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2021-01-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仰海峰:《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

2017年06月30日 23:34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仰海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  要:《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在哲學邏輯上是有差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以勞動本體論為基礎,強調人的主體性與自由;《資本論》則揭示出資本是一個結構化的形式體系,主體或者是資本的人格化,或者是資本增殖的工具。相比於作為主體的人來說,資本才是真正的主體,或者說是絕對客體,這是與勞動本體論完全不同的哲學構架。《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雖然有諸多的思想連續性,但在深層構架上是有差異的。

  【作  者】仰海峰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

  【期  刊】《哲學研究》 中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要覽 2016年第8期10-17,共8頁

  【關 鍵 詞】《資本論》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邏輯差異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
    三、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真實意蘊「批判」是《資本論》一書的重要關鍵詞,如何理解這裡的「批判」關係到能否正確地把握《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批判的政治經濟學側重於從政治經濟學本質的意義上來理解批判,政治經濟學以批判作為自己得以可能的根本規定而體現於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這表明批判已經成為《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內在結構和本體基礎,政治經濟學與批判是內在結合的,如果失去了批判。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在2019年代末之前,世人所熟知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著作主要有:《哲學的貧困》《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 導言》(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三卷、《剩餘價值理論》等。其中包含著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論說明的是:《哲學的貧困》中對政治經濟學範疇的批判,《導言》中對政治經濟學方法的說明,《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自己的方法論闡釋。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一、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再生產理論的社會空間哲學方法   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如何可能?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與再生產理論中蘊涵著社會空間哲學的方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所固有的、因而是內生的理論資源。
  •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經濟學...
    [1](P45)對於這一問題的理解,不僅有助於恢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充分的革命意義,而且有助于澄清其在馬克思的社會批判體系中的地位,說明政治經濟學批判同意識形態批判之間的內在關聯。近年來,隨著馬克思《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方法研究的推進,柯爾施有關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同政治經濟學批判之間關係問題的思考開始得到學界的關注。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
    [2](P32)即便在《卡爾·馬克思》寫作時,包括《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在內的大量《資本論》準備手稿還沒有被整理發表出來,但是依據《資本論》三卷、《剩餘價值理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導言》等公開發表的著作,以及梅林、梁贊諾夫、邁耶爾、科爾紐等人的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文獻研究,柯爾施在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中
  • ...資本論》的結構與方法——兼論法蘭克福學派早期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但是隨著批判理論範式的逐漸確立,格羅斯曼與霍克海默漸行漸遠。對格羅斯曼資本主義危機理論和《資本論》結構與方法的再考察,有助於我們全面把握法蘭克福學派早期的理論轉型,為理解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批判理論之間的邏輯關聯提供前提和準備。文章摘要長期以來,亨裡克·格羅斯曼(Henryk Grossmann)以研究資本主義危機理論而著稱。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一)「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人性的異化」進行了哲學批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完成了從哲學批判向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轉變(郭冠清,2015a),並藉助這一轉變,在《資本論》中通過「剩餘價值理論」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人性異化」必然性。
  •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經典價值歷久彌新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以下稱《導言》)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列出的領導幹部必讀的經典篇目之一。《導言》是馬克思緊扣時代課題、回答時代之問的理論結晶。人類歷史進入19世紀後,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階級鬥爭形勢的變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弊端日益顯現。用一種嶄新、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指導工人運動顯得更加迫切。
  • 鮑德裡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無限的能指、不定的象徵交換
    操持符碼符號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通過操持符碼來主導社會關係和駕馭意識形態的政治經濟學。這一」政治經濟學「有幾重意指邏輯組成:使用價值的功能邏輯、交換價值的經濟邏輯、符號/價值的差異性邏輯。在這幾重邏輯的作用之下符碼關係抽空了物使用價值的」本真性「,於是使用價值完全成為了一種在差異性結構體系內的符號/交換價值,因此人類社會的本真關係也就蕩然無存了,有的只是一切被符碼關系所主導的擬像世界。各種先鋒的藝術、超越性的嘗試也在這個符碼體系中喪失了它們原初的激進本質,同樣被整合在這個符碼關係裡,僅僅豐富了能指的多樣性。只有恢復具有無限能指的、不定性的象徵交換才能從這個符號序列中斷裂開來。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這種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定,「是一部抽象出來的社會歷史本質的邏輯」,「不是可以直接在生活中指認的東西」。以《資本論》及其手稿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一種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定。通過對現代性「資本」原則的揭示,馬克思為我們完整地呈現出現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從抽象的人類學之一般規定上升到對現時代的具體說明,「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從社會關係本體論出發,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這樣,社會批判理論在馬克思那裡就表現為一種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他將現代性這一「時代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因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最終只能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批判,也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完成。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除此之外,有些學者從創作史的角度對《資本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文獻出版情況進行過較為細緻的梳理,使學界對《資本論》這一文本有著更為全面的理解。這些不同的探討表明:《資本論》仍是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和理論構架,任何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深入討論,也都離不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
  • 毛澤東曾想學自然科學:最好有兩三年時間專門讀
    多次閱讀《資本論》這份書單中,有19種馬列經典著作,包括《資本論》《工資、價格和利潤》《哥達綱領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等。毛澤東最早接觸《資本論》,應當是在1920年經營長沙文化書社的時候,當時他多次向讀者推薦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
  • 譚苑苑:再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思想
    期)一文中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確立了勞動本體論思想。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發展動態可以通過六部經典著作得以展現,即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本體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感性存在本體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社會實踐本體論、《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的社會生產本體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以及《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
  • 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
    近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承辦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探討」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展開深入探討。
  • 張梧:超越「近黑格爾闡釋」的資本邏輯
    破除「資本主體地位絕對化」的迷思從理論上看,資本邏輯的近黑格爾闡釋的問題是將資本的主體地位加以絕對化,這種理解方式將會陷入以下理論困境。正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英國國民經濟學雖然從私有財產的前提出發但未說明私有財產一樣,這種理解方式從資本的統治地位這一前提出發批判現代社會,但沒有對資本的統治地位進行前提性的追問。
  • 李義平:辯證唯物主義和矛盾分析方法貫穿《資本論》始終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1月19日電 (謝磊 曹淼)日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舉辦第六講,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做客講堂,以「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王東京: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理論邏輯
    這一成功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回答了公有制與市場能否結合以及如何結合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推動經濟理論創新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邏輯前提是創新公有制實現形式改革開放之初,國內理論界對在公有制基礎上能否發展商品經濟展開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