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2015年02月12日 10:13 來源:原載《學術月刊》2007年1期 作者:陳家琪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這裡所說的「現象學」,依然指的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所謂的「現象學運動」,是對胡塞爾所奠定的現象學基本原則的繼承與發展。但正如赫伯特·斯皮格伯格在《現象學運動·導言》中所說,這裡的「運動」,「就像一條河流,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這些支流有關係,但決不是同質的,並且可以以不同的速度運動;它們有共同的出發點,但並不需要有確定的可預先指出的共同目標,一個運動的各個成分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與運動的性質是完全一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才叫回到胡塞爾的「源頭」,或者說,如何理解這一回到「源頭」的趨向?這既與胡塞爾的學說有關,也與我們身處的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有關。而這兩點又是矛盾的:胡塞爾的現象學之所以被稱為「純粹現象學」,在於它要求著一種對「純粹意識」的本質結構的「純粹研究」;所謂「純粹研究」,就是指除了純粹意識自身的實在性之外,對於任何看起來確屬「實在」的東西都一概置之不理(存而不論),其中首要的或最為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時代」或「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因為在胡塞爾看來,所謂「時代」,指的就是時代在我們意識中的顯現方式,這是一個獨立的或可理解為「純粹」的問題(因為只有純粹意識才是真正的實在);除此之外,有關時代的實存或時代的特徵等問題,在胡塞爾看來,離開了它們在純粹意識中的顯現方式,都是沒有意義的「偽問題」(斯皮格伯格後來改為與現象學「無親緣關係的」問題)。但當胡塞爾後期寫作《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時,他已經不得不面對自己時代的問題了,儘管這種「面對」依舊是為了說明純粹意識的絕對必要(胡塞爾在該書最後一節的原話是:「先驗哲學越徹底,它就越純真,就越多地完成它作為哲學的使命;並且只有當哲學家最終清楚地理解自己是作為最初源泉起作用的主體時,先驗哲學才最終回到它的實際的和真正的存在」)。但時代的危機也畢竟成為了一個話題,而且他還要說明這種危機源於「科學喪失了生活的意義」,源於作為生活意義基礎的日常經驗的偶然性被排除在了所謂的「科學」之外——我們只記住了所謂客觀科學的真理的「外衣」,卻忘記了「這件衣服」是為我們在具體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作為實際的東西而「量體裁剪」成的①。胡塞爾問道:當理性一再成為胡鬧,欣慰已在變成煩惱時,我們還能對此平心靜氣嗎?我們還能在一個其歷史無非為虛幻的繁榮和苦澀的失望的不盡鎖鏈的世界中生活嗎?這已經不大像是在進行著一種「非歷史」或「超歷史」的「純粹意識哲學」研究的胡塞爾了。

  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說:「一旦時代精神獲得對哲學的支配地位,一旦現代的時間意識打破了哲學的思想意識,那麼,上述這些立場也就都揭示出了傳統的斷裂(卡爾·洛維特),因為這種斷裂已經發生了。」②所以胡塞爾是在意識到「斷裂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提出「純粹哲學」這一問題的。當他到晚年,意識到僅僅表述自己的哲學理念還遠遠不夠時,才正面回應「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在他看來,這一問題也就是到我們的時代依舊受著「近代物理主義的理性主義的支配」的問題。胡塞爾認為,這裡面的一個重要問題就在於人們用感覺材料取代了眼前的事物;而僅僅與感覺材料相關的感性是不能說明經驗對象的,因為所謂的「經驗對象」,其實離不了這些經驗對象所指示的一種隱藏著的精神的創造活動。我們只滿足於感覺材料,既忘記了事物,更忘記了事物所指示給我們的精神的創造性活動,當然也就免不了一種「總崩潰」的最後結局,因為我們已經不知道在澄清近代精神的起源中,澄清我們自身的原初的動機和思想運動了。胡塞爾在《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中反覆強調「原初的動機」(比如伽利略為什麼要偷偷摸摸地以一個數學公式化了的世界取代我們這個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被經驗到的日常世界)和「思想運動」(這也就是胡塞爾在這本書中重述哲學史發展歷程的原因),就因為我們只繼承了自然科學的方法,卻對我們是如何獲得這一方法缺少「活生生的體驗了」。當理念化了的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取代了前科學的直觀的自然後,哲學家們也就忘記了自己所要尋求的最後的東西,這一點其實與「對意志的由來和作為人的精神的先祖的意志的反思」(第15節)有關。而和意志有關的,則涉及歷史的目的論問題。所有這些,如果不能成為實證主義的話題,那就一定「有屈從於懷疑論、非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危險」。胡塞爾說,這就是我們時代的特徵。

  還是哈貝馬斯,認為是康德最先把哲學的「通俗概念」(涉及人人都感興趣的東西)與作為理性認識系統的「學院哲學」區別了開來,而黑格爾恰恰是第一個把帶有時代診斷特徵的哲學通俗概念與學院概念融為一體的哲學家。

  胡塞爾站在「學院派」的立場拒斥著「通俗派」的「褻瀆」;而海德格爾則從「學院派」的傳統問題(如「存在」問題)出發,企圖再一次吸納「通俗派」的見解 (比如「存在者」問題,詩意表達的問題),這就是導致他們二人分歧的一個方面的內容。這種分歧,在某種意義上也類似於經院哲學家與人文主義者的不同,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的不同,康德與黑格爾的不同,哲學與詩的不同,學院派與通俗派的不同。這種差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非常不同的表現形式。

  黑格爾是近代哲學家中第一個、也許是最後一個想把學院派與通俗派調和起來,而且看起來也在體系上取得了成功的哲學家。黑格爾之後,對於晚年的胡塞爾來說,當他寫作《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時,他也想做與黑格爾同樣的工作,但所依據的卻並不是「絕對精神」,而是「純粹意識」。這一努力的「好處」是使哲學更具有了純粹的科學性,並且把對意識的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如意向性問題);「壞處」是從一開始就使「主體間性」成為一個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正如他在《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中所說,前科學的事物的各類型狀也是統一體,但由於這種統一體只是作為事實被給予,還缺乏規定性,所以也就不是「主體間」(主體際)可共有、可交流的(第9節,a)。這種規定性靠的是概念和量值關係上的統一,如果說在自然科學中還存在這種可能性的話,在「通俗派」心目中的「傳統」、「倫理」、「詩」與「信仰」上,就很難達到胡塞爾所理解的共有和交流了。

  在胡塞爾的著作中,直觀、描述和生活世界這三個概念也就是理解其想回應時代問題、想回應通俗派哲學所提出的問題的鑰匙。它背後所反映出的,就是如何應對時代的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的問題。

  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原理》中,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明確劃歸為「道德的通俗理解」③。如果連這句被我們奉為道德最高原則的「金規則」都因其「不包含針對自己的義務的理由,不包含針對他人的愛的義務的理由」而無法成為「普遍法則」的話,那麼在這樣一個時代,能為我們的行為提出一個使其成為「普遍法則」的「理由」到底何在,是否還能相信有著這樣的「理由」?這其實也就是胡塞爾的現象學 (即純粹哲學的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所具有的意義。

  【注釋】

  ①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第9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②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第60頁,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4。

  ③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第68頁,苗力田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李秀偉)

相關焦點

  • 現象學視野下的美育哲學
    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哲學觀念必定影響著當時美術教育的風向,並形成相應的美術教育思潮,20世紀幾種重要的美術思潮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本質主義等都是受到當時哲學觀念的影響。當代哲學進入以意義研究為核心的時代,形成了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兩大哲學潮流。
  • 胡塞爾經典作品推薦,《純粹現象學通論》最受讀者歡迎
    他早先攻讀數學、物理,1881年獲博士學位,1883年起在維也納追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 鑽研哲學,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歐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裡斯·梅洛-龐蒂。喜愛胡塞爾的書友們,TA的這幾本書你都看過嗎?1.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從異域開始思考當代法國哲學,由於西方哲學的存在論傳統的可能性,已經窮盡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哲學已經死了。這就像對於尼採說的「上帝死了」不能做字面理解,而應該是以往對上帝的理解模式死了,但宗教永遠存在。而哲學並非一定是傳統那樣的,可以是康德那樣的,還可以是盧梭那樣的。  康德偏重於智力,理性以智力為基礎,哲學就是純粹思想。
  • 哲學院主辦第七屆現象學工作坊
    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與積累,漢語現象學研究呈現蓬勃之勢,它在經典文本的翻譯與解讀、現象學與中國哲學比較研究和現象學與其他流派的會通等方面均有建樹。現象學工作坊自2012年創辦以來,每年定期舉行會議,其宗旨是為中青年學者提供展示其最新研究與思考的平臺。此次工作坊主要從5個方面展現出現象學研究的熱點與新思路。  一是現象學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問題。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在胡塞爾那裡,至少存在三種還原:向實項內存在的還原、現象學還原以及根本性還原(或者說拆解)。第一種還原與一般所謂的認識論有關。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對象,是因為在我們的意識活動中存在著對象的「代表」,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意向的或者說觀念的。這種認識論考察在反對心理主義的大背景下當然有其意義,但在探討世界、存在等哲學議題上卻顯示出它的不足。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不論是作為意識的哲學理論,還是作為對人類意識提供描述的特殊形式,簡單說就是意向性的理論。現象學的口號是「回到事物本身」,意思是要人們通過直接的認識去把握事物的本質。海德格爾說:「現象學這個詞本來意味著一個方法概念,它不描述哲學研究對象所包納的事情的『什麼',而是描述對象的『如何'」。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本文將新現象學理論之「新」概括為三個方面並進行了簡要論述:提出了返回到具體主體性的哲學新定義,揭示了原初生活經驗的哲學新領域,開闢了關注切身性的哲思新方向。這可以說是新現象學的主要理論貢獻。在施密茨看來,老現象學家們特別是胡塞爾,既推動了現象學,又阻礙了它的發展,因為他仍然沒有離開西方二千年來佔支配地位的理智主義的思維範式和哲學傳統,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區分老現象學和新現象學」的原因。①顯然,新現象學的「新」,強調的不是與老現象學的同,而是與它的異。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在胡塞爾那裡,現象學還原就是這種符合明見性的要求的方法,它能夠為現象學提供真正的出發點,或者說,它能夠揭示出現象學探索道路的真正開端。胡塞爾1913年發表的《純粹現象學通論》一書標誌著他的思想正式進入先驗現象學階段。實行現象學還原是實現這一思想轉向的前提。所謂「現象學還原」,首先意指對世界之存在的「懸擱」或「加括號」。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但是,胡塞爾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純粹的客觀。存在物可能是客觀的,但是,我們永遠無法跳出自己的主觀來觀察它。坤鵬論的理解是,只要我們一動念一思考,任何客觀都不再是純粹的客觀,人無法停止思想,所以純粹的客觀並不存在。假設有人要求你證明,桌子上擺著的蘋果確實存在,而不是你在做夢或是幻覺,你該如何回答?
  • 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我他逆射之路
    以之為基礎,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均從「主客如何達至同一性」出發精進了意向性研究,但二者在方法與態度上形成明顯分流:前者以語言分析為工具,持自然主義態度;後者則希冀用現象學還原方法使主體精準切中客體。現象學意向性意識式確立與我他順射通過「用行為取代心理現象、區分質料與意向對象」,胡塞爾批判了布倫塔諾意向性思想的心理學定性,但繼續在理智維度上對意向性進行了現象學意識式確立。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以胡塞爾後期的發生現象學為整個理論的樞紐,一方面用胡塞爾的發生現象學再去重新解釋胡塞爾早期與中期的還原、意向性等;另一方面則衝破了意識現象學,達到身體現象學。「胡塞爾在他的晚期著作中提到了一種發生現象學,乃至一種構造現象學」②,梅洛-龐蒂讓我們關注胡塞爾發生現象學已經提出的,在海德格爾更是重要的一個前結構的哲學含義,即「境域」含義。
  • 會議預告丨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之一
    (向上滑動啟閱)邀請函自西方哲學誕生伊始,時間與永恆的關係問題便成為了眾多思想巨擘孜孜以求的經典問題,直至今日,它仍然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導問題之一。時間與永恆關係的每一次變革,不管是在哲學領域中的變革,還是在物理學領域中的變革,都曾給本學科帶來根本性的範式轉變。
  • 會議回顧丨「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舉行:緣起...
    2020年11月27至29日,「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在南京大學哲學系薛光林樓401室召開。本次論壇由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西方哲學優勢學科聯合主辦,由《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鑑》編輯部、《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編輯部、《基督教文化學刊》編輯部共同協辦。來自境內外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三十餘位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2018年07月09日 10:31 來源:《現代哲學》 作者:卓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討論
    五嶽之巔 12:20我個人覺得智能本質不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是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五嶽之巔 12:22學習的前提是理解,概率的路線距離真正的理解越來越遠劉偉 12:27智能也許就是識別與偽裝的能力Shifa 12:40那本書是說智能是能用認知而不只是用學習或本能來解決問題劉偉 12:43識別與偽裝就是認知表現Shifa 12:48現象學整體理論還比較清楚,最難理解的是意向性是什麼?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其中一個叫雷蒙·阿隆的年輕哲學家,正在向同為哲學家的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讚一種他在德國發現的新鮮哲學——現象學。「你看,」他說,「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來!」就這樣,20世紀影響最廣泛也最深遠的哲學運動發端了。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
  • 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馬裡翁早年以研究笛卡爾聞名於世,著有《笛卡爾的灰色存在論》《笛卡爾的名義上神學》《論笛卡爾的形上學稜鏡》等多部力作;後又以現象學研究驚豔學界,他提出的「給予性」原則掀起了現象學的第三次浪潮,所著「現象學三部曲」《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影響深遠。笛卡爾是法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圍繞著他的對話與闡釋,形成了現代歐陸哲學史的內在線索。
  • 南哲思享|王恆: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淵源——神人關係的現象學重建...
    摘要:海德格爾與神學思想的淵源不僅限於早期神學學習經歷,還貫穿其整個哲學志業和身份認同。早期基督教原初生命體驗作為主要思想來源,觸發並貫穿了海德格爾的哲學之思,甚至較其思想中的古希臘傳統來源更為源本。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向度及其神學解構不僅激發了基督教—猶太神學傳統內部的正面反饋和各類批評,也在現象學內部開顯了新路徑,為列維納斯和馬裡翁等從現象學重建神人關係奠定了基礎。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德莫特·莫蘭,國際著名現象學家、「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波士頓學院哲學系主任、「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前主席、北京2018年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的執行主席,受中山大學哲學系的延請,作為「中大禾田哲學講座」教授,於6月24日至7月4日在中山大學舉行主題為「現象學的核心概念」系列講座。「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為該系列講座的首講。
  • 世界歷史:20世紀哲學的新思考,開創的道路發展
    尤其是在20世紀後半期,通過對現代哲學的反思,還出現了後現代主義的哲學思潮。沿著以孔德的實證主義為代表的科學主義思潮繼續發展,先後出現了馬赫主義、邏輯分析哲學、邏輯實證主義、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以及庫恩等的歷史主義科學哲學。馬赫主義以恩斯特·馬赫的名字而命名。他著有《感覺的分析》《認識與謬誤》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