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工業化後期的一般規律,也是新工業革命背景下製造業與服務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對於中國而言,促進位造業與服務深度融合既是發展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變革,對於破解當前製造業發展矛盾,促進服務業的轉型發展與優化升級,提高我國製造業、服務業國際分工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借鑑發達國家經驗,立足當前國情世情,新時期中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要圍繞要素結構提升、用戶價值提升、製造效能提升和拓展服務提升4個重要目標探索實現路徑。推進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政策重點包括:(1)提高重視程度,消除制度障礙;(2)將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3)充分發揮技術進步的作用,鼓勵製造企業業態創新;(4)利用新區建設推廣融合新模式、新業態;(5)升級發展服務外包,積極參與國際生產性服務業分工。
關鍵詞:製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服務型製造;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鄧洲(1981-),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北京 100836
標題注釋: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工業技術趕超的戰略與路徑研究」項目(GJSCX2018-01)。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這是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新時期發展階段,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製造業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部門,當前面臨來自發達國家貿易保護和所謂「再工業化」,以及發展中國家加速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的雙重壓力;同時,服務業長期結構層級偏低,發展質量不高,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迫切需要轉型和升級。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代表了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兩者深度融合是現實需求,對理論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製造業與服務業關係的研究述評
協同演化是製造業與服務業關係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這一源於生物學的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研究範疇,並廣泛地應用於闡述製造業與服務業互動發展的規律和本質。例如:Kauffman(1993)等較早提出了製造業與服務業在協同發展中演化生成適應選擇和交流反饋的關係[1];Meckelvey(1997)、Malerba(2006)等進一步分析了兩者在協同演進中的影響機制[2-3];隨著全球經濟和技術環境變化,對製造業和服務業關係的研究先後形成4種代表性判斷[4]。20世紀80年代末,製造業對全球經濟的主導作用很強,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以製造業為前提和基礎,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呈現較為簡單的供需關係,且作為「需求方」的製造業佔有主導地位,兩者的關係表現為「需求遵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全球二、三產業結構關係加速變化,服務業比例迅速提高,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供需關係」也發生改變,與「需求遵從」相反的「供給主導」認為,新興的生產性服務業是製造業效率提高和轉型升級的基礎,具有競爭力的製造業部門必須有發達的服務業作為支撐。還有一些研究並不強調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協同演進和融合發展過程中孰輕孰重、誰為主導,此類研究認為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關係,在互動發展中共同進步,這類觀點被總結為「互動論」。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和應用,以信息服務為代表的服務要素從20世紀末開始深度融入製造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科技革命催生的新產品、新業態使得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邊界愈加模糊,Lundvall(1998)等學者提出了「融合發展」的觀點,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從製造業剝離出來之後,因為發展需求將再次融入製造業中,從而出現製造業、服務業在組織上不斷剝離,但在業務上深度融合的發展新趨勢[5]。
定量研究驗證了製造業與服務業協同和融合對企業、產業和宏觀經濟的積極作用:在微觀層面一方面促進位造企業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拓寬服務企業市場;在產業層面延伸製造業和服務業價值鏈,並構建價值鏈曲線新高點;在宏觀層面有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6]。人力資本深化、專業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匹配供給和需求、增強創新能力、實現產品差異化是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產生的積極作用[7-9]。
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趨勢顯著,產業實踐不僅為理論研究增添了案例和數據,同時也提出了緊迫的更高要求。近年來,關於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研究增多,但仍然存在3個方面的短板:(1)從出發點看。大多數研究從理論出發,一般性的經濟學、管理學機理面對特定產業問題時解釋力有限,而很多現實問題的解決又得不到理論層面的支撐,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的應用性研究還比較缺失。同時,很多研究並沒有考慮到信息技術對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的影響,事實上,信息技術的應用、相關業態的出現對2個產業的融合已經產生深刻影響。(2)從研究的對象看。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較多,而將製造業與服務業作為一個整體的研究相對較少,三次產業分類和傳統產業結構仍然是此類研究的基本框架,嚴格區分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邊界仍然是很多研究遵循的邏輯,這與三次產業邊界模糊的現實不符,而用現代產業體系的概念替代傳統三次產業結構能夠突破這一研究限制[10]。(3)從研究的重點看。很多研究集中於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效果,通過統計或計量的方法對融合產生的生產力促進、競爭力提升、經濟增長進行定量分析,但是,對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模式和路徑的研究偏少,對現實的指導意義較弱。本文在梳理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當前中國製造業與服務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提出適應當前現狀的、以目標為導向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路徑,並提出政策建議。
二、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歷史與趨勢
(一)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回顧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由來已久,在工業革命初期就已經存在,人類工業化的歷史同時也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史,只不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技術條件、市場需求、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發展規模,因此,融合的層次和方式存在區別,但都遵循3個基本邏輯:(1)從融合範圍看。雖然工業化早期就出現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結合,但兩者在各個領域普遍出現的融合趨勢一般發生在工業化的中後期。(2)從融合程度看。在技術進步和業態創新影響下,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層次不斷加深,由初期被動的淺層次結合,逐漸發展為主動的深層融合,而每一時期新興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部門之間最容易發生融合。(3)從融合的具體路徑和形式看。主要表現為產出融合和投入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於處於不同工業化發展階段,要滿足不同的發展目標,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程度、融合的方式有顯著區別。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淺層結合可以追溯到工業化初期。在英國工業革命時代,蒸汽機製造商就開始為客戶提供相應的培訓和維修服務,這種提供必要服務的產出融合目前仍然是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方式。產出融合是指製造企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由單純的實物,或者實物與少量附加服務向以製造產品和服務融合的「產品包」轉變。在工業化早期,大多數製造產品要麼不包含服務的內容,要麼與附加的服務完全隔離,且是否提供附加服務與製造產品本身的生產和銷售沒有關係。20世紀80年代,隨著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過渡,產品中「製造」和「服務」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並不意味著生產運營和產品功能不再重要,但相對出色的服務確實能夠提高用戶滿意度。Baines等(2013)將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產出融合分為初級服務(base services)、中級服務(intermediate services)、高級服務(advance services)3個層級,從基礎到高級服務化,提供給用戶的服務活動和內容在不斷變化,製造企業的業務範圍也在不斷拓展和擴張[11](見表1),在高級階段,服務成為系統性的業務和品牌,轉變為製造企業重要的核心競爭優勢。
投入融合發生在製造業價值鏈的支撐環節,以及供應鏈、售前售後等基本環節,服務要素參與到製造業價值鏈中促進位造業的轉型與升級。早期製造業發展對服務要素的需求較少,一般由製造企業內部部門提供,隨著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特別是企業規模的增大,服務要素的供給需要更強的專業性,專門的服務企業,或者從製造業中剝離出來的服務部門成為製造業服務要素的重要供給者。目前,服務業與製造業投入融合進入新的整合和一體化發展階段,服務要素對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也更加顯著(見表1)。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技術進步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也在不斷增強。家電、汽車、通訊設備、消費電子、工程機械等產業率先出現不同程度的服務化轉型。設計、研發、實驗等專業化服務,檢測、維修、部件定製、工程總承包、交鑰匙工程、整體解決方案,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優化等是當前我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和領域。一批領先製造企業已經開始運用服務來增強企業競爭力,服務質量的差異化也確實對增強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催生的新業態成為製造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來源。例如,海爾提出將逐漸由製造企業向服務企業轉型,重點做好研發和渠道服務。陝西鼓風機集團已發展成為冶金、石化、煤化工、電力、環保等行業提供大型動力裝備系統問題解決方案的集成商和系統服務商,是我國裝備製造業服務化發展的一個標杆。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利潤從製造向服務轉移的情況下,上汽集團堅持製造業與服務業並舉,提出了圍繞主業剝離非核心服務、拓展服務向價值鏈兩端延伸的服務化發展戰略。一汽大眾、寶鋼、武鋼等大企業集團在原有的信息化部門基礎上,成立獨立運作的專業服務公司,出現了一汽啟明、寶鋼寶信、武鋼自動化、東風東浦等一批製造服務企業,在研發、金融、物流等領域開展社會化服務,成為新的增長點。
(二)新工業革命背景下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新趨勢
信息技術是新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使能技術和基礎技術,同時也是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推動力。一方面,信息融合是新工業革命進程中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價值鏈主要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及研發、財務、人力資源等支撐活動都實現了信息化改造,這使得生產性服務業能夠更好地參與製造業的專業化分工。近年來,幾乎所有從製造業中剝離出來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都是信息服務業或者與信息服務高度相關的。另一方面,數字信息成為製造與服務業融合最重要的媒介,通過信息聯通,製造與服務業的融合變得高效,並且不斷在傳統產業分類的邊緣、縫隙領域產生新的融合業態。例如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智能製造、眾包生產、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
製造過程對傳統要素需求越來越集約,但對產品設計、生產工藝、技術標準等專業化服務需求有所提高。高精度、高強度的製造需要更多的專業服務作為支撐,例如根據世界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工業機器人的採用雖然減少了普通勞動者的數量,但每10臺機器人至少需要1名後臺技術人員進行服務支撐,即傳統體力勞動力投入減少了,但服務的勞動投入卻增加了。網絡化催生新的商業模式,眾包、用戶參與、社會化生產、電子商務、社區工廠等新的製造業運營模式開始普及,這使得商業、金融、銀行、保險、物流、廣告、諮詢、檢測、設備維修等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參與到實物產品的製造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了製造業投入中的服務要素比例。
在投入環節深度融合的同時,製造業產出也呈現越來越明顯的服務化趨勢。新工業革命浪潮中,製造業分工不斷深化、價值鏈不斷分解,信息網絡技術不斷擴大應用,製造業產品或產品包裝服務的比例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把提供產品相應服務作為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已經很難判斷一個產品是屬於工業產品還是服務產品。在裝備、電子、汽車等產品出現產出服務化趨勢之後,服裝、食品等產品也開始含有越來越多的服務。例如,福特公司將汽車定義為一個四輪驅動裝置與消費信貸服務組合的產品,蘋果公司出售的是一個智能移動終端與數字內容服務融合的產品,快銷服裝品牌ZARA將用戶在實體店的體驗反饋給設計師,從而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大規模定製時裝,大都市的食品企業讓顧客到店自製蛋糕等等。
價值鏈中服務環節不斷延長和加深,這一趨勢和製造業價值鏈延伸發揮同樣重要的作用。上遊環節的市場調查、設計開發、工藝改進,製造環節的設備安裝維護、機器調試,下遊環節的產品銷售、售後服務、報廢處理等在價值鏈中的比例越來越高,且呈現專業化的趨勢,不斷從製造中剝離出來成為單獨的部門或由專業的服務企業承擔。隨著物聯網的興起,還出現了一批只關注戰略管理、研究開發、市場營銷等活動,但放棄或者外包製造的企業,這些企業依靠製造和服務的融合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我國小米公司近年來的高速增長在全球都屬於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