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象學還原」方法在使現象學獲得「純粹自我」這個出發點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唯我論」難題。這一難題使現象學難以說明認識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客觀存在,從而無法成為具有明見性的知識。儘管胡塞爾沒有徹底解決「唯我論」難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促使他開創性地探討了主體間性問題。

「唯我論」難題的產生,源於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即為一般科學提供最終基礎。從《邏輯研究》第一卷對「心理主義」進行嚴厲批評開始,胡塞爾現象學雖然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但從未放棄成為「科學之科學」的理想。胡塞爾區分了作為文化事實性的科學和作為觀念的科學,他否認前者的有效性,認為後者體現了更深層次的要求。現象學要達到絕對的科學論證這個目標,需要到科學研究活動的意圖中尋找,使那些構成真正科學的一般觀念的因素展現出來。

在胡塞爾看來,明見性觀念是有層次的,它不僅在前科學的日常生活中被討論,而且也在科學的奠基活動中被觸及。在前一種情況中,只需要一種相對的明見性真理,而科學尋找的是一種對全體人類都始終可靠的明見性真理。胡塞爾現象學追求的是真正科學本身所要求的明見性。與真正的科學理想密切相關的是「明見性」的觀念,它體現在真正的奠基活動中,或者說體現在對認識的意義的說明中。如果一種明見性不能保證自身具有清楚明白性,那麼它就不能帶給科學任何最終的可靠性。胡塞爾認為,只有確然明見性(apodiktische Evidenz)才能夠支撐起關於整個認識大廈的研究。確然明見性具有比一般完備性觀念更高的品格,它自身伴隨著絕對確定性。這種確定性不只意味著實事或事態之絕對存在的確定性,而且意味著它們的存在不可被想像為不存在。在胡塞爾看來,確然明見性體現的「正是科學家所要求的那種一切原則都應具備的絕對無可質疑性」。在此意義上,胡塞爾對現象學的發展就是圍繞著如何成為一門「明見性的現象學」來進行的。

儘管明見性最初只是一種通過認識批判或反省展現出來的觀念,但它指引著現象學成為一門奠基性的科學。根據明見性的要求,現象學只有在目標和方法上具有確然的明見性才能成為奠基性的科學。在胡塞爾那裡,現象學還原就是這種符合明見性的要求的方法,它能夠為現象學提供真正的出發點,或者說,它能夠揭示出現象學探索道路的真正開端。

胡塞爾1913年發表的《純粹現象學通論》一書標誌著他的思想正式進入先驗現象學階段。實行現象學還原是實現這一思想轉向的前提。所謂「現象學還原」,首先意指對世界之存在的「懸擱」或「加括號」。胡塞爾認為,世界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只具有經驗的明見性,而不具有確然的明見性。雖然我們每時每刻都能夠擁有關於世界的經驗,但世界的存在仍然不是不言而喻的事實,而是可被設想為不存在的。在這裡,胡塞爾採用了笛卡爾式的懷疑態度,它使我們對世界存在的素樸有效性產生懷疑。儘管如此,胡塞爾認為「對客觀世界的現象學懸擱或加括號並沒有使我們面對虛無」。現象學還原僅僅意味著我們的周遭世界具有的素樸實在性以及意義的有效性不再被接受,而並未將世界否定為一種虛無,世界仍然繼續呈現著且被我們體驗到。

在最為廣泛的意義上,胡塞爾認為實行現象學還原就是把一切本體論領域的東西放入「括號」中。一般而言,胡塞爾主要探討了三種類型的本體論,即形式本體論、質料或區域本體論和生活世界的本體論。這三種本體論基本涵蓋了傳統本體論的內容範圍,並且都屬於現象學還原方法所要「懸擱」的被構成之物。由此,胡塞爾藉助現象學還原方法實現了從一種能為科學奠基的明見性觀念出發,向作為開端的先驗主體性的返回。就此而言,現象學還原的作用就是把一切本體論之物排除在先驗主體性領域之外,從而使純粹意識呈現出來。正是藉助現象學還原,「我才領悟到自己是具有本己純粹意識生活的我,領悟到整個客觀世界是在這種意識生活中或通過它而為我所存在的」。在此基礎之上,先驗現象學的任務是把被「懸擱」起來的東西納入先驗主體性科學中重新考察,從而以此方式為科學尋找最終根據。

但是,當胡塞爾把純粹自我作為一切科學認識的根本始基時,無論是物理實在物、客觀公理還是能思維的自我,都只能從純粹意識那裡獲得奠基,而這就給先驗現象學帶來了「唯我論」難題。「唯我論」指的是自我通過現象學還原而被限制在了純粹意識領域之中,並成為說明世界之存在和一切認識的唯一根據。胡塞爾認為,先驗現象學就是作為一門「純粹自我學」或者說「作為唯我論的科學」而開始的。

然而,通過先驗現象學方法獲得的純粹自我,除了包括我的自我外還包括他者的自我,後者同樣有權成為先驗現象學的出發點。這表明,向純粹自我的還原不夠徹底,它沒有考慮到他者的自我也具有其純粹意識體驗。如果止步於這種現象學還原,那麼我們就仍對先驗的主體間性一無所知,從而把我的自我看作唯一的「純粹自我」。這樣做的後果是,我們只能根據「純粹自我」獲得對構造物的最初理解,將其視為我的自我的成就。換言之,一切在自我自身中構造出來的東西,只能從自我那裡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現象學在此意義上還不是一門先驗哲學,因為在根據純粹自我構築的理論框架中既無法解決客觀世界的先驗問題,也無法解決客觀知識何以可能的問題。

胡塞爾對「唯我論」難題的解決首先在於對異己的自我進行現象學說明,這涉及現象學的主體間性領域。對這一領域的揭示需要一種「新的懸擱」,它必須能夠「把所有與他人的主體性直接或間接有關的意向性的構造成果放在一邊」。這種特殊的「懸擱」不僅要求排除與他人經驗有關的意識方式,而且也要求排除關於他人經驗的構造成果。胡塞爾實行這種徹底的本己還原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主體間性領域的揭示使現象學擺脫「唯我論」而成為一門奠基性的科學。

實際上,「新的懸擱」是對向純粹自我還原的現象學方法的進一步深化。可以說,本己還原並非孤立地被提出來,它是在已達到的純粹自我及其構造中的進一步區分,即通過排除陌生者領域來揭示本己性領域。由於向純粹自我的還原所獲得的成果中並沒有揭示本己性領域和陌生者領域之間的區別,因而只有實行進一步的本己還原才能揭示出主體間性領域的意義。在胡塞爾看來,「按照還原本有的意義來說,它實際上得出的結果會導致一門先驗的主體間性的現象學」。在這個意義上,胡塞爾把那些指責他的先驗現象學陷入「唯我論」困境的批評稱為「假象」。

由此,胡塞爾的感知理論不僅要研究一般對象的感知問題,而且要說明我的自我如何感知另一個自我的問題。在《笛卡爾式的沉思》的「第五沉思」中,胡塞爾試圖以「同感」概念來說明我的自我關於陌生自我的經驗,進而解決他人的構造問題。在他看來,自我能夠憑藉「同感」的能力把他人把握為一個像自己一樣具有身體的共同存在著的自我。胡塞爾認為,一旦我們能夠說明分離的自我之間具有的認識統一性,「唯我論」難題便可以得到消除。但是,胡塞爾對「唯我論」難題的這種處理方式並未平息學界對他的現象學觀念論的質疑。在批評者看來,同感理論對主體間性的闡明還沒有達到現象學所要求的那種確然明見性。儘管如此,對「唯我論」難題的解決使得胡塞爾轉向了主體間性領域,從而促進了他的現象學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譽奇

精彩推薦:

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中國現代文學鄉土意念的發生

以改革促城鄉融合可持續發展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法國現象學是否因蒙田、笛卡爾、梅內·德·比朗等本土思想資源的滋養而突破了這一限制?本文擬對此進行簡要分析。作為現象學運思之始的三種還原現象學的運思始於還原(reduction),但還原不是簡化,不是使主體隔絕於世界,而是懸擱自然實在論,以此將物和世界的存在意義從自然眼光中解救出來。胡塞爾不斷強調,還原讓我們在意義關聯中重新擁有了世界,甚至是讓我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世界。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總體而言,其理論表面上有對胡塞爾的闡釋,或者說與胡塞爾的思想更加接近,同時亦有對海德格爾的某種繼承,但其理論的原創性亦非常強。  在《知覺現象學》中他沿著胡塞爾的現象學尤其是其後期的現象學深化了自身的「身體在世」理論思維。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是猶太族後裔的德國哲學家,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萊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萊堡。
  • 胡塞爾經典作品推薦,《純粹現象學通論》最受讀者歡迎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爾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7日),20世紀奧地利著名作家、哲學家,現象學的創始人,同時也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胡塞爾現象學並非笛卡爾主義唯我論莫蘭教授首先從對胡塞爾的一個常見批評說起。許多人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思想是一種笛卡爾主義,因為他們認為胡塞爾過分強調自我體驗,並隱匿了他與笛卡爾之間的思想關聯,他們甚至認為現象學是「新笛卡爾主義」。胡塞爾在他的《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視超越論自我為「一切意義和存在的源泉」,這也招致了許多批評。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這裡所說的「現象學」,依然指的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所謂的「現象學運動」,是對胡塞爾所奠定的現象學基本原則的繼承與發展。因為在胡塞爾看來,所謂「時代」,指的就是時代在我們意識中的顯現方式,這是一個獨立的或可理解為「純粹」的問題(因為只有純粹意識才是真正的實在);除此之外,有關時代的實存或時代的特徵等問題,在胡塞爾看來,離開了它們在純粹意識中的顯現方式,都是沒有意義的「偽問題」(斯皮格伯格後來改為與現象學「無親緣關係的」問題)。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杭州 310028  原發信息:《浙江學刊》第20174期  內容提要:由當代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施密茨創立的新現象學,接受胡塞爾提出的「回到實事本身」的現象學的原則和方法,同時又批評包括胡塞爾在內的西方二千年來佔支配地位的理智主義思維範式,用經驗描述的方法
  •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歷史性與現象學之間的本質關聯在於,現象學本身就蘊涵著歷史性。現象學不僅源於歷史性問題,也強化了歷史性,使近代意義的歷史性發展成為絕對的歷史性。這種絕對的歷史性只有在後期胡塞爾的歷史現象學中才可能得到圓滿的闡釋,從而克服現代哲學中普遍存在的歷史相對主義問題。這意味著將近代理性主義「超越歷史的理性」修正為一種「包容歷史的理性」。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現象學和分析哲學都從布倫塔諾那裡接過對意向性的討論。在分析哲學方面,通過齊碩姆(Roderick Chisholm)對布倫塔諾的評論引入了對意向性的關注。而在現象學傳統中,意向性更是構成中心議題。隨後,莫蘭教授詳細梳理和展現了意向性在經典現象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思想語境中的發展脈絡。雖然胡塞爾高度讚賞布倫塔諾對意向性的引入,但他對布倫塔諾關於意向性的理解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人工智慧關係芻議
    這也就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懸擱」所試圖達到的效果。第二, 基於語言哲學的重述。熟悉語言哲學發展的讀者都知道, 帶有命題態度的語句是否可以被外延主義的框架處理, 一直是困擾像蒯因 (W.V.Quine) 這樣的語言哲學家的一個難題。
  • 鍾漢川:胡塞爾的空間構成與先驗哲學的徹底性
    但是,知覺空間的構成依賴於身體的構成,幾何空間所依賴的觀念化活動則將康德的「形式—賦予」功能轉變成了「意義—構成」,並在現象學還原中表現出身體性的含混性和意義的雙側性。這使得其意識的回溯方向存在著不同理解,先驗哲學的徹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爾的空間構成,其徹底性不是導致空間理解的統一性,而是多樣性。
  • 張瑞臣:胡塞爾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問題
    提要:先驗自我是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核心範疇,但是同時也是最為容易引起人們誤解的範疇。(胡塞爾,2012a:231)胡塞爾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強調如此之突出,「全部現象學不過是對先驗主體性進行的科學的自深思」 (胡塞爾,2012:231),以至於,在很多哲學家和學者看來,胡塞爾由此走入了先驗唯心主義,胡塞爾也因此招致了諸多的批評。
  • 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我他逆射之路
    以之為基礎,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均從「主客如何達至同一性」出發精進了意向性研究,但二者在方法與態度上形成明顯分流:前者以語言分析為工具,持自然主義態度;後者則希冀用現象學還原方法使主體精準切中客體。現象學意向性意識式確立與我他順射通過「用行為取代心理現象、區分質料與意向對象」,胡塞爾批判了布倫塔諾意向性思想的心理學定性,但繼續在理智維度上對意向性進行了現象學意識式確立。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胡塞爾告訴人們,不要堅持世界真的存在,而應專注地觀察自己意識的流動。「雖然我不知道它是真的還是幻覺,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我正在看……」比如:在路上看見有個黑影晃動,你起初可能以為是人影,後來發現其實是柳樹的影子。這種錯覺在人生中不斷出現,在現象學中,在當時以為是人影的看法沒有錯,即使後來發現是柳樹的影子,它也不算錯誤。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生活世界和文化間的挑戰
    「只有一門真正徹底和系統的現象學,一門不是附帶地和在分散的反思中進行的,而是在對極為錯綜複雜的意識問題的完全獻身中、在完全自由的、不為任何自然主義成見所迷惑的精神中進行的現象學,才能為我們提供對『心理』的理解——無論是在個體意識的領域中,還是在共同意識的領域中」。由此看到胡塞爾一再試圖不僅僅做自我的現象學,而是試圖以現象學去研究更廣泛的精神科學。
  • 哲學院主辦第七屆現象學工作坊
    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與積累,漢語現象學研究呈現蓬勃之勢,它在經典文本的翻譯與解讀、現象學與中國哲學比較研究和現象學與其他流派的會通等方面均有建樹。現象學工作坊自2012年創辦以來,每年定期舉行會議,其宗旨是為中青年學者提供展示其最新研究與思考的平臺。此次工作坊主要從5個方面展現出現象學研究的熱點與新思路。  一是現象學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問題。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存在這個概念被闡釋的最為明晰的是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海德格爾的核心問題,他從現象學出發,以回歸此在本身的方式去詮釋存在,由此引發了哲學界對詮釋學的思考。「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但細讀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之後會發現,這已經脫離現象學的範疇了。現象學概念的含義從形上學上表明:凡是像存在者本身所發生的那樣去表現存在者,都可以在形式上把它稱為現象學。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舍勒在整個早期現象學運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現象學思考首先是與其對倫理學的探究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此意義上,舍勒首先是個現象學的倫理學家。針對亞里斯多德的一般的質料倫理學和康德的形式倫理學,舍勒發展了自己的質料的價值倫理學,但這樣一門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筆者曾在拙著《質料先天與人格生成:對舍勒現象學的質料價值倫理學的重構》[1]中做過嘗試性回答。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有人會說,梅洛-龐蒂的思想在胡塞爾那裡都找得到。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問題是,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和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是一回事嗎?不能忽視「3H」中的海德格爾和黑格爾,更不能把法國傳統拋在一邊。德國「3H」是靈感,他們為他提供了素材,這意味著德意志的現象學種子在法蘭西精神論土壤上開花結果。這已經意味著法國哲學對德國現象學的超越。許多法國哲學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這種超越。
  • 存在主義:用現象學的方式詩意地解釋死亡
    到了胡塞爾這裡,死亡是現象學必須面對的問題,它作為生命的界限,或是一條路的盡頭、或是兩國之間的界碑一樣,無法通過肉眼看出來。胡塞爾直接指出了伊壁鳩魯謬論,他說:活在活的當下中,我必須無法拒絕地相信,我將活著,即使我知道我的死亡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