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學東漸之外 還有中學西傳

2021-01-08 光明網新聞中心

  【讀書者說】  

  作者:楊一(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談起中華文明的世界貢獻,人們可能會想到其對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萊布尼茨、伏爾泰等產生過的影響。但對於中國文化在世界多種文化區域內傳播的宏觀圖景,學界目前尚缺乏清晰的整體認知。

  晚清以降,西學東漸的浪潮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中國學人的學術立場和文化心態。如羅榮渠所述:「自從中國在異質文化的衝擊下失落了自己的天朝傳統以來,中國知識界對現代化的認識經歷了艱苦的歷程,最後才達到朦朧的中國式的現代化認識……但什麼是『中國化』,什麼是『中國事情』?到底也沒有很好解決。要麼是鼓吹中國事事不如人,而唯洋是崇;要麼是宣揚狹隘民族主義,而盲目排外。」

卜彌格《中國植物志》 資料圖片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在海內外均偏重於西學東漸一脈。相比西學東漸領域已取得的成果,仍然缺乏針對中學西傳的系統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20餘載孜孜不倦,致力於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全方位研究海外漢學,他撰寫的《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導論》(以下簡稱《導論》)從中國文化向域外傳遞的基本軌跡和方式著手,將重點放在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翻譯研究上,將中國古代文化經典放在全球化的社會思想歷史背景中加以考察,既是他長期堅持文化自覺、理論自覺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為其總主編的「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系」從文獻整理、問題導向、理論建構等層面奠定了統一的方向和基調。

  以西譯漢籍為核心

  如何走出「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二元思維,消除人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焦慮彷徨?張西平指出:「如果我們對西方漢學做長期研究,就會發現,對中國經學典籍的翻譯,是他們幾代人一直關注的重點,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特徵的研究始終貫穿於西方漢學的全部發展歷史之中。」因此,《導論》轉換研究視角,補充和修正前人學說,以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西譯歷史為重點,在諸如傅斯年「四裔之學」、桑兵「本土學問轉變」等研究的基礎上,努力抓住西方漢學的脈絡與核心。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導論》

張西平 著

大象出版社

  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增強,理論的革新和新資料的發現,國際漢學研究蓬勃成長、漸成一門顯學。在學術發展與時俱進的同時,張西平冷靜地認識到,相對於已有四百年歷史的西方漢學來說,我們所掌握的知識才剛剛開始,西方漢學研究是一個亟待開拓的嶄新領域。在這個領域,新材料的發現是十分重要的,新文獻的披露是始終重要的。

  《導論》將新材料的展示作為重要的研究原則,披露了多種語言的第一手珍貴文獻,例如馬禮遜翻譯的《大學》、雷慕莎的《評馬士曼所譯〈論語〉》《評儒蓮所譯〈孟子〉》《譯〈四書〉小引》,以及衛禮賢為其翻譯的《易經》撰寫的前言等,多為首次在學術界公布。這些19至20世紀中國文化經典西譯的基礎性資料,與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相輔相成。

衛禮賢譯《呂氏春秋》

  當下學術界已有不少研究中國典籍西譯的個案成果,但尚且缺乏貫通性研究。《導論》在研究方法論上作出了帶有批判的繼承與創新。在《導論》的歷史編部分,張作者從學術史和史學史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與發展,從19到20世紀依次遞推寫作。與此同時,微觀上利用個案進行突破,在每一時段內,從人物、機構、著作三個角度展開具體討論,在通史的脈絡中植入專史之分析。理論編則汲取了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論。比如,在第六章分別從「傳教士漢學家的中國經典外譯研究」「西方專業漢學家的中國經典外譯研究」和「一種批評的中國學」三個向度,探討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譯過程中面臨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從跨文化角度出發,完成對譯者的主體研究。該理論架構的提出,既是對西方現有翻譯理論的突破,更是對中譯外理論實踐的探索和推進。也許讀者在翻開《導論》之前並不熟悉海外漢學,甚至對該領域亦無特別興趣,但我相信,無論他們從事哪方面的研究,該書所展現的歷史觀及方法論,都是不無裨益的。

  重估中西交流史

  《導論》以豐富的例證展示了中國思想和文化是如何進入世界各國的思想文化之中,進而成為其思想文化更新和變革的重要因素的。

  「在課堂內外我們都學到,世界上存在一個稱作西方的實體,並且有人把這個西方看作一個獨立的社會和文明,而與其他社會和文明(例如東方)截然不同。我們許多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認為,西方世界有一個按照古希臘產生了羅馬、羅馬產生了基督教歐洲、基督教歐洲產生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產生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產生了政治民主和工業革命這樣的順序自主產生的文明譜系圖。」著名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家埃裡克·沃爾夫(Eric Wolf)所描述的這種觀點被稱作認為西方文化自我成聖的「西方中心主義」。「充滿活力的西方」代表著創新、理性、科學、文明和進步,而「停滯不前的東方」則意味著愚昧、迷信、無序、野蠻和落後。

衛禮賢譯《周易》

  「他們都認為,純粹的西方是靠自己與生俱來的優越稟賦和特性創造了現在的成就,這種觀點假定歐洲是基於一種剛性的內在邏輯自主地發展。」在此種框架下,東西方文明的衝突、交流與對話,被描述為西方的文明理念不斷向東方滲透,而東方主動抑或被動接受西方價值觀,基於文明現代化過程中西方國家所佔據的主導地位和西方文化體現出的某些優越性,近代世界變革的概念就被替換為西方的崛起。而《導論》展示了中國文化在塑造西方文明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證明「歐洲近代思想的形成並不是產生於單一的歐洲思想內部」,而是通過從其他古老文明裡獲得啟示,形成於東西方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西方文明完全依靠自身發展的線性歷史觀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復調的歷史觀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明發展路徑,某種程度上對片面的文明衝突論構成了有力反駁。

  《導論》呈現了「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東西方文化雙向交流的過程,彌補了以往「中學西傳」研究的短板。張西平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的四百年歷史,於一個長的時間段內關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如何「走出去」。

  長期以來,國際漢學的學科理論幾乎全部由西方學者創造,相關研究必須依賴西方學者建構的話語體系。中國學者發出的「微弱聲音」,早期並未得到西方學界的認真傾聽,被排除在主流學術舞臺之外。然而,近年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學術界再一次展開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審視與評估。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披露,對西方學界佔據語言、地域與資源優勢,壟斷中譯西、中文文獻西傳等領域的研究現狀是一個極大衝擊,證明中國學者在西文文獻和手稿材料的跨語際研究實踐中,克服了語言交流障礙、史料搜集整理等困難,開始嶄露頭角,獲得了公平競爭的話語權。

  從西方看中國

  長期以來,中國學術界習慣於把中國文化視作祖先饋贈的「家學遺產」,基本是在中國疆域範圍內展開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導論》指出,中國古代文化很早就傳入東亞各國,晚明後更進一步傳播到西方。世界各國對中國典籍的翻譯和研究,使得中國的古代思想和知識呈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形態。中國學術和思想的空間拓展了,開始以一種世界性學問的面貌在全球範圍內展開。這種中國以外的中國研究形態又反映著中國研究自身的變遷。中國近代的學術演變,和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是與西方漢學進入中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中國文化是在整個人類文明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突出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世界視角,從全球史的角度審視中國古代文化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導論》不以西方文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來詮釋或評價中國文化,而是以文明互鑑的平等對話方式,詳細回顧中西文明的交流溝通。通過中西文化的互識、互證、互補,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基礎上彰顯出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正確認識「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實現東西方文明真正的彼此了解、相互融通。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1日 10版)

[ 責編:孔繁鑫 ]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顯微鏡的西學東漸
    這一切發生的時間,恰逢明末清初西學東漸開始興起的時期。在此期間,大量來自西方的「奇器」傳入中國,這使得中國人對顯微鏡的認識並未太遲滯於西方世界。 李約瑟認為,我國孫雲球製作的「察微鏡」是複式顯微鏡。我國黃履莊於1675年至1685年期間也製造過顯微鏡。我國使用「顯微鏡」一詞,就目前所知,最早出現於李漁成書於1658年的小說《十二樓·夏宜樓》中。
  • 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2019年5月15日,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武漢大學哲學院桂起權教授在哲學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之一。
  • 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
    關鍵詞:經濟學東漸;歷史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學內容提要:考察西方世界經濟史學的興起,梳理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的學術演化路徑,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經濟史學與經濟學的學科共生關係。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缺乏成長為獨立學科的學術土壤與基因,傳統型的中國經濟史學更具有專門史的典型特徵。
  • 中國古代鎳白銅及其西傳
    1995年,梅建軍在日本《金屬博物館館刊》上發表《鎳白銅的歷史、冶金及傳播》一文,對鎳白銅冶煉技術及其西傳的過程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文中引用了礦冶遺址的調查資料和鎳白銅傳世實物的分析結果,全面探討了鎳白銅的歷史和科學內涵。
  • [浦東]川沙中學華夏西校:學先鋒 愛浦東 創未來-2020年度暑期德育...
    2020暑期,為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上海市川沙中學華夏西校 在做好防疫防控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的暑期德育工作。
  • 桂花苑 | 徐匯中學——開啟進入天堂之門的鑰匙
    孩提時腦海裡的天堂很樸實,桌上有一碗油豆腐線粉湯,窗臺放一盆寶石花,手裡還有一本連環畫。
  •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
    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由「自西向東」改為「自東向西」,世界會怎樣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又位於宇宙中,其中有關於地球的很多秘密都是我們人類想知道的,就比如說地球自轉,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自轉都是自西向東運轉的,自轉一周的時間大概就是24小時,
  • 高考模考作文|株洲南雅中學高三考場佳作:吾心可安,無問西東
    有網友認為,作為農村家庭出身的學生要為家裡考慮,學經濟、金融等專業,將來解決家庭實際困難。也有網友認為,這麼高的分數,就應該填寫競爭力更大的熱門專業,不要浪費了機會。樊錦詩女士得知此事後,為該考生送去《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表達對她的祝福和希望,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 上海中學東校高中部 臨港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工在即 未來藍圖先睹為快
    上海中學東校高中部 臨港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工在即 未來藍圖先睹為快時間:2020/11/16 13:09:04 來源:文匯教育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上海中學東校高中部和臨港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工在即!
  • 東戶和西戶,真的是東戶一定更優
    > 我認為西戶優於東戶的核心原因在於,西戶的日照時間更長 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正午(中午12點整)太陽位於正南方。東戶西戶南向日照時長一致,但是西戶西側平均日照時間為12點-6點,達六個小時,而東戶東側平均日照時間為8-12點,只有四個小時。且西戶下午的日照強度是東戶的商務日照強度比不上的。 對於居住來說,日照是資源,有比沒有好,多比少好。資源在手,我們才可以好好利用。 為什麼人們普遍認為西戶不如東戶?是因為他們認為西戶有西曬,太熱。
  • 何紅舟:水知道答案 無問西東
    民國情結2017年寒冷的冬日,一場叫《無問西東》的電影滌蕩和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除了愛情,那段因戰爭而造成的動蕩與遷移,成了一段被重新喚起的集體記憶,提醒人們即使在紛亂的戰火中,依然可以聽從來自內心的聲音,選擇真實而有尊嚴的生活。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斯·韋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世界,是1936年鄭太樸先生從德文翻譯的《社會經濟史》。這本書是韋伯晚年在慕尼黑大學的講課筆記,由學生們整理而成。
  • 中國山東省境內的一條河流,從東往西流動的逆流河,你了解嗎?
    中國山東省境內的一條河流,從東往西流動的逆流河,你了解嗎?所謂水往高處走,人往低處流,按照我國地勢分布,在我國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動的。然而在我國境內有一些河流能夠在自然的狀態下實現逆流,不符合人們的基本認知,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我國最大的一條逆流河,是從東往西流動的,你了解這是哪一條河流嗎?這條河流就是大汶河,是位於我國山東省境內的一條河流,具體位於濟南市的革命老區旋崮山區之中,是一個相對偏遠的地帶。
  • 《無問西東》:兜頭就是一桶心靈雞湯
    掙吧來掙吧去,終於還是把《無問西東》給擼了擼完感覺賊空虛帶著滿心文藝情懷顛顛兒的去了灌了一腦子煽情雞湯喪頭喪腦的回了還是中國夢口味的也不是說這碗雞湯是碗爛湯關鍵是在萬裡山河一片雲山霧罩的讚美聲裡也不差姐了
  • 「無問西東」是出自清華大學校歌嗎?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全文
    ­ 「無問西東」一詞,取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影片也以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拉開帷幕。影片中沈光耀說:「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同情」。
  • 韓少功:指心明道,何問西東——作家東西印象
    讓他們在幾枚流行標籤之外,在教科書的概念淹沒之外,體會「老戲骨」與「小鮮肉」的差別,並不容易。 《篡改的命》富有「老戲骨」的成色,因此有點生不逢時——按接受美學的說法,作家只能走完創作的前半程,如果沒有足夠受眾的感應機制加以匹配和承接,再好的前半程也只是一種撲空。 作家幾乎沒法對這一點負責。
  • 中國理科第一男,學數學,驚動法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差點世界第一
    康熙皇帝學數學,雖然學到代數就暫停了,但是,從16世紀到18世紀,仍有大量的西方數學書籍被編譯了出來,這些書籍有的已經開始介紹笛卡爾的解析幾何、牛頓的微積分等知識,從總體上來看,中國與歐洲的科技差距,因「西學東漸」而被拉平了,早在明朝的時候,徐光啟在給崇禎皇帝的奏摺中就提出了對待西方科學的態度,他說:「臣等愚心,以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
  • 《東成西就》攝影師拉來古天樂,拍了向《東成西就》致敬的喜劇片
    入圍鹿特丹電影節的《雲水》,還沒有上映消息入圍金馬,尺度無限大的《三夫》,至今連香港和臺灣地區都還沒確定上映時間但反而12月,十年都在演「消失片」的曾美慧孜,會有兩部電影公映,除了《冥王星時刻》,還有預售火爆
  • 日全食軌跡移動為何從西至東?
    但對於8月21日出現的歷史性日全食現象,將打破這一規律,除了月球完全遮擋了太陽表面,我們還將驚奇地發現日全食移動方向是從西至東。正常情況下,我們觀看到的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並不是因為太陽的運行軌跡,而是因為地球自轉。當地球沿著中心軸旋轉時,我們看到的天空是從東向西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