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的足跡·光明書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領導幹部的必備素質,是保持政治上堅定的思想基礎。」他要求領導幹部擠時間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代表性篇目,「突出重點,精選精學」。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以下稱《導言》)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列出的領導幹部必讀的經典篇目之一。
《導言》是馬克思緊扣時代課題、回答時代之問的理論結晶。人類歷史進入19世紀後,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階級鬥爭形勢的變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弊端日益顯現。用一種嶄新、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指導工人運動顯得更加迫切。為適應這一需要,從19世紀40年代初開始,馬克思就研讀大量經濟學文獻,系統研究經濟學問題,計劃寫一部以新世界觀為指導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並初步將其定名為《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又結合新的實踐經驗,重新開始曾一度被革命中斷的政治經濟學研究。1857年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資產階級社會的走向、無產階級解放的出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並深刻指出「這一切答案都深植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深植於經濟生活的現實中」。《導言》就是在這一時期,馬克思為他計劃中的經濟學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寫的「總的導言」。這篇未完成的手稿在馬克思生前並未發表,直到1903年才首次發表在《新時代》雜誌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可以看作馬克思全部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總導言」,《導言》包含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思想。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認為斯密、李嘉圖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把單個的孤立的個人生產當作出發點「屬於18世紀的缺乏想像力的虛構」,政治經濟學要把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當作自己的研究對象和出發點。關於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係,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分配、交換、消費同生產並列起來的認識是膚淺的,四者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生產是出發點並支配著其他要素,其他要素對生產具有反作用。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馬克思考察了以往經濟學家構建理論體系的方法,認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才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關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文學藝術和物質生產的關係,馬克思舉例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徵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結果,隨著這些自然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
《導言》蘊含的思想價值歷久彌新,至今仍閃耀著真理光芒。讀懂《導言》對於我們今天完善國家宏觀調控,正確處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關係,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正是堅持了馬克思所強調的「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在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基礎上,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論斷。基於這一判斷,我們立足長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一方面,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破除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最終目的,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通過這些改革,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創新是最好的繼承,發展是最好的堅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我國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結晶,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科學途徑,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正是我們今天重讀《導言》的價值所在。
(作者:王曉寧,單位:教育部社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