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2021-01-11 澎湃新聞
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2020-08-21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笛卡爾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他是康德,某種意義上是黑格爾,以及尼採和海德格爾的出發點,他甚至不是一個隨意就能被拿來加以研究的作者,他的思想涉及進入一般形上學問題的方式。

——馬裡翁

笛卡爾與現象學

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方向紅、黃作 主編

「三聯精選」系列

平裝,424頁,58元

ISBN:978-7-108-06818-7

2020年8月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讓-呂克·馬裡翁(Jean-Luc Marion),1946年生,法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黎索邦四大榮休教授,芝加哥大學宗教學系、哲學系客座教授,巴黎天主教學院教授。馬裡翁早年以研究笛卡爾聞名於世,著有《笛卡爾的灰色存在論》《笛卡爾的名義上神學》《論笛卡爾的形上學稜鏡》等多部力作;後又以現象學研究驚豔學界,他提出的「給予性」原則掀起了現象學的第三次浪潮,所著「現象學三部曲」《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影響深遠。

笛卡爾是法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圍繞著他的對話與闡釋,形成了現代歐陸哲學史的內在線索。20世紀以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從現象學角度對笛卡爾進行的解釋,推動了當代歐陸哲學的發展,不過在馬裡翁看來,這兩位德國哲學家都沒有從笛卡爾自身出發去理解,相反,他深耕笛卡爾文本,從中尋覓思想資源,為當代法國現象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書收錄了馬裡翁2017年訪華時所做的一系列演講和訪談,以法文中文對照的形式,為讀者呈現出法國哲學研究的最前沿內容。馬裡翁從怎樣理解笛卡爾的「自我」出發,就現象學對笛卡爾的依存、笛卡爾哲學中的感受性問題、現象學在神學與美學中的效用等主題進行了探討,呈現出馬裡翁「給予性現象學」的獨特視野。同時,他還針對德法哲學傳統、法國當代哲學流派、法國哲學與中國哲學交流的可能性,表達了自己的關切。

目 錄

前言 馬裡翁

上編 馬裡翁訪華演講

現象學在何種意義上能夠或者不能依仗笛卡爾

笛卡爾的感受之思

論現象學在神學中的效用

美的現象

評論法國近年一些哲學爭論

下編 馬裡翁訪華座談、採訪實錄

非理性主義及其他——中國人民大學座談會紀要

笛卡爾與法國哲學的復興——馬裡翁澎湃訪談錄

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是普遍的——馬裡翁與中國學者交流會

心性與人性、天命與天道——中法現象學的新世代對話

附錄 馬裡翁訪華演講法文原文

後記 黃作

《笛卡爾與現象學》前言

丨 馬裡翁

首先衷心感謝六所中國大學在2017年11月邀請我去訪學,很感榮幸,也很是高興。尤其要感謝黃作教授,他熟練的法語、處事能力、組織才能和盡心盡職的態度,使得這些講座成了真正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實際上,每一場講座在語言上和概念上都為聽眾做了積極的準備,隨後的提問環節也達到了真正的交流和闡明,我於其中同樣收穫頗豐。我特別感謝各位傑出的譯者,無論是法文文本還是隨後的討論交流,他們都能準確地進行把握。這不是流於形式的訪學—被似是而非的譯者弄得「模模糊糊」、被迫出現在不感興趣的聽眾面前、由於行政管理人員的主導因而不可避免地流於表面(這種情況經常出現)—而是在大學共同體中共同努力真正進行一種思考活動。因此,我的第二次中國之行要比第一次(2000年)更加富有成效,影響也更加深遠,同時也證實了中國的哲學活力在不斷地增長。

左:2017年11月13日馬裡翁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

右:同年11月8日在中山大學講座

實際上,至少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大學一直渴望向西方哲學開放,渴望將之「佔為己有」,或許最終能將西方哲學與自己的思想傳統同化。而這本書的出版則將見證,這一努力不再只涉及佔優勢的盎格魯-撒克遜的所謂分析哲學,同樣也伸展到了哲學(和形上學)的歷史,後者被理解為具有充分哲學權利的,並非僅僅是文獻的或歷史的,也非被還原為觀念史的一種學科本身。在這一語境中,思考從胡塞爾到其最新發展(尤其在法語中,同樣包括英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等)的現象學傳統,為中國哲學的未來開啟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領域。現象學首先是一種對無數領域而言可自由使用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學說(或者是各種學說的整體,各種學說之間根本上是相容的,且因此是累積的效果)。更甚者,這涉及一種沒有獨斷的「驗前」的、沒有各種範疇原理(即使是形式性的)的方法,甚至涉及一種「反-方法」(在笛卡爾的方法意義上)。因為,對於現象學而言,自從其最初的運作即還原以來,讓「各種事物本身」運用它們的權利來自身顯示,這是先於思維的權利;這一思維因此在構成、意義的給出或接受的各個階段適應「驗後地」去思。現象學就如把之與普通形上學區分開來的「驗後」的方法,因此能夠在一些直到那時被封閉在形上學之中或甚至被形上學所拒斥的領域中冒險:不僅有美學和事件(即各種非對象化的世界現象),而且有愛洛斯學和倫理學(即他人的和各種非世界現象的問題)—直到神學,或者是廣義上的一種有智識力的智慧,或者是狹義上的一種啟示。

馬裡翁「現象學三部曲」:

《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

在這一點上,人們能夠冒險做一些更加雄心勃勃的,但同樣也更加未定的反思。第一個反思涉及中國思想和歐洲思想(尤其在講法語的領域中)的各種各自情形。就一些明顯的地理和歷史的理由而言(我們在此並不試圖概括它們),這兩種文化表現出對於普遍性的夢魂縈繞般的操心以及專橫地認為具有可能的普遍性的特徵,遠甚於那些圍繞著它們的其他各種文化。如果這兩種文明首先沒有相遇的話,一種文明的相遇將不會真正實現;關於這一碰撞,過去歷史已經提供了比開端和實例更多的東西。毫無疑問,在這一道路中繼續前行規定著我們兩種語言共同的偉大義務,而這一任務的成功對於所有其他的文明而言將普遍地產生一些影響。第二個反思規定了一種解釋學原理:當思維沒有淪陷在意識形態、文化帝國主義或「文明的衝突」時,它總是可通達於思維/思想。各語言之間的間距和各語言「價值」之間的差別從來不能禁止翻譯。各種不可譯者的定義本身總是在翻譯它們的可能性之中被概述。毫無疑問,翻譯在此所指的東西遠甚於詞彙之間的單義等同;這裡涉及第一步,未充分的且非常虛幻的第一步;翻譯涉及各個語言系統中一體和另一個的「相互」解釋,以便在各種「有規律的」思維差別中建立一些等同。那樣一來,同一些問題能夠在兩種語言的條件下著手進行研究,就像人們可以從兩個山坡來攻克同一座山峰一樣。

馬裡翁接受澎湃訪談

至於中國社會中哲學發展的現實狀況,相比於我們的中國同事,一個外國人不可能說得更多或更好。或許因為哲學在任何社會中總是扮演著關鍵角色,她在其中從未找到完全令人滿意的和自由的位置與身份:歐洲首先體驗了哲學,而且還在繼續體驗她,就如世界上其他區域在體驗她一樣。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像中國這樣的一個社會,不會滿足於為其自身無限尋求經濟增長和權力增長;歐洲國家知道這種誘惑而且擺脫了它,中國也將這樣做。在這一進程中,哲學家的警惕性永遠是文化和共有財產中最大的王牌之一。

2018年8月於洛村

原標題:《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我他逆射之路
    海德格爾批判胡塞爾的他人思想只是承襲笛卡爾—康德傳統而生造了一個本質上仍是主體的他人。他本人則針鋒相對地指出,他人並非此在的變種,而確實是與此在相異的存在者。事實上,海德格爾在批判胡塞爾的同時卻沿著另一種主體主義傳統(「哲學追問必須從對『主體』的充分澄清出發」),而將他人認作此在確立自身的背景與條件。因此,在其哲學構架中,自我相對於他人來說依然具有優先性,現象學身體意向性也依然是由前者順射向後者。
  • 南哲思享|王恆: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淵源——神人關係的現象學重建...
    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向度及其神學解構不僅激發了基督教—猶太神學傳統內部的正面反饋和各類批評,也在現象學內部開顯了新路徑,為列維納斯和馬裡翁等從現象學重建神人關係奠定了基礎。關鍵詞:海德格爾;列維納斯;神學;現象學;神人關係;海德格爾的神學路徑及其與神學的關係,在學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
  • 雷思溫丨失控的無限性:無限他者的神學起源
    在這一問題上,以列維納斯、馬裡翁為代表的現象學「神學轉向」不但是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檢討,同樣也是對黑格爾邏輯學體系的超越。儘管胡塞爾與黑格爾的哲學道路大相逕庭,但如果以「神學轉向」的視角來看,卻都將徹底超越性的外在維度關聯入意向性結構或者自身中介的整體性中。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所揭示的意向活動與意向對象的關聯關係,揭示了意向行為總是「指向」、「關於」相關對象的意識活動。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法國的笛卡爾首先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即: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說,凡是思考的東西都是存在的,我在思考,所以我是真實存在的。但笛卡爾思路最多到這裡就停止了。存在這個概念被闡釋的最為明晰的是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海德格爾的核心問題,他從現象學出發,以回歸此在本身的方式去詮釋存在,由此引發了哲學界對詮釋學的思考。「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
  • 哲學院主辦第七屆現象學工作坊
    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與積累,漢語現象學研究呈現蓬勃之勢,它在經典文本的翻譯與解讀、現象學與中國哲學比較研究和現象學與其他流派的會通等方面均有建樹。現象學工作坊自2012年創辦以來,每年定期舉行會議,其宗旨是為中青年學者提供展示其最新研究與思考的平臺。此次工作坊主要從5個方面展現出現象學研究的熱點與新思路。  一是現象學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問題。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為了給一篇「現象學運動研究」的文稿撰寫導言,我遇上了這個難題:現象學運動的主題和思考路徑從德國現象學到法國現象學的演變是一種發展和進步嗎?或者是「實事本身」不同面向的展示?如果前者是肯定的,這意味著德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發展的初級階段,可這無法解釋法國現象學家一再地返回到經典現象學家那裡尋找重新開始的思想動力和學術資源。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現象學是一門嚴格的科學,這尤其體現在現象學的反思、還原與它們所揭示的對象的被給予方式之間的嚴格對應上。譬如,本己身體不可能出現在表象意向性上,與習性、歷史性一樣,它只能建基於縱意向性,而本心或者心體的意向基礎則只能是活的當下及其被建構的可能性。法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陣營的重要一員,那麼它是否同樣遵循了由胡塞爾所奠立的這一嚴格性?
  • 胡塞爾經典作品推薦,《純粹現象學通論》最受讀者歡迎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爾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7日),20世紀奧地利著名作家、哲學家,現象學的創始人,同時也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張偉教授代表哲學系致歡迎辭,他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了禾田哲學講座和莫蘭教授的學術背景,並對莫蘭教授在推動現象學的國際發展上所作的貢獻深表敬意。他指出,莫蘭教授以「現象學的核心概念」為主題,將以六次講座細緻分梳現象學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概念,這些同時也是當代哲學最前沿的話題,或者也可以說是現象學能夠貢獻於當代哲學之處。張偉教授代表哲學系致歡迎辭。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泰勒坦言,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說」和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是其構建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的核心參照點。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分離式行動者」(A disengaged agent)主張,「這是一種無法思考的觀點,因為,沒有為參與式理解留下理論空間」。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內容摘要: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思想脈絡的展開是以海德格爾與胡塞爾對其的影響研究為始。本文主要是通過將梅洛-龐蒂與海德格爾、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挖掘梅洛-龐蒂是在何種基礎上批判繼承了二者的現象學理論,從而建構並生成自身的身體現象學理論。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三、什麼是現象學?哲學,是對所有存在物究竟如何存在進行的思考。簡而言之,就是對「何為存在」進行的探究。也就是探究所有存在物為何物、以何種方式存在。自從笛卡爾完成了偉大的「我思故我在」以後,世界便被分為認知的主體與被認知的客體來思考,前者的意識稱為主觀,後者的意識稱為客觀。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經典的命題,一些人根據這個命題又提出其他一些說法,如「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我吃故我在」,等等。如此一來,這個命題的外延就漫無邊際了。追本溯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嚴肅的命題,目的在於思考「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後來提出的許多說法和笛卡爾哲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屬於搞笑式說法。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胡塞爾現象學並非笛卡爾主義唯我論莫蘭教授首先從對胡塞爾的一個常見批評說起。許多人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思想是一種笛卡爾主義,因為他們認為胡塞爾過分強調自我體驗,並隱匿了他與笛卡爾之間的思想關聯,他們甚至認為現象學是「新笛卡爾主義」。胡塞爾在他的《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視超越論自我為「一切意義和存在的源泉」,這也招致了許多批評。
  •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學界日益關注到現象學運動與歷史問題之間廣泛深切的關聯。另一方面,對具體領域的現象學研究,也日益彰顯歷史視角的重要性,相關的現象學思想日益顯示出其對於社會歷史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因此,無論是在學理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系統展開歷史現象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但至目前為止,我們對歷史現象學的涵義、研究意義以及主要研究任務,都還欠缺足夠整體的闡明。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這裡所說的「現象學」,依然指的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所謂的「現象學運動」,是對胡塞爾所奠定的現象學基本原則的繼承與發展。而這兩點又是矛盾的:胡塞爾的現象學之所以被稱為「純粹現象學」,在於它要求著一種對「純粹意識」的本質結構的「純粹研究」;所謂「純粹研究」,就是指除了純粹意識自身的實在性之外,對於任何看起來確屬「實在」的東西都一概置之不理(存而不論),其中首要的或最為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時代」或「時代所提出的問題」。
  •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討論
    五嶽之巔 12:20我個人覺得智能本質不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是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五嶽之巔 12:22學習的前提是理解,概率的路線距離真正的理解越來越遠劉偉 12:27智能也許就是識別與偽裝的能力Shifa 12:40那本書是說智能是能用認知而不只是用學習或本能來解決問題劉偉 12:43識別與偽裝就是認知表現Shifa 12:48現象學整體理論還比較清楚,最難理解的是意向性是什麼?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現象學還原」方法在使現象學獲得「純粹自我」這個出發點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唯我論」難題。這一難題使現象學難以說明認識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客觀存在,從而無法成為具有明見性的知識。儘管胡塞爾沒有徹底解決「唯我論」難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促使他開創性地探討了主體間性問題。「唯我論」難題的產生,源於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即為一般科學提供最終基礎。
  • 現象學視野下的美育哲學
    當代哲學進入以意義研究為核心的時代,形成了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兩大哲學潮流。以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為代表性的現象學家,通過對現象學的研究,經歷持續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深刻內涵的現象學哲學流派,其哲學觀在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包括對教育的影響。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以獨特的語言系統和範疇內涵,構築起內容豐富、極富創見的不同於老現象學的新思想體系。本文將新現象學理論之「新」概括為三個方面並進行了簡要論述:提出了返回到具體主體性的哲學新定義,揭示了原初生活經驗的哲學新領域,開闢了關注切身性的哲思新方向。這可以說是新現象學的主要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