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具體的內容可參考佘碧平.梅洛龐蒂年譜與生平疑難考[A].見佘碧平.梅洛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44—248.
[2]Cf.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 et non-sens, Paris: Les Editions Nagel, 1948.
[3]Cf.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Hubert L.Dreyfus and Patricia Allen 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必須指出的是,儘管英譯本書名以「sense」對譯法文原本的「sens」,但兩詞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法文詞「sens」所具有的「方向」的義項,在英文詞「sense」裡並不具有。或許英譯本的譯者也留意到了二詞的差異,所以在書中分別以「sense」「direction」「meaning」等詞來對譯「sens」。筆者翻譯該書的過程中,也曾留心對該詞的靈活處理。
[4]這部文集是中文世界第一次將梅洛龐蒂著作進行系統性的編纂出版。《梅洛龐蒂文集》共收入著述18種,正如楊大春教授在《總序》中指出的那樣,它們基本上反映了這位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全貌(參見楊大春.總序[A].梅洛龐蒂.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ii)。
[5]關於此期間梅洛龐蒂與薩特的交往情況,可參見張穎.早期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A].載高宣揚主編.法蘭西思想評論(2014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5—206.另外,此後梅洛龐蒂與薩特的關係起伏較大。尤其是韓戰爆發以後,二人徹底決裂,梅洛龐蒂退出《現代》雜誌的編輯部,也離開了以薩特為首的存在主義圈子。儘管這是一個突發事件,但分裂的隱患並非自那時始。從性格上講,薩特具有領袖型人格,作風強硬,梅洛龐蒂則敏感細膩,有「中產階級」的優雅風範。1946年時,他曾在私下對波伏瓦言稱,他認為薩特對世界的複雜性缺乏認識。[參見波伏瓦.波伏瓦回憶錄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一)[M].陳筱卿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74.]梅洛龐蒂去世之前不久,二人有過修復關係的表現,但並未完好如初。關於二人關係的變化過程,可參見讓保羅·薩特.薩特自述[M].黃忠晶,黃巍編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52—161.
[6]轉引自波伏瓦.波伏瓦回憶錄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一)[M].陳筱卿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3.
[7]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 Hubert L.Dreyfus and Patricia Allen 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p.ix.
[8]有評論者認為,「觀念」部分屬於形上學層面,可被視作是梅洛龐蒂後來在其筆記《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中所試圖建構的原初形上學的雛形(Cf.Clara Da Silva, 「MERLEAU-PONTY, SENS et NON-SENS」, Les Etudes philosophiques, No.2, DUREE, ETERNITE CHEZ SPINOZA (AVRIL-JUIN 1997), p.264)。
[9]梅洛龐蒂.前言[A].意義與無意義[M].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iii.
[10]Cf.Robert Audi (ed.),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771—772. 該詞典指出,也存在著其他的理性觀,諸如,帕斯卡爾將狹義的「理性」對立於「心的知識」,又如,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出一種算計的理性觀。每一位所謂的大陸理性主義者皆以自己的方式為理性賦予高於感覺(sense)的特權。
[11]Voir Etiènne Souriau (éd.), Vocabulaire d』esthétique, Quadrige/PUF, 1990, p.1198.
[12]參見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7.
[13]梅洛龐蒂.戰爭已經發生[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90.
[14]莫洛亞.從普魯斯特到薩特[M].袁樹仁譯.桂林:灕江出版社,1987:244.
[15]梅洛龐蒂.前言[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iii.
[16]根據施皮格伯格,梅洛龐蒂明確反對笛卡爾的「我思」(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M].王炳文,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739)。
[17]梅洛龐蒂.黑格爾的存在主義[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83。梅氏將早期黑格爾視作存在主義的思想源頭。筆者認為,《黑格爾的存在主義》一文在《意義與無意義》一書中地位相當重要,實際上充當著「代導言」的角色。
[18]他說:「我們並不是等待存在哲學引入法國後,才將整個生命界定為一種潛在形上學,將一切形上學界定為一種對人類生命的闡述。」梅洛龐蒂.小說與形上學[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29—30.
[19]「我們就只會想像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總是穿著學究式的大袍子。他們是誠懇的人,並且也像別人一樣要和自己的朋友們一起歡笑。當他們寫出他們的《法律篇》和《政治學》作為消遣的時候,他們是在娛樂之中寫出來的;這是他們一生之中最不哲學、最不嚴肅的那一部分;最哲學的部分則只是單純地、恬靜地生活。」(帕斯卡爾.思想錄[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52—153.)
[20]參見梅洛龐蒂.完善中的柏格森[A].見哲學讚詞[C].楊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1]柏格森.形上學導言[M].劉放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31.
[22]具體可參見梅洛龐蒂.英雄,人[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3]梅洛龐蒂.塞尚的懷疑[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8.關於對《塞尚的懷疑》一文的主題及內在矛盾的澄清,具體可參見張穎.如何看待表達的主體——梅洛龐蒂《塞尚的懷疑》主題探討[J].載文藝理論研究,2015(4)(後收入《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
[24]梅洛龐蒂.辯證法的歷險[M].楊大春,張堯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39.
[25]參見Mauro Carbone.梅洛龐蒂那裡的美學與共同體[A].張穎譯.收入張穎.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C].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281.
[26]薩特.改良主義與偶像[J].載《現代》雜誌,1956(11):1158.轉引自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M].王炳文,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619.
[27]《戰爭已經發生》是《意義與無意義》裡的優美篇章,其雋永、斐然的文採不亞於名篇《塞尚的懷疑》。
[28]這個看法出自薩拉·貝克韋爾(參見薩拉·貝克韋爾.存在主義咖啡館[M].沈敏一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20)。
[29]法國共產黨對薩特的此番攻擊有著非常複雜的動機,詳見馬克·波斯特.戰後法國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從薩特到阿爾都塞[M].張金鵬,陳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02—104.
[30]梅洛龐蒂.存在主義的論爭[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96.
[31]具體可參見梅洛龐蒂.馬克思主義與哲學[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2]在普裡莫茲克看來,意義理論推動了梅洛龐蒂的全部著作,從這一理論出發,可以將梅氏的思想解釋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具體可參見丹尼爾·託馬斯·普裡莫茲克.梅洛龐蒂「序」[M].關群德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