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獵手 ——論作為存在主義文本的《意義與無意義》

2021-01-16 中國圖書評論

[1]更具體的內容可參考佘碧平.梅洛龐蒂年譜與生平疑難考[A].見佘碧平.梅洛龐蒂歷史現象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44—248.

[2]Cf.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 et non-sens, Paris: Les Editions Nagel, 1948.

[3]Cf.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Hubert L.Dreyfus and Patricia Allen 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必須指出的是,儘管英譯本書名以「sense」對譯法文原本的「sens」,但兩詞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法文詞「sens」所具有的「方向」的義項,在英文詞「sense」裡並不具有。或許英譯本的譯者也留意到了二詞的差異,所以在書中分別以「sense」「direction」「meaning」等詞來對譯「sens」。筆者翻譯該書的過程中,也曾留心對該詞的靈活處理。

[4]這部文集是中文世界第一次將梅洛龐蒂著作進行系統性的編纂出版。《梅洛龐蒂文集》共收入著述18種,正如楊大春教授在《總序》中指出的那樣,它們基本上反映了這位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全貌(參見楊大春.總序[A].梅洛龐蒂.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ii)。

[5]關於此期間梅洛龐蒂與薩特的交往情況,可參見張穎.早期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A].載高宣揚主編.法蘭西思想評論(2014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5—206.另外,此後梅洛龐蒂與薩特的關係起伏較大。尤其是韓戰爆發以後,二人徹底決裂,梅洛龐蒂退出《現代》雜誌的編輯部,也離開了以薩特為首的存在主義圈子。儘管這是一個突發事件,但分裂的隱患並非自那時始。從性格上講,薩特具有領袖型人格,作風強硬,梅洛龐蒂則敏感細膩,有「中產階級」的優雅風範。1946年時,他曾在私下對波伏瓦言稱,他認為薩特對世界的複雜性缺乏認識。[參見波伏瓦.波伏瓦回憶錄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一)[M].陳筱卿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74.]梅洛龐蒂去世之前不久,二人有過修復關係的表現,但並未完好如初。關於二人關係的變化過程,可參見讓保羅·薩特.薩特自述[M].黃忠晶,黃巍編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52—161.

[6]轉引自波伏瓦.波伏瓦回憶錄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一)[M].陳筱卿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3.

[7]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 Hubert L.Dreyfus and Patricia Allen 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p.ix.

[8]有評論者認為,「觀念」部分屬於形上學層面,可被視作是梅洛龐蒂後來在其筆記《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中所試圖建構的原初形上學的雛形(Cf.Clara Da Silva, 「MERLEAU-PONTY, SENS et NON-SENS」, Les Etudes philosophiques, No.2, DUREE, ETERNITE CHEZ SPINOZA (AVRIL-JUIN 1997), p.264)。

[9]梅洛龐蒂.前言[A].意義與無意義[M].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iii.

[10]Cf.Robert Audi (ed.),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771—772. 該詞典指出,也存在著其他的理性觀,諸如,帕斯卡爾將狹義的「理性」對立於「心的知識」,又如,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出一種算計的理性觀。每一位所謂的大陸理性主義者皆以自己的方式為理性賦予高於感覺(sense)的特權。

[11]Voir Etiènne Souriau (éd.), Vocabulaire d』esthétique, Quadrige/PUF, 1990, p.1198.

[12]參見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7.

[13]梅洛龐蒂.戰爭已經發生[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90.

[14]莫洛亞.從普魯斯特到薩特[M].袁樹仁譯.桂林:灕江出版社,1987:244.

[15]梅洛龐蒂.前言[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iii.

[16]根據施皮格伯格,梅洛龐蒂明確反對笛卡爾的「我思」(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M].王炳文,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739)。

[17]梅洛龐蒂.黑格爾的存在主義[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83。梅氏將早期黑格爾視作存在主義的思想源頭。筆者認為,《黑格爾的存在主義》一文在《意義與無意義》一書中地位相當重要,實際上充當著「代導言」的角色。

[18]他說:「我們並不是等待存在哲學引入法國後,才將整個生命界定為一種潛在形上學,將一切形上學界定為一種對人類生命的闡述。」梅洛龐蒂.小說與形上學[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29—30.

[19]「我們就只會想像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總是穿著學究式的大袍子。他們是誠懇的人,並且也像別人一樣要和自己的朋友們一起歡笑。當他們寫出他們的《法律篇》和《政治學》作為消遣的時候,他們是在娛樂之中寫出來的;這是他們一生之中最不哲學、最不嚴肅的那一部分;最哲學的部分則只是單純地、恬靜地生活。」(帕斯卡爾.思想錄[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52—153.)

[20]參見梅洛龐蒂.完善中的柏格森[A].見哲學讚詞[C].楊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1]柏格森.形上學導言[M].劉放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31.

[22]具體可參見梅洛龐蒂.英雄,人[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3]梅洛龐蒂.塞尚的懷疑[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8.關於對《塞尚的懷疑》一文的主題及內在矛盾的澄清,具體可參見張穎.如何看待表達的主體——梅洛龐蒂《塞尚的懷疑》主題探討[J].載文藝理論研究,2015(4)(後收入《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

[24]梅洛龐蒂.辯證法的歷險[M].楊大春,張堯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39.

[25]參見Mauro Carbone.梅洛龐蒂那裡的美學與共同體[A].張穎譯.收入張穎.意義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C].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281.

[26]薩特.改良主義與偶像[J].載《現代》雜誌,1956(11):1158.轉引自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M].王炳文,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619.

[27]《戰爭已經發生》是《意義與無意義》裡的優美篇章,其雋永、斐然的文採不亞於名篇《塞尚的懷疑》。

[28]這個看法出自薩拉·貝克韋爾(參見薩拉·貝克韋爾.存在主義咖啡館[M].沈敏一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20)。

[29]法國共產黨對薩特的此番攻擊有著非常複雜的動機,詳見馬克·波斯特.戰後法國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從薩特到阿爾都塞[M].張金鵬,陳碩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02—104.

[30]梅洛龐蒂.存在主義的論爭[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96.

[31]具體可參見梅洛龐蒂.馬克思主義與哲學[A].意義與無意義[C].張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2]在普裡莫茲克看來,意義理論推動了梅洛龐蒂的全部著作,從這一理論出發,可以將梅氏的思想解釋為一個連貫的整體。具體可參見丹尼爾·託馬斯·普裡莫茲克.梅洛龐蒂「序」[M].關群德譯.北京:中華書局,2003.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意義在於什麼,人生有何意義,或者說人生是不是無意義的?
    人生的意義在於什麼,人生有何意義,或者說人生是不是無意義的?我有一個非心理學專業的朋友,他有一個讓我有一點煩惱的習慣,就是問我:「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其實我可以用存在主義的論點來回答他,但使我苦惱的是,如果我不加解釋的跟他說,「存在的本身就是意義啊「之類的,我怕他陷入人生的虛無空洞中不能自拔。我們先不去思考對我們本人來說人生中什麼才是意義,對大學生來說,維持社會關係和獲得更好的教育,是兩件普遍接受的、有意義的事情。追求良好的社會關係和更高的學位,這樣的人生就會有意義。
  • 怎麼把無意義的事做出意義來?
    (網圖,侵刪)但是,人是需要意義的生物。總是做一些無意義的事,內心一定充滿煎熬。一來價值觀起衝突。哲學上講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繫,它們會互相聯結、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轉化,就是說,一件看似有意義的事它可能最後做成了無意義,同樣,一件看似無意義的事我們也能把它往有意義的方向去做,做出其中的意義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本身就是意義所在。
  • 20世紀西方文本理論的三次轉向與意義生成
    摘 要:作為西方20世紀文學理論的最重要成果之一,西方文本理論發生過三次轉向。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相繼開啟了文本理論從研究作者到研究作品的轉向,其意義是客觀、穩定的;法國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出場,致使文本理論從作品轉向文本,文學意義由封閉走向開放。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伽達默爾以藝術領域作為探討理解本體意義的切入點,進而通過對精神科學中的理解問題以及以語言為主線的解釋學本體論轉向的闡釋來構建起了真正的「理解本體論」,亦可稱為「解釋學本體論」。這一創造性工作主要是通過其代表作《真理與方法》來完成的,在此著作中,對理解與語言的分析構成其最為重要的第三部分,在此伽達默爾集中討論了一種解釋學理解的語言存在論是何以可能的及其對於哲學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
  • 從木心寫的句子,看人生的「無意義」和「意義」
    文∣閒時翻書君(文章約750字,閱讀約需2分鐘,與你相約) 「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木心《素履之往》 人的天性是這樣的,太容易得到的事情,並不懂得去珍惜。
  • 存在主義心理學與東方社會價值的契合
    在治療方法上,存在主義心理學治療把「理解」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強調人的真實的或內在的自我,強調領悟到人生意義而重建自我。存在主義的自由選擇理念,不受外來幹擾,即自我理解(內省)。東方佛教的「禪宗」和儒學的「內省」事實上都是在強調通過「理解」而更好地體悟自身的「存在」。
  • 何謂「向死而在」——兼論其與存在主義的聯繫
    何謂「向死而在」——兼論其與存在主義的聯繫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在海德格爾看來,康德的「先驗哲學」不只是知識學/認識論,不只是要解決知識的可能性條件問題,而且也是存在學/本體論,而且很可能首先是存在學/本體論。  我們確認了作為存在學和知識學的先驗哲學,那麼,這種先驗哲學的方法是何種方法?按阿佩爾的做法,把它命名為「先驗論證」。「先驗論證」是存在學/本體論和知識學的基本方法,一般來說就是「第一哲學」的基本方法。
  • 解構閱讀與「意義增殖」
    在德希達那裡,解構閱讀實質上是一種用於捕獲和創造文本意義可能性的哲學懷疑論方法,主旨和追求在於瓦解結構主義對「共時性」的崇拜,將哲學關注的焦點轉向「歷時性」的流動結構觀。在德希達看來,文本的閱讀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解釋學閱讀,一種是解構閱讀。
  • 存在主義:現象學與詮釋學
    「存在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但細讀海德格爾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之後會發現,這已經脫離現象學的範疇了。現象學概念的含義從形上學上表明:凡是像存在者本身所發生的那樣去表現存在者,都可以在形式上把它稱為現象學。我們的時代雖把重新肯定形上學當作自己的進步,但這裡所提的問題如今已久被遺忘了,然而這裡提出的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問題,它曾使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之思禪力竭。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為此,哲學門特推出「雅典學園」專欄,作為「雅典學園」群的輔助閱讀,希望哲友們喜歡。原發:《世界哲學》2003 年第6期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哲學門鳴謝本文所論之「是」 , 依康德的定義, 為判斷中的系詞;「本體」 則被認為是這個「是」 的一種哲學意義。(參見Kant , p .504 、159)。
  • 闡釋學的蛻變與本體-目的論的建構
    施萊爾馬赫把它們結合時,提出應該在康德知識哲學基礎上建立一種理解哲學,把理解作為核心;認為只有釋義者理解文本,才能解釋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解釋原意,意味著重新體驗作品和作者的本來意義,否認釋義者的個體心智;或者說,釋義者只有正確無誤地解釋出原意,才算正常有序地發揮了個體心智。
  • 人生存在處境之無意義
    我立刻打斷說:「你提到的可能是無意義的問題,但是現在讓我們好好的吃飯吧。」接著大家又開始熱烈地說著吃著。在我看來,那個朋友無意間掀開了人生真相的一個破洞,剛好被我看到,然後慌忙補上,談笑之間,已是驚心動魄,幸好聚餐還能得以繼續進行。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在「目的論」意義上說,「道德—自由」的王國是一個單純的「目的王國」,它無需靠外在手段來實現,在這個意義上,「實踐理性」具有優越性。 關鍵詞:康德; 自然目的論; 《判斷力批判》; 普遍性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兩個部分,其「審美判斷力批判」比「目的論判斷力批判」更為後世所看重,這種傾向,自有正當的理由。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而隨著近年來歐洲恐怖襲擊事件的頻發,作為整體的歐洲穆斯林群體的社會形象就成為了恐怖主義嫌疑對象。這種現象的背後無疑隱含著文明衝突論的理論邏輯。二、超越文明衝突論的理論建構此刻的歐洲正在事實上脫離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實踐,多元文化主義也似乎已經喪失作為一種政治向善願景的吸引力。
  •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面對這些痛苦,我選擇使用「無意義痛苦」一詞。我承認這個詞有點奇怪,因為《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大部分內容是關於人們如何在痛苦中尋找意義:藝術家在痛苦中找到創造出重要藝術作品的靈感;精神的尋求者在苦難中找到通向信仰的道路;哲學家在苦難中找到本質的救贖以及對人類基本美德的錘鍊。但我認為,「無意義痛苦」一詞說得通,原因有二。
  • 意義與規範性當代語義學的重要論題
    原標題:意義與規範性當代語義學的重要論題 自20世紀的 「語言學轉向」以來,語言、思想與實在這三者構成的「語義學三角」就成為哲學領域所關注的論題。在這種與傳統哲學相區別的運思方式中,意義問題始終位於核心地位;而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語義學視域中的規範性論題也日益體現出其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在當代語言哲學的發展歷程中,很多哲學家在不同的研究進路之間感到困惑和難以取捨。
  • 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具有方法論意義
    犯罪論體系,中國在蘇俄刑法學意義上稱為犯罪構成體系,是刑法學理論大廈的基石,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刑法學的理論品格。中國目前正處在從蘇俄的四要件到德日的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的轉型過程之中,面對這種轉型,中國的刑法學者不得不進行站隊選擇。
  • 論實證主義範式及其對教育學的意義
    如實證主義在追求知識的「確定性」,「說明」社會現象方面是有效的範式,但它在探尋知識的「意義」,「理解」社會現象方面與詮釋學等範式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所以,在教育學研究中,我們重視但不能誇大或泛化實證主義範式的意義和功能,否則會帶來一些風險。  1.
  •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兩組敘事建構的基本功能單位因其對相關問題的引入、闡釋、解答,使文本意義得以展開,因而又成為兩個「講話」各自的布局符碼,並使兩個「講話」文本整體樣式與結構得到了邏輯上的保證。在這三個敘事層次中,語義層無疑是核心層次,因為語義決定了句法和修辭:語義結構是放大了的句子意義結構,句子結構是放大了的詞彙意義結構。語義層的內容亦即文本的總體宗旨,其意義必須通過具體的句法運用和詞彙修辭展開、呈現。語義層的內容取決於語篇或語段中理論主句以及理論主句中作為句子結構主要素的核心名詞,因為作為邏輯主詞的名詞不僅是構成語句結構的符號要素,也是構成文本敘事結構的符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