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顯微鏡的西學東漸

2021-01-21 科學網

 

顯微鏡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沙森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但直到15世紀中葉,現代意義上的單式顯微鏡才開始出現。只有一個鏡片的單式顯微鏡也就是人們現在俗稱的「放大鏡」。它的起源是從使用透鏡觀察昆蟲之時算起的。1625年,斯泰盧蒂用5倍和10倍的單式顯微鏡詳細描繪了蜜蜂各部分的圖形,由義大利猞猁學院出版,這是有關顯微鏡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由兩個透鏡組成的複式顯微鏡,其發明者直到現在尚不能完全確定。英國人迪格斯在其父親的《縮放術》一書的前言中指出,將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以增大放大率。

但人們一般認為,荷蘭的詹森父子才是現代複式顯微鏡的發明者。扎哈裡耶斯·詹森在直徑約5釐米、長約30釐米的三節錫管的兩端,分別裝上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成了一臺複式顯微鏡。另一位荷蘭人德雷貝爾約在同時期設計了一個更好的儀器,因此伽利略將顯微鏡的發明權歸之於他。但他們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天文學家克卜勒在1611年的《屈光學》一文中闡明了顯微鏡的光學原理。1625年義大利的費伯將此儀器稱為「microscope」。

顯微鏡真正在科學上的應用,還要歸功於一個科學家和一個博物學家。科學家指的是義大利的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複眼進行了描述。

博物學家則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由此成為製造顯微鏡並將它用於生物觀察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列文虎克的一生共留下了247個顯微鏡和172個透鏡。其中最小的焦距只有5毫米左右,直徑不到3.2毫米,其放大率可達300倍,解析度為1微米。憑藉這些顯微鏡,列文虎克成為了顯微鏡學家和微生物學的開拓者。

這一切發生的時間,恰逢明末清初西學東漸開始興起的時期。在此期間,大量來自西方的「奇器」傳入中國,這使得中國人對顯微鏡的認識並未太遲滯於西方世界。

李約瑟認為,我國孫雲球製作的「察微鏡」是複式顯微鏡。我國黃履莊於1675年至1685年期間也製造過顯微鏡。我國使用「顯微鏡」一詞,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現於李漁成書於1658年的小說《十二樓·夏宜樓》中。在這本書中,他寫道:「大似金錢,下有三足,以極微、極細之物,置於三足之中,從上視之,即變為極宏、極巨。蟣蝨之屬,幾類犬羊;蚊虻之屬,有同鸛鶴;並蟣蝨身上之毛,蚊虻翼邊之彩,都覺得根根可數,歷歷可觀,所以叫作顯微,以其能顯至微之物而使之光明較著也」。李漁所說的乃是單式顯微鏡,因為書中所說的「大似金錢,下有三足」,與現今的座式放大鏡大致相似。

雖然顯微鏡傳入中國的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168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來中國的傳教士向康熙皇帝進獻了不少「奇珍異寶」,其中就有顯微鏡。

整個康雍乾時期,由外國傳教士帶入中國的顯微鏡並不在少數。然而其應用,始終未能從「奇技淫巧」走向科學研究。從乾隆皇帝的《詠顯微鏡》一詩中,這種當時只是視顯微鏡為把玩之物的風氣可見一斑:

玻璃制為鏡,視遠已堪奇。

何來僾逮器,其名曰顯微。

能照小為大,物莫遁毫釐。

遠已莫可隱,細有鮮或遺。

我思水清喻,置而弗用之。

直至光緒年間,隨著顯微鏡的介紹日漸增多,國人才逐漸對顯微鏡有了更深的了解。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對此做了很多工作,在其主編的《格致彙編》中,曾有一篇文章——《釋顯微鏡》——專門介紹了顯微鏡的用途、結構、工作原理。如果說望遠鏡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那麼顯微鏡的出現則將人類帶入了細胞時代。與中國近代科學的大命運相似,顯微鏡的傳入並沒有使中國憑藉西學東漸之風完成近代科學革命,它在中國近代醫學與生命科學中的真正使命直到民國時代才得以完成。

《中國科學報》 (2014-12-19 第6版 歷史)

相關焦點

  • 西學東漸之外 還有中學西傳
    晚清以降,西學東漸的浪潮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中國學人的學術立場和文化心態。如羅榮渠所述:「自從中國在異質文化的衝擊下失落了自己的天朝傳統以來,中國知識界對現代化的認識經歷了艱苦的歷程,最後才達到朦朧的中國式的現代化認識……但什麼是『中國化』,什麼是『中國事情』?到底也沒有很好解決。要麼是鼓吹中國事事不如人,而唯洋是崇;要麼是宣揚狹隘民族主義,而盲目排外。」
  • 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2019年5月15日,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武漢大學哲學院桂起權教授在哲學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之一。
  • 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
    關鍵詞:經濟學東漸;歷史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學內容提要:考察西方世界經濟史學的興起,梳理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的學術演化路徑,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經濟史學與經濟學的學科共生關係。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缺乏成長為獨立學科的學術土壤與基因,傳統型的中國經濟史學更具有專門史的典型特徵。
  • 東戶和西戶,真的是東戶一定更優
    > 我認為西戶優於東戶的核心原因在於,西戶的日照時間更長 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正午(中午12點整)太陽位於正南方。東戶西戶南向日照時長一致,但是西戶西側平均日照時間為12點-6點,達六個小時,而東戶東側平均日照時間為8-12點,只有四個小時。且西戶下午的日照強度是東戶的商務日照強度比不上的。 對於居住來說,日照是資源,有比沒有好,多比少好。資源在手,我們才可以好好利用。 為什麼人們普遍認為西戶不如東戶?是因為他們認為西戶有西曬,太熱。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斯·韋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世界,是1936年鄭太樸先生從德文翻譯的《社會經濟史》。這本書是韋伯晚年在慕尼黑大學的講課筆記,由學生們整理而成。
  •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又位於宇宙中,其中有關於地球的很多秘密都是我們人類想知道的,就比如說地球自轉,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自轉都是自西向東運轉的,自轉一周的時間大概就是24小時,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無問西東》:兜頭就是一桶心靈雞湯
    掙吧來掙吧去,終於還是把《無問西東》給擼了擼完感覺賊空虛帶著滿心文藝情懷顛顛兒的去了灌了一腦子煽情雞湯喪頭喪腦的回了還是中國夢口味的也不是說這碗雞湯是碗爛湯關鍵是在萬裡山河一片雲山霧罩的讚美聲裡也不差姐了
  • 「無問西東」是出自清華大學校歌嗎?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全文
    ­ 「無問西東」一詞,取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影片也以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拉開帷幕。影片中沈光耀說:「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同情」。
  • 日全食軌跡移動為何從西至東?
    但對於8月21日出現的歷史性日全食現象,將打破這一規律,除了月球完全遮擋了太陽表面,我們還將驚奇地發現日全食移動方向是從西至東。正常情況下,我們觀看到的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並不是因為太陽的運行軌跡,而是因為地球自轉。當地球沿著中心軸旋轉時,我們看到的天空是從東向西移動。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日前,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這標誌著這一納米研究領域的高端科學儀器實現了國產化。
  • 《無問西東》李芳芳四個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厲害在哪裡?
    《無問西東》由四個故事共同構成,每個故事內部又有多條線索,從時間,空間和主旨上都有交叉,但各自敘述散而不亂,既有故事的對位也有故事內部的對位,以及故事之間線索的對位。張果果雖不是清華校友,卻拍攝了他在清華跑步的鏡頭,所以,清華大學支撐了《無問西東》的空間線。主旨線這部電影有四個故事,卻表現同一個主題——無問西東。
  • 何紅舟:水知道答案 無問西東
    民國情結2017年寒冷的冬日,一場叫《無問西東》的電影滌蕩和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除了愛情,那段因戰爭而造成的動蕩與遷移,成了一段被重新喚起的集體記憶,提醒人們即使在紛亂的戰火中,依然可以聽從來自內心的聲音,選擇真實而有尊嚴的生活。
  • 年輕人總忘東忘西,多喝喝茶
    出門不帶鑰匙、忘記帶手機、忘記關燈、忘記關水......生活中人們忘記的事兒多了,如果老人經常忘記事情,那麼還可以理解,畢竟人年紀大了記憶力自然會沒有那麼好;但年輕人經常忘東忘西很多人都不想忘記事情,但有時真的一時想不起來,不想總這樣忘東忘西,就多喝喝茶吧!
  • 科學網—高端顯微鏡的國產路
    這種割裂,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有著切身體會。在來蘇州之前,他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工作多年。他坦言,「以前我們做光學的就是埋頭做自己的,並不懂生物學家對高端顯微鏡有多麼渴求。」 蘇州醫工所是中科院唯一一家以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為主要研發方向的研究所,在與大量生物領域專家接觸後,唐玉國意識到,我國對光學顯微鏡特別是高端光學顯微鏡的需求極其旺盛。
  • 科普:日全食軌跡移動為何總是從西至東
    ▲圖中是日全食期間月球在地球表面投下的陰影,通常太陽是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而日全食期間人們所觀測的日全食運行軌跡是從西至東。但對於8月21日出現的歷史性日全食現象,將打破這一規律,除了月球完全遮擋了太陽表面,我們還將驚奇地發現日全食移動方向是從西至東。正常情況下,我們觀看到的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並不是因為太陽的運行軌跡,而是因為地球自轉。
  • 日全食斜跨美國 為何日全食軌跡移動從西至東?
    日全食斜跨美國 為何日全食軌跡移動從西至東? 但對於8月21日出現的歷史性日全食現象,將打破這一規律,除了月球完全遮擋了太陽表面,我們還將驚奇地發現日全食移動方向是從西至東。當地球沿著中心軸旋轉時,我們看到的天空是從東向西移動。人類經過數個世紀的研究分析,意識到地球的確處於旋轉狀態,人們所觀察的太陽、月球和其它恆星的移動,僅是相對於地球運行的產生的一種狀態。但是對於日全食我們將看到不一致的現象——日全食運行軌跡是從西至東運行。為什麼日全食現象是從西方開始,在東方結束呢?
  • 從西向東和從東向西飛,哪個耗時更短?
    為什麼地球自轉對從東向西或從西向東飛行的時間沒有影響? 地球的自轉是否會影響從東到西駕車所需的時間,或者影響從西到東駕車所需的時間?從東到西穿過臥室和從西到東花的時間是不是不一樣?
  • 給你講講日全食軌跡移動為何從西至東
    圖中是日全食期間月球在地球表面投下的陰影,通常太陽是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而日全食期間人們所觀測的日全食運行軌跡是從西至東  但對於8月21日出現的歷史性日全食現象,將打破這一規律,除了月球完全遮擋了太陽表面,我們還將驚奇地發現日全食移動方向是從西至東。正常情況下,我們觀看到的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並不是因為太陽的運行軌跡,而是因為地球自轉。當地球沿著中心軸旋轉時,我們看到的天空是從東向西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