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1-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2020-11-26 騰訊網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歐洲大陸比較盛產理性主義,而偏安一隅的英國則盛產經驗主義,他們之間的理論爭鋒就好像是隔著英吉利海峽論戰一樣。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可以通過理性去思考整個世界,而經驗主義者覺得除了經驗我們什麼都不能思考。

從知識論角度來看,英國經驗主義的三位傑出代表洛克、貝克萊和休謨向傳統的形上學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洛克就曾說「凡在理智中的莫不現在感覺中」。而休謨的懷疑論,更是向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方法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休謨在《人性論》以及後來的《人類理解研究》中反駁了『因果關係』具有真實性和必然性的理論,他指出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而依據他懷疑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夠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知識。休謨主張我們對於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

如果這種懷疑的論調成為主流,則必將摧毀人類辛辛苦苦構建起來的知識大廈,在被摧毀的廢墟上,只剩下人們對世界現象一廂情願的拼接殘骸。這意味著,對於人類認知能力的徹底否定,以及認定人類主動思考世界改造世界的行為是一種虛妄。

前文也曾提到過,懷疑論可能是觸動康德開拓其認知理論的重要因素,為了對抗懷疑論帶來的巨大摧毀力量,康德必須要在原有的形上學沒有完成的道路上重新開闢一條新的路線,一條他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路線。既然是由懷疑論引起,那麼康德的出發點也一定是從懷疑論的根基——經驗入手。

Day 6 2020年5月16日

康德把《純粹理性批判》正文導言的第一部分命名為「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旨在從懷疑論的大本營——經驗出發,探求人的認知能力的本質。

我們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是沒有任何懷疑的;

一開篇,康德並沒有急於否定經驗主義的觀念,反而是明確的承認了這一個事實,緊接著他還做了一個解釋:因為,如果不是通過對象激動我們的感官,一則由它們自己引起表象,一則使我們的知性活動運作起來,對這些表象加以比較,把他們聯結或分開,這樣把感性印象的原始材料加工成稱之為經驗的對象知識,那麼知識能力又該由什麼來喚起活動呢?

在此,康德實際上是把人獲取經驗調動知性的過程描述了出來。最初對象觸動了人的感官,在感官中形成了對象的表象,同時激活了人的知性能力,對這些表象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的結果進行聯結或分開,把這些表象加工成一個經驗認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桌子上放著一個蘋果,當蘋果出現在人的目光所及之處時,認知過程就啟動了:蘋果觸發了人的感官,在人的大腦中形成了很多個表象,比如形狀、顏色、氣味等,同時也激活了人的認知能力,人在腦海中啟動了對這些表象的比較,剔除掉那些比如屬於桌子的表象,而把屬於蘋果的表象聯結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我們對一個蘋果的認知。

當然,這句話也不是康德隨隨便便做的一個解釋,其背後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區分。康德說認知活動中,一則是對象引起表象,一則是人類的知性活動,實際上就是提出了人類認知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人的經驗,並不是完全由於外界對象所引起的,這其中還必須由人類知性能力參與進來。

洛克之前也提出過這種區分,他認為人除了有感覺的經驗之外,還有反思的經驗,也就是知性、理智,將感覺經驗的表象進行比較,得到差異,然後進行區分和組合,形成觀念。而康德將在這一點上進行深入探討,從而走向一條跟洛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以及懷疑論完全不同的道路。

緊接著,康德重複強調:按照時間,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於經驗的,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但要注意的是,除了重複了知識是從經驗開始這一觀點之外,康德還特意加了一個限定「按照時間」,這一點在後面將會出現一個觀念上的擴展。

就像在辯論中,辯手發言時,往往都會說「正如對方辯友所言」,康德在駁斥經驗主義、懷疑論的時候,也是從肯定經驗主義的基礎出發,不過隨後就跟經驗主義分道揚鑣了:但儘管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驗為開始的,它們卻並不因此都是從經驗中發源。

這句話,康德隱含地指出了經驗主義此前一個想當然的結論——既然知識是從經驗開始的,那麼知識就都是從經驗中而來,經驗就是知識的發源地。對此,康德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即便知識從經驗開始,但也不見得就來源於經驗。

緊接著,他做出了解釋:因為很可能,甚至我們的經驗知識,也是由我們通過印象所接受的東西和我們固有的知識能力(感官印象只是誘因)從自己本身中拿出來的東西的一個複合物。

康德的這個理由,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他將判斷「知識是否從經驗中發源」這個問題做了一個明確,也就是把眼光放置到「經驗」上,即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經驗在知識之前的這個「經驗」本身就不是一種純粹的經驗。

第二個層面,康德就展開了對這個「經驗」的解釋,實際上在全文第二句話描述認知過程的時候,他已經提出了這個解釋,也就是認知活動中的經驗,一則是對象引起表象,一則是人類的知性活動。

康德明確的提出,我們所謂的經驗知識,不僅僅是此前理所當然想的是由對象所引起的表象,還需要加上人類固有的知識能力(當然這個能力本身,也是由於外界對象所觸發的)。簡單地說,經驗知識是人的認知能力參與到認知對象中的互動過程。

緊接著,康德還解釋了一下,為什麼我們以前會理所當然的認為知識源自於經驗:對於我們這個增添,直到長期的訓練使我們注意到它並熟練地將它分離出來以前,我們是不會把它與那些基本材料區分開的。

這裡所謂的「增添」,就是認知過程中除了對象基本材料之外加入的人的固有知識能力,康德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很難注意到它,只有我們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後,才會察覺並把它與那些對象引起的在人感官中形成的基本素材分開。

那麼這個訓練該怎麼做,實際上康德就是把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當作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用一種層次清晰的劃分,讓人能夠認識到「知識」的結構、成分,也只有如此,才能抵抗懷疑論的猛烈攻擊,保證人類知識大廈的不被摧毀。

實際上,康德並沒有武斷的就確定知識中的人的成分,他在假設之後,就開始給自己設定任務,他的目標,就是要找到獨立於對象引發感官之外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先天知識」。這樣,至少就有一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而不能一見之下馬上打發掉的問題:是否真有這樣一種獨立於經驗、甚至獨立於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識。

這句話初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問題,「獨立於經驗、甚至獨立於一切感官印象」的邏輯關係本身表達的是一種強化、遞進,但在一般意義上講,經驗應該包含了感官印象,為什麼康德還要強調這個感官印象呢。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先天知識(也就是康德所尋找的,構成經驗知識的第二部分,不依賴於對象,而先天存在於人類理性當中的知識)做了一個劃分,一個是知性範疇(後文康德會詳細例舉出他所說的範疇,也就是人在認知過程中的那些先天概念),一個是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時間和空間)。

所以回到那句話,康德實際上想說的是,知性範疇是否獨立於經驗,而先天直觀的形式是否獨立於感官印象呢?到這裡,康德就從認同經驗先於知識入手,轉向了分析經驗的來源,最後明確自己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確定知識當中除去經驗之外的部分到底是什麼。

首先康德給這樣的知識下了個定義:人們把這樣一種知識稱之為先天的,並將它與那些具有後天的來源、即在經驗中有其來源的經驗性的知識區別開來。然而「先天的」這個術語還不足以確定地表示與上述問題相適應的全部意義。

關於「先天的」這個詞,由於是康德整個理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所以有必要在此展開一下。原文中,先天的是a priori,是拉丁文,意思是指在事物或事情之前。

這個前,應該是邏輯上的前,而不是時間上的前。因為上文康德已經說過了,「按照時間,我們沒有任何知識是先行於經驗的」。所以這裡必定表述的是在邏輯上的前,也就是類似於成因、組成部分,這種知識雖然不是在經驗之前出現的,但是在邏輯上,它是我們完整經驗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我們的經驗需要按照它來去組織構成。

也就是說說翻譯過來的「先天」,實際上不是完全在中文意思中所要表達的那種時間上的概念,而是一種邏輯的先天,一種與經驗相對的概念。

同時,康德又對這種先天知識做了一個補充:因為有很多出自經驗來源的知識,我們也習慣於說我們能夠先天地生產它或享有它,因為我們不是直接從經驗中、而是從某個普遍規則中引出這些知識來的,但這個規則本身又還是借自經驗的。

康德在這提醒讀者,也提醒他自己,實際上這個先天知識的判斷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他在此舉了個例子:所以我們會說一個人在挖自己房子基礎的人:他本可以先天地知道房子要倒,即他不必等到這房子真的倒下來的經驗。但他畢竟還不能完全先天地知道這件事。因為他事先總歸要通過經驗才得知,物體是有重量的,因而若要抽掉它們的支撐物它們就會倒下來。

從這個例子看出,我們平時說的那種「早就知道」,「在事情發生前就知道」並不能輕易的被認為是康德所說的先天知識。很多時候「早就知道」實際上是一種根據以前的、曾經的經驗所推導出來的,並不是完全不依賴於經驗的知識。

康德為了繼續強化這種知識的認知,於是就給了它一個更加明確,甚至近乎絕對的定義:所以我們在下面將把先天的知識理解為並非不依賴於這個那個經驗、而是完全不依賴於任何經驗所發生的知識。與這些知識相反的是經驗性的知識,或是那些只是後天的、即通過經驗才可能的知識。但先天知識中那些完全沒有參雜任何經驗性的東西的知識則稱為純粹的。

可以看到,作為書名《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純粹」二字第一次出現在康德的文本中,純粹的定義也非常清晰,那就是先天知識中那些完全沒有摻雜任何經驗性的東西的知識就叫做純粹。

在這一小節的最後,康德又舉了個例子:於是,例如「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是一個先天命題,只是並不純粹,因為變化是一個只能從經驗中獲得的概念。

這個例子從形式上,我們可以發現康德說了一個「先天命題」然後去判斷其是否純粹。什麼是先天命題?按照康德對先天的定義,那麼就是這個命題,或者說一個判斷,不依賴於任何經驗所發生的知識。「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不涉及到任何一個具體的經驗,而是一種概括性的,在理性層面的判斷,所以它是一個先天命題。

但先天命題不一定是純粹的,也就是不一定最終能成為先天知識。比如康德對「每一個變化都有其原因」這個命題的判斷就是,因為變化這個概念,是一個只能從經驗中取得的概念,也就是一個關於時間上的經驗結論,所以這個判斷就不能被認定為是純粹的。

康德在導言的第一小節中,首先肯定了經驗主義的基本原則,即經驗在時間上是先於知識的,但通過分析,康德提出,雖然在時間上,沒有任何一種只是能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被提出,但是經驗本身卻包含著一種先天知識的前提。

也就是一些完全不依賴於經驗的知識,是構成我們經驗的一個主要部分。這樣一來,在邏輯上,經驗之前,就有知識存在的可能。康德把這種知識定義為「純粹」。如果能夠發現確定「純粹」知識的辦法,似乎就能解開人類認知能力如何工作的難題。

為什麼康德這麼強調「純粹」,這也跟他的目的有關。在序言中,康德希望建立一種一勞永逸的科學,能夠長久的對人類理性產生指導意義。也正因如此,才需要去尋找那些「純粹」的、不依賴經驗的知識,只有這些知識,才會不隨著時代、社會、人的發展而變化,才能作為一種更根本的基礎構成科學的骨架。

在劃分了經驗知識和先天知識之後,接下來康德就可以拋開經驗,向先天知識進發了。

相關焦點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為避免對內容理解的囫圇吞棗,在拿起鄧曉芒先生的兩大冊《純粹理性批判句讀》的時候,就做了個決定,不僅要讀得懂,也要說的明,就是把康德的內容、鄧先生的解讀統統消化掉,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形成系統的文字。最初看鄧先生的書大概一千兩百多頁,估算著每天大概10頁的閱讀和整理的速度,有150天就也完成了,於是開始了一個讀書筆記系列——《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導言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第一句就寫到,「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給了整本書一個明確的開始,以及追尋的目標。《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知識的書,是探討人的知識是如何成為可能的以及如何獲取知識,前者被康德稱為先驗要素論,後者被稱為先驗方法論。整本書也是分作這兩大部分來展開的。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終於進入了《純粹理性批判》的尾聲,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先驗方法論。我們還是稍微回顧一下是如何走到這裡的。康德在這本書中,主要解決的是認識論的問題,也就是關於知識的問題。但康德並沒有去考察知識本身,也就是知識的內容,因為過於龐大,即便是寫出幾本百科全書也不足以一一說明。
  • 150天讀《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2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
    但在這個階段,康德只是提出了這個概念,而他一直強調自己不是獨斷論,所以在提出了概念之後,必須要去探討和檢驗,這些能夠稱之為純粹的先天知識到底是否存在。於是我們走進了《純粹理性批判》導言的第2部分: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甚至普通知性也從來不缺少他們。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3-14
    所以康德認為先驗演繹是絕對必要的,而且是要在認知領域中跨出決定性一步之前必須要做的,這一步是什麼,就是把範疇運用到對象之上,這也是《純粹理性批判》中最關鍵的一步。這種必要性是在於避免盲目的前進之後發現問題又回到原點。不過這種演繹是麻煩的,是有困難的,但康德旗幟鮮明地說,要麼就放棄審查純粹理性的權力,要麼就克服這些困難去讓這一批判變得更加完善。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在思辨層面的運用並不會帶來什麼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沒有積極的運用,但卻可以防止我們走的太遠,誤入歧途的產生一些幻相,所以有著消極的運用,也就是所謂的純粹理性的訓練。實際上,純粹理性無非就是三個終極問題——靈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5-22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有兩個敵人,一個是獨斷論,一個是懷疑論。前者是將理性的作用無限的誇大,而後者是徹底否定了理性的能力。實際上,直到現在,這兩種思想的餘波依然迴蕩在我們周圍。但知性是如何對直觀起作用的,這個就是把人的能動性引入到認知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也就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那個總問題,先天綜合如何成為可能,在這裡,就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按照先驗感性論,一切直觀的可能性在與感性的關係中的最高原理就是:一切直觀雜多都是從屬於空間和時間的形式條件。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三章
    首先《純粹理性批判》中是分成了兩大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前者是理論性的,後者偏方法性的,前者的篇幅更大一些。在先驗要素論中,又可以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前者主要講感性的直觀,也就是認識中的感性部分,後者主要講認識中的知性部分。在先驗邏輯中又分為先驗分析和原理分析,前者在探尋先驗邏輯,後者給出了一些先驗邏輯的具體原理,核心也都是圍繞著範疇進行的。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二章D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有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當時的科學找到一個足夠強大的體系支撐,以抵禦懷疑論的攻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安心的去研究,去發現,去創造,去享受一切知識所帶來的成果,而不至於每天去擔憂,這個科學的大廈某一天會轟然崩塌。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其背後的思想實質是人的主體性是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作用。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雖然我們講的是純數學,但實際上我們只是以數學為研究對象,通過純數學來引出「先驗感性論」。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二章C
    康德一共是分為四個方面來分別對應範疇中的量、質、關係和模態的:1、直觀的公理2、知覺的預測3、經驗的類比4、一般經驗性思維的公設在前面的內容裡,我們已經知道了康德將前兩類,也就是直觀的公理和知覺的預測稱為數學性的,而後兩類稱為物理性的。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2《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
  • 《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二、核心與內容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整個哲學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從整個人類思想史或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一部分成為現代世界人們的「常識」,雖然沒有成體系的存在與所有人心中,但卻以散落碎塊的形式,構成了現代人思想的基石。那麼《純粹理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康德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用了什麼具有裡程碑式的方法?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是關於認識論,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劃分知識,那麼知識可以分為感性的和理智的。感性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能力,是人們從經驗中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在先驗感性理論中,康德闡述了他對感性的新觀點,即存在先天的純粹感性形式時空,所有感性內容都形成於形式基礎上。然後,在感性獲得了內容之後,下一步就是讓智力工作。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耗時10多年,苦心研究、反覆求索、精敲細磨才完成的一部哲學巨著。這部著作考察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提出了洞察人類知識的全新見解,不僅為全部批判哲學奠定了基礎,而且還開啟了18世紀至19世紀的德國哲學革命,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定鼎之作,影響了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甚至在很大意義上還成為當今哲學不斷前行的源泉。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邏輯
    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提出了空間和時間的先驗直觀形式,在先驗分析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被康德標以先驗二字,對此很多人都很困惑——究竟先驗是指在時間上早於經驗還是其他什麼?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事實明顯是相反的,人類從出生開始便有了時空的觀念,並且無論我們如何閉上眼、堵上耳朵,塞住鼻子都能夠感覺到時間和空間的存在。這說明了:時間與空間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換句話說:時空是主觀的。
  • 感受純粹思想的力量
    退休之後,他耗時7年完成了直接從德文譯校康德「三大批判」的合作工程,之後又獨自翻譯了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如今又在耄耋之年完成了黑格爾《耶拿體系》的首譯,將黑格爾神奇詭秘的行文轉化為透徹思辨的漢語。  黑格爾最初從事的哲學研究,基本上沿著康德實踐哲學的主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