「Introductionto Solid-State Chemistry」 是MIT多年長盛不衰、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第三十七期優博論壇
洞觀世界 明察秋毫——談光電成像技術
是電是光但不是唯一的神話
光電成像技術
引領新一輪的信息競爭
相比於單反更加清晰的成像
相比於X光更加安全的成像
覆蓋電子、通訊和生命等多個領域的技術
想了解LED與Radar之間的太赫茲Gap嗎?
想知道廣角與特寫在編碼鏡頭下如何共存嗎?
歡迎走進優博論壇第三十七期
和光學專家一起在圖像世界徜徉!
【主講人】 趙躍進 教授
【時間】2016年4月18日(周一)晚19:00
【地點】主校區圖書館B區五樓學術報告廳(B501)
【嘉賓介紹】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理工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首席教授、校信息學部學部委員、「精密光電測試儀器及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光電教學實驗」工信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學術兼職:中國光學學會理事,中國兵工學會理事,中國兵工學會光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光機電及系統集成技術分會副理事長。
【研究方向】THz成像與光譜技術、紅外成像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智能光電儀器研製等
【工作簡歷】
1986.4—1987.9 北京理工大學工作;
1990.6— 至今 北京理工大學工作;
2005.6—2005.12 荷蘭代爾伏特技術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或會議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260餘篇被SCI、EI收錄),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已授權10餘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863、國防預研以及橫向科研項目10餘項。指導的博士生以「太赫茲波位相成像」為題獲得2011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2010年度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講座精彩內容】
1.介紹光電成像技術;
2.科研及研究生培養討論交流。
【主辦】華中科技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辦】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科學技術協會優博論壇
華中科技大學「外語天地」講壇「學術前沿」系列第111期
【講座題目】國際化視野下的翻譯人才培養
【講座時間】2016年4月19日(星期二)下午 3:30 –5:30
【講座地點】科技樓南樓109教室
【講座提要】
作為醫學與英語學科交*人才,樊曉奇(蕭奇)具有豐富的國際會議同傳、交傳經驗。週遊60餘國,視野豐富,風趣幽默,在高校講座針對英語專業、高翻學院、MTI、BTI專業講授與翻譯和同傳最相關,同學們最感興趣卻無從得到答案的話題(包括翻譯分類,最新技術,市場需求,文化對比,就業情況等),針對中西醫學生講授中國醫學生國際化之路和醫學英語等。全英文講授模式(1.5小時+0.5小時互動問答)。
【樊曉奇( 蕭奇)博士簡介】
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本科(99級),澳大利亞雪梨大學醫學院碩士、博士。職業同聲傳譯員。兼職客座國外名校和培訓機構如新南威爾斯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新州TAFE等。外語及翻譯教齡達14年。澳洲國家翻譯傳譯認證局(NAATI) 認證高級職業傳譯員(中英雙向)。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保密項目翻譯。福布斯論壇同傳。各類行業會議及國際醫學會議經驗豐富。傳譯經歷包括在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召開的國際會議高層會晤中作為總理,各州州長、國防部長、上議院主席、資源部長、工業部長等翻譯。個人客戶包括醫學界國際權威(e.g. Prof. Charlie Teo) 、商屆國際名人(e.g. Mr. JimRogers, Mr. Peter Thiel,Mr.Steve Forbes ) 參與項目接洽和商務談判翻譯;服務眾多500強企業客戶(百度,臉書,遠東,東亞銀行,復星創富,太平洋世紀,藍鳥,麗晶,電訊盈科等);各類風投公司如啟明創投、基匯資本、今日資本、紀源資本、泰爾資本等;參與中澳,中以、中美、中英兩國國防項目和軍事醫學合作項目傳譯工作;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高層會晤等。亞太區國際會議中英組同聲傳譯員。自駕週遊60餘國家,環球時報旅遊版特約撰稿人。人生閱歷豐富,定居雪梨12年。
第22期「職場零距離」講座:HR點評面試
【時間】4月19日(周二)晚19:00
【地點】東九D207
【內容】現場將模擬進行3場「一對一」結構化面試、1場無領導小組討論
【點評人簡介】
金士萍,女,現任李爾集團區域人力資源經理,25年工作經驗,10年大型國企管理經驗,15年外企工作經驗;曾就職美國ITT瀋陽泵業有限公司及大型國企公司,先後在涉外項目、質量、物流及人力資源部門工作。李爾集團系世界500強企業,主要產品汽車座椅和電子電器。
武漢光電論壇第111期
【報告題目】有機納米光電子學 Organic andnano-optoelectronics
【時間】2016年4月20日10:30-12:00
【地點】WISCO聯合實驗室403多功能報告廳
【報告人】姚建年 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
【邀請人】葉朝輝 院士
【報告人簡介】
1982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化學系,1990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碩士學位,1993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95年8月到1999年9月先後任中科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室主任、所長助理。1999年9月起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1月起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
姚建年院士是光化學與光功能材料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長期從事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礎和應用探索研究,在有機低維功能材料、納米光電子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2004年以成果「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探索」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2014年以成果「低維光功能材料的控制合成與物化性能」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199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並多次獲中科院優秀導師獎。目前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973項目、及院重大創新項目。2003年由他為學術帶頭人的「光功能材料的設計、製備與表徵」獲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截止2015年3月,已在Nature(1), Nat. Photon. (1), J. Am. Chem. Soc. (16), Angew. Chem. Int. Ed. (11), Adv.Mater. (24)等國際化學和材料界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400餘篇(他引8621次,單篇最高引用307次),已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8項,主編撰寫專著1部,合著3部,合作譯著1部。目前兼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真空學會「表面與納米」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光信息存儲」專業委員會理事,兼任《化學學報》、《物理化學學報》和《影像科學與光化學》雜誌的副主編。是英國皇家化學會的fellow,日本科學振興會(JST)中國中心顧問,是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協第八屆常委。
Biography:
Prof. Jiannian Yao earned his Ph. D. degrees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with Prof. AkiraFujishima), Japan 1993. In 1995, he became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of Photograph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where he waspromoted as a professor in 1996. Then he moved to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CAS, in 1999 and served as the institute Vice Director from 2000 to 2008. Prof.Yao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350 papers in scientific journals,including Nature,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J.Am. Chem. Soc., Adv. Mater., Chem. Commun., etc. His papers have been citedover 6000 times. Prof. Yao had been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7-2009) and <New Journal ofChemistry> (2011-2012). Since 2007, he served as associate editor-in-chieffor <Acta Chimica Sinica>,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and<Imaging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 Prof. Yao is a Member of th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2005, an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Chemistry, U. K., since 2008. Since 2008, he also served as the Vice President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He was electedas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CCS) in 2010. Prof. Yao made agreat effort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of CCS for global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science.
【報告摘要】
基於分子間能量轉移現象,設計製備了摻雜TPI-苝晶態微米棒/管體系,發現微米管有著不同於微米棒的特殊光波導性質。並發現基於TPI和苝之間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和長程能量傳遞,實現了波導光能量在不同波長上重新分配,有望成為波導調製器的原型器件。(已發表於Adv. Mater. 2009 21 4153-4157)利用有機小分子TPI(紫色發光)和APO(綠色發光)來構築二元微米管複合材料。利用TPI和APO之間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和長程能量傳遞,實現發光調製的原型器件。基於APO分子光致異構性質,進一步實現了二元TPI-APO微米管的光控波導開關。該二元微米管有望用於邏輯開關和檢測器的設計。(已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4942-4946)通過控制分子間的成核和生長的過程,我們將TPI和DCM自組裝成為複雜的二元多級結構。不僅能夠得到均質二元微米管,還可以獲得五節的多級結構。研究表明,多節結構的形成是分子成核和生長競爭的結果。這種理性的可控制備過程可以進一步應用到7節甚至9節的微納米結構的製備。重要的是,這種理性可控制備可以推廣到多種有機小分子體系中。
Abstract:
The inherent versality of organic compoundspromises their wide applications inphotonics and electronics. The 1Dnanostructures can efficiently confine and directionally transport photons,serving as active optical waveguides and microcavities. The photophysical andphotochemical transistions bring unique functionalities by the generation ofexcitons (strongly coupled electron-hole pairs). The stable exciton-photoncoupling at room temperature features the organic phot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from their inorganic couterparts. The investigation of light-matter interactioncan also helps in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in organic electronics andopto-electronics.
Dr.-Ing. Gerd Stucke學術講座
【講座題目】Easy Chances to Improve PuT-Using Available Data
【報告人】Dr.-Ing. Gerd Stucke 德國PTV 集團諮詢顧問,德國中德文化交流促進會SiDeKu e.V 總會長,中國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城市交通規劃授課專家
【時間】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3:00-5:00
【地點】西六樓三樓會議室
【邀請人】鄒志雲 教授
【講座人簡介】
Dr. Gerd Stucke曾為德國城市智能交通研究協會成員、德國政府對外援助項目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中德揚州「生態城市」合作項目專家、常州「城市快速軌道系統線網規劃」方案研究組專家,現任德國PTV 集團諮詢顧問、德國中德文化交流促進會SiDeKu e.V 總會長、中國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城市交通規劃授課專家。
【報告摘要】
Operating Put generates a lot of data, e.g.GPS-data of buses, Smartcard-data from CI, These data could be used efficientlyto improve Put, e.g. to organize useful PIS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Other data included in a PuT-Model make it easy to judge quality of a publictransport network. I would like to mention detour factor. In an efficientnetwork optimal interchanges are indispensable, despite users don’t like it.Nevertheless is important to show advantages of interchanges.
2016年第十二次學術研討會
【主講人】周記順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生
【題目】出口質量與經濟波動
【時間】2016年4月20日(周三)晚上7:00-9:00
【地點】經濟學院405教室
Elsevier ClinicalKey-臨床、科研和教學平臺
【時間】4月21日(周四)下午15:00-16:00
【地點】醫學分館多功能室
華中科技大學
整理編輯 \ 順利
更多精彩,請關注新浪微博@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