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臣:胡塞爾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問題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瑞臣:胡塞爾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問題 ——意義的澄清與辯護

2019年07月29日 15:27 來源:《世界哲學》 作者:張瑞臣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提要:先驗自我是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核心範疇,但是同時也是最為容易引起人們誤解的範疇。先驗自我之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先驗自我之「絕對性」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在此,我們就致力于澄清胡塞爾先驗自我之「絕對性」的含義。總體而言,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具有兩個不同的維度。一種是就意義而言的絕對性,「絕對性」意味著構造意義的先驗自我同意義構造物比起來具有一種絕對性的地位,意義構造物依賴於先驗自我,而先驗自我不依賴於意義構造物;另一種是就實在而言的絕對性,認為先驗自我可以完全的獨立於現實世界,甚至可以構造出現實世界,現實世界依賴於先驗自我,而先驗自我不依賴於現實世界,這是一種對胡塞爾過強的解讀,也是一種誤讀,是我們所要批判的觀點。最終,我們將給出一種合理理解先驗自我之絕對性的方式。

  關鍵詞:胡塞爾;先驗自我;絕對性;實在世界

  來源:《世界哲學》2019年第3期

  

  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把胡塞爾的哲學認作是:意識哲學、先驗哲學、先驗唯心主義。而人們之所這樣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胡塞爾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強調,胡塞爾說到:「一切存在者都是(相對於一種有關絕對存在者的及有關絕對真理的錯誤理念而言)最終相對性的,並且在有關「相對性」的一切通常的意義上,都是相對於先驗主體性的。只有先驗主體性是「自在和自為的」的,而且,先驗自我以自在自為的方式,存在於一種相應於構成的等階結構中,後者通向先驗主題的不同階層。因此,作為自我,我首先在我之內和為我自己而絕對的活著。」(胡塞爾,2012a:231)胡塞爾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強調如此之突出,「全部現象學不過是對先驗主體性進行的科學的自深思」 (胡塞爾,2012:231),以至於,在很多哲學家和學者看來,胡塞爾由此走入了先驗唯心主義,胡塞爾也因此招致了諸多的批評。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考察這些對胡塞爾哲學的批評的話,就會發現,在各種批評的背後所隱藏著的實際上就是對胡塞爾的先驗自我的之絕對性的不滿(實際上,在大多數批評者看來,突出先驗自我、表明先驗自我的巨大作用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問題不在於先驗自我,而在於先驗自我的絕對性)。而且,胡塞爾的先驗哲學不同於以往的先驗哲學的一個突出的標識,也在於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強調 。因此,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正確的理解,也就成了理解胡塞爾哲學的關鍵。

  我們之所以探究先驗自我之絕對性意義,不僅僅是因為上面所提到的種種批評,更為重要的是,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理解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問題深深的牽涉到世界以及主體際性的問題。之所以說先驗自我的是絕對的,就是因為,相對於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對象或者世界是相對的。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對應於世界的相對性。胡塞爾說道:「對實在世界和一種可能的一般實在世界的存在方式進行現象學意義闡釋的結果是,只有先驗主體才有其絕對存在的存在意義,只有它才是「非相對性的」(即只相對於自身的),而實在世界雖然是存在的,但具有一種針對此先驗主體的相對性,因為它只有作為先驗主體意向的意義產物才能具有其存在意義」 (胡塞爾,2012b:63)。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說「世界」是相對的時候,這個「世界」不僅僅包含作為物的對象,實際上它包含著其他的主體。對應於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其它的主體實際上也是相對的(由此也就引入了胡塞爾的另外的一個麻煩的問題——主體際性,相對于于先驗自我的絕對性,主體際性也是相對的)。在此,我們可以將胡塞爾的理論總結如下:先驗自我的絕對性——世界的相對性(包括其他主體的的相對性)。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來展開我們對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具體論述。

  一、先驗自我之「絕對性」的含義:如何恰當理解胡塞爾的「絕對性」概念?

  在這一節中,我們著重澄清,當胡塞爾說先驗自我的是絕對的時候,這個絕對性到底意味著什麼,或者說,胡塞爾是在何種意義上來談論這種「絕對」的。 對此,我們的回答是:當胡塞爾談論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時候,胡塞爾是從意義的角度,而非本體的角度來談論先驗自我的絕對性的。而之所以說先驗自我相對於世界具有其自身的絕對性意義,而世界相對於先驗自我僅僅具有相對的意義,是因為,世界本身的意義是由先驗自我所構造出來的,世界是先驗自我的意義構造物 。但是,這並不是說,世界的實在性、存在性本身是由自我所構造出來的。根據胡塞爾的理論,我們固然可以說,先驗自我構造世界,但是,這種構造僅僅是一種意義上的構造,世界也僅僅是一種意義構成的產物。這種意義構成完全不同於本體的構成。也就是說,只有從意義構造的角度看,先驗自我才是真正絕對的。

  在意義構造的過程中,先驗自我是絕對的自在自為的,它無需依賴於任何的他者。 「因此,作為自我,我首先在我之內和為我自己而絕對的活著。」(胡塞爾,2012a:231)先驗自我獨立自存於自身之中,它自身就有意義,或者說,它自身就可以賦予自身以意義,而無需任何的他者來賦予它以意義。與此相反,在胡塞爾看來,任何的他者,任何的不同於先驗自我的存在者,都需要由先驗自我來賦予其以意義,它們僅僅是先驗自我的意義構成物,只不過是先驗自我所構造出來的一個意義而已。它們的意義都不是獨立自存的,相反,它們的意義都依賴於先驗自我,因而都是相對先驗自我的。首先,從原則上講,如果沒有先驗自我,世界中的任何一個其它的存在者都沒有意義。其次,即便是它們具有了由先驗自我所構造出來的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從原則上講,也並不是固定,一切都取決於先驗自我,先驗自我從原則上可以對他所構造出來的意義進行改變。在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例如我(作為先驗自我、進行著意義構造的我)走在大路上,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個人,但是,我隨後意識到,它並不是一個人,而僅僅一個類似人形的木樁。在此簡單的過程中,作為先驗自我的我,先是構造出了一個人的意義,之後,很快又構造出了木樁的意義。而且,這兩個意義賦加在了同一個實在物身上。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就已經經歷了意義構造和意義的再構造以及意義的轉變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所有的意義,無不都來源於先驗自我。試想,如果那個人形的木樁(稱其為「人形木樁」,其實已經賦予其意義了)永遠都沒有人看到的話,它本身也就完全不具備任何的意義了。先驗自我是世界的意義的來源,沒有先驗自我的世界只能是意義的荒漠。甚至,嚴格來講,我們連意義的荒漠也不能說,因為,當我們將它稱為意義的荒漠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為之構造出了荒漠的意義了。因此,對於這樣的沒有先驗主體的世界,什麼都不能說。說,即涉及到意義之構造。

  因此,世界作為意義構造的產物,是完全依賴於先驗自我的,因而,它只能是相對的,而不能是絕對的。而先驗自我本身則無需依賴於任何東西,它自己本身就是意義構造的源泉,它首先自在自為的為自己而絕對的存在著。(韓驍,2018)

  然而,以上的所有的論述,都是從意義構造的角度來談的,關於絕對性、相對性的結論都僅僅局限在意義的範圍之內,這也是胡塞爾的本意。如果超出了意義的範圍,進入到本體的領域的時候,則並不屬於現象學所研究的範圍。本體論的問題,也就是外在世界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並不是先驗自我所涵蓋的問題。也就是說,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先驗自我的絕對的意義構造並不涉及世界的實際存在,而僅僅涉及世界的意義。先驗自我構造世界的意義,但先驗自我的並不構造世界的實際存在。相關於世界存在的問題,已經被現象學的懸置方法懸置起來了,排除到現象學的研究範圍之外,存而不論了。在上面的例子中,走在大街上的我可以構造出人形木樁的任何一個意義,但是卻同人形木樁自身的實際存在的問題不相關。在此,我們必須做出了一個嚴格區分,即:意義的領域——實在的領域,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先驗自我的絕對性對應的僅僅是意義的領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準確的理解胡塞爾的先驗自我的絕對性。

  總而言之,先驗自我的絕對性意味著:意義的構造而非實在的構造。

  在這裡,可能會有人問,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為什麼依舊會認為世界外在於我們呢?實際上,按照胡塞爾的理論,我們之所會認為世界是外在於我們的,是因為我們從意義構造的角度將世界構造為「是外在於我們的」。也就說,「外在於我們」本身也是一個意義,而這個意義本身也只能是由絕對的先驗自我所構造出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意義的構造,我們才會認為世界「外在於我們」。

相關焦點

  • 鍾漢川:胡塞爾的空間構成與先驗哲學的徹底性
    這使得其意識的回溯方向存在著不同理解,先驗哲學的徹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爾的空間構成,其徹底性不是導致空間理解的統一性,而是多樣性。  關鍵詞:空間/先驗哲學/意義/自我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現象學運動中的情感與價值問題研究」(編號13CZX058)的階段性成果。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但是,當胡塞爾把純粹自我作為一切科學認識的根本始基時,無論是物理實在物、客觀公理還是能思維的自我,都只能從純粹意識那裡獲得奠基,而這就給先驗現象學帶來了「唯我論」難題。「唯我論」指的是自我通過現象學還原而被限制在了純粹意識領域之中,並成為說明世界之存在和一切認識的唯一根據。胡塞爾認為,先驗現象學就是作為一門「純粹自我學」或者說「作為唯我論的科學」而開始的。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薩特要求排除所有自我,甚至超越論自我,這實際上並非毫無道理,因為二維連續統的確無需極化的自我,這種自我在胡塞爾那裡實際上源自現象學反思,後者的思想發展也表明,這一絕對原初的自我只有在建構一維流形時才能顯示其特殊價值。薩特在純粹意識問題上的貢獻有二:其一,嘗試打破胡塞爾與海德格爾關於存在問題立場的界限。
  • 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關鍵詞:先驗觀念論/常識實在論/胡塞爾/麥克道爾/自然主義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第201611期  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的關係問題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哲學論題。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是否彼此對立?持有先驗觀念論是否意味著對世界中事物之獨立自在特性的否棄?在何種意義上我們能夠談論兩者之間的相容或衝突?在胡塞爾和麥克道爾那裡,這些問題都以突出的方式顯現,並值得我們進一步追問。乍看起來,兩位哲學家的思想和所屬的時代如此不同——他們分屬大陸和英美、現象學和分析哲學的陣營,然而胡塞爾和麥克道爾都並非能夠被輕易貼上標籤的哲學家。
  • 自歐洲人性危機下的哲學反思視角,看胡塞爾日常生活存在論
    而在他的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當中,主要闡釋了其「日常生活」理論相關的思想。在這一部著作當中所提出的問題主要是生活世界。相比於胡塞爾之前的著作當中所說的生活世界,許多時候都是指純粹的經驗世界,而這一不同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怎樣的呢?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胡塞爾在他的晚期著作中提到了一種發生現象學,乃至一種構造現象學」②,梅洛-龐蒂讓我們關注胡塞爾發生現象學已經提出的,在海德格爾更是重要的一個前結構的哲學含義,即「境域」含義。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開篇就提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現象學?人們是否想清除這些現象學矛盾以區分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現象學?
  •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蔡文菁:在先驗觀念論與常識實在論之間   ——胡塞爾與麥克道爾 2017年03月19日 10:16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蔡文菁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按阿佩爾的做法,把它命名為「先驗論證」。「先驗論證」是存在學/本體論和知識學的基本方法,一般來說就是「第一哲學」的基本方法。「先驗論證」不同於演繹方法,但它也要關注形式性(普遍意義或者可能性條件)問題;它也不同於歸納方法,而倒是具有非經驗論證的性質,通過「先驗論證」,作為存在學的哲學獲得了自己的先驗性和普遍性(形式意義)。
  •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與人工智慧關係芻議
    不過, 目前主流AI在處理意向性問題方面的表現, 依然是十分笨拙的:這些主流進路要麼根本就無法在符號表徵的層面上觸及意向性問題 (如深度學習) , 要麼不得不採用福多的「盒喻」而導致模型的不靈活性 (如某些符號AI技術) , 要麼就在過分強調環境與主體的相互關係的同時預設了胡塞爾所反對的「自然主義態度」 (如某些能動主義技術路線) 。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是猶太族後裔的德國哲學家,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萊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萊堡。
  • 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 | 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這是一個困擾物理學的問題,也是令很多人著迷的問題。如果說在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那麼時間就是一種獨立的,不依附於別的東西而存在的特殊存在,可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宇宙產生之後才有的,時間這種特殊存在又是什麼呢?
  • 哲學上的一個有趣的問題——「自我」和「本我」
    但由於我在思想,所以我才有可能提出問題。所以我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按照休莫的思想,笛氏的自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休莫認為,人的全部知識不外兩種:關於事實的知識,和關於概念之聯合的知識。其他的知識都沒有必要,可以燒毀。蘇格蘭不可知論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認為,其實「我」並不存在。
  • 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的區分
    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一直以來都是同學們比較頭疼的地方。什麼時候該用相對性評價?什麼時候應該用決定性評價往往會產生一定的混淆。如果兩者區分不清楚的話,可能會陷入出題人的圈套之中。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這裡的知識理解。動機衝突類型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這部分知識點通常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主要以例子反選的形式考察大家。
  • 胡塞爾經典作品推薦,《純粹現象學通論》最受讀者歡迎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爾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7日),20世紀奧地利著名作家、哲學家,現象學的創始人,同時也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