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2021-01-08 幽默的洪哥

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是真實存在的嗎?法國的笛卡爾首先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即: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說,凡是思考的東西都是存在的,我在思考,所以我是真實存在的。但笛卡爾思路最多到這裡就停止了。

存在這個概念被闡釋的最為明晰的是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存在問題是海德格爾的核心問題,他從現象學出發,以回歸此在本身的方式去詮釋存在,由此引發了哲學界對詮釋學的思考。「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但細讀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之後會發現,這已經脫離現象學的範疇了。現象學概念的含義從形上學上表明:凡是像存在者本身所發生的那樣去表現存在者,都可以在形式上把它稱為現象學。

我們的時代雖把重新肯定形上學當作自己的進步,但這裡所提的問題如今已久被遺忘了,然而這裡提出的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問題,它曾使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之思禪力竭。

所以,海德格爾眼中的存在已經把現象學拋棄了,也就是說,現象學所研究的存在(exist)非存在(being)。有人說,現象學即存在論,此話是不成立的,因此傳統存在論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毫無價值的。而現象學要揭示的這些問題,看到現象本身,也即存在。簡而言之,從包含的事實情形來說,現象學是存在者的存在科學,並非存在主義。

而且,我們必須要了解,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不同於胡塞爾的現象學,他開創了詮釋學的現象學,通過詮釋,存在的本真意義與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結構就向居於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領悟宣告出來。此在的現象學就是詮釋學。而這裡的詮釋學有自己獨特的意義,他是生存的生存論的分析工作---從哲學上領會這重意義的首要意義。只要是這樣,那麼,只可在派生方式上稱作「詮釋學」。

海德格爾獨特的言說方式自然是從「存在」開始的。「生命」等同與「此在」,它經歷著在。存在不能就其自身而得到研究,而應該被看作以存在的意義的方式給予人類生命的東西。對存在意義的三重意向性分析可以看作是早期海德格爾對現象學方法的一次徹底的運用。在海德格爾看來,「現象」是由「內容意義」、「關聯意義」和「實行意義」三個意義方向構成的整體,其中,內容意義指在現象中被經驗到的「什麼」,關聯意義指現象中被經驗的「如何」,而實行意義指關聯意義得到實行或者完成的「如何」。簡言之,即經驗內容、經驗方式及其實行。

以這種分析方式來看,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改造偏離了胡塞爾的初衷,但受到後世很多哲學家們的親睞,我想是因為人文問題在社會中暴露得更加明顯而已,受到後現代的衝擊,最初的現象學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關焦點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其中一個叫雷蒙·阿隆的年輕哲學家,正在向同為哲學家的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讚一種他在德國發現的新鮮哲學——現象學。「你看,」他說,「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來!」就這樣,20世紀影響最廣泛也最深遠的哲學運動發端了。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
  • 現象學視野下的美育哲學
    當代哲學進入以意義研究為核心的時代,形成了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兩大哲學潮流。以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為代表性的現象學家,通過對現象學的研究,經歷持續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深刻內涵的現象學哲學流派,其哲學觀在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包括對教育的影響。
  • 存在主義:用現象學的方式詩意地解釋死亡
    到了胡塞爾這裡,死亡是現象學必須面對的問題,它作為生命的界限,或是一條路的盡頭、或是兩國之間的界碑一樣,無法通過肉眼看出來。胡塞爾直接指出了伊壁鳩魯謬論,他說:活在活的當下中,我必須無法拒絕地相信,我將活著,即使我知道我的死亡就在前方。
  • 意義的獵手 ——論作為存在主義文本的《意義與無意義》
    [1]更具體的內容可參考佘碧平.梅洛龐蒂年譜與生平疑難考[A].見佘碧平.梅洛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44—248.[2]Cf.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 et non-sens, Paris: Les Editions Nagel, 1948.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一、晦澀難懂、詰屈聱牙,還值得學嗎?現象學本身,包括它的懸置、意向性等,可謂哲學中的最抽象、最難理解,讓很多人望之生畏而選擇了躲開。但是,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攻克某個特別難的知識後,再看其他知識,就會覺得輕鬆許多。就是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吧。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以胡塞爾後期的發生現象學為整個理論的樞紐,一方面用胡塞爾的發生現象學再去重新解釋胡塞爾早期與中期的還原、意向性等;另一方面則衝破了意識現象學,達到身體現象學。「胡塞爾在他的晚期著作中提到了一種發生現象學,乃至一種構造現象學」②,梅洛-龐蒂讓我們關注胡塞爾發生現象學已經提出的,在海德格爾更是重要的一個前結構的哲學含義,即「境域」含義。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現象學對意向性的洞見在當代依然發揮著貢獻,這不但體現在現象學具身性思想對當代認知科學家的啟發,也體現在其他領域。在講座的結尾,莫蘭教授介紹了艾瑞斯·馬裡翁·楊(Iris Marion Young)受梅洛-龐蒂和胡塞爾啟發從女性主義視角對意向性和性別關係進行思考而提出的女性的「受抑制的意向性」,這又為意向性增加了新的維度。方向紅教授對講座進行評論。
  • 存在主義心理學與東方社會價值的契合
    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理念,不受外來幹擾,即自我理解(內省)。東方佛教的「禪宗」和儒學的「內省」事實上都是在強調通過「理解」而更好地體悟自身的「存在」。儒學的「內省」一方面要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客觀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在覺知自己的同時有所體悟,體認天道並知己不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與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方法通過「理解」然後「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
  •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學界日益關注到現象學運動與歷史問題之間廣泛深切的關聯。另一方面,對具體領域的現象學研究,也日益彰顯歷史視角的重要性,相關的現象學思想日益顯示出其對於社會歷史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因此,無論是在學理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系統展開歷史現象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但至目前為止,我們對歷史現象學的涵義、研究意義以及主要研究任務,都還欠缺足夠整體的闡明。
  • 「人是什麼」:一種語義學和現象學的分析
    「人是什麼」:一種語義學和現象學的分析 2015年12月27日 09:51 來源:《江海學刊》(南京)2015年第2015第4期 作者:張志平 字號 內容摘要:就此而言,世界和他人的存在相對於能被我們注視其出生或死亡的某個個體的人而言
  •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討論
    紐約老熊 21:41@張世發 ,是否可以從現象學的角度看鳥?很明顯,鳥的意向性很強。鳥那麼小的腦,說明意向性本身應該是一個相當小的東西就可以實現。劉偉 20:37現象學不一定就是真理劉偉 20:38意向性在心理學很早就有劉偉 20:39不感或弱感而隱約知🌎🔭 21:13現象學是一種「工作哲學」🌎🔭 21:24它不在乎建立那種概念的體系架構。它的注重點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顯示個別和普遍是怎麼貫通起來,顯示「活在現象中的本質」(當場被構成的,不能還原為現成實在的對象)。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論新現象學的主要理論貢獻 2018年01月11日 11:36 來源:《浙江學刊》 作者:龐學銓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現象學還原」方法在使現象學獲得「純粹自我」這個出發點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唯我論」難題。這一難題使現象學難以說明認識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客觀存在,從而無法成為具有明見性的知識。儘管胡塞爾沒有徹底解決「唯我論」難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促使他開創性地探討了主體間性問題。「唯我論」難題的產生,源於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即為一般科學提供最終基礎。
  • 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讓-呂克·馬裡翁(Jean-Luc Marion),1946年生,法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巴黎索邦四大榮休教授,芝加哥大學宗教學系、哲學系客座教授,巴黎天主教學院教授。
  • 南哲思享|王恆: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淵源——神人關係的現象學重建...
    我們認為,恰恰是在特定的基督教傳統中,海德格爾贏得了自己一以貫之的哲學視野和哲學突破,並運用這一突破發現、解構、再詮釋亞里斯多德、尼採以及前蘇格拉底哲學。這一點,稍稍回顧海德格爾作品的時間線索並不難發現,而這也為許多早期海德格爾專家所確認,難的是在複雜的海德格爾思想路徑中予以釐定與清理。「元基督教的生命經驗問題」是海德格爾早期最基本的經驗和問題。
  • 胡塞爾經典作品推薦,《純粹現象學通論》最受讀者歡迎
    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爾布雷希特·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7日),20世紀奧地利著名作家、哲學家,現象學的創始人,同時也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現象學是一門嚴格的科學,這尤其體現在現象學的反思、還原與它們所揭示的對象的被給予方式之間的嚴格對應上。譬如,本己身體不可能出現在表象意向性上,與習性、歷史性一樣,它只能建基於縱意向性,而本心或者心體的意向基礎則只能是活的當下及其被建構的可能性。法國現象學是現象學運動陣營的重要一員,那麼它是否同樣遵循了由胡塞爾所奠立的這一嚴格性?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這裡所說的「現象學」,依然指的是胡塞爾的現象學;所謂的「現象學運動」,是對胡塞爾所奠定的現象學基本原則的繼承與發展。而這兩點又是矛盾的:胡塞爾的現象學之所以被稱為「純粹現象學」,在於它要求著一種對「純粹意識」的本質結構的「純粹研究」;所謂「純粹研究」,就是指除了純粹意識自身的實在性之外,對於任何看起來確屬「實在」的東西都一概置之不理(存而不論),其中首要的或最為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時代」或「時代所提出的問題」。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舍勒在整個早期現象學運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現象學思考首先是與其對倫理學的探究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在此意義上,舍勒首先是個現象學的倫理學家。針對亞里斯多德的一般的質料倫理學和康德的形式倫理學,舍勒發展了自己的質料的價值倫理學,但這樣一門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筆者曾在拙著《質料先天與人格生成:對舍勒現象學的質料價值倫理學的重構》[1]中做過嘗試性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