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具有方法論意義

2020-12-01 檢察日報

    犯罪論體系,中國在蘇俄刑法學意義上稱為犯罪構成體系,是刑法學理論大廈的基石,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刑法學的理論品格。中國目前正處在從蘇俄的四要件到德日的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的轉型過程之中,面對這種轉型,中國的刑法學者不得不進行站隊選擇。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我是中國犯罪論體系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學術個案。我建構了一個罪體—罪責—罪量三位一體的犯罪構成體系。在這一犯罪構成體系中,給予犯罪成立的數量因素以獨立的構成要件的地位,從而使之更加切合我國刑法的規定。從我的罪體、罪責和罪量的犯罪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受到了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的邏輯性的深刻影響,這也是我國刑法學繼受德日刑法學的犯罪論體系的一個例證。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主要吸引我的還是其邏輯性,這種邏輯性我稱之為邏輯上的位階性。正是這種邏輯上的位階性使各種犯罪成立條件得以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建立在構成要件之上的犯罪論體系,並不僅僅是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一種犯罪規定,而是一種理論。對於犯罪論體系的理論性的充分強調,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一個理論信念。我認為,犯罪論體系的理論意義在於其方法論的引導功能。只有從刑法方法論角度認識犯罪論體系的理論意義,才能將犯罪論體系置於刑法理論的核心地位。以構成要件為基礎建立的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對於定罪來說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犯罪論體系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作為操作規程的犯罪論體系 

    犯罪論體系的方法論意義首先表現為操作規程,它是定罪的司法活動的操作規程。定罪活動是一種法律適用活動,所謂法律適用並非像司法機械主義所理解的那樣,是一個簡單的在自動售貨機中投入貨幣、取得貨物的操作過程,而是一個法律規定與案件事實的耦合過程。這一司法過程既要遵循刑事實體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又要遵從程序法中的無罪推定原則,因此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犯罪論體系為這一定罪的司法活動提供了操作規程。 

    犯罪論體系所具有的三個階層之間存在著一種遞進式的邏輯關係,其實是提供了一張定罪的司法路線圖。只有嚴格地按照三階層的邏輯徑路進行演繹,才能保證結論的準確性。例如,對於不滿14周歲的人是否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問題,不滿14周歲當然是不具備刑事責任年齡的,因而不可能構成犯罪。那麼,能不能說對於指控不滿15周歲的人故意殺人的案件,在庭審中發現其不滿14周歲,就可以徑直宣告無罪呢?按照中國刑法第17條的規定,15周歲的人對於故意殺人罪是應當負刑事責任的,但當發現其不滿14周歲,根據中國刑法其對故意殺人罪不負刑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查清其是否實施了故意殺人行為以及是否具有違法阻卻事由嗎?對此,我認為,還是要先審查是否具備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然後再考察是否具有違法阻卻事由。只有前兩個要件都具備的情況下,才能根據不滿14周歲、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這一理由,宣告該人無罪。因為,一個人基於沒有實施構成要件的行為而無罪、違法阻卻而無罪與不滿刑事責任年齡而無罪,在刑法上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實際上,當我們對一個人因為不滿14周歲宣告無罪的時候,已經確認了該人實施了構成要件的行為並且不存在違法阻卻事由。由此可見,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提供了一種定罪的操作規程,按照三個階層進行邏輯推演,就能夠圓滿地完成定罪的職責。如果沒有這樣一套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的犯罪論體系作為定罪的操作規程,定罪活動的科學性就難以獲得保障。 

    作為檢驗工具的犯罪論體系 

    定罪活動在較為簡單的刑事案件中,即使沒有犯罪論體系作為操作規程,也不會發生錯誤。但在那些較為複雜的刑事案件中,出現差錯的可能性還是較大的。在這種情況下,涉及對於定罪結論的檢驗問題。尤其是在上訴審的程序中,這種檢驗更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定罪結論的檢驗離不開犯罪論體系。在這個意義上,犯罪論體系是一種對於定罪結論十分正確的檢驗根據。例如,在李某放火案中,李某因為與工廠主管之間在工作上發生矛盾,遂起意報復。某日,李某潛入工廠倉庫,點燃紙質包裝箱,然後潛逃。大火燃燒以後,消防隊前來滅火。不料風向突然發生改變,致使大火失控,將兩名消防隊員燒死,並將工廠燒毀,造成財產損失6000餘萬元。對於本案,檢察機關以放火罪對李某提起公訴。在庭審中,律師對李某燒毀工廠造成6000餘萬元財產損失並無異議,但對於燒死兩名消防隊員是否應當由被告人李某承擔刑事責任進行了辯解,認為李某的放火行為與消防隊員的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但控方認為,李某的放火行為導致發生重大火災,兩名消防隊員系在撲滅被告人李某造成的火災時死亡,李某對於其放火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具有放任的主觀心理態度,因此被告人李某應當對兩名消防隊員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而法院認為,消防隊員救火完全按照救火規範進行操作,只是因為風勢突然發生改變,將消防隊員燒死。對於消防隊員的死亡,消防隊員本身沒有過錯,因此被告人李某應當對此承擔刑事責任。最終,法院以放火罪判處被告人李某死刑,立即執行。根據中國刑法第114條、115條的規定,放火罪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罪,分為危險犯與實害犯。其中,實害犯的實害結果是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此,致使兩名消防隊員死亡屬於刑法所規定的放火致人死亡的實害結果,據此判處李某死刑。

    本案對於被告人李某的量刑是否準確,關鍵問題是李某是否應當對兩名消防隊員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辯護律師以消防隊員的死亡與被告人的放火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係為由,否認李某應對兩名消防隊員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但控方則以李某對於兩名消防隊員的死亡具有放任的主觀心理態度為由,肯定了李某對此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法院對於李某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主要考慮的是消防隊員在救火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根據法院的認定,消防隊員在滅火過程中完全遵守操作規程,沒有過錯,因此李某對於兩名消防隊員的死亡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那麼,如何評析本案控辯審三方對於被告人李某是否應當承擔兩名消防隊員在救火時死亡的刑事責任的意見呢?我們可以看到,三方對此的切入點是不同的:辯護人說沒有因果關係,這是一個客觀構成要件的問題;控方說具有放任心理,這是一個主觀責任的問題;法院說消防隊員沒有過錯,這是一個否定被害人的自我答責問題,屬於客觀構成要件。這三個問題,分別屬於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的不同環節。正確的檢驗方式是根據三階層提供的邏輯徑路,以此進行驗證。關於辯護律師所說的沒有因果關係,根據刑法因果關係判斷的條件說,只要存在「若無前者,即無後者」的關係,即認為存在因果關係。那麼,應該肯定本案中李某的放火行為與兩名消防隊員死亡之間的因果關係。至於放任心理是以存在因果關係為前提的,在沒有討論是否具有因果關係的情況下,跨越式地進入主觀要素的討論,顯然是不合適的。本案的關鍵還是在於:在肯定李某的放火行為與兩名消防隊員死亡有關聯的基礎上,考察能否將消防隊員的死亡在客觀上歸責於被告人李某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法院的考察視角是正確的。但是,法院以消防隊員的救火行為沒有過錯而肯定地將消防隊員的死亡在客觀上歸責於李某,這是存在疑問的。 

    客觀歸責理論對於這個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例如在德國刑法學教授羅克辛的刑法教科書中,這個問題被歸入對他人責任範圍的分配這樣一個領域。羅克辛論及假如一名過失造成火災的房屋主人,在採取撲火措施時造成一名消防隊員死亡,對此應當因過失殺人而受刑事懲罰嗎?羅克辛指出,主流觀點認為可以,因為在這個結果中出現了一種不能允許的危險。同時,主流觀點認為,沒有理由在構成要件的作用範圍內不包括這種結果。但是,根據羅克辛的客觀歸責理論,構成要件的保護範圍並不包括那種處於他人責任範圍之內加以防止的結果。因此,按照羅克辛的客觀歸責理論,過失造成火災的人對於消防隊員在救火中的死亡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像本案這樣放火行為,是否對於消防隊員的死亡結果也不承擔刑事責任呢?這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至於被害人的自我答責則是另外一個理論問題。總之,犯罪論體系為這些疑難複雜案件的結論審查,提供了各種法教義學的規則,因此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作為思維方法的犯罪論體系 

    犯罪論體系在司法實踐中的實際功用究竟如何,這也是一個經常爭論的問題。否定者的意見是:在辦案過程中,法官並不考慮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因此,犯罪論體系在法官辦案過程中並沒有實際功效。應該說,這種意見從表面來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可以想像,一個司法經驗豐富的法官在處理案件的時候,不會像一個初入本行的法官那樣,嚴格地按照三階層對定罪過程進行操作。那麼,能否由此而認為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就沒有實際功效了呢?我的意見是否定的。在此,涉及對犯罪論體系的功效的正確理解。我認為,犯罪論體系是一種定罪的思維方法,是在定罪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邏輯。雖然經驗豐富的法官在定罪過程中並不考慮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但這並不能成為否定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在定罪活動中具有實際功效的根據。正如形式邏輯是一般的思維方法,一種正確的思維過程都必須符合形式邏輯的各種規則。但是,人們在思維過程中並不需要熟記各種形式邏輯的推理規則,那麼,由此就可以否認形式邏輯在人類思維過程中的作用嗎?顯然不能。其實,犯罪論體系的實際功效也應當作如是觀。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析「三階層」犯罪論體系的實踐意義
    一是「三階層」體系,即構成要件該當性(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即採用該模式;二是「雙層」體系,即將犯罪成立條件分為犯行與犯意,然後討論抗辯事由,如美國即採用該模式;三是「四要件」體系,即將犯罪構成條件分為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即為我國現行刑法理論之通說。
  • 階層論的司法運用
    如所周知,刑法理論上所稱的階層論,是指以德國、日本刑法理論為代表的犯罪論體系。在學界將階層論與四要件論視為不同體系時,就意味著四要件論不是階層論體系。然而,階層論中也有四階層體系,所以,需要明確階層論與四要件論的關鍵區別。隨著近年來對階層論的介紹,刑法學界與刑事司法人員或多或少對階層論有不少了解;即使明確反對階層論的學者,也知道階層論的基本內容。作為法解釋學的刑法學是一項實踐性工作,旨在為刑事司法服務,並意圖指導、檢驗刑事司法活動;犯罪論體系不是科學,而是技術。技術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多種多樣。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三)老子道本體論的主要特點和歷史地位  老子道本體論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是凸顯和強調「無」的地位和作用。而這裡所說的「無」,具有兩個最重要的涵義:一是否定性,就是要剝離道本體可能存在的一切具體的規定性,亦即要徹底否定道本體的有限性,以便實現其對終極存在的體認。在這個意義上說,否定性是道本體的本質特性,或者說道本體具有否定性的本質。二是具有空間上的無限性,時間上的永恆性,以及形而上的超越性。只有具備以上兩種內涵,道本體才能具有無限的包容性、無限的能量和無限的生命力,才能勝任天地萬物存在本體之使命。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開題論證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客觀歸責論的精神
    一是這種歸責,沒有主觀判斷因素,二是指客觀階層,即指在構成要件該當性階層的歸責。說到這兒,必須插入三階層,才能有助於理解,三階層是指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客觀二字的來由在於構成要件該當性,如果說也部分包含違法性衡量問題,不妨理解為提前進行。客觀歸責是一種配套運用性理論。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兼談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開展教育研究 2019年02月19日 14:23 來源:《教育發展研究》 作者:姜勇 柳佳煒 字號 關鍵詞:教育研究;實證主義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引言:數學屬於認知方法論,和其他方法論一樣,所有的基礎本身都是源自經驗。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
  • 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
    應該說這個區別不僅僅是方法上的區別,也是方法論的區別,或者說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理論學說。我們通常在三種意義上討論方法論的問題:方法論作為完整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是具有某種邏輯結構並經過一定實踐檢驗的概念系統,從中已產生一系列既定結論,如應用於傳播學研究的資訊理論、控制論、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方法論作為方法體系。
  • 刑法中的「三字」趣談
    這一比賽規則被運用到刑法中,成為針對慣犯、職業犯等具有再犯人身危險性的罪犯的強制性量刑規則。主要內容是要求大幅延長對犯三次以上重罪累犯的監禁時間。例如,德克薩斯州的「三振出局法」即規定,「對第三次犯重罪者處以25年以上99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 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概念體系乃至命題系統, 當然歸根結底則是不同的世界觀在發揮作用。它究竟是像方法論整體主義者迪爾凱姆所宣稱的那樣, 是一種外在於個體並強加於個體且具有固有存在的社會結構性的事實1, 還是像方法論個體主義者韋伯所認為的那樣, 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個體的社會行動2?在迪爾凱姆看來, 個體的意志和行動完全是社會結構支配下的產物, 因此不具有社會學分析的邏輯優先性。
  • 漫談MGTOW方法論
    而MGTOW的方法論則是開放性話題,散點式討論會更多一些,這一點需要提前說明。MGTOW方法論的定義首先我要強調一點,MGTOW是一門自成體系的完整學說,它具有與其知識體系相配的方法論。一門完整的學說都是包含了世界觀和與之對應的方法論的,符合what,why和how的大致順序,可以類比佛教的核心教義四聖諦」苦集滅道「。
  • 客觀歸責理論的成就史及批判——兼論對犯罪論體系進行修正的必要性
    上述結論也不會因為下面這個事實而有任何改變:在出現了結果的場合,只有當行為人朝可能引起結果發生的方向以違法的(受到禁止的)方式實施了舉動(即其舉動給第三人造成了不能期待其忍受的風險,對此見下文第(三)點)時,才能將該結果歸責於(具有歸責能力的)行為人。
  • 張異賓:從認識論和方法論高度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三是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報告把意識形態工作、黨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等,始終放在社會精神文化層面的核心位置。四是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報告在以往一般意義上提出的「以人為本」基礎上更加精準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這是一個重要的新的馬克思主義群眾歷史觀的理論定位。五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 尹漢寧:談談《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的方法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和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建設的重大任務。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幹部讀本)》(以下簡稱《十講》),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貼黨員幹部思想和工作實際,深入闡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受廣大黨員幹部歡迎。
  • 恩格斯晚年重申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性質
    針對這種狀況,恩格斯晚年除了提出「歷史合力論」,有力地回擊了對唯物史觀的歪曲,還反覆重申唯物史觀的科學性質,以便人們能夠在理論上準確把握、在實踐上正確運用唯物史觀。在探究恩格斯晚年捍衛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貢獻時,以往學界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歷史合力論等方面,忽略了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的學科性質的強調。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為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並反覆聲明他們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認識論和方法論是突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的關鍵
    圖片來源於網絡三、哲學與人工智慧技術將是一個整體在新的哲學體系中,哲學與人工智慧技術將是一個整體四、新的世界觀將改變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大程度上,我們現有的科學體系都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礎上的,反映論有很大的局限性,單一的認識論讓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變得困難重重,也導致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複雜而效率低下。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考研政治知識點詳解:馬哲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考點精析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一)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1.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及其關係(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哲學的內容,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亦稱宇宙觀,是人們關於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係的總的根本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