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2021-01-10 解毒時光

一直自詡對哲學頗感興趣,但心中始終有個檻,沒有好好研讀過康德,怎麼也說不過去。但康德的東西枯燥抽象又自成體系,如果不拿出一大段時間來,可能完全無法了解其深意。恰逢年初疫情影響,於是下定決心把康德的「三大批判」啃下來,首先就是《純粹理性批判》。

自知對哲學的理解也不過門外漢剛跨進門的水平,直接上來就讀康德原文,不但吃力,而且也不會理解各種話外之意。還好找到了個拐杖,鄧曉芒先生曾經在他的課堂上帶著同學逐字解讀過《純粹理性批判》,而後來將課堂的錄音整理成冊,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句讀》,除了解讀康德字面意思之外,還穿插了很多當時時代的背景以及康德的言外之意。

為避免對內容理解的囫圇吞棗,在拿起鄧曉芒先生的兩大冊《純粹理性批判句讀》的時候,就做了個決定,不僅要讀得懂,也要說的明,就是把康德的內容、鄧先生的解讀統統消化掉,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形成系統的文字。最初看鄧先生的書大概一千兩百多頁,估算著每天大概10頁的閱讀和整理的速度,有150天就也完成了,於是開始了一個讀書筆記系列——《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2020年5月11日,完成了第一篇內容,就是對《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的理解。按照計劃到2020年10月7日,正好150天內,應該完成對《純粹理性批判》的閱讀,但隨著進程的不斷深入,主觀上,會發現將康德的理論體系進行轉述的難度逐漸增大,而客觀上,鄧曉芒先生的句讀中,竟然有大概1/3的康德原文並沒有收錄進來,這就導致了最初對閱讀時間預估的失誤,以目前的進度來看,200天應該可以完成。

雖然還沒有全部完成,但閱讀也過大半,到今天160天的過程中,康德仿佛從一個閃著光的哲學聖人,變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朋友,他的語言方式、論述邏輯和獨創觀點,也摸得七七八八,所以在這個階段,做一個中期的小結也很合適,簡單的從三個方面——閱讀康德的方法、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與大意以及《純粹理性批判》給我帶來了什麼——來聊聊自己的感受。

如何讀康德(以及如何讀哲學,乃至如何學習)

上學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被告知,讀書呢,分為粗讀和精讀,可以先粗讀,了解個大概,然後再精讀啃細節。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的語言結構與體系,另一方面在內容上又承上啟下的與當時的哲學話語形成一張網絡。所以讀康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讀康德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其他一切哲學的學習中,甚至可以放在一切新知識的學習中。

首先,就是明確難點,以及找到解決方式。如剛才所說,讀康德的難點一方面是其字面意思要了解,另一方面就是康德的觀點放在當時的哲學話語中的意思,也就是話外之音。這就需要不同的書籍解決不同的問題,我使用了如下幾本書:

1、《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翻譯版本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鄧曉芒

3、《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張世英

4、《從康德出發》安德魯·沃德

第一本是原文,這個沒得說,如果希望了解一個外國學者,選擇一個合適的譯本很重要,在此我選擇了鄧曉芒版本的,因為要跟第二本關聯;而第二本就像拐棍一樣,帶我上路,首先先去了解康德的字面內容,不過不僅如此,鄧曉芒的句讀還是有很多在哲學史層面的延展,包括對萊布尼茨、洛克、休謨、笛卡爾等人觀點的總結和對比;第三本作為一個補充,從一個更加精煉的視角,跳出康德的原文來理解內容;最後一本實際上是一個小冊子,作為對自己理解後的內容的矯正。

針對這個最後一本的小冊子,要補充一下。有的時候我們在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往往會希望能夠快速入門,找一個簡要的介紹來看看。對於康德的哲學這種艱深內容來說,這並不合適。起初我是希望《從康德出發》能實現這個目標,但這本小冊子不但沒能讓我理解,反倒打消了一些積極性,因為內容太概括,完全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所以後來我把它當作最後讀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總結了之後,與之進行一個對照,看看是否理解正確。

其次,閱讀的形式大概是有三步:

一、《純粹理性批判》原文與句讀的粗讀,大概了解每一個章節的整體內容『

二、對原文的精讀,先是逐句閱讀並通過筆記的方式,將關鍵內容整理記錄下來,同時在原文閱讀結束後,對照著其他的參考內容,確定自己的理解;

三、消化理解以及輸出,合上書本,在頭腦裡形成一個線索,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假設自己是作者,用自己的語言把原文的內容重新簡化寫出來。

通過這些步驟,基本上可以使自己在大面上對康德的哲學,有了一個自我的理解。當然,如果希望再深入的話,就需要針對不同的章節,不同的主題,找來不同的延展內容,再用同樣的方式進行了。

《純粹理性批判》到底講了些什麼?

在此,我不想把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具體觀點都整理出來,而是試圖去揣測一些線索——是什麼促使康德思考,他究竟在思考什麼問題,他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他的思考的邏輯究竟是怎樣的等等。

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正面聽起來好像很振奮人心,但如果反過來,看他背後的深意的話,那就是如果沒有我思,就一切都不在了。

笛卡爾發出了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懷疑,他認為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可能都是假的,都不存在的,只有這個我自己實實在在的思考,是可以確定的。而後洛克、休謨這些後來被稱為懷疑論者的哲學家們,向當時的理性主義者發出了詰難——因果關係究竟存在麼?如果存在,為什麼我們找不到實在的因果,難道因果不是人習慣性的聯想麼?

由此,人們所共有的一個最為關鍵的信念,可能就要崩塌了。也就是我們所能認識的一切,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不是都是假的,如果我們的認識都無法確定,那又何談後面的生活與對世界的改造呢?

這就是康德當時所面對的問題,而他也正是把解決這個問題作為自己的任務,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構建一座穩固的認知大廈。《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認知論的書,直白的說,就是關於人如何能認識世界,以及如何能確定自己認識的一種理論。

那麼《純粹理性批判》的線索,實際上就是人類所共有的,認識世界方式的。每一個人,如果深入去反思,或多或少都會得出自己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首先,我們需要感官,世界的一切,都是通過人的不同的感官進入到思想世界的;

其次,針對感官獲得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概念;

最後,針對概念,人可以進行更加抽象的思考。

對應康德的理論,這三個步驟就分別是——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是人獲得外界經驗的唯一的方式;

知性,是人利用一些規則,將外界經驗整理為概念的過程;

理性,是在概念基礎上,人對未曾經驗的東西,比如無限、永恆等內容的推理和追求。

《純粹理性批判》,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康德稱為《先驗要素論》,第二部分為《先驗方法論》。實際上第一部分就是講認知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而第二部分講的是如何訓練認知方法(可參考文末附錄《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先驗要素論》,這是康德認知論大廈的地基。但其結構也很簡單,對應著感性、知性和理性,一共分為三大部分——先驗感性論、先驗邏輯、先驗辯證論。它們分別闡述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基本原則。

了解了以上內容,大概就會知道康德的線索了,至於康德為什麼把自己的觀念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空間時間觀念,範疇概念,四個著名的二律背反以及三大問題:靈魂不滅、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等等,都分別在康德關於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論述中逐個闡述。

《純粹理性批判》給我帶來了什麼?

一百六十天,平均每天一小時以上,這樣的投入,可能可以學習個英語或者職業技能,也許可以讀四五十本關於商業、網際網路等內容的書籍,把這個時間,放在一本已經出版了兩百多年的哲學著作,值得麼?

如果把人生用一種功利主義視角來無限衡量的話,花大量時間去理解康德無疑是不划算的,對於現代人的生活本身,並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改善,不會讓人賺到更多錢,不會讓人工作更順利,不會讓人在人際關係中變得更遊刃有餘,甚至都不如一些宗教內容可以讓人在現代性的焦慮之中獲得一絲喘息。

對於這一點,我無法替所有人給出結論,只能談一下在這一百六十天裡康德和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給我帶來的改變。

蘇格拉底將know yourself作為自己的哲學宣言,生而為人,如果不白來一回的話,至少要先了解自己才行。而康德的認知論,就聚焦在這個know上。我們可以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但這個認識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我們連「認識」都不知道是什麼的話,又何談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呢?

所以,康德帶給我一個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全新視角,這是其一。

每一天,我們都能聽到各種觀點,各類判斷,比如引力波如何如何,某個國家怎麼怎麼,人類該怎樣怎樣等,面對這些,除了聽別人說之外,該如何生成自己的判斷呢?

康德的認知論,首先就是對人類認知能力的範圍進行了圈定,範圍之內的,我們可以確切的認識,範圍之外的,只有推論,並沒有所謂真正的答案。回到生活當中,面的紛繁複雜的各式聲音,有了康德認知論這個工具,至少我就有了一種辨別的準則,有了一個自我判斷的方式,我知道哪些是可以下結論的,哪些只能使不斷地爭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道德的,自然的東西,我為什麼能夠確定,道德的東西,我為什麼只能去論證而無法確定等等。

所以,康德帶給我了一套分辨各式知識,明辨各類判斷的工具,這是其二。

除了康德,向上有亞里斯多德,向下還有黑格爾,還有馬克思等等,康德的哲學,在整個人類哲學歷史中,似乎是一個重要的紐帶,承上啟下,了解康德,便有助於了解人類思想歷史中那些閃光的觀念。

當然,除了哲學之外,放到當今社會裡,無論是經濟觀點,還是商業理論,甚至是物理原理,都沒有跳脫出康德認知哲學的覆蓋範圍。康德可以幫我更快速的學習,但在這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可以幫我「明辨是非」,知道哪些人在踏實的總結,而哪些人在瘋狂的鼓吹。

康德不是上帝,讀康德,甚至背下來康德,不會得永生,不會得幸福,不會實現財富自由,也不會婚姻美滿。康德就像一盞燈,可以讓我在漆黑的夜路裡,看清腳下的步,期待未來的路。

人活著,不過是個想法。想的東西,是內容,是彼岸,而康德給我造了一艘船,讓我可以在充分想像的時候,也能反思「想像」本身。甚至我也可以拋棄康德,自己再造一艘船。

康德並不能帶我通向財富、通向幸福、甚至通向自由,但他告訴我,這些理念,或是彼岸,或是幻相,或是目標,或是心魔。這些都不關鍵,關鍵的是我想像它們,並趨向它們的過程。一切從我出發,一切又回到了我。

附錄:《純粹理性批判》結構——

導言

I.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II.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甚至普通知性也從來不缺少它們

III.哲學需要一門科學來規定一切先天知識的可能性、原則和範圍

IV.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區別

V.在理性的一切理論科學中都包含有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原則

VI.純粹理性的總課題

VII.在純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門特殊科學的理念和劃分

一、先驗要素論

第一部分 先驗感性論

$ 1.

第一節 空間

$ 2.空間概念的形上學闡明

$ 3.空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第二節 時間

$ 4.時間概念的形上學闡明

$ 5.時間概念的先驗闡明

$ 6.從這些概念的得出的結論

$ 7.解說

$ 8.對先驗感性論的總說明

第二部分 先驗邏輯

I.一般的邏輯

II.先驗的邏輯

III.普遍邏輯劃分為分析論與辯證論

IV.先驗邏輯劃分為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

第一編 先驗分析論

第一卷 概念分析論

第一章 發現一切純粹知性概念的線索

第一節知性在邏輯上的一般運用

第二節 $9.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機能

第三節 $10.純粹知性概念,或範疇;$11. $12.

第二章 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

第一節

$13.一般先驗演繹的原則

$14.向範疇的先驗演繹過渡

第二節 純粹知性概念的先驗演繹

$15.一般聯結的可能性

$16.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

$17.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

$18.什麼是自我意識的客觀統一性

$19.一切判斷的邏輯形式在於其中所含概念的統覺的客觀統一

$20.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只有在這些範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

$21.注釋

$22.範疇在事物和知識上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沒有別的運用

$23.

$24.範疇在一般感官對象上的應用

$25.

$26.純粹知性概念的普遍可能的經驗運用的先驗演繹

$27.知性概念的這一演繹的結果

第三節知性與一般對象的關係及先天認識這些對象的可能性

第二卷 原理分析論

導言 論一般先驗判斷力

第一章 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型法

第二章 一切純粹知性原理的體系

第一節 一切分析判斷的至上原理

第二節 一切綜合判斷的之上原理

第三節 純粹知性一切綜合原理的系統展示

1. 直觀的公理 2. 知覺的預測3. 經驗的類比a) 第一類比b) 第二類比c) 第三類比4. 一般經驗性思維的公設第三章 把所有一般對象區分為現象和本體的理由

第二編 先驗辯證論

導言

I.先驗幻相

II.作為先驗幻相駐地的純粹理性

A.一般理性

B.理性的邏輯運用

C.理性的純粹運用

第一卷 純粹理性的辯證推論

第一章 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

第二章 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一節 宇宙論的理念體系

第二節 純粹理性的被背反論(先驗理念的四個衝突)

第三節 理性在它的這種衝突中的得失

第四節 純粹理性的先驗課題,就其必然能夠完全解決而言

第五節 借所有四種先驗理念對宇宙論問題的懷疑論展示

第六節 先驗的觀念論作為解決宇宙的辯證論的鑰匙

第七節 對理性與自身的宇宙論爭執的批判性的裁決

第八節 純粹理性在宇宙論理念上的調節性原則

第九節 在一切宇宙論理念上對理性的調節性原則的經驗性運用

1、對世界整體諸現象的符合的總體性這一宇宙論理念的解決

2、對直觀中一個給予整體的分割的總體性這一宇宙論理念的解決

3、把世界事件從其原因加以推導的總體性這個宇宙論理念的解決

4、諸現象在其一般存有上的從屬性的總體性這個宇宙論理念的解決

第三章 純粹理性的理想

第一節 一般的理想

第二節 先驗的理想

第三節 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種證明根據

第四節 上帝的存有之本體論證明的不可能性

第五節 對上帝存有的宇宙論證明的不可能性

第六節 自然神學證明的不可能性

第七節 對一切從理性的思辨原則而來的神學的批判

先驗辯證論附錄

純粹理性諸概念的調節性運用

人類理性的自然辯證論的終極意圖

二、先驗方法論

第一章 純粹理性的訓練

第一節 純粹理性在獨斷運用中的訓練

第二節 純粹理性在其論爭上的運用的訓練

第三節 純粹理性在假設上的訓練

第四節 純粹理性在其證明上的訓練

第二章 純粹理性的法規

第一節 我們理性的純粹運用之最後目的

第二節 至善理想作為純粹理性最後目的之規定根據

第三節 意見、知識和信念

第三章 純粹理性建築術

第四章 純粹理性的歷史

相關焦點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以下為部分正文】二、先驗方法論(這是全書的第二大部分,對應第一部分是先驗要素論)如果我把純粹的和思辨的理性的一切知識的總和看做我們至少心中對之有一個理念的一座大廈,那麼我就可以說,我們在先驗要素論中粗略估計了這座建築的材料,並規定了這些材料足夠建一棟什麼樣的大廈及它具有何種高度和強度。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導言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第一句就寫到,「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給了整本書一個明確的開始,以及追尋的目標。《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知識的書,是探討人的知識是如何成為可能的以及如何獲取知識,前者被康德稱為先驗要素論,後者被稱為先驗方法論。整本書也是分作這兩大部分來展開的。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知道,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在思辨層面的運用並不會帶來什麼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沒有積極的運用,但卻可以防止我們走的太遠,誤入歧途的產生一些幻相,所以有著消極的運用,也就是所謂的純粹理性的訓練。實際上,純粹理性無非就是三個終極問題——靈魂不朽、自由意志和上帝存有。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1-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歐洲大陸比較盛產理性主義,而偏安一隅的英國則盛產經驗主義,他們之間的理論爭鋒就好像是隔著英吉利海峽論戰一樣。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可以通過理性去思考整個世界,而經驗主義者覺得除了經驗我們什麼都不能思考。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3-14
    他所嘗試的這種自然之學上的推導真正來說並不能稱之為演繹,因為它涉及的是事實問題,所以我主張把這種推導叫做對一種純粹知識的佔有所做的解釋。因此很明顯,對這種純粹知識只能有一種先驗的演繹,而絕沒有一種經驗性的演繹,後者對於那些純粹的先天概念來說只不過是些無用的嘗試,只能是那種沒有理解到這些知識的全部特有本性的人所幹的事。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5-22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有兩個敵人,一個是獨斷論,一個是懷疑論。前者是將理性的作用無限的誇大,而後者是徹底否定了理性的能力。實際上,直到現在,這兩種思想的餘波依然迴蕩在我們周圍。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獨斷論就似乎認為人類運用理性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甚至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等等,這個雖然在現在看起來有一些荒謬的意味,但實際上我們周圍有很多並不是那麼明顯的情況,比如說的道德問題等等這些都不是完全理性可以解決的。而懷疑論的終極形態就是懷疑一切人類的認知所產生的知識,認為那些只不過是我們習慣的產物,是一種幻覺的結合體。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三章
    首先《純粹理性批判》中是分成了兩大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前者是理論性的,後者偏方法性的,前者的篇幅更大一些。在先驗要素論中,又可以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前者主要講感性的直觀,也就是認識中的感性部分,後者主要講認識中的知性部分。在先驗邏輯中又分為先驗分析和原理分析,前者在探尋先驗邏輯,後者給出了一些先驗邏輯的具體原理,核心也都是圍繞著範疇進行的。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2《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
  • 《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二、核心與內容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整個哲學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從整個人類思想史或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一部分成為現代世界人們的「常識」,雖然沒有成體系的存在與所有人心中,但卻以散落碎塊的形式,構成了現代人思想的基石。那麼《純粹理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康德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用了什麼具有裡程碑式的方法?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雖然我們講的是純數學,但實際上我們只是以數學為研究對象,通過純數學來引出「先驗感性論」。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二章D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有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當時的科學找到一個足夠強大的體系支撐,以抵禦懷疑論的攻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安心的去研究,去發現,去創造,去享受一切知識所帶來的成果,而不至於每天去擔憂,這個科學的大廈某一天會轟然崩塌。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是關於認識論,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劃分知識,那麼知識可以分為感性的和理智的。感性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能力,是人們從經驗中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在先驗感性理論中,康德闡述了他對感性的新觀點,即存在先天的純粹感性形式時空,所有感性內容都形成於形式基礎上。然後,在感性獲得了內容之後,下一步就是讓智力工作。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二章C
    在原理分析的整個第二章中,講的就是一切純粹知性原理的體系,本質上就是要提出關於知識,我們可以先天知道什麼,以及這些先天知道的內容如何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首先回顧一個促使康德寫出《純粹理性批判》的誘因,也就是休謨的懷疑主義,他以因果關係舉例,認為我們把因果關係賦予現象是一種習慣性的聯想,就好比雞叫之後天就亮了,這些無非都是人的一種幻想。在休謨的質疑之下,整個人類知識的根基崩塌了,雖然我們可以說現實當中已經被發現和論證的數學原理足可以反駁休謨,但始終沒有人用理論來正面的回應懷疑論。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邏輯
    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提出了空間和時間的先驗直觀形式,在先驗分析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被康德標以先驗二字,對此很多人都很困惑——究竟先驗是指在時間上早於經驗還是其他什麼?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我們一般人對待這個問題,答案或許很快就能得出:時空必然是客觀的,先有了存在,才能被我們感知到。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接受,因為它很直觀,也符合我們日常學習、經歷、生活的邏輯。但康德卻不這樣認為,他給出的觀點是:如果時空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在人類能夠感知時空之前,我們的意識就不應該有時空的觀念。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純粹理性批判》的內容之重要、意義之深遠,我國學界早有認識。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哲學界不少學者有志於翻譯這部著作,迄今漢語已有五六個譯本。早在197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王玖興先生就與後來在北大哲學系工作的王太慶先生商量,決定共同翻譯《純粹理性批判》,給學界一個忠實而流暢的譯著。後來,王玖興先生又先後約請好幾位學者參加翻譯這部著作。
  • 150天讀《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2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
    於是我們走進了《純粹理性批判》導言的第2部分: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甚至普通知性也從來不缺少他們。其次,經驗永遠也不給自己的判斷以真正的或嚴格的普遍性,而只是(通過歸納)給它們以假定的、想比較的普遍性,以至於實際上我們只能說:就我們迄今所察覺到的而言,還沒有發現這個或那個規則有什麼例外。所以在嚴格的普遍性上,亦即不能容許有任何例外地來設想一個判斷,那麼它就不是由經驗中印出來的,而是完全先天有效的。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康德花了將近三十年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他五十七歲那年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二、批判時期——第二階段,我將介紹康德的三大批判,看他是如何從提出批判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康德這句話所描述的就是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現在,讓我們開始《純粹理性批判》的學習吧!《純粹理性批判》將從幾個基本的概念開始,便於理解;然後就是他提出純粹理性批判問題;緊接著介紹先驗感性論的空間、時間、數學的可能;然後是先驗分析論的感性和知性、範疇、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判斷力、自然科學的可能;進而是先驗辨證論接近形上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