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笛卡爾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他是康德,某種意義上是黑格爾,以及尼採和海德格爾的出發點,他甚至不是一個隨意就能被拿來加以研究的作者,他的思想涉及進入一般形上學問題的方式。
——馬裡翁
笛卡爾與現象學
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方向紅、黃作 主編
「三聯精選」系列
平裝,424頁,58元
ISBN:978-7-108-06818-7
2020年8月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讓-呂克·馬裡翁(Jean-Luc Marion),1946年生,法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黎索邦四大榮休教授,芝加哥大學宗教學系、哲學系客座教授,巴黎天主教學院教授。馬裡翁早年以研究笛卡爾聞名於世,著有《笛卡爾的灰色存在論》《笛卡爾的名義上神學》《論笛卡爾的形上學稜鏡》等多部力作;後又以現象學研究驚豔學界,他提出的「給予性」原則掀起了現象學的第三次浪潮,所著「現象學三部曲」《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影響深遠。
笛卡爾是法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圍繞著他的對話與闡釋,形成了現代歐陸哲學史的內在線索。20世紀以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從現象學角度對笛卡爾進行的解釋,推動了當代歐陸哲學的發展,不過在馬裡翁看來,這兩位德國哲學家都沒有從笛卡爾自身出發去理解,相反,他深耕笛卡爾文本,從中尋覓思想資源,為當代法國現象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書收錄了馬裡翁2017年訪華時所做的一系列演講和訪談,以法文中文對照的形式,為讀者呈現出法國哲學研究的最前沿內容。馬裡翁從怎樣理解笛卡爾的「自我」出發,就現象學對笛卡爾的依存、笛卡爾哲學中的感受性問題、現象學在神學與美學中的效用等主題進行了探討,呈現出馬裡翁「給予性現象學」的獨特視野。同時,他還針對德法哲學傳統、法國當代哲學流派、法國哲學與中國哲學交流的可能性,表達了自己的關切。
目 錄
前言 馬裡翁
上編 馬裡翁訪華演講
現象學在何種意義上能夠或者不能依仗笛卡爾
笛卡爾的感受之思
論現象學在神學中的效用
美的現象
評論法國近年一些哲學爭論
下編 馬裡翁訪華座談、採訪實錄
非理性主義及其他——中國人民大學座談會紀要
笛卡爾與法國哲學的復興——馬裡翁澎湃訪談錄
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是普遍的——馬裡翁與中國學者交流會
心性與人性、天命與天道——中法現象學的新世代對話
附錄 馬裡翁訪華演講法文原文
後記 黃作
《笛卡爾與現象學》前言
丨 馬裡翁
首先衷心感謝六所中國大學在2017年11月邀請我去訪學,很感榮幸,也很是高興。尤其要感謝黃作教授,他熟練的法語、處事能力、組織才能和盡心盡職的態度,使得這些講座成了真正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實際上,每一場講座在語言上和概念上都為聽眾做了積極的準備,隨後的提問環節也達到了真正的交流和闡明,我於其中同樣收穫頗豐。我特別感謝各位傑出的譯者,無論是法文文本還是隨後的討論交流,他們都能準確地進行把握。這不是流於形式的訪學—被似是而非的譯者弄得「模模糊糊」、被迫出現在不感興趣的聽眾面前、由於行政管理人員的主導因而不可避免地流於表面(這種情況經常出現)—而是在大學共同體中共同努力真正進行一種思考活動。因此,我的第二次中國之行要比第一次(2000年)更加富有成效,影響也更加深遠,同時也證實了中國的哲學活力在不斷地增長。
左:2017年11月13日馬裡翁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
右:同年11月8日在中山大學講座
實際上,至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大學一直渴望向西方哲學開放,渴望將之「佔為己有」,或許最終能將西方哲學與自己的思想傳統同化。而這本書的出版則將見證,這一努力不再只涉及佔優勢的盎格魯-撒克遜的所謂分析哲學,同樣也伸展到了哲學(和形上學)的歷史,後者被理解為具有充分哲學權利的,並非僅僅是文獻的或歷史的,也非被還原為觀念史的一種學科本身。在這一語境中,思考從胡塞爾到其最新發展(尤其在法語中,同樣包括英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等)的現象學傳統,為中國哲學的未來開啟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領域。現象學首先是一種對無數領域而言可自由使用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學說(或者是各種學說的整體,各種學說之間根本上是相容的,且因此是累積的效果)。更甚者,這涉及一種沒有獨斷的「驗前」的、沒有各種範疇原理(即使是形式性的)的方法,甚至涉及一種「反-方法」(在笛卡爾的方法意義上)。因為,對於現象學而言,自從其最初的運作即還原以來,讓「各種事物本身」運用它們的權利來自身顯示,這是先於思維的權利;這一思維因此在構成、意義的給出或接受的各個階段適應「驗後地」去思。現象學就如把之與普通形上學區分開來的「驗後」的方法,因此能夠在一些直到那時被封閉在形上學之中或甚至被形上學所拒斥的領域中冒險:不僅有美學和事件(即各種非對象化的世界現象),而且有愛洛斯學和倫理學(即他人的和各種非世界現象的問題)—直到神學,或者是廣義上的一種有智識力的智慧,或者是狹義上的一種啟示。
馬裡翁「現象學三部曲」:
《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
在這一點上,人們能夠冒險做一些更加雄心勃勃的,但同樣也更加未定的反思。第一個反思涉及中國思想和歐洲思想(尤其在講法語的領域中)的各種各自情形。就一些明顯的地理和歷史的理由而言(我們在此並不試圖概括它們),這兩種文化表現出對於普遍性的夢魂縈繞般的操心以及專橫地認為具有可能的普遍性的特徵,遠甚於那些圍繞著它們的其他各種文化。如果這兩種文明首先沒有相遇的話,一種文明的相遇將不會真正實現;關於這一碰撞,過去歷史已經提供了比開端和實例更多的東西。毫無疑問,在這一道路中繼續前行規定著我們兩種語言共同的偉大義務,而這一任務的成功對於所有其他的文明而言將普遍地產生一些影響。第二個反思規定了一種解釋學原理:當思維沒有淪陷在意識形態、文化帝國主義或「文明的衝突」時,它總是可通達於思維/思想。各語言之間的間距和各語言「價值」之間的差別從來不能禁止翻譯。各種不可譯者的定義本身總是在翻譯它們的可能性之中被概述。毫無疑問,翻譯在此所指的東西遠甚於詞彙之間的單義等同;這裡涉及第一步,未充分的且非常虛幻的第一步;翻譯涉及各個語言系統中一體和另一個的「相互」解釋,以便在各種「有規律的」思維差別中建立一些等同。那樣一來,同一些問題能夠在兩種語言的條件下著手進行研究,就像人們可以從兩個山坡來攻克同一座山峰一樣。
馬裡翁接受澎湃訪談
至於中國社會中哲學發展的現實狀況,相比於我們的中國同事,一個外國人不可能說得更多或更好。或許因為哲學在任何社會中總是扮演著關鍵角色,她在其中從未找到完全令人滿意的和自由的位置與身份:歐洲首先體驗了哲學,而且還在繼續體驗她,就如世界上其他區域在體驗她一樣。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像中國這樣的一個社會,不會滿足於為其自身無限尋求經濟增長和權力增長;歐洲國家知道這種誘惑而且擺脫了它,中國也將這樣做。在這一進程中,哲學家的警惕性永遠是文化和共有財產中最大的王牌之一。
2018年8月於洛村
原標題:《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