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
編者按
城市化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和集中,城市範圍和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使城市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集聚場所並實現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城市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與之相伴隨,人類的生產活動,特別是非農業生產活動向城市遷移和集中,各種要素和非農產業(主要是製造業和服務業)向城市集聚,城市逐步上升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和主要帶動力量,使城市經濟在一國或地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明顯高於農村經濟,並逐步實現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乃至服務經濟的轉型。因此,城市化進程也是服務業加快向城市集聚、發展規模不斷提升,並最終成為城市經濟乃至一國經濟支柱的發展過程。
王微
從世界城市化歷史來看,城市化從起步到相對成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可以將城市化率劃分為城市化初期 (城市化率低於30%)、中期(城市化率在30%—50%)、中後期(城市化率50%—70%)及後期(城市化率高於70%)。當前我國城市化率已超過50%,剛剛進入城市化中後期。從國際經驗來看,城市化中後期正是服務業規模提升、結構升級、空間布局分化和就業加速增長的關鍵時期。
城市化中後期服務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從全球城市化與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根據世行資料庫中的109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進行分析,各國和地區的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呈現顯著正相關。即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相應提高。在城市化發展初期和中期,即城市化率低於50%的階段,各國服務業發展水平隨城市化程度提高而逐步上升,但其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低於50%,尚未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進入城市化中後期,即城市化率超過50%以後,服務業佔GDP比重普遍超過50%,歐美等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其服務業比重已基本超過75%,服務業成為城市化中後期各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和主要動力。
城市化中後期是服務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時期
總體來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服務業發展在保持規模持續擴張的同時,服務業結構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根據對幾個典型國家的城市化與服務業結構變化的考察,城市化中後期服務業結構變化十分顯著。
一是在城市化初期以及中期階段,即當城市化率低於50%,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工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導,服務業發展更多是圍繞商品的生產與流通分配展開,包括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在內的流通性服務業成為這一時期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其在服務業中的比重通常高達30%—40%,在GDP中的比重達到20%左右。
二是當城市化進入中後期,即城市化率超過50%後,服務業進入加快發展階段,在服務業佔GDP比重不斷上升並逐漸成為經濟發展主導的同時,服務業結構調整更為迅速。一方面,商品流通性服務業在GDP中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居民服務業及社會服務業呈現加快發展、在GDP中比重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成為城市化中後期服務業發展和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它們在GDP中的比重從10%或不足10%上升到25%和20%左右,逐步取代流通性服務業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導,並進而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服務業發展成就業穩定增長的關鍵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就業就成為城市發展與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務業在就業方面的貢獻越大,服務業發展逐步成為城市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
以美國為例,從1860至1920年美國城市化率由19.8%升至51.2%,處於城市化初期階段,工業就業比重由18%提高至34%,上升了16個百分點。而同期服務業就業比重提高了11個百分點。從1920至1960年,美國進入城市化中後期,城市化率由51.2%升至近70%。在這一階段,美國工業就業比重基本維持不變,而服務業就業比重則由39%升至59%,上升了20個百分點,而且實現了服務業就業比重達到並超過產出比重,成為美國城市化進程中服務業就業比重上升最快的時期。1960年以後,美國進入城市後期,城市化率緩慢提高,至2000年達到80%。在此階段,美國經濟逐步完成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變,工業就業比重下降了11個百分點,而服務業就業比重則由59%升至74%,上升了15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美國社會最大的就業部門。可見,進入城市化中後期乃至更長時期,服務業發展成為創造就業的主要來源,也是城市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
服務業空間布局分化趨勢逐步加快
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數量和總體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不同類型城市的發展也開始逐步分化,表現在服務業發展上,服務業的規模和結構也因此出現發展差異,出現了服務業向大型城市加快集聚和發展的總體態勢。特別是一些特大型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服務業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的主體,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均超過70%,一些國際化大都市如紐約、倫敦和香港等,其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都已接近90%。
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的歷程來看,服務業發展在空間布局的分化,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當城市化處於起步階段,即城市化率低於50%的階段,城市規模普遍較小且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城市之間服務業發展差異較小,無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服務業在空間布局均是向城市中心集聚。
當城市化進入中後期,即城市化率在50%—70%的階段時,隨著城市數量和規模增長趨於穩定,城市體系開始加速形成,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調整加快推進,大城市逐步由工業中心向服務中心轉變,具有較強商品和要素配置功能的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及其大型服務企業趨於加快向大型城市集中,而工業開始向中小城市轉移,並形成大量專業化的工業城市或產業集群,一些與製造業緊密結合的生產性服務業或流通服務業也會在中小城市得到快速發展。同樣,面向城市人口的居民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也存在因城市規模不同而出現的空間布局差異,城市規模越大,居民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的規模越大,結構也越完善和高端化。
當進入城市化後期,城市化率達到或超過70%時,服務業發展成為經濟發展以及城市經濟的主導,大型城市在服務業發展方面將居於領先地位,並完成城市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並形成區域乃至更大範圍的水平和要素服務中心;中小城市則形成工業與服務業更為協調的發展格局,並形成以具有較強專業化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城市人口的居民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為主的服務業結構。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