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純粹哲學?它對我們的思維或認識有何幫助?

2021-01-08 文眼看世界

現今,我們的生活或思維中出現了很多「類哲學」,美其名曰「生活哲學」或「人生哲學」,有的全是那種哲理小故事,有的是那種大道理的說教,甚至有的把哲學降低為了一種「類心靈雞湯」,已經全然脫離了「哲學」最本真最原初的面貌,遠離了「哲學」這門學問所提出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要求,今天在這裡,就為大家澄清下,什麼是「純粹哲學」或一種「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位所最早發展出的哲學。

按照西方哲學的定義或傳統理解,純粹就是「不雜經驗」「跟人們的經驗無關」,也可以理解為柏拉圖所說的「永恆的理念」,西方哲學最早對純粹的定義是和經驗相對立的,而不是像後來的那樣跟經驗強有力的綁在了一起。

西方最終把「純粹」加以徹底區分或定義的是康德,康德之前,西方傳統哲學認為,人的感覺、經驗是變幻不定的,因為變幻不定所以不可靠,科學知識如果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那我們得到的結論或知識也不會可靠,這樣的話,科學這個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石就會動搖。

對於這點,其實近代法國哲學家笛卡爾也有強調和論述,而英國經驗主義倡導者——大衛·休謨,更是把人類的科學知識看做是一種人們經過日常生活所形成或積累出的「習慣」和「常識」,這些「習慣」和「常識」依然僅限於人的經驗,而洛克和貝克萊又同時加強了這一點,他們都認為人的一切意識領域的內容及來源都不囿於我們的「經驗」,一個人一生所經歷的所得都必然出來於他的經驗。這些就更會對科學理性之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為了避免經驗主義的絕對「一邊倒」局面,更為了挽救科學大廈的根基,康德指出,我們的知識雖然來自感覺、經驗,但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科學知識」,並化為一種普遍的可靠性,還得需要「理性」的作用。他進一步指出,「理性」不是從感覺、經驗裡總結或歸納出來的,它不依賴於任何經驗。如果說感覺、經驗是雜多、駁雜,理性就是純粹、純一;雜多、駁雜不停地變化,而純粹、純一是「恆」,是「常」,是不變的。這種帶有恆、常和不變的事物,給予了科學知識以必然性和可靠性,正是有了這種必然性和可靠性,我們的科學、技術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世界才能擁有明晰的秩序和正義之思。

這個純一、不變且可靠的「理性」是什麼呢?在康德那裡,它實際上被轉化為了一種類似於先天的、與經驗徹底分開的東西,康德稱之為「純粹理性」。如何理解「純粹理性」或「先天的」這些概念呢?康德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他只是強調說,「先天的」脫離於經驗,它不從我們的感覺、經驗而來。

西方後來的很多哲學家把康德所說的這種「先天的」理解為「邏輯的」,也就是最早哲學裡所出現的「邏各斯」(邏各斯——歐洲古代和中世紀常用的哲學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規律。希臘文這個詞本來有多方面的含義,如語言說明、比例、尺度等。赫拉克利特最早將這個概念引入哲學,在他的著作中,這個詞主要是用來說明萬物的生滅變化具有一定的尺度。雖然世界變幻無常,但人們能夠把握它。在這個意義上,邏各斯是西方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於規律性的哲學範疇。亞里斯多德用這個詞表示事物的定義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質的意思。斯多葛學派是邏各斯的提倡者和發揚者,他們認為,邏各斯是宇宙事物的理性和規則,它衝塞於天地之間,瀰漫無形。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雖然並未使用邏各斯這個概念,但是希臘哲學中潛在的認為宇宙萬物混亂的外表下有一個理性的秩序、有個必然的規則和本質的觀念卻和邏各斯概念是潛在相通的,不謀而合的,比如,柏拉圖思想中的『理念』就可以視作『邏各斯』這一概念的變種,而晚期希臘一些哲學思潮裡,就直接把『邏各斯』看作柏拉圖所說的『諸理念』的統一。斯多葛學派的邏各斯包括兩個部分,內在的邏各斯和外在的邏各斯,內在的邏各斯就是理性和本質,外在的邏各斯是傳達這種理性和本質的語言)。

通過邏輯或邏各斯,我們可以從一個命題推導出另一個命題或者從前面的命題的因推斷出後面的命題的果,這種環環相扣的推理或推導就是邏輯,它內裡存在著一種事物發展的規律或必然性。

至此,純粹與經驗得到了明確的區分,純粹哲學建立了,以前那種總是處於科學理性與感覺經驗、邏輯與非邏輯互相混淆和互相摻雜的迷濛狀態消失了,藉助純粹哲學,我們得以看見一個清晰的內外之理性世界。

講到這,我們是否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純粹哲學是一種理性上的、形而上意義上的純粹之思呢?它與人的感覺、經驗就一點關係沒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如果一旦這樣,它就徹底脫離了現實實際,以前是理性被架空,現在是經驗和感覺被架空,離開了經驗、感覺,純粹哲學該如何獨存呢?這依然是一個令眾多學人和愛知者倍感困惑的問題。

康德的方法是,把以前的那種理性、邏輯圍繞著感覺、經驗轉,轉變為現在的這種感覺、經驗圍繞著理性、邏輯轉,他認為,只有讓「不純」「多變」的東西圍繞著「純粹」「永恆」的東西轉,我們的世界才能得以保存和發展,我們才能由此看出事物的本質所在,我們的思維才會得到淨化,而不被「多變」和「不純」所造成的混亂表象所迷惑。

感覺、經驗是形式,理性、邏輯是內容;以前是主體(人或觀察者)圍繞著客體(外界或外在事物),現在是客體圍繞著主體;這個順序弄對之後,再去發展和闡述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認識,將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思維產生根本的變化,通過這種順序變化所形成的理性+經驗同時進行但以理性和邏輯為主導的學問,正是康德哲學意義上的「純粹哲學」。

但作為一個東方人,你真的理解了由西方思維所提出和演化出的「純粹哲學」了嗎?康德所說的「純粹哲學」在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中就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這些問題的答案蘊含在你今後的追問和探索之中,哲學之行走永不停息,追問和探索永無止境,純粹哲學或是其他哲學也無能例外。

相關焦點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 康德哲學是二元認識的哲學
    引文&前言 本文主要提出的一個觀點是:我們人類無論他的觀念也好、知識也好,以及各種心理活動也好,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精神的現象無不有兩個來源,一是外界的現象,而是自身對外界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以下篇幅希望使得大家能夠明白知識的真正的內涵。 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動、轉發、收藏。
  • 為什麼有人說理解馬克思比理解純粹的哲學要難上許多
    馬克思馬克思的理論體系可以說是非常複雜,就我們通常就理解成三個部分組成,或者是領域組成 。就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說。但是這三個並不能反映的發展過程和實際狀況。實際上,在馬那裡,並沒有現代學科明確專業知識區域。而且這三者可以說是在知識領域上又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但正如赫伯特·斯皮格伯格在《現象學運動·導言》中所說,這裡的「運動」,「就像一條河流,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這些支流有關係,但決不是同質的,並且可以以不同的速度運動;它們有共同的出發點,但並不需要有確定的可預先指出的共同目標,一個運動的各個成分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與運動的性質是完全一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才叫回到胡塞爾的「源頭」,或者說,如何理解這一回到「源頭」的趨向?
  • 認識物質實體,建立量子哲學,實體觀思維的基本邏輯學原理是什麼
    相干性思維的特性體現在對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上。在定性、定量的描述方法上,它摒棄了一切意識和精神理性思維,先驗的預設,這是認識物質實體、建立量子哲學相干反映論的重要理論特徵。但是如果沒有人意識和精神的活動存在,認知就不可能發生。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理由十分明確:自1973年第15屆世界哲學大會開始確立主題以來,連續8屆的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都是描述性的,而這個提議則有鮮明的東亞,尤其是中國思維的特徵,是一種規範性的論題,而哲學大會更需要開放、描述性的主題。由此看來,這場爭論已經不是簡單地確定這屆大會的主題,而是直抵如何理解哲學的本質和作用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了。
  • 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百六十天,我有什麼收穫?
    有的時候我們在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往往會希望能夠快速入門,找一個簡要的介紹來看看。對於康德的哲學這種艱深內容來說,這並不合適。起初我是希望《從康德出發》能實現這個目標,但這本小冊子不但沒能讓我理解,反倒打消了一些積極性,因為內容太概括,完全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所以後來我把它當作最後讀的東西,也就是自己總結了之後,與之進行一個對照,看看是否理解正確。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二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闡述了一種哲學,叫「先驗論」。這一哲學打破了人們幾千年來的慣常思維,他不是做一般的形上學思考:主體與客體的分析,唯物或唯心的一個兩分法的分析;而是一個反轉,拋開經驗性的東西,純粹探究人心性底下的認識能力。一般稱康德這個哲學知識,為知識背後的知識。它是經驗性知識後面得出來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質 宣講家網評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新時代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特質有一個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是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變革。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
  • 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哲學箴言,總帶給人以睿思,哲學家的思想,總給人以諸多啟迪,那麼哲學跟科學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讀《西方哲學史》,羅素認識,哲學跟社會生活,時代背景、科學與宗教等緊密相連,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二,哲學思維,有時候能給科學以啟迪,但有時卻成為阻礙哲學思維講求辯證、批判、實踐的方法,以此來思考問題,認識世界,辯證,就能從多角度不同方面看待問題,避免陷入極端化泥潭,批判,就能形成不盲從不輕信的科學態度,實踐,以事實和現實為出發點,用事實說話更是科學的方法和認識方式。
  • 名師佳作丨謝地坤: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中一些概念的辨析與翻譯
    這樣,我們的譯文必須是,「但我不能說,一切思維者都存在;因為假如那樣,則思維的特性豈不是將使一切具有思維特性的存在者都變成為必然的存在者了。」當然,康德也不是只在本體論的意義上應用「sein」這個詞,他在討論上帝存在時也說,「在邏輯的使用上,它只是一個判斷的系詞。」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
  • 《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二、核心與內容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是整個哲學都繞不開的一個關鍵環節,而從整個人類思想史或文明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闡述的思想,有一部分成為現代世界人們的「常識」,雖然沒有成體系的存在與所有人心中,但卻以散落碎塊的形式,構成了現代人思想的基石。那麼《純粹理性批判》到底講了什麼,康德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用了什麼具有裡程碑式的方法?
  • 事業單位政治知識:哲學的基本問題小分析
    一、 哲學基本問題是什麼?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在系統學習哲學的內容之前,我們需要掌握它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即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問題。
  • 宋詞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詞語集合表達
    哲學的存在,是物質存在之後,或者同時的存在,是感知物質存在的存在,可能的先有或者同時物質存在後有哲學的存在作為存在。哲學的物質和感知的物質,可能是一個物質,也可能不是一個物質。這就要從哲學是什麼談起。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孫正聿 著長春出版社  關於辯證法,在現代哲學中,有兩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孫正聿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僅僅把辯證法定義和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這就把辯證法作了庸俗化理解,割裂了辯證法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扭曲了辯證法作為哲學理論的反思特性,使辯證法失去它的理論內容和深厚的歷史感,阻礙了人們以更為廣闊和更為深切的思索發展辯證法,從而走向了辯證法的反面——形上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光明日報-光明網
    各位執委的提案、建議和意見既代表各國哲學學會的想法,也反映他們各自對哲學的理解。各方想法自然就會相差很大。當杜維明先生提出學以成人的建議時,立即招致一些執委的反對。理由十分明確:自1973年第15屆世界哲學大會開始確立主題以來,連續8屆的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都是描述性的,而這個提議則有鮮明的東亞,尤其是中國思維的特徵,是一種規範性的論題,而哲學大會更需要開放、描述性的主題。
  • 《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出版
    [內容簡介]  黨的十八大以來,領導幹部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普遍要求,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本書遵循從哲學之道到工作之術這一主線,系統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實踐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人學等核心內容、思維方式及工作方法,是黨員領導幹部更好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升工作能力非常實用的指導性讀物。  [編輯推薦]  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
  • 哲學思維的三大特點
    哲學思維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學的抽象性是一種「形而上」的,將人類的抽象能力發揮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無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學思維對命題和對象進行帶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學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頭不僅僅是「對外」的,即針對一切外部對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時也是「對內」的,即針對批判著的思想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