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2020-12-05 文眼看世界

康德是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沒有之一!為何如此說呢?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

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1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2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3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總結了一些思想和人類認識的精華,一起來看下。

邏輯學是可靠的道路。邏輯學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它的這種長處僅僅得益於它所特有的限制,這種限制使它有權、甚至有義務抽掉知識的一切對象和差別,因而在其中知性除了和自身及其形式之外,不和任何別的東西打交道。

那些陷入僵局,或者,經常為了達到目的而不得不重新回頭去另選一條路的科學,是不純粹的。

理性知識分兩種,一種是理性的理論知識,一種是理性的實踐知識。這兩者的純粹部分不管其內容是多還是少,都必定是理性在其中完全先天地規定自己對象的、必須事先單獨加以說明的部分,並且不能與那出自別的來源的東西相混淆;在此,我們不妨經常自問下,如果理性在我們的求知慾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部分不僅是拋開了我們,而且用一些假象搪塞並最終欺騙了我們,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來信任我們的理性!

西方社會在經驗性的原則上建立起來的自然科學:依照理性自己放進自然中去的東西,到自然中去尋找它單由自己本來會一無所知、而是必須從自然中學到的東西。自然科學首先經由這裡被帶上了一門科學的可靠道路,因為它曾經許多個世紀一直都在來回摸索,而沒有什麼成就。

形上學這種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識,是根本凌駕於經驗教導之上的,亦即是憑藉單純的概念的(不像數學是憑藉概念在直觀上的應用的),因而理性在這裡應當自己成為自己的學生。對於這個形上學來說,命運還至今沒有如此開恩,使它能夠走上一門科學的可靠道路;儘管它比其他一切科學都更古老,並且即使其他的科學全部在一場毀滅一切的野蠻的淵藪中被吞噬,它也會留存下來。因為在形上學中,理性不斷地陷入困境,甚至當它想要(如同它自以為能夠的)先天地洞察那些連最普通的經驗也在證實著的法則時也是這樣。在這裡,人們不得不無數次地走回頭路,因為他發現,他選不到他所要去的地方,至於形上學的追隨者們在主張上的一致性,那麼形上學還遠遠沒有達到這種一致,反而成了一個戰場,這個戰場似乎本來就是完全為著其各種力量在戰鬥遊戲中得到操練而設的,在其中還從來沒有過任何參戰者能夠贏得哪怕一寸土地、並基於他的勝利建立起某種穩固的佔領。所以毫無疑問,形上學的做法迄今還只是在來回摸索,而最糟糕的是僅僅在概念之間來回摸索。

經過思考後,我們看到一條更為簡易的出路,因為經驗本身就是知性所要求的一種認識方式,知性的規則則必須是我還在對象被給予我之前因而先天地就在我心中作為前提了,這個規則被表達在先天的概念中,所以一切經驗對象都必然依照這些概念且必須與它們相一致。至於那些僅僅通過理性、也就是必然地被思考,但卻完全不能在經驗中被給出的對象,那麼對它們進行思考的嘗試據此就成了一個極好的試金石,用來檢驗我們採取的思維方式之改變了的方法的東西,這就是:我們關於物先天地認識到的只是我們自己放進它裡面去的東西。

我們永遠不能借這種能力超出可能經驗的界限,但這卻恰好是這門科學的最根本的事務。然而,這裡面也就包含著反證我們理性的先天知識的那個初次評價的結果之真理性的實驗,即這種知識只適用於現象,相反,自在的事物本身雖然就其自己來說是實在的,但對我們卻處於不可知的狀態。因為那必然推動我們去超越經驗和一切現象之界限的東西就是無條件者,它是理性必然在自在之物本身中、並且完全有理由為一切有條件者追求的,因而也是諸條件的系列作為完成了的系列所要求的。

因此無條件者決不可能在我們所知的那些物那裡去找,倒是必須到我們所不知道的、作為自在之物本身的物那裡去找。

第一點,在先天知識中能夠賦予對象的無非是思維主體從自身中取出來的東西;

第二點,形上學在認識原則方面是一個完全分離的、獨立存在的統一體,在其中,像在一個有機體中那樣,每一個環節都是為著所有其他環節,所有環節又都是為著下一個環節而存在的,沒有任何一個原則不同時在與整個純粹理性運用的全面的關係中得到研究而能夠在一種關係中被可靠地把握住的。

形上學的第一個用處:永遠不要冒險憑藉思辨理性去超越經驗的界限。

一個問題必須要被搞清楚:即人們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只是感性直觀的形式、因而只是作為現象的物體實存的條件,此外如果不能有與知性概念相應的直觀給予出來,我們就沒有任何知性概念、因而也沒有任何要素可達到物的知識,於是我們關於作為自在之物本身的任何對象不可能有什麼知識,而只有當它是感性直觀的對象、也就是作為現象時,才能有知識;由上述證明推出,理性的一切思辨的知識只要有可能,都是限制在僅僅經驗的對象之上的。

任何一種哲學的闡述都有可能在個別地方被人揪住,因為哲學從一開始就不能像數學那樣防衛嚴密,邏輯謹慎,然而,這個體系的結構作為一個統一體來看,卻並沒有絲毫危險,對於它的概貌,當這個體系新出現時,只有很少的人具有精神上的熟練把握,但由於對他們來說一切創新都是不合適的,則對它具有興趣的人就更少了。

危險並不在於遭到反駁,倒是在於不被理解。純粹思辨理性的本性包含著一個真實的結構,在其中所有的機能都是一切為了一個,而每個都是為了一切,因而每個不論多麼小的缺陷,不管它是一個錯誤、疏忽,還是一個欠缺,都必然會在運用中不可避免地洩露出來。

那些抵制精準學問但同時又拒絕純粹理性的批判程序的人,其意圖不是別的,只能是擺脫科學的約束,把工作變成兒戲,把確定性變成意見,把哲學變成偏見。面對世界對象的複雜與矛盾,我們不得不懸置知識,以便給信仰騰出位置,而形上學的獨斷論、也就是沒有純粹理性批判就會在形上學中生長的那種成見,是一切阻礙道德的無信仰的真正根源,這種無信仰任何時候都是非常獨斷的。

只要我們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通過一門科學的可靠道路一般所能得到的理性教養,並與理性的無根基的摸索和無批判的輕率漫遊作個比較,或者也注意一下對渴望知識的青年時代在時間利用上的改善,青年人在通常的獨斷論那裡這麼早就受到這麼多的鼓動,要對他們一點也不理解的事物、對他們在其中乃至世界上任何人在其中都會一無所見的東西隨意幻想,甚至企圖去捏造新的觀念和意見,乃至於太多有位青年忽視了去學習和認識基本的科學知識。

在所有未來的時代裡,一切反對道德和宗教的異議都將以蘇格拉底的方式、即以清楚地證明對手的無知的方式結束。為何如此說呢?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一直都有某種形上學存在,並且今後還將在世上遇見各種形式的形上學,但和它一起也會碰到一種純粹理性的辯證論,因為辯證論對純粹理性是自然的。所以哲學的最初的和最重要的事務就是通過堵塞這一錯誤的根源而一勞永逸地消除對形上學的一切不利影響。

思辨理性慣用的伎倆之一:凡是我與你都不知道的,就裝出我是惟一知道的。

對科學和人類的賢明的關懷應該成為政府的任務和目標。

獨斷論就是純粹理性沒有預先批判它自己的能力的獨斷處理方式。

理性批判對於促進一門徹底的、作為科學的形上學是一種暫時的、必要的舉措,這種形上學必然會是獨斷的、按照最嚴格的要求而系統化的,因而是合乎學院或精英規則而不是通俗化地進行的。

相關焦點

  • 《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二、核心與內容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整個哲學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從整個人類思想史或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一部分成為現代世界人們的「常識」,雖然沒有成體系的存在與所有人心中,但卻以散落碎塊的形式,構成了現代人思想的基石。那麼《純粹理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康德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用了什麼具有裡程碑式的方法?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也就是我們所能認識的一切,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不是都是假的,如果我們的認識都無法確定,那又何談後面的生活與對世界的改造呢?這就是康德當時所面對的問題,而他也正是把解決這個問題作為自己的任務,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構建一座穩固的認知大廈。《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認知論的書,直白的說,就是關於人如何能認識世界,以及如何能確定自己認識的一種理論。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終於進入了《純粹理性批判》的尾聲,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先驗方法論。我們還是稍微回顧一下是如何走到這裡的。康德在這本書中,主要解決的是認識論的問題,也就是關於知識的問題。但康德並沒有去考察知識本身,也就是知識的內容,因為過於龐大,即便是寫出幾本百科全書也不足以一一說明。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的主觀認知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主要提到了:哲學的認知思維,介紹了「經驗、經驗到、經驗對象」等哲學概念。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哲學家裡的時空觀是什麼樣的?事實明顯是相反的,人類從出生開始便有了時空的觀念,並且無論我們如何閉上眼、堵上耳朵,塞住鼻子都能夠感覺到時間和空間的存在。這說明了:時間與空間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東西,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換句話說:時空是主觀的。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導言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第一句就寫到,「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給了整本書一個明確的開始,以及追尋的目標。《純粹理性批判》是一本關於知識的書,是探討人的知識是如何成為可能的以及如何獲取知識,前者被康德稱為先驗要素論,後者被稱為先驗方法論。整本書也是分作這兩大部分來展開的。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雖然我們講的是純數學,但實際上我們只是以數學為研究對象,通過純數學來引出「先驗感性論」。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二、純粹理性的法規
    當然,以上的這種解釋只不過是個人的理解,康德並沒有完全對照著判斷關係說純粹理性的這三個終極問題。那麼承襲前面一章,就是純粹理性只能有一些消極作用,康德在此展開了一個新的思考,就是去探索,純粹理性是否能有積極運用的機會呢?這就是這一章要談的內容——純粹理性在思辨層面,只能作為訓練,這是上一章所說,但如果把目光放到實踐領域,它就能發揮積極的作用,也就可以有一些法規了。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3-14
    但他也必須預先清醒地看到無法避免的困難,以免為事情本身所深深包藏於其中的晦暗而嘆息,或是為清除這些障礙而過早地煩惱,因為關鍵在於,要麼就完全放棄審查純粹理性的一切權力,即放棄這個最可人意的領域、也就是超出一切可能經驗界限之外的領域,要麼就要使這一批判的研究臻於完善。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耗時10多年,苦心研究、反覆求索、精敲細磨才完成的一部哲學巨著。這部著作考察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提出了洞察人類知識的全新見解,不僅為全部批判哲學奠定了基礎,而且還開啟了18世紀至19世紀的德國哲學革命,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定鼎之作,影響了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甚至在很大意義上還成為當今哲學不斷前行的源泉。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1-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休謨在《人性論》以及後來的《人類理解研究》中反駁了『因果關係』具有真實性和必然性的理論,他指出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而依據他懷疑論的知識論,我們只能夠相信那些依據我們觀察所得到的知識。休謨主張我們對於因果的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期待一件事物伴隨另一件事物而來的想法罷了。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 15-22
    不過在這之前,我們通俗的理解一下,康德這麼執著於強調範疇的重要性究竟是為什麼。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有兩個敵人,一個是獨斷論,一個是懷疑論。前者是將理性的作用無限的誇大,而後者是徹底否定了理性的能力。實際上,直到現在,這兩種思想的餘波依然迴蕩在我們周圍。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批判時期——從《純粹理性批判》開始就是批判時期,直到《判斷力批判》發表,他完成對先天純粹定理的界限規定。後批判時期——《判斷力批判》發表以後,康德在前面已經完成批判的哲學基礎上,完成自己關於宇宙、世界和人的思想體系。一、前批判時期——第一個階段,我們從三本著作介紹他的自然科學思想,然後介紹他批判問題的起因。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原理分析論 第三章
    大概經過一百天左右的時間,我們來到了先驗分析論的最後一部分,簡單的回顧一下。首先《純粹理性批判》中是分成了兩大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前者是理論性的,後者偏方法性的,前者的篇幅更大一些。在先驗要素論中,又可以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前者主要講感性的直觀,也就是認識中的感性部分,後者主要講認識中的知性部分。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去過的地方。《純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是關於認識論,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劃分知識,那麼知識可以分為感性的和理智的。感性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能力,是人們從經驗中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在先驗感性理論中,康德闡述了他對感性的新觀點,即存在先天的純粹感性形式時空,所有感性內容都形成於形式基礎上。
  • 康德哲學是二元認識的哲學
    引文&前言 本文主要提出的一個觀點是:我們人類無論他的觀念也好、知識也好,以及各種心理活動也好,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精神的現象無不有兩個來源,一是外界的現象,而是自身對外界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以下篇幅希望使得大家能夠明白知識的真正的內涵。 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動、轉發、收藏。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邏輯
    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提出了空間和時間的先驗直觀形式,在先驗分析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被康德標以先驗二字,對此很多人都很困惑——究竟先驗是指在時間上早於經驗還是其他什麼?
  • 什麼是純粹哲學?它對我們的思維或認識有何幫助?
    對於這點,其實近代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也有強調和論述,而英國經驗主義倡導者——大衛·休謨,更是把人類的科學知識看做是一種人們經過日常生活所形成或積累出的「習慣」和「常識」,這些「習慣」和「常識」依然僅限於人的經驗,而洛克和貝克萊又同時加強了這一點,他們都認為人的一切意識領域的內容及來源都不囿於我們的「經驗」,一個人一生所經歷的所得都必然出來於他的經驗。
  • 認為人類無法徹底認識世界的「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是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不可知論」一詞是英國生物學家、休謨主義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