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

2020-11-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社會學研究的社會事實是非二元論的社會歷史性的關係現象, 對這一現象的社會學解釋本身也是這樣一種社會事實。所謂的認識對象和認識者並不是先於認識關係的先在的事實, 而是在認識關係中得以可能的分析要素, 這就是徹底的關係主義。因此, 社會歷史關係既不是絕對主體的自發創造, 也不是絕對給定的客觀實在, 而是一種包含著不確定性的非二元論的時空性建構。這意味著社會學的任務不只是解釋世界, 同時還要改變世界。

  關鍵詞:社會學方法論; 關係主義; 建構主義; 主客體二元論;

  方法論問題是一門學科的核心問題, 不同的方法論立場往往意味著不同的研究視角或先入之見, 進而衍生出不同的問題框架、概念體系乃至命題系統, 當然歸根結底則是不同的世界觀在發揮作用。在社會學史上, 方法論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如方法論個體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的鬥爭, 解釋學範式和實證主義範式之間的爭論, 建構主義和實在論之間的對立, 乃至批判理論對保守主義的攻擊, 等等, 它們深刻影響了社會學思想的發展和變革, 也昭示了這一學科的張力與活力。在此, 本文將在這些爭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社會學方法論的幾個核心問題, 以期提供一種更加徹底的關係主義的回應, 從而為社會學的方法論建構提供一種不同的思路。

  一、作為社會事實的「社會關係」

  恐怕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學家會否認社會學是以社會現象為其研究對象的學科, 實際的分歧往往在於如何界定這裡所說的社會現象。它究竟是像方法論整體主義者迪爾凱姆所宣稱的那樣, 是一種外在於個體並強加於個體且具有固有存在的社會結構性的事實1, 還是像方法論個體主義者韋伯所認為的那樣, 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個體的社會行動2?在迪爾凱姆看來, 個體的意志和行動完全是社會結構支配下的產物, 因此不具有社會學分析的邏輯優先性。而韋伯則認為, 只有個體及其行動才是真實的社會存在, 那些集體的存在只是在個體的觀念中才具有意義, 不存在所謂的集體行動, 只有分享了集體觀念的個體們的行動。迪爾凱姆和韋伯的這種分歧無疑具有典型意義, 向我們揭示了在主客體二元論的思維方式下, 兩種對立的方法論立場在研究對象這一重要的問題上就已經分道揚鑣了, 由此所衍生出的社會學研究可謂大相逕庭。然而, 個體和社會的二元爭論明顯存在著與事實不符的缺陷, 對立雙方只是狹隘地盯著對方的局限性, 對自身預設的問題卻置若罔聞。單方面地強調個體的能動性或結構的約束性都無法解釋經驗本身的複雜性。

  方法論整體主義和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爭論自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產生以來長期主導著社會學尤其是西方社會學的發展走向, 直到較為晚近的時期, 一些學者看到了這兩種方法論立場的片面性, 一些學者不再局限於個體和社會結構的二元對立, 不再局限於笛卡爾式的主客體二元論的世界觀, 主張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既不應該是作為實體的社會結構, 也不應該是具有實在之心靈構造的個體行動者及其行動。換句話說, 個體及其行動並非只是外在的社會結構的派生之物, 而社會結構也不能僅僅被視為一種內在觀念的衍生。

  當埃利亞斯和布迪厄等學者將研究的對象指向社會歷史性的關係時, 他們實際上提出了一種超越主客體二元論的建設性思路3。首先, 如果構成社會基本事實的是社會歷史關係, 那麼原本主導方法論個體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實在論就不攻自破了, 因為真正意義上的關係或功能的概念顯然是區別於實體的概念的4。實在論儘管不是二元論的必然訴求, 但它無疑是二元論最佳的依託。其次, 關係不從屬於關係中任何一方的特性, 也使得克服二元論具有了某種希望, 例如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係顯然既不可能完全是主體性的, 也不可能完全是客體性的, 它在主體和客體之間。不過這樣的思考也還是沒有真正克服主體和客體的預設, 或者說個體和社會的預設。正如後結構主義者對社會結構的理解那樣, 說它們不是實在的並不意味著它們不存在, 談論主客體之間的關係也還是預設了個體 (主體) 和社會 (客體) 的存在。事實上, 當埃利亞斯和布迪厄等學者在談論社會的關係結構相對於個體行動者的邏輯優先性時5, 他們已無意中陷入自己所反對的二元論之中。

  即便是談論個體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 也不可能真正克服二元論的假設, 畢竟相互作用總是以作用雙方的存在為隱含的預設, 更不要說相互作用的提法在邏輯上也會因循環論證而陷入困境。由此可見, 將社會歷史關係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基本事實, 顯然還需要對關係概念作進一步的澄清。我們說關係才是社會學所要研究的社會事實, 是指關係才是社會生活中的真實現象和基本單位, 傳統理論正是在這一點上誤入歧途。事實上, 無論是方法論個體主義還是方法論整體主義, 都將個體視為一個真實的社會分析單位。正因為與個體主義者一樣承認個體的真實性, 整體論者才會提出所謂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觀點6, 所不同的只是個體主義者不承認在個體之外還有更真實的社會存在, 而整體主義者在默認了個體這個社會組成部分的同時, 又提出了一個至少同樣真實的社會整體, 並且社會常常被視為在某種意義上是更加真實的, 因為它生產出真實的個體。因此, 無論是方法論個體主義者還是方法論整體主義者, 都無法認識到「關係」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換句話說, 如果我們意識到, 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只能是關係性的存在, 個體和社會之間的二元對立也就煙消雲散了。所謂的社會個體或行動者, 不過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與其他有機體及物質世界之間的社會歷史關係的變化著的集束, 是一系列動態關係的匯聚點, 如果將這些關係從有機體的存在中抽離出去, 作為社會性的人的概念恐怕就不復存在了。因此, 我們可以說個體的社會歷史存在就是他與他人及他物之間的社會歷史性的關係, 這是一種徹底的關係主義。由此擴展開去, 所謂社會不過是無數社會歷史關係的匯聚, 它在規模上遠遠超出了那些構成個體存在的關係, 但是它在存在的性質上同樣是關係性的, 就其關係性質而言, 社會並不比個人的存在多出點什麼, 也不比構成它的基本單位 (社會關係) 的總和多出點什麼。

  當我們確立了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事實不過是時空性的社會關係之後, 就可以在一種徹底的關係主義的視角中指出, 所謂個體的能動性和社會的約束性, 不過是對關係本身的分析性的抽象, 是人為地從社會關係中抽象出對立的兩個方面, 而主客體二元論卻將這一抽象的分析性對立錯誤地視為現實本身的事實性對立。所以, 「個體有沒有能動性」或「社會有沒有約束性」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引人誤解的, 倒不如問:社會歷史關係有沒有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 使我們能抽象地建構出「個體的能動性」或「社會的約束性」之類的分析判斷?只有清醒地意識到真實的社會現象是關係現象, 個體和社會不過是我們從社會歷史關係中建構出的兩個分析的層次, 而能動和約束不過是我們看待關係現象的兩個不同的分析視角, 我們才能真正擺脫主客體二元論的陰影。

  由此我們獲得了社會學方法論的第一個原則:社會學研究的社會事實是非二元論的社會歷史性的關係現象, 它既不是內在性的主觀建構, 也不是外在性的客觀給定的事實, 主觀性與客觀性不過是對它的抽象分析。

相關焦點

  • 訪談︱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編者按: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界湧現出一股歷史轉向的熱潮,社會科學家傾向於從歷史中尋求靈感與資源,藉助歷史研究的主題與方法來回答當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任何社會政治問題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起源與演進過程,只有了解起源與過程才能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積極的思路。
  • 社會學四大範式滿足學者多維研究旨趣
    社會學四大範式滿足學者多維研究旨趣 2015年05月22日 08: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小山 字號 內容摘要:張小山基於社會學的基本性質、研究旨趣、理論預設、分析框架
  • 考研複習:《農村社會學》專業課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知識點
    二、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1.農村社會學研究方法概述(1)社會學研究方法和農村社會學①社會學研究要收集切實的經驗材料來反映、說明和解釋社會現象,因此社會學家在研究社會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系統地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這個「自我」的根基又與「人」「群體」「社會」「文化」「歷史」等重要問題密切相關。以「我」為根基的社會學重建維度,是費孝通晚年提及的社會學「人文性」意涵的一個基本問題。  筆者認為,以費孝通的社會學之「人文性」為起點和根基,中國社會學界出現了一個「人文性」的轉向,例如近年來出現的歷史社會學、文學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等等,當然,這股浪潮中,當屬歷史社會學的呼聲和陣容最為強大。
  • 自考本科《社會學概論》第二章複習資料
    自考本科《社會學概論》第二章 社會學研究方法知識點總結1、社會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指那些為了解和掌握髮生了什麼事、什麼情況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是什麼)。解釋性功能。指對影響社會事實發生、變化的主客觀因素,從其因果聯繫上加以說明的過程(為什麼)。預測性功能。是要提示將來的社會事件和狀態是怎樣的(將會怎樣)。
  • 科爾曼的理論和方法論傾向
    科爾曼創建的理性行動理論在方法論上主要針對主流社會學的整體方法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科爾曼認為,儘管社會科學的主要任務是解釋社會系統行動,而不是解釋個體行為,但系統行動是間接地來源於眾多的個人行動。他指出,對社會系統的解釋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整體方法論,另一種是個體方法論,他主張採用後者。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布迪厄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文化資本雖然具有強烈的經濟社會學意味,但他創造這個概念是為分析地位再生產而服務的,或者說「利用經濟學隱喻來揭示現實社會中各不同階層之間的不平等關係」(15)。因此,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過文化資本視角來透視不同群體的地位獲得、教育不平等的產生機制等問題,經濟現象中的文化資本問題還缺乏關注和研究。
  • 全國2018年4月自考社會學概論考試真題
    >1.涂爾幹提出社會學的特殊對象是A.社會現象  B.社會問題  C.社會事實  D.社會行為2.馬克思·韋伯提出的是A.理解社會學  B.歷史社會學  C.解釋社會學  D.科學社會學3.帕森斯的結構功能理淪的重要內容是A.理想類型  B.社會交換  C.社會衝突  D.AGIL功能分析圖式4.創立現象學社會學的是
  • 2018年10月自考《社會學概論》考試真題
    A.霍曼斯B.科塞C.達倫多夫D.帕森斯4.社會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來自於A.奧地利B.英國C.德國D.法國5.在社會學傳入中國之時,翻譯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學社會學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的是A.譚嗣同B.康有為C.嚴復
  • 領導幹部要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2013年12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圍繞這一論斷,習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重要觀點,體現了黨中央對哲學及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重視。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編寫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社會學基礎教材,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觀點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並為進一步學好社會學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基礎,這是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組織編寫新版《社會學概論》教材的基本目的。
  • 2018年自考《社會學概論》思考題二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
    2018年自考《社會學概論》思考題二3.5 思考題(一)選擇題1. 社會學研究的方法體系包括  A. 方法論  B. 研究方式  C. 具體技術與方法 D方法2.社會學研究的兩個基本方法論  A. 實證主義  B. 反實證主義  C. 本體主義  D客體主義3. 通常把社會學的研究方式劃分為 A. 調查研究  B. 實驗研究  C. 文獻研究 D實地研究4. 調查研究收集資料主要採用的方法 A. 問卷法  B. 量表法  C. 觀察法  D 實驗法5.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真正提出「情境社會學」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卡爾(Lowell Juilliard Carr)。他於1945年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情境社會學」的文章,並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釋了情境社會學的理論主張和方法論意義。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基於上述發現,進一步提出社會學本土化存在的問題與反思,認為應當在批判方法論與知識形態、概念與操作化、特殊性與普遍性這三方面存在的誤解的基礎上,探索理論與經驗的結合,真正推動中國社會學從本土化的初級階段進入更為成熟的階段。
  • 齊美爾逝世百年︱鄭作彧:齊美爾的社會學與計算機仿真技術
    這一方面自然是自謙之詞,否則他不會被參與學會草創的另外三十八位學者推選;但另一方面,若確如其所言,他的社會學研究相較於其他工作有特殊性,並且眾所周知,他後來已將主要研究精力轉向生命哲學,那便不難理解,以今天社會學角度觀之,齊氏社會學理論有不夠完滿、令人意猶未盡之處——比如社會學方法論。
  • 加快中國經濟社會學研究
    作為社會學專業建設的六腑之一,經濟社會學一直被認為是社會學學科體系裡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2012年中國社會學會經濟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標誌著經濟社會學學術共同體的正式形成。受訪學者們認為經濟社會學是以社會學的視角觀察和解釋經濟現象和經濟制度一門交叉學科,它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上的依據,為國家的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 歷史社會學的構成性難題:由來、演化與趨勢
    只有直面這個存在論問題,才能回答「為什麼要做歷史社會學?」這個因果論問題,才能進一步回答「歷史社會學有什麼用?」這個功能論問題。然而,對此元問題的不同界定意味著不同的側重點。比如趙鼎新把歷史社會學定位在方法論層次,其真諦是「理解時間的結構」,「追求一種社會學的結構敘事和歷史學的時間序列敘事的有機結合」。
  • 研究前沿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真正提出「情境社會學」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卡爾(Lowell Juilliard Carr)。他於1945年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情境社會學」的文章,並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釋了情境社會學的理論主張和方法論意義。他認為社會情境是一個包括人、文化屬性、特定意義、關係、時間和空間、動態過程(調整、互動、社會控制、社會變化以及再調整等)等要素在內的緊急配置。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方法論原則和一系列重大思想觀點等方面系統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無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後來的發展歷程中增添了多少新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都保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場、傳統風格和理論特點。因此,欲在新形勢下推進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有明確的概念界定,也只有在明確的概念基礎上才能對其本質特點、學術地位和歷史演化有清楚的認識。  究竟有沒有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這似乎是一個不應當提出的問題,然而,問題並非這樣簡單。
  •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社會學的想像力》堪稱米爾斯一生學術精華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國社會學界的成果作為全書的探討主題,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並結合作者在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研究經驗,批判傳統學科的抽象與僵化界限,由此強調「社會學想像力」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