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麼」:一種語義學和現象學的分析

2020-11-3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人是什麼」:一種語義學和現象學的分析

2015年12月27日 09:51 來源:《江海學刊》(南京)2015年第2015第4期 作者:張志平

字號

內容摘要:就此而言,世界和他人的存在相對於能被我們注視其出生或死亡的某個個體的人而言,至少具有現象上的實在性,也就是說,作為向我們呈現的現象,世界和他人的存在並不會隨著某個個體的出生才存在,也不會隨著某個個體的死亡而喪失其存在。不僅如此,就我們知道作為個體的他人的能存在有賴於另外的他人的繁衍而言——不論以何種方式,不管個體的人是否願意,當他作為生命個體而能存在著時,世界和他人的存在就已經是他能存在的前提了。誠如海德格爾所說,人要「煩忙」與「煩神」,即不僅遭遇存在者,更要遭遇存在者的「存在」,並在此遭遇中,與存在者及其存在建立一種實踐性的關係。不僅渴望存在、渴望更好地存在,而且也能夠綻放存在、綻放出更好地存在。

關鍵詞:存在;思考;語言;孟子;漢語;同一性;語境;智慧;知道;文化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在某種程度上,對「人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探討構成了哲學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構成了「人」這個同一性概念的差異化的不同側面。可以從三個方面對此問題展開討論:(1)蘇格拉底對「認識你自己」的思考;(2)「人」這個詞在漢語語境中的含義;以及(3)對作為一種現象的「人」的本質,嘗試進行現象學的分析描述。從現象上看,人既是一種「能在」,也是一種「應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應然地創造自己的歷史。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通過其符號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歷史意識,因此能夠積澱自己的文明與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自身朝向未來的創造力。

  關 鍵 詞:人/語義學/現象學/歷史意識/能在/應在

 

  「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以直接或間接的形式貫穿了整個哲學史。在某種意義上,對此問題的探究也構成了哲學的核心使命。正因如此,哲學史上有關人的思考可以說是林林總總,層出不窮。不誇張地說,有多少位哲學家,甚至就會有多少種有關「人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思考。這些思考不論是相近還是去遠,都構成了「人」這個同一性概念的差異化的不同側面。要在這些不同側面中、並且是在一篇短短的論文中開闢出一個獨特的側面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是超乎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迴避對人的本質的思考或讓這種思考停滯下來。畢竟,綿薄之力也是力,熹微之光也是光。

  為了腳踏實地起見,我們將把本文的討論限定在三個方面:蘇格拉底對「認識你自己」的思考;「人」這個詞在漢語語境中的含義;以及對作為一種現象的「人」的本質嘗試進行現象學的分析描述。

  「認識你自己」

  在《回憶錄》(Memorabilia)中,色諾芬記載了蘇格拉底與歐西德莫斯(Euthydemus)的一段對話:

  「告訴我,歐西德莫斯,你去過德爾斐(Delphi)嗎?」

  「是的,當然;去過兩次。」

  「那麼,你注意到了這座神廟的某個地方刻寫的銘文『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嗎?」

  「注意到了。」

  「你是漫不經心地注意到這句銘文,還是很認真地對待它,並努力思考過你是誰嗎?」

  「我確實沒把它當回事;因為我確信我已經認識了我自己;如果我連自己也不認識的話,那我就幾乎不能認識任何其他東西了。」①

  在此,歐西德莫斯連「認識你自己」的含義都沒搞清楚,就想當然地認為已經認識了他自己。於是,蘇格拉底繼續追問,一個人認識自己是僅意昧著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是哪種生物,還是了解自己有哪些能力(powers)?歐西德莫斯又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不了解自己能力的人就是對自己無知的人。為了檢驗歐西德莫斯是否真的了解自己,蘇格拉底從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出發,那就是,你知道什麼對自己是好的、什麼對自己是不好的嗎?歐西德莫斯又自以為是地說,他當然知道,如果他不知道什麼對自己是好的、什麼對自己是不好的,那他連奴隸都不如了。為了證明這一點,他說,健康是好的,疾病是不好的;連帶地,凡是有利於健康的東西都是好的,凡是導致疾病的東西都是不好的。蘇格拉底對此不以為然,並舉例反駁說,戰時,身體健康的人得上戰場,並因此可能喪命,而患有疾病的人卻不必上戰場並因此而保命,所以,在有些情況下,健康對人是不利的,而疾病反而對人是有利的。面對蘇格拉底的詰難,歐西德莫斯只好放棄自己的觀點,或者,更準確地說,只好承認自己的觀點具有相對性,轉而認為智慧無論如何都是(也就是說絕對是)好的,因為有智慧的人總比傻子好。蘇格拉底反駁說,代達羅斯(Daedalus)因為其智慧而被抓,淪為奴隸,所以,智慧也不見得對人是絕對好的……在蘇格拉底一連串類似的詰難下,歐西德莫斯的語氣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確定、越來越不自信。他最後說,幸福似乎毫無疑問是好的。對此,蘇格拉底又反駁說,幸福離不開諸如美、力量、政治權力、財富或榮耀這樣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恰恰也可能是人類的不幸或墮落的根源。最後,當這一話題告一段落時,蘇格拉底對歐西德莫斯做出診斷說:「或許,你甚至從未思考過這些事情,因為你是如此地自信滿滿,自以為你認識它們。」②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我們的時代雖把重新肯定形上學當作自己的進步,但這裡所提的問題如今已久被遺忘了,然而這裡提出的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問題,它曾使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之思禪力竭。所以,海德格爾眼中的存在已經把現象學拋棄了,也就是說,現象學所研究的存在(exist)非存在(being)。有人說,現象學即存在論,此話是不成立的,因此傳統存在論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毫無價值的。
  • 從語義學角度分析知覺經驗表徵
    從語義學角度分析知覺經驗表徵 2018年06月27日 17:37 來源:《社科縱橫》 作者:胡瑞娜 郭幹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鄒炎炎:語義分析介紹及跨語言信息在語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社...
    分享主題:語義分析介紹及跨語言信息在語義分析中的應用分享提綱:1.semantic parsing 背景介紹2.semantic parsing 模型介紹3.》(Learning Cross-lingual Distributed Logical Representations for Semantic Parsing)對於做 nlp 的人來講,parsing 一般會被默認為 Syntactic Parsing——語法方面的分析,常見的分析有 Dependency parsing(依賴關係分析)和 Constituency parsing(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一、晦澀難懂、詰屈聱牙,還值得學嗎?現象學本身,包括它的懸置、意向性等,可謂哲學中的最抽象、最難理解,讓很多人望之生畏而選擇了躲開。但是,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攻克某個特別難的知識後,再看其他知識,就會覺得輕鬆許多。就是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吧。
  • 現象學視野下的美育哲學
    當代哲學進入以意義研究為核心的時代,形成了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兩大哲學潮流。以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為代表性的現象學家,通過對現象學的研究,經歷持續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深刻內涵的現象學哲學流派,其哲學觀在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包括對教育的影響。
  • 現象學與意向性的討論
    五嶽之巔 12:20我個人覺得智能本質不是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是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五嶽之巔 12:22學習的前提是理解,概率的路線距離真正的理解越來越遠劉偉 12:27智能也許就是識別與偽裝的能力Shifa 12:40那本書是說智能是能用認知而不只是用學習或本能來解決問題劉偉 12:43識別與偽裝就是認知表現Shifa 12:48現象學整體理論還比較清楚,最難理解的是意向性是什麼?
  • 在梅洛-龐蒂與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比較中解讀《知覺現象學...
    梅洛-龐蒂把胡塞爾的發生現象學充分境域化,然後沿海德格爾的路再往下走。他認為這種境域化就一定應體現在身體上。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實際上是身體和意識沒有根本區分開的一種身心現象學,這個身體不是軀體,是身心的一種本原結合,這種結合導致梅洛-龐蒂產生了與胡塞爾、海德格爾不同的一種思路:用「身體在世存在」開闢了現象學「境域」的思路。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破解之後,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本報10月8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
  •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今天,湖南大學傳來喜訊: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頂級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圓滿解釋,宣告這一難題得到成功破解。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成果給邏輯語義學界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生活世界和文化間的挑戰
    以一種誇張的方式來說,胡塞爾所謂的邏各斯就是古希臘的邏各斯,邏各斯僅僅誕生於古希臘哲學像蘇格拉底那樣對人的質詢中,它決不是對權威和貴族的順從。蘇格拉底可能會當街把你攔下,質詢:既然你是律師,你是地方官,你肯定知道些什麼,那麼就請告訴我什麼是正義?這正是蘇格拉底所做的事,也被柏拉圖所遵循。
  • 卓立:歷史現象學的現狀與目標
    Phenomenology of History:Present and Future   作者簡介:卓立,福建霞浦人,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歷史性與現象學之間的本質關聯在於,現象學本身就蘊涵著歷史性。現象學不僅源於歷史性問題,也強化了歷史性,使近代意義的歷史性發展成為絕對的歷史性。這種絕對的歷史性只有在後期胡塞爾的歷史現象學中才可能得到圓滿的闡釋,從而克服現代哲學中普遍存在的歷史相對主義問題。這意味著將近代理性主義「超越歷史的理性」修正為一種「包容歷史的理性」。
  • 存在主義的誕生:現象學與杏子雞尾酒
    其中一個叫雷蒙·阿隆的年輕哲學家,正在向同為哲學家的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讚一種他在德國發現的新鮮哲學——現象學。「你看,」他說,「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來!」就這樣,20世紀影響最廣泛也最深遠的哲學運動發端了。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
  •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龐學銓:新現象學之「新」 ——論新現象學的主要理論貢獻 2018年01月11日 11:36 來源:《浙江學刊》 作者:龐學銓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胡塞爾與法國現象學
    法國現象學是否因蒙田、笛卡爾、梅內·德·比朗等本土思想資源的滋養而突破了這一限制?本文擬對此進行簡要分析。作為現象學運思之始的三種還原現象學的運思始於還原(reduction),但還原不是簡化,不是使主體隔絕於世界,而是懸擱自然實在論,以此將物和世界的存在意義從自然眼光中解救出來。胡塞爾不斷強調,還原讓我們在意義關聯中重新擁有了世界,甚至是讓我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世界。
  • 現象學講座|德莫特·莫蘭:現象學徑路之導引——意向性
    莫蘭教授的講座從「什麼是現象學」這一問題開始。他指出,現象學是20世紀歐洲哲學最偉大的運動,它要求向作為經驗的生活的徹底回歸。現象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對「意識」的「發現」,而對意識的探究是現代哲學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實,不單是胡塞爾,意識在許多現代哲學家如柏格森、威廉·詹姆斯等人那裡都佔據著重要位置。馮特、布倫塔諾和詹姆斯都試圖建立起新的經驗心理學科學,弗洛伊德甚至挖掘出「無意識」領域。
  • 新書丨《笛卡爾與現象學:馬裡翁訪華演講集》
    馬裡翁早年以研究笛卡爾聞名於世,著有《笛卡爾的灰色存在論》《笛卡爾的名義上神學》《論笛卡爾的形上學稜鏡》等多部力作;後又以現象學研究驚豔學界,他提出的「給予性」原則掀起了現象學的第三次浪潮,所著「現象學三部曲」《還原與給予》《既給予》《論過剩》影響深遠。笛卡爾是法國哲學的靈魂人物,圍繞著他的對話與闡釋,形成了現代歐陸哲學史的內在線索。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完全可能會存在只被一個人把握到的「先天」,而且也有可能存在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被人把握到的「先天」。那麼,由之而來的問題是,舍勒所理解的「先天」和「普遍性」的關係問題,如果剝離了「普遍性」,「先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舍勒說的「先天」不跟「普遍性」緊緊聯繫在一起,但這並不意味著「先天」一定不是普遍的,而是意味著,先天是「可普遍的」。
  •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唯我論」難題
    「現象學還原」方法在使現象學獲得「純粹自我」這個出發點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唯我論」難題。這一難題使現象學難以說明認識的客觀性和世界的客觀存在,從而無法成為具有明見性的知識。儘管胡塞爾沒有徹底解決「唯我論」難題,但由此引發的思考促使他開創性地探討了主體間性問題。「唯我論」難題的產生,源於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即為一般科學提供最終基礎。
  • 哈工大 AAAI 2018 錄用論文解讀:基於轉移的語義依存圖分析 | 分享...
    :語義依存是中文語義的深層分析,完善的語義表示體系對語義依存分析有重要作用。在近期雷鋒網 GAIR 大講堂舉辦的線上公開課上,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讀博士生王宇軒分享了一篇他在 AAAI 2018 投中的論文:基於轉移的語義依存圖分析。
  • 現象學與純粹哲學
    但正如赫伯特·斯皮格伯格在《現象學運動·導言》中所說,這裡的「運動」,「就像一條河流,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這些支流有關係,但決不是同質的,並且可以以不同的速度運動;它們有共同的出發點,但並不需要有確定的可預先指出的共同目標,一個運動的各個成分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與運動的性質是完全一致的」。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才叫回到胡塞爾的「源頭」,或者說,如何理解這一回到「源頭」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