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2021-01-17 中國文明網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 鄭杭生 洪大用

 

  編者按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中央組織實施的重大思想理論建設工程。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組織編寫一批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實踐、充分反映各學科領域研究進展的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基礎教材。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指導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等主管單位的精心組織下,在哲學社會科學界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下,各教材編寫課題組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嘔心瀝血,精雕細琢,經過6年的艱苦努力,首批9種重點骨幹教材已經全部編寫完成,經中央審定出版並陸續在全國高校投入使用。本報今天起陸續刊發《社會學概論》、《法理學》、《科學社會主義概論》、《政治學概論》、《文學理論》、《史學概論》、《新聞學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撰寫的介紹文章。

 

  編寫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社會學基礎教材,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觀點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並為進一步學好社會學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基礎,這是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組織編寫新版《社會學概論》教材的基本目的。按照這樣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概論》教材堅持聯繫當今中國的社會實際,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分析、評價、整合社會學知識體系,努力創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在編寫過程中,課題組先後在全國30多所高校的社會學系開展調研,對近200種國內外同類教材進行比較研究,多次召開不同層次、不同範圍和不同規模的研討會,廣泛徵求全國社會學界、實際工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辦公室還組織了各學科專家徵求意見。可以說,這部《社會學概論》教材,凝聚了中央領導同志、社會學界專家學者和許多部門、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智慧和心血,具有這樣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部教材的各個章節都特別注意研究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以此分析社會現象,研究社會問題,進而展開科學的反思、批判和建構,表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社會學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不僅使社會學最終成為一門科學,而且保證了社會學持續發展的活力。教材深入分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思想,指出毛澤東思想中關於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分析、關於舊中國階級階層的分析、關於改造舊中國社會的思考、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關於動員組織群眾的討論以及關於社會調查的實踐,不僅與舊中國社會學的局限性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對於建設科學的中國社會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材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也蘊涵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涉及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涵蓋社會學的各個領域,對中國的社會學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本質,為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為認識現階段的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根本依據;深刻闡明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思想,為協調社會關係、解決社會矛盾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刻闡明了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確立了根本要求;深刻闡明了走文明發展道路的思想,為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指明了現實途徑;深刻闡明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思想,為促進農村社會建設、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供了理論依據,等等。同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對西方社會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辯證分析,既指出其本質性缺陷,又注意借鑑吸收其合理性內容,進而總結和豐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思想。

  二是彰顯鮮明的中國特色。毫無疑問,中國社會學必須根植於中國土壤,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養料,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部教材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不迴避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注重運用鮮活材料闡述基本理論,注重概括社會的實踐經驗豐富社會學理論。教材在闡述社會調查、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社會分層、社區、城市化、社會發展等一般概念和理論時,注意列舉中國的經驗材料說明問題;對社會矛盾處理、社會組織管理、階級階層結構協調、城鄉社區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公正、改進社會管理等重要實踐進行理論提煉和概括,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和觀點,豐富了社會學的知識體系。教材對一些重要的現實問題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努力提出正確的認識和處理辦法。比如,如何看待和處理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如何看待和處理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如何看待和應對中國城鄉關係的變化,如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等。不僅如此,教材還專設一節,討論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具體社會問題,如人口問題、貧困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犯罪問題、網絡問題、科技問題、突發公共事件問題等,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知識闡明認識和處理這些社會問題的基本路徑,使這部教材具有豐富的中國元素。

  三是探索和建構新的理論框架。這部教材遵循從微觀到宏觀的編寫邏輯,最後一章落腳在「社會建設與和諧社會」。這種框架設計體現了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即不僅要研究社會,而且要為改造社會、建設社會作貢獻,最終促進人的福利增長和社會進步。按照這樣的框架設計,一方面,社會學重要的知識性內容,如社會結構、社會運行、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階級階層、社區、社會公正、社會政策、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等,得到了重點介紹,強調這些內容都是開展社會研究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注重把社會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同社會建設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分析與系統總結介紹我國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和方法結合起來,自覺關注當前中國的社會進程,積極回應中國社會實踐對社會學的呼喚。教材清晰地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和意義、目標和任務、途徑和過程,強調社會學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廣闊的研究舞臺,廣大社會學學者和學習社會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勇敢地擔當起歷史責任,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反映社會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一部大學教材,如果缺乏對前沿問題的感知能力,缺乏對發展趨勢的前瞻視野,那麼它的影響力是極為有限的。鑑於此,這部教材在研究和修改過程中始終堅持對新問題、新理論的敏感力。例如,系統介紹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思想與方法、中國社會建設的最新研究進展、對於社會矛盾與衝突的最新研究和處理經驗等。在關於我國社會化的起點、社會的基礎、社會網絡分析、社會制度分析、社會階級階層分析、主要社會問題、社會發展中的社會公正研究、中國城鄉關係等方面,也吸收了社會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一些重要數據、案例,都儘可能使用最新材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部教材,掌握社會學基礎知識,本書還有針對性地增加了如何學習社會學的內容,明確指出了學習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例如,學好社會學,必須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掌握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學的思想,把理論學習與深入實踐結合起來,把專業學習與政策法律學習結合起來,把了解中國與了解世界結合起來,紮實掌握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礎知識,打牢專業根底。希望這些提示能引導學生迅速了解社會學的前沿領域,更快更好地自覺開展社會學研究。

  當然,由於課題組水平和視野的局限,這部教材也還存在許多不足,我們真誠希望廣大教師、學生和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在教材修訂中不斷改進。

相關焦點

  • 清華把線代教材改為英文版背後的根本原因:在中國編寫教材不掙錢
    比較委婉的話來說,各有特點:  中文的教材比較便宜,比較精簡,  英文的教材比較深入淺出,內容詳盡,接近實際,難度深淺有致。  如果坦率來說,絕大多數中文教材都比較糟糕。  很多教師編寫教材的目的是為了評職稱,滿足考核要求。教材的來源,差一點的就是剪刀漿糊。好一點的是老師的講課講義。
  • 人民日報:中國社會學四十年回顧與展望
    這些研究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人文關懷,兼顧資政啟民,反映出當代中國社會學突出的學術價值、時代擔當和主體性格。   研究成果豐碩   40年來,中國社會學不僅開闢出諸多富有洞見的研究議題,還通過國際學術對話提高本土理論的開放性;不僅通過反思和創新謀求發展,還通過「重新補課」進一步挖掘社會學理論的傳統與脈絡;不僅從中國社會生活實際中發現真問題、從中國與世界的聯繫中提出新範式,還以這樣的「文化自覺」延伸自身話語的「解釋鏈」。   在社會轉型理論方面提出許多重要觀點。
  • 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教材編寫啟動會在西安召開
    7月28日,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系列教材——《大學生媒介素養》教材編寫啟動會在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召開。教材編委會主任、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玉鵬在會上介紹了教材編寫的背景和定位,對教材編寫目錄內容、任務分工及編寫注意事項做了詳細說明。
  • 加快中國經濟社會學研究
    作為社會學專業建設的六腑之一,經濟社會學一直被認為是社會學學科體系裡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2012年中國社會學會經濟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標誌著經濟社會學學術共同體的正式形成。受訪學者們認為經濟社會學是以社會學的視角觀察和解釋經濟現象和經濟制度一門交叉學科,它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上的依據,為國家的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2017年01月08日 09:13 來源:《社會科學》 作者:符平 字號 內容摘要:四、海外關於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構成是海外對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21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公告
    是中國社會學恢復以後成立最早的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是中國社會學的國家級學術研究機構,是中國最大的社會學研究所,發揮著新型智庫的重要作用。社會學研究所是兩個國家級社團——中國社會學會和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的代管單位和秘書處所在地。中國第一家社會學個人基金會——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的辦公地也設在社會學研究所。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怎麼教?教材編寫組解讀思路
    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一、編寫思路教材編寫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注重發揮語文課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強化綜合性、實踐性,著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是統籌安排教材內容,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按照「整體設計,自然滲透」的思路,精心選擇課文,設計學習任務。
  • 名校系列|社會學專業考研經驗分享-微雲寄宿考研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理論:1.《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劉少傑著(劉老師是備考的關鍵2333)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會研究方法:1、《社會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王漢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社會統計學》,盧淑華,北京大學出版社;3、《社會調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會學分支理論
  • 社會學考研經驗分享|上海大學-微雲寄宿考研
    教材的變動還挺大的,基本上除了艾爾·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和兩份雜誌期刊不變外,其他的教材都做了更換。而且社會統計學部分本來只考翁定軍老師編撰的一本薄薄的教材,並且劃定範圍考前六章,更新參考書目後,直接改成了北大版盧淑華的《社會統計學》,而且沒有劃定範圍,意味著整本書的內容都列在考試範圍內,所以對我衝擊蠻大的。或許這個經歷也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畢竟還不能確定今年會不會更換參考書目。
  • 新學期高校課堂西方教材未見收緊 仍是必修課本
    面對浩如煙海的各版大學教材,用國內編寫,還是國外原版,這一教材使用的抉擇權是怎樣的?記者詢問北京多所高校老師,有的會傾向於自己院系的老師有參與編寫或翻譯的教材,有的稱按照前屆教學慣例延續使用,並漸漸形成長期習慣。「據我所知,我們學校是沒有設教材科,老師們選用誰的教材,是中文還是英文,任課老師有較大的自主決定權。」
  • 甄佔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編寫工作情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的編寫工作,是在中央領導同志和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的關心指導下進行的,是黨的十九大以後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委會和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何毅亭同志直接組織、舉全校(院)之力實施的頭號工程,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工作的實際行動。
  • 人教社:借鑑澳門經驗,啟動香港中小學教材研發
    中宣部出版局、教育部教材局、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等單位出席會議。 近年來,人教社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編寫了供澳門中小學使用的《品德與公民》《歷史》《地理》教材。
  • 12本社會學名著推薦 | 中國式的社會學紮根於中國的土壤之上
    ——吳文藻吳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蘇江陰人,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吳文藻先生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本土化、中國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積極實踐者。在中國民族學發展史上,吳文藻先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社會學誕生於中國,將近40年,而大學之開講社會學,至多不過30年。
  • 教育部: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教材建議,轉編寫出版單位
    教育部: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教材建議,轉編寫出版單位 澎湃新聞記者 程真 2019-09-04 08:42 來源: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它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術規範,並凸顯了科學性格①和實證主義性格,②促進了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社會學界出現了一股反思浪潮。在這股浪潮中,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定性與定量研究之爭、中國社會學本土化路徑這兩大主要問題,其中也有很多學者重新思考費孝通2003年發表的「擴展學科界限」思想,試圖為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方向提供智識。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面向未來的人類社會發展何去何從,充滿變數。社會學是關注社會發展的學問,需要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角度出發,用中國社會學者的理論視角、理論眼光、理論方法、研究積澱,立足社會發展大格局、個體生活微變化,解讀、闡釋、反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之擇、之需,發出中國聲音,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中國社會學理論。
  • 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2017年07月14日 07: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等
  • 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學定量研究困境的解決之道
    《走出中國社會學本土化討論的誤區》(《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2期)一文已經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回應。事實上,國際社會科學界近年來也開始對包括定量研究在內的研究方法進行反思,但這種反思是建立在大量已有的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基礎上的,目的是通過反思求得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抬高一種方法貶低另一種方法的範式之爭。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該學院由原隸屬廈大公共事務學院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人口研究所和人文學院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人類學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共同為該學院揭牌。廈大校長張榮致辭。
  •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欲從甄克思( E.Jenks)所論的宗法社會轉到現代社會,哈耶克提出的「自生自發的秩序演進」是一條道路;但這條道路,在中國已經被堅船利炮所終結——姑且不論封閉的中國是否有演化出現代社會的可能性。另一條道路,就是伴隨著「西力東漸」而開始的主動的「西學東漸」,一些有志之士試圖借鑑西學 (不管是為「體」還是為「用」),開出中國社會前進的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