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2021-01-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象學是一門嚴格的科學,這尤其體現在現象學的反思、還原與它們所揭示的對象的被給予方式之間的嚴格對應上。譬如,本己身體不可能出現在表象意向性上,與習性、歷史性一樣,它只能建基於縱意向性,而本心或者心體的意向基礎則只能是活的當下及其被建構的可能性。法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陣營的重要一員,那麼它是否同樣遵循了由胡塞爾所奠立的這一嚴格性?法國現象學是否因蒙田、笛卡爾、梅內·德·比朗等本土思想資源的滋養而突破了這一限制?本文擬對此進行簡要分析。

作為現象學運思之始的三種還原

現象學的運思始於還原(reduction),但還原不是簡化,不是使主體隔絕於世界,而是懸擱自然實在論,以此將物和世界的存在意義從自然眼光中解救出來。胡塞爾不斷強調,還原讓我們在意義關聯中重新擁有了世界,甚至是讓我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世界。

在胡塞爾那裡,至少存在三種還原:向實項內存在的還原、現象學還原以及根本性還原(或者說拆解)。第一種還原與一般所謂的認識論有關。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對象,是因為在我們的意識活動中存在著對象的「代表」,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意向的或者說觀念的。這種認識論考察在反對心理主義的大背景下當然有其意義,但在探討世界、存在等哲學議題上卻顯示出它的不足。1905年左右,胡塞爾提出了現象學還原的觀念,由此開啟了超越論現象學的研究。

現象學還原旨在揭示純粹意識這一絕對存在,本質化建構的可能性就此成為現象學的新課題。純粹意識是一種形式化的意識,它為不同區域的存在奠定基礎,我們據此獲得看待世界的統一化目光,而世界及其存在也就在純粹意識所擁有的綜合功能之中獲得了統一。純粹意識的綜合不同於認識論意義上的整體與部分的觀念關係,它特別地與主體的時間化能力相關。在胡塞爾看來,時間體驗是網狀的,既包含支撐表象意向的橫向綜合,也包含建構橫向綜合的更深維度的縱向體驗。借用幾何術語,胡塞爾有時也稱其為二維連續統。簡言之,主體任意一個表象化的意向都建基於前實顯的二維體驗。

根本性還原是對二維體驗的基礎的進一步揭示。1929年,胡塞爾將純粹意識的基礎確定為生成活的當下的貳—壹性(Zwei-Einigkeit)結構,從本能到本欲的發生建構據此開始成為胡塞爾晚年重要的思考框架。這一形態的現象學被稱為本性現象學,它要求通過對時間結構最初起源的探討,揭示人何以生而為人,何以能成為具有如此這般習性的存在者。

 法國第一代現象學家與胡塞爾

胡塞爾對純粹意識的綜合功能的揭示成為整個現象學運動最堅實的基礎,第一代法國現象學家薩特和梅洛-龐蒂借鑑胡塞爾現象學之處就是純粹意識的第一層綜合,也即二維連續統的意向綜合。薩特與梅洛-龐蒂是胡塞爾「觀念」時期的「弟子」,前者尤其關注純粹意識的前—反思階段的綜合功能,後者則對純粹意識的意向結構,即能思—所思(noesis-noema)平行關係及其在身體層面的運用情有獨鍾。

薩特幾乎複製了胡塞爾的純粹意識概念,儘管他過於文學化的表達不時威脅到其現象學思考的嚴格性。薩特的有我、無我之辯建立在純粹意識的活動性之上,進入生活之流時,無法意識到「我」的存在,則無我;但在反思生活之流時,則有我。薩特要求排除所有自我,甚至超越論自我,這實際上並非毫無道理,因為二維連續統的確無需極化的自我,這種自我在胡塞爾那裡實際上源自現象學反思,後者的思想發展也表明,這一絕對原初的自我只有在建構一維流形時才能顯示其特殊價值。

薩特在純粹意識問題上的貢獻有二:其一,嘗試打破胡塞爾與海德格爾關於存在問題立場的界限。在他看來,純粹意識基於自身的綜合功能對世界的建構實際上就是海德格爾那裡的創生性的「無之無化」;其二,認定超越論的發生本性上是辯證的,此舉將胡塞爾現象學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潛在對峙明確化了。薩特向現象學家們提出了如下問題:發生的動力在於積澱、動機引發,還是自身否定、中介化?

相對薩特,梅洛-龐蒂更為「正統」,他並非單純在純粹意識的活動性上展示其哲學創造力,而是真正深入到了純粹意識的意向結構內部。能思—所思的先天平行關係對梅氏的身體存在論具有根本性的建構意義,他接受了胡塞爾的基本看法,身體的感覺不是實顯性的,而是一種交織狀態。在能思一側,此種動感關聯展示的是身體的在世生存,而在與之平行的所思一側,展示的則是身體的存在本身。據此,不僅胡塞爾嘗試規劃的區域存在論中的具體存在得到了部分表達,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規劃也在身體維度上得到了積極回應。

基於純粹意識的二維連續統,尤其是其中的縱向體驗,梅洛-龐蒂同樣在身體的存在中談論習性和歷史性,但他並未局限於對身體在世的合理性的考察上,而是接受了當時的心理分析和心理病理學的研究成果。此舉正式宣告了現象學對心理分析和心理病理學的接納,一門嚴格的現象學的心理分析、心理病理學在梅洛-龐蒂那裡實際上已經成為現象學運動對未來的期許。

 法國第二代現象學與胡塞爾

這裡所謂的「第二代」特指列維納斯、亨利等人。絕對他者出場的困難在於,我們一開始就將他人當作了他我。但這是符合常識的。雖然他人不同於我,具有他性,但是他人對我的出場意味著我在某種意義上理解了他人,因而他人也具有了我的性質。儘管胡塞爾認可了他人相對於我在彼處具有絕對性,但他始終沒有像列維納斯那樣將他人的他性本源化,將其視為超出我性之絕對,不僅無法被我理解,而且反向建構我的出場。在以現象學的方式描述這種反常識的立場時,列維納斯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儘管現象學反思揭示的是純粹意識,一種絕對的存在,但只要談論自我與他人的關係,那麼第一人稱的視角便是難以避免的。列維納斯幾次嘗試性的突破都與胡塞爾有關,一開始他試圖藉助活的當下中的原印象自身的生成展示絕對他者的出場,但這種深層的歷時性無法說明原自我何以建基於異質性的存在。隨後,列維納斯轉向了胡塞爾晚年的思考,絕對他者與我不是原印象的自身生成,而是諸多原印象中的失眠與喚醒間的構造關聯,我與他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性和外在性就在於失眠與喚醒的可能性。這一思考已經深入到了胡塞爾對活的當下的貳—壹性的建構之中。相對胡塞爾,列維納斯更關注貳—壹性中的「貳性」,或者說差異性:並非貳的融合建構了壹,而是其中的內在差異建構了壹,這一洞見看似奇特,但確實展示了不同主體之間差異的絕對性。

亨利在列維納斯原先堅持的原印象內在的歷時性中發現了「自行」(auto)這一存在維度。在他看來,生命的本質和存在不在於綻出,綻出於世只能意味著本己生命的消亡,因為無論在胡塞爾還是在海德格爾那裡,主體的綻出於世都意味著與他人在世共在,這其中隱含著放棄本己自身、以他人的立場為立場的取向。綻出意味著主體在其籌劃中先行於自身,在胡塞爾的思考中,這展示的同樣是活的當下的建構,尤其是前攝維度的建構。與列維納斯早年的立場相似,亨利看到的同樣是原印象基於其絕對內在性而與其他時間相位之間存在的根本差異,因而也試圖在時間化之前尋找一種新的時間生成的可能性。但與前者不同,亨利要營造的是生命的絕對內在性,一種與聖顯融合的生命的自行感發。列維納斯在原印象與其他時間相位之間求異,而亨利則在原印象內部求同,他們的實事基礎是完全相同的。

 經典現象學分享共同邊界

活的當下的三維時間域是經典現象學的共同邊界,儘管胡塞爾晚年嘗試以貳—壹性建構活的當下,但坦率地說,他的嘗試難言成功。因為他並未說明原區分(貳)如何生成三維,即前攝、滯留、原當下這三個時間相位,甚至都未能對原區分本身何以可能予以前提性的說明。實際上,這些問題並非胡塞爾所獨有。無論是列維納斯與亨利對原印象的獨立性的強調,還是前者在思想後期對諸多原印象中的失眠與喚醒之間的構造關聯的解說,這些思考其實都沒能逃出胡塞爾對活的當下的基本形態的規定。

現象學具有內在的嚴格性。從法國現象學與胡塞爾的關係看,這不僅體現在胡塞爾通過各種類型的現象學反思、還原所揭示的實事為薩特、梅洛-龐蒂等人提供了現象學建構的基礎,而且也體現在他對列維納斯、亨利等人以之為基礎的現象學界限的先行規定上。這實際上也為我們的獨立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那就是沿著胡塞爾等人的探索,再次突入內時間建構的根底處,揭示三維結構在心體建構中的起源。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現象學與心性思想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迎輝

精彩推薦: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周代樂政的確立及價值內涵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現象學還原」方法在使現象學獲得「純粹自我」這個出發點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唯我論」難題。這一難題使現象學難以說明認識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客觀存在,從而無法成為具有明見性的知識。儘管胡塞爾沒有徹底解決「唯我論」難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促使他開創性地探討了主體間性問題。「唯我論」難題的產生,源於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即為一般科學提供最終基礎。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內容摘要: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思想脈絡的展開是以海德格爾與胡塞爾對其的影響研究為始。本文主要是通過將梅洛-龐蒂與海德格爾、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挖掘梅洛-龐蒂是在何種基礎上批判繼承了二者的現象學理論,從而建構並生成自身的身體現象學理論。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是猶太族後裔的德國哲學家,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萊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萊堡。
  • 胡塞爾經典作品推薦,《純粹現象學通論》最受讀者歡迎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爾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7日),20世紀奧地利著名作家、哲學家,現象學的創始人,同時也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在隨後的提問環節,莫蘭教授繼續就師生們提出的與自我意識相關聯的意向性、胡塞爾從數學轉向意識哲學的推動因素、現象學與分析哲學對意向性討論的區別、現象學中關於性別與意向性的理論資源、胡塞爾與海德格爾思想的延續性、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論、法國哲學的意向性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熱烈討論。「中大禾田哲學講座教授」的聘任儀式。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在他看來,這是當代法國哲學超越德國現象學的思想範圍,受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影響的同時,打開了一個時間與空間的異域,不同於同一性、不同於存在。他也強調,哲學是沒有國界的,哲學問題的進展,就像物理學與數學的進展一樣,是哲學問題本身的創新。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法國的笛卡爾首先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即: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說,凡是思考的東西都是存在的,我在思考,所以我是真實存在的。但笛卡爾思路最多到這裡就停止了。存在這個概念被闡釋的最為明晰的是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海德格爾的核心問題,他從現象學出發,以回歸此在本身的方式去詮釋存在,由此引發了哲學界對詮釋學的思考。「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這裡所說的「現象學」,依然指的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所謂的「現象學運動」,是對胡塞爾所奠定的現象學基本原則的繼承與發展。這既與胡塞爾的學說有關,也與我們身處的時代所提出的問題有關。而這兩點又是矛盾的:胡塞爾的現象學之所以被稱為「純粹現象學」,在於它要求著一種對「純粹意識」的本質結構的「純粹研究」;所謂「純粹研究」,就是指除了純粹意識自身的實在性之外,對於任何看起來確屬「實在」的東西都一概置之不理(存而不論),其中首要的或最為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時代」或「時代所提出的問題」。
  • 哲學院主辦第七屆現象學工作坊
    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與積累,漢語現象學研究呈現蓬勃之勢,它在經典文本的翻譯與解讀、現象學與中國哲學比較研究和現象學與其他流派的會通等方面均有建樹。現象學工作坊自2012年創辦以來,每年定期舉行會議,其宗旨是為中青年學者提供展示其最新研究與思考的平臺。此次工作坊主要從5個方面展現出現象學研究的熱點與新思路。  一是現象學當中的「自我」與「他者」問題。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杭州 310028  原發信息:《浙江學刊》第20174期  內容提要:由當代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施密茨創立的新現象學,接受胡塞爾提出的「回到實事本身」的現象學的原則和方法,同時又批評包括胡塞爾在內的西方二千年來佔支配地位的理智主義思維範式,用經驗描述的方法
  •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歷史性與現象學之間的本質關聯在於,現象學本身就蘊涵著歷史性。現象學不僅源於歷史性問題,也強化了歷史性,使近代意義的歷史性發展成為絕對的歷史性。這種絕對的歷史性只有在後期胡塞爾的歷史現象學中才可能得到圓滿的闡釋,從而克服現代哲學中普遍存在的歷史相對主義問題。這意味著將近代理性主義「超越歷史的理性」修正為一種「包容歷史的理性」。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許多人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思想是一種笛卡爾主義,因為他們認為胡塞爾過分強調自我體驗,並隱匿了他與笛卡爾之間的思想關聯,他們甚至認為現象學是「新笛卡爾主義」。胡塞爾在他的《笛卡爾式的沉思》中視超越論自我為「一切意義和存在的源泉」,這也招致了許多批評。但是在胡塞爾看來,他拒斥「唯我論」這樣的說法,並指出「唯我論」其實是笛卡爾的沉思工作的出發點,是一種純粹的「方法論」。
  • 鍾漢川:胡塞爾的空間構成與先驗哲學的徹底性
    但是,知覺空間的構成依賴於身體的構成,幾何空間所依賴的觀念化活動則將康德的「形式—賦予」功能轉變成了「意義—構成」,並在現象學還原中表現出身體性的含混性和意義的雙側性。這使得其意識的回溯方向存在著不同理解,先驗哲學的徹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爾的空間構成,其徹底性不是導致空間理解的統一性,而是多樣性。
  • 張瑞臣:胡塞爾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問題
    提要:先驗自我是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核心範疇,但是同時也是最為容易引起人們誤解的範疇。(胡塞爾,2012a:231)胡塞爾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強調如此之突出,「全部現象學不過是對先驗主體性進行的科學的自深思」 (胡塞爾,2012:231),以至於,在很多哲學家和學者看來,胡塞爾由此走入了先驗唯心主義,胡塞爾也因此招致了諸多的批評。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胡塞爾給出的方法是:因為沒有客觀,我們又不可能跳出來觀察自我和世界。所以,就別試圖證明我這種主觀和世界這種客觀是否一致,這根本無解,甚至越解越主觀。更重要的是去探究我們為什麼會對主客觀一致(確信世界確定存在)堅信不疑,這種確信的根據是什麼。現象學就是來破解這一謎團的。
  • 現象學意向性歸屬變換與我他逆射之路
    以之為基礎,分析哲學與現象學均從「主客如何達至同一性」出發精進了意向性研究,但二者在方法與態度上形成明顯分流:前者以語言分析為工具,持自然主義態度;後者則希冀用現象學還原方法使主體精準切中客體。現象學意向性意識式確立與我他順射通過「用行為取代心理現象、區分質料與意向對象」,胡塞爾批判了布倫塔諾意向性思想的心理學定性,但繼續在理智維度上對意向性進行了現象學意識式確立。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生活世界和文化間的挑戰
    「只有一門真正徹底和系統的現象學,一門不是附帶地和在分散的反思中進行的,而是在對極為錯綜複雜的意識問題的完全獻身中、在完全自由的、不為任何自然主義成見所迷惑的精神中進行的現象學,才能為我們提供對『心理』的理解——無論是在個體意識的領域中,還是在共同意識的領域中」。由此看到胡塞爾一再試圖不僅僅做自我的現象學,而是試圖以現象學去研究更廣泛的精神科學。
  •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人工智慧關係芻議
    實際上, 胡塞爾的「現象學懸擱」方法雖貌似對一切自然主義的認知建模工作構成了威脅, 但依然能在某種變通的意義上對人工智慧構成啟發。從這個角度看, 胡塞爾所說的「現象學懸擱」, 在實質上便是一種「信息減負」作業;換言之, 經過這種操作, 在自然態度中對於外部對象的實存設定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量 (比如對於「曹操本人到底做了些什麼」的系統化探究所帶來的巨額信息量) , 便會通過對於現象學「明證性」的訴求而得到有效的壓縮。
  • 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馬裡翁早年以研究笛卡爾聞名於世,著有《笛卡爾的灰色存在論》《笛卡爾的名義上神學》《論笛卡爾的形上學稜鏡》等多部力作;後又以現象學研究驚豔學界,他提出的「給予性」原則掀起了現象學的第三次浪潮,所著「現象學三部曲」《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影響深遠。笛卡爾是法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圍繞著他的對話與闡釋,形成了現代歐陸哲學史的內在線索。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由「先天」衍生出的「質料先天」這個概念是舍勒自己的一個核心概念,其實它在胡塞爾那裡就已經存在了。而對「先天」「先天現象學」的討論與重審,自胡塞爾之後就有很多,整個早期第一代現象學家都在關注這個問題,包括在義理方面跟「先天」緊緊相關的「先驗」問題。舍勒作為現象學運動的一分子,在胡塞爾有關工作的基礎上,對於先天問題做出了進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