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歐洲大陸比較盛產理性主義,而偏安一隅的英國則盛產經驗主義,他們之間的理論爭鋒就好像是隔著英吉利海峽論戰一樣。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可以通過理性去思考整個世界,而經驗主義者覺得除了經驗我們什麼都不能思考。
從知識論角度來看,英國經驗主義的三位傑出代表洛克、貝克萊和休謨向傳統的形上學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洛克就曾說「凡在理智中的莫不現在感覺中」。而休謨的懷疑論,更是向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方法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休謨在《人性論》以及後來的《人類理解研究》中反駁了『因果關係』具有真實性和必然性的理論,他指出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而依據他懷疑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夠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知識。休謨主張我們對於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
如果這種懷疑的論調成為主流,則必將摧毀人類辛辛苦苦構建起來的知識大廈,在被摧毀的廢墟上,只剩下人們對世界現象一廂情願的拼接殘骸。這意味著,對於人類認知能力的徹底否定,以及認定人類主動思考世界改造世界的行為是一種虛妄。
前文也曾提到過,懷疑論可能是觸動康德開拓其認知理論的重要因素,為了對抗懷疑論帶來的巨大摧毀力量,康德必須要在原有的形上學沒有完成的道路上重新開闢一條新的路線,一條他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路線。既然是由懷疑論引起,那麼康德的出發點也一定是從懷疑論的根基——經驗入手。
Day 6 2020年5月16日
康德把《純粹理性批判》正文導言的第一部分命名為「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旨在從懷疑論的大本營——經驗出發,探求人的認知能力的本質。
我們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沒有任何懷疑的;
一開篇,康德並沒有急於否定經驗主義的觀念,反而是明確的承認了這一個事實,緊接著他還做了一個解釋:因為,如果不是通過對象激動我們的感官,一則由它們自己引起表象,一則使我們的知性活動運作起來,對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把他們聯結或分開,這樣把感性印象的原始材料加工成稱之為經驗的對象知識,那麼知識能力又該由什麼來喚起活動呢?
在此,康德實際上是把人獲取經驗調動知性的過程描述了出來。最初對象觸動了人的感官,在感官中形成了對象的表象,同時激活了人的知性能力,對這些表象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的結果進行聯結或分開,把這些表象加工成一個經驗認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桌子上放著一個蘋果,當蘋果出現在人的目光所及之處時,認知過程就啟動了:蘋果觸發了人的感官,在人的大腦中形成了很多個表象,比如形狀、顏色、氣味等,同時也激活了人的認知能力,人在腦海中啟動了對這些表象的比較,剔除掉那些比如屬於桌子的表象,而把屬於蘋果的表象聯結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我們對一個蘋果的認知。
當然,這句話也不是康德隨隨便便做的一個解釋,其背後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區分。康德說認知活動中,一則是對象引起表象,一則是人類的知性活動,實際上就是提出了人類認知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人的經驗,並不是完全由於外界對象所引起的,這其中還必須由人類知性能力參與進來。
洛克之前也提出過這種區分,他認為人除了有感覺的經驗之外,還有反思的經驗,也就是知性、理智,將感覺經驗的表象進行比較,得到差異,然後進行區分和組合,形成觀念。而康德將在這一點上進行深入探討,從而走向一條跟洛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以及懷疑論完全不同的道路。
緊接著,康德重複強調:按照時間,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於經驗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但要注意的是,除了重複了知識是從經驗開始這一觀點之外,康德還特意加了一個限定「按照時間」,這一點在後面將會出現一個觀念上的擴展。
就像在辯論中,辯手發言時,往往都會說「正如對方辯友所言」,康德在駁斥經驗主義、懷疑論的時候,也是從肯定經驗主義的基礎出發,不過隨後就跟經驗主義分道揚鑣了:但儘管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驗為開始的,它們卻並不因此都是從經驗中發源。
這句話,康德隱含地指出了經驗主義此前一個想當然的結論——既然知識是從經驗開始的,那麼知識就都是從經驗中而來,經驗就是知識的發源地。對此,康德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即便知識從經驗開始,但也不見得就來源於經驗。
緊接著,他做出了解釋:因為很可能,甚至我們的經驗知識,也是由我們通過印象所接受的東西和我們固有的知識能力(感官印象只是誘因)從自己本身中拿出來的東西的一個複合物。
康德的這個理由,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他將判斷「知識是否從經驗中發源」這個問題做了一個明確,也就是把眼光放置到「經驗」上,即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經驗在知識之前的這個「經驗」本身就不是一種純粹的經驗。
第二個層面,康德就展開了對這個「經驗」的解釋,實際上在全文第二句話描述認知過程的時候,他已經提出了這個解釋,也就是認知活動中的經驗,一則是對象引起表象,一則是人類的知性活動。
康德明確的提出,我們所謂的經驗知識,不僅僅是此前理所當然想的是由對象所引起的表象,還需要加上人類固有的知識能力(當然這個能力本身,也是由於外界對象所觸發的)。簡單地說,經驗知識是人的認知能力參與到認知對象中的互動過程。
緊接著,康德還解釋了一下,為什麼我們以前會理所當然的認為知識源自於經驗:對於我們這個增添,直到長期的訓練使我們注意到它並熟練地將它分離出來以前,我們是不會把它與那些基本材料區分開的。
這裡所謂的「增添」,就是認知過程中除了對象基本材料之外加入的人的固有知識能力,康德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很難注意到它,只有我們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後,才會察覺並把它與那些對象引起的在人感官中形成的基本素材分開。
那麼這個訓練該怎麼做,實際上康德就是把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當作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用一種層次清晰的劃分,讓人能夠認識到「知識」的結構、成分,也只有如此,才能抵抗懷疑論的猛烈攻擊,保證人類知識大廈的不被摧毀。
實際上,康德並沒有武斷的就確定知識中的人的成分,他在假設之後,就開始給自己設定任務,他的目標,就是要找到獨立於對象引發感官之外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先天知識」。這樣,至少就有一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而不能一見之下馬上打發掉的問題:是否真有這樣一種獨立於經驗、甚至獨立於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識。
這句話初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問題,「獨立於經驗、甚至獨立於一切感官印象」的邏輯關係本身表達的是一種強化、遞進,但在一般意義上講,經驗應該包含了感官印象,為什麼康德還要強調這個感官印象呢。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先天知識(也就是康德所尋找的,構成經驗知識的第二部分,不依賴於對象,而先天存在於人類理性當中的知識)做了一個劃分,一個是知性範疇(後文康德會詳細例舉出他所說的範疇,也就是人在認知過程中的那些先天概念),一個是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時間和空間)。
所以回到那句話,康德實際上想說的是,知性範疇是否獨立於經驗,而先天直觀的形式是否獨立於感官印象呢?到這裡,康德就從認同經驗先於知識入手,轉向了分析經驗的來源,最後明確自己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確定知識當中除去經驗之外的部分到底是什麼。
首先康德給這樣的知識下了個定義:人們把這樣一種知識稱之為先天的,並將它與那些具有後天的來源、即在經驗中有其來源的經驗性的知識區別開來。然而「先天的」這個術語還不足以確定地表示與上述問題相適應的全部意義。
關於「先天的」這個詞,由於是康德整個理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有必要在此展開一下。原文中,先天的是a priori,是拉丁文,意思是指在事物或事情之前。
這個前,應該是邏輯上的前,而不是時間上的前。因為上文康德已經說過了,「按照時間,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於經驗的」。所以這裡必定表述的是在邏輯上的前,也就是類似於成因、組成部分,這種知識雖然不是在經驗之前出現的,但是在邏輯上,它是我們完整經驗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我們的經驗需要按照它來去組織構成。
也就是說說翻譯過來的「先天」,實際上不是完全在中文意思中所要表達的那種時間上的概念,而是一種邏輯的先天,一種與經驗相對的概念。
同時,康德又對這種先天知識做了一個補充:因為有很多出自經驗來源的知識,我們也習慣於說我們能夠先天地生產它或享有它,因為我們不是直接從經驗中、而是從某個普遍規則中引出這些知識來的,但這個規則本身又還是借自經驗的。
康德在這提醒讀者,也提醒他自己,實際上這個先天知識的判斷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他在此舉了個例子:所以我們會說一個人在挖自己房子基礎的人:他本可以先天地知道房子要倒,即他不必等到這房子真的倒下來的經驗。但他畢竟還不能完全先天地知道這件事。因為他事先總歸要通過經驗才得知,物體是有重量的,因而若要抽掉它們的支撐物它們就會倒下來。
從這個例子看出,我們平時說的那種「早就知道」,「在事情發生前就知道」並不能輕易的被認為是康德所說的先天知識。很多時候「早就知道」實際上是一種根據以前的、曾經的經驗所推導出來的,並不是完全不依賴於經驗的知識。
康德為了繼續強化這種知識的認知,於是就給了它一個更加明確,甚至近乎絕對的定義:所以我們在下面將把先天的知識理解為並非不依賴於這個那個經驗、而是完全不依賴於任何經驗所發生的知識。與這些知識相反的是經驗性的知識,或是那些只是後天的、即通過經驗才可能的知識。但先天知識中那些完全沒有參雜任何經驗性的東西的知識則稱為純粹的。
可以看到,作為書名《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純粹」二字第一次出現在康德的文本中,純粹的定義也非常清晰,那就是先天知識中那些完全沒有摻雜任何經驗性的東西的知識就叫做純粹。
在這一小節的最後,康德又舉了個例子:於是,例如「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是一個先天命題,只是並不純粹,因為變化是一個只能從經驗中獲得的概念。
這個例子從形式上,我們可以發現康德說了一個「先天命題」然後去判斷其是否純粹。什麼是先天命題?按照康德對先天的定義,那麼就是這個命題,或者說一個判斷,不依賴於任何經驗所發生的知識。「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不涉及到任何一個具體的經驗,而是一種概括性的,在理性層面的判斷,所以它是一個先天命題。
但先天命題不一定是純粹的,也就是不一定最終能成為先天知識。比如康德對「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的判斷就是,因為變化這個概念,是一個只能從經驗中取得的概念,也就是一個關於時間上的經驗結論,所以這個判斷就不能被認定為是純粹的。
康德在導言的第一小節中,首先肯定了經驗主義的基本原則,即經驗在時間上是先於知識的,但通過分析,康德提出,雖然在時間上,沒有任何一種只是能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被提出,但是經驗本身卻包含著一種先天知識的前提。
也就是一些完全不依賴於經驗的知識,是構成我們經驗的一個主要部分。這樣一來,在邏輯上,經驗之前,就有知識存在的可能。康德把這種知識定義為「純粹」。如果能夠發現確定「純粹」知識的辦法,似乎就能解開人類認知能力如何工作的難題。
為什麼康德這麼強調「純粹」,這也跟他的目的有關。在序言中,康德希望建立一種一勞永逸的科學,能夠長久的對人類理性產生指導意義。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去尋找那些「純粹」的、不依賴經驗的知識,只有這些知識,才會不隨著時代、社會、人的發展而變化,才能作為一種更根本的基礎構成科學的骨架。
在劃分了經驗知識和先天知識之後,接下來康德就可以拋開經驗,向先天知識進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