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2018年07月09日 10:31 來源:《現代哲學》 作者:卓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Phenomenology of History:Present and Future

 

  作者簡介:卓立,福建霞浦人,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重慶 401120)

  原發信息:《現代哲學》第20176期

  內容提要:歷史現象學不應被理解為「現象學地看歷史」,而應被理解為「歷史地現象學地看」,這樣才能建立對歷史現象學諸含義的統一理解。歷史性與現象學之間的本質關聯在於,現象學本身就蘊涵著歷史性。現象學不僅源於歷史性問題,也強化了歷史性,使近代意義的歷史性發展成為絕對的歷史性。這種絕對的歷史性只有在後期胡塞爾的歷史現象學中才可能得到圓滿的闡釋,從而克服現代哲學中普遍存在的歷史相對主義問題。這意味著將近代理性主義「超越歷史的理性」修正為一種「包容歷史的理性」。因而,只有從胡塞爾歷史現象學出發,才可能超越現代性前提,在廣闊的社會文化對象領域重建理論研究的可能性。

  關鍵詞:歷史現象學/歷史性/理性主義/歷史哲學/現實史

  標題注釋: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2014年度培育項目「中國現代實證史學知識論基礎重建研究」(2014py31);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現象學歷史哲學知識理論研究」(16SKGH005)

 

  近年來,隨著國內現象學研究的深入,「歷史現象學」(Ph nomenologie der Geschichte,phenomenology of history)這個術語開始越來越頻繁地被使用。學界日益關注到現象學運動與歷史問題之間廣泛深切的關聯。另一方面,對具體領域的現象學研究,也日益彰顯歷史視角的重要性,相關的現象學思想日益顯示出其對於社會歷史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因此,無論是在學理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系統展開歷史現象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但至目前為止,我們對歷史現象學的涵義、研究意義以及主要研究任務,都還欠缺足夠整體的闡明。歷史現象學作為一門完全意義上的學科不僅尚未形成,就連「針對現象學與歷史問題的研究也呈顯出停滯不前的情況」①。

  一、「歷史現象學」的涵義統一性問題

  「歷史現象學」一詞,即使僅僅望文生義地理解,也包含了多種可能。在現象學成為顯學的今天,它最可能被理解為指向歷史領域的專門現象學,即「關於歷史」的「現象學」;但對於不了解現象學的人,也可能被理解為「關於歷史現象」的「學」。這種「句讀」的不同根本上基於對「現象」的不同理解,即「現象學」之「現象」與通常所言「現象」不同。不僅是「現象」一詞,對「現象學」和「歷史」兩詞的不同理解,也會分化出不同的含義。對現象學的理解有狹義與廣義之分,至狹者僅指胡塞爾的現象學,至廣者則可能把諸如黑格爾、尼採、狄爾泰、薩特、德希達、雅斯貝斯等皆納入。因而「歷史現象學」可能既寬泛地指向廣義現象學的範圍,也可能僅指胡塞爾現象學中的一部分內容。而「歷史」一詞,在目前多數語言中都既可以指歷史本身,也可以指歷史學②;前者與存在有關,後者則主要指向一種知識形式。因而,歷史現象學既可指關於歷史存在論的現象學反思,也可以指關於歷史知識論的現象學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前者指向的不是通常的實在論視域下的存在論問題,而是現象學視域下的特有的存在論問題,它集中表現為「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historicity)問題。

  就胡塞爾本人而言,即使是在其涉及歷史現象學論述的晚期,他「本人似乎並未使用過歷史現象學的概念,運用『歷史現象學』或『現象學的歷史學』概念較多的是德希達」③。德希達對「歷史現象學」一詞的使用可見於《胡塞爾〈幾何學的起源〉引論》。④而德希達幾乎已經意味著現象學運動的尾聲(僅就其經典著作而言),也就是說,在現象學運動幾乎到達了末尾階段,「歷史現象學」一詞才出現。然而德希達之後,「歷史現象學」並未成為國際現象學界通行的固定術語,只是零星出現在論及諸如梅洛-龐蒂(Merleau-Ponty)、克萊茵(Jacob Klein)、薩特(Jean-Paul Sartre)等人的學術史研究中。但自2000年前後,「歷史現象學」一詞的出現頻率逐漸增加。其中美國的大衛·卡爾(David Carr)擺脫了學術史用法,用「歷史現象學」命名其從現象學出發研究歷史知識理論的工作。在2006年出版的Analecta Husserliana第90卷,以「歷史現象學」為標題的第一部分內容甚廣,不僅包括學術史,而且涉及更寬廣意義上的歷史理論。⑤這或許已經意味著「歷史現象學」已經開始被理解為一種專門的研究方向。

相關焦點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這裡所說的「現象學」,依然指的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所謂的「現象學運動」,是對胡塞爾所奠定的現象學基本原則的繼承與發展。但正如赫伯特·斯皮格伯格在《現象學運動·導言》中所說,這裡的「運動」,「就像一條河流,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這些支流有關係,但決不是同質的,並且可以以不同的速度運動;它們有共同的出發點,但並不需要有確定的可預先指出的共同目標,一個運動的各個成分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與運動的性質是完全一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才叫回到胡塞爾的「源頭」,或者說,如何理解這一回到「源頭」的趨向?
  • 現象學視野下的美育哲學
    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哲學觀念必定影響著當時美術教育的風向,並形成相應的美術教育思潮,20世紀幾種重要的美術思潮實用主義、工具主義、本質主義等都是受到當時哲學觀念的影響。當代哲學進入以意義研究為核心的時代,形成了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兩大哲學潮流。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現象學還原」方法在使現象學獲得「純粹自我」這個出發點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唯我論」難題。這一難題使現象學難以說明認識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客觀存在,從而無法成為具有明見性的知識。儘管胡塞爾沒有徹底解決「唯我論」難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促使他開創性地探討了主體間性問題。「唯我論」難題的產生,源於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即為一般科學提供最終基礎。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存在這個概念被闡釋的最為明晰的是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海德格爾的核心問題,他從現象學出發,以回歸此在本身的方式去詮釋存在,由此引發了哲學界對詮釋學的思考。「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但細讀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之後會發現,這已經脫離現象學的範疇了。現象學概念的含義從形上學上表明:凡是像存在者本身所發生的那樣去表現存在者,都可以在形式上把它稱為現象學。
  • 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我他逆射之路
    以之為基礎,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均從「主客如何達至同一性」出發精進了意向性研究,但二者在方法與態度上形成明顯分流:前者以語言分析為工具,持自然主義態度;後者則希冀用現象學還原方法使主體精準切中客體。現象學意向性意識式確立與我他順射通過「用行為取代心理現象、區分質料與意向對象」,胡塞爾批判了布倫塔諾意向性思想的心理學定性,但繼續在理智維度上對意向性進行了現象學意識式確立。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其中一個叫雷蒙·阿隆的年輕哲學家,正在向同為哲學家的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讚一種他在德國發現的新鮮哲學——現象學。「你看,」他說,「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來!」就這樣,20世紀影響最廣泛也最深遠的哲學運動發端了。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本文將新現象學理論之「新」概括為三個方面並進行了簡要論述:提出了返回到具體主體性的哲學新定義,揭示了原初生活經驗的哲學新領域,開闢了關注切身性的哲思新方向。這可以說是新現象學的主要理論貢獻。新現象學首先是現象學,它認同現象學摒棄傳統本體論和身心二元論,接受「回到實事本身」的原則和面向「生活世界」的呼籲。施密茨說,早年在波恩大學哲學系求學時,就喜愛胡塞爾並受到了他的著作的鼓舞,因為胡塞爾有如此準確的洞察力並讓所有人遵行,當他建構新現象學時,依然以胡塞爾的敏感和謹慎為模範,但新現象學又不同於胡塞爾創立的老現象學。
  • 哲學院主辦第七屆現象學工作坊
    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與積累,漢語現象學研究呈現蓬勃之勢,它在經典文本的翻譯與解讀、現象學與中國哲學比較研究和現象學與其他流派的會通等方面均有建樹。現象學工作坊自2012年創辦以來,每年定期舉行會議,其宗旨是為中青年學者提供展示其最新研究與思考的平臺。此次工作坊主要從5個方面展現出現象學研究的熱點與新思路。  一是現象學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問題。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內容摘要: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思想脈絡的展開是以海德格爾與胡塞爾對其的影響研究為始。本文主要是通過將梅洛-龐蒂與海德格爾、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挖掘梅洛-龐蒂是在何種基礎上批判繼承了二者的現象學理論,從而建構並生成自身的身體現象學理論。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現象學是一門嚴格的科學,這尤其體現在現象學的反思、還原與它們所揭示的對象的被給予方式之間的嚴格對應上。譬如,本己身體不可能出現在表象意向性上,與習性、歷史性一樣,它只能建基於縱意向性,而本心或者心體的意向基礎則只能是活的當下及其被建構的可能性。法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陣營的重要一員,那麼它是否同樣遵循了由胡塞爾所奠立的這一嚴格性?
  • 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馬裡翁早年以研究笛卡爾聞名於世,著有《笛卡爾的灰色存在論》《笛卡爾的名義上神學》《論笛卡爾的形上學稜鏡》等多部力作;後又以現象學研究驚豔學界,他提出的「給予性」原則掀起了現象學的第三次浪潮,所著「現象學三部曲」《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影響深遠。笛卡爾是法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圍繞著他的對話與闡釋,形成了現代歐陸哲學史的內在線索。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生活世界和文化間的挑戰
    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以下簡稱「《危機》」)裡他說:「個人的生活是作為我和我們,在共同體的地平線中以某種方式聯結在一起的生活。而且是在各種各樣的簡單的或被分成不同等級形態的共同體中,如家庭、國家、超國家的共同體中的生活」。這是一種典型的胡塞爾說法,說明了我們生活在歷史的文化構形的不同層面,我們是作為「我」和「我們」在其中得以運轉。
  •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討論
    五嶽之巔 12:20我個人覺得智能本質不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是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五嶽之巔 12:22學習的前提是理解,概率的路線距離真正的理解越來越遠劉偉 12:27智能也許就是識別與偽裝的能力Shifa 12:40那本書是說智能是能用認知而不只是用學習或本能來解決問題劉偉 12:43識別與偽裝就是認知表現Shifa 12:48現象學整體理論還比較清楚,最難理解的是意向性是什麼?
  • 會議回顧丨「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舉行:緣起...
    2.討論板塊:在商定會議主題後,我們按照哲學史發展順序,結合目前國內研究現狀,圍繞會議主題設定如下五個討論板塊:古希臘、阿拉伯及希伯來傳統中的時間問題研究(亞里斯多德、阿維森納、邁蒙尼德);基督教哲學視野下的時間問題研究(奧古斯丁、託馬斯、巴特);德國古典哲學視野下的時間問題研究(康德、謝林、黑格爾);生命哲學和德國現象學視野下的時間問題研究(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胡塞爾);法國現代哲學視野下的時間問題研究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張偉教授代表哲學系致歡迎辭,他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了禾田哲學講座和莫蘭教授的學術背景,並對莫蘭教授在推動現象學的國際發展上所作的貢獻深表敬意。他指出,莫蘭教授以「現象學的核心概念」為主題,將以六次講座細緻分梳現象學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概念,這些同時也是當代哲學最前沿的話題,或者也可以說是現象學能夠貢獻於當代哲學之處。張偉教授代表哲學系致歡迎辭。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胡塞爾還討論一種『共處的存在』(Miteinandersein),在這種存在中,我與他人相互交流,這種存在是『他我』的開放的共同體,也是轉向交互主體性維度的一種歷史現象學。」本場講座圍繞胡塞爾的「交互主體性」這一重要概念而展開。莫蘭教授討論的主要內容是,胡塞爾是如何在對自我論和同感中的他者經驗的思考上進行了拓展,並發展出一整套關於交互主體性的論述的。講座的具體內容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也就是說,由於真理依賴於特定的歷史事實,需要許多的特定假設,並在很多方面上都顯示出明顯的控制意味,因此任何真理都是可以解構或打破的。正是基於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超越,後結構主義對結構主義的超越,才使得眾多社會學者關注到質性研究的重要價值,這也使得更多的研究者關注到被傳統社會科學所忽略的某些部分。
  • 胡塞爾經典作品推薦,《純粹現象學通論》最受讀者歡迎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爾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7日),20世紀奧地利著名作家、哲學家,現象學的創始人,同時也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舍勒在整個早期現象學運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現象學思考首先是與其對倫理學的探究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此意義上,舍勒首先是個現象學的倫理學家。針對亞里斯多德的一般的質料倫理學和康德的形式倫理學,舍勒發展了自己的質料的價值倫理學,但這樣一門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筆者曾在拙著《質料先天與人格生成:對舍勒現象學的質料價值倫理學的重構》[1]中做過嘗試性回答。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在現象學鼻祖、德國哲學家埃德蒙德·胡塞爾的年代,已經實現細分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都存在著對立的觀點。如果一件事卻有著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那麼這兩個觀點都有問題,它們很可能都不是事物的本質。他希望能從哲學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這些觀點,並提出了現象學最著名的命題——朝向事物本身。我們甚至可以將「朝向事物本身」視為現象學的本質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