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 鄭杭生 洪大用
編者按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中央組織實施的重大思想理論建設工程。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組織編寫一批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實踐、充分反映各學科領域研究進展的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基礎教材。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指導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等主管單位的精心組織下,在哲學社會科學界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下,各教材編寫課題組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嘔心瀝血,精雕細琢,經過6年的艱苦努力,首批9種重點骨幹教材已經全部編寫完成,經中央審定出版並陸續在全國高校投入使用。本報今天起陸續刊發《社會學概論》、《法理學》、《科學社會主義概論》、《政治學概論》、《文學理論》、《史學概論》、《新聞學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撰寫的介紹文章。
編寫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社會學基礎教材,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觀點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並為進一步學好社會學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基礎,這是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組織編寫新版《社會學概論》教材的基本目的。按照這樣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概論》教材堅持聯繫當今中國的社會實際,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分析、評價、整合社會學知識體系,努力創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知識體系。在編寫過程中,課題組先後在全國30多所高校的社會學系開展調研,對近200種國內外同類教材進行比較研究,多次召開不同層次、不同範圍和不同規模的研討會,廣泛徵求全國社會學界、實際工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辦公室還組織了各學科專家徵求意見。可以說,這部《社會學概論》教材,凝聚了中央領導同志、社會學界專家學者和許多部門、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智慧和心血,具有這樣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部教材的各個章節都特別注意研究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以此分析社會現象,研究社會問題,進而展開科學的反思、批判和建構,表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社會學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不僅使社會學最終成為一門科學,而且保證了社會學持續發展的活力。教材深入分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思想,指出毛澤東思想中關於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分析、關於舊中國階級階層的分析、關於改造舊中國社會的思考、關於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關於動員組織群眾的討論以及關於社會調查的實踐,不僅與舊中國社會學的局限性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對於建設科學的中國社會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材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也蘊涵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涉及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涵蓋社會學的各個領域,對中國的社會學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本質,為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為認識現階段的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根本依據;深刻闡明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思想,為協調社會關係、解決社會矛盾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刻闡明了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和改善民生確立了根本要求;深刻闡明了走文明發展道路的思想,為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指明了現實途徑;深刻闡明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思想,為促進農村社會建設、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供了理論依據,等等。同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對西方社會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辯證分析,既指出其本質性缺陷,又注意借鑑吸收其合理性內容,進而總結和豐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思想。
二是彰顯鮮明的中國特色。毫無疑問,中國社會學必須根植於中國土壤,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養料,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部教材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不迴避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注重運用鮮活材料闡述基本理論,注重概括社會的實踐經驗豐富社會學理論。教材在闡述社會調查、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社會分層、社區、城市化、社會發展等一般概念和理論時,注意列舉中國的經驗材料說明問題;對社會矛盾處理、社會組織管理、階級階層結構協調、城鄉社區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公正、改進社會管理等重要實踐進行理論提煉和概括,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和觀點,豐富了社會學的知識體系。教材對一些重要的現實問題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努力提出正確的認識和處理辦法。比如,如何看待和處理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如何看待和處理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如何看待和應對中國城鄉關係的變化,如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等。不僅如此,教材還專設一節,討論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具體社會問題,如人口問題、貧困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犯罪問題、網絡問題、科技問題、突發公共事件問題等,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知識闡明認識和處理這些社會問題的基本路徑,使這部教材具有豐富的中國元素。
三是探索和建構新的理論框架。這部教材遵循從微觀到宏觀的編寫邏輯,最後一章落腳在「社會建設與和諧社會」。這種框架設計體現了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即不僅要研究社會,而且要為改造社會、建設社會作貢獻,最終促進人的福利增長和社會進步。按照這樣的框架設計,一方面,社會學重要的知識性內容,如社會結構、社會運行、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階級階層、社區、社會公正、社會政策、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等,得到了重點介紹,強調這些內容都是開展社會研究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注重把社會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同社會建設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分析與系統總結介紹我國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和方法結合起來,自覺關注當前中國的社會進程,積極回應中國社會實踐對社會學的呼喚。教材清晰地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和意義、目標和任務、途徑和過程,強調社會學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廣闊的研究舞臺,廣大社會學學者和學習社會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勇敢地擔當起歷史責任,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反映社會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一部大學教材,如果缺乏對前沿問題的感知能力,缺乏對發展趨勢的前瞻視野,那麼它的影響力是極為有限的。鑑於此,這部教材在研究和修改過程中始終堅持對新問題、新理論的敏感力。例如,系統介紹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學思想與方法、中國社會建設的最新研究進展、對於社會矛盾與衝突的最新研究和處理經驗等。在關於我國社會化的起點、社會的基礎、社會網絡分析、社會制度分析、社會階級階層分析、主要社會問題、社會發展中的社會公正研究、中國城鄉關係等方面,也吸收了社會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一些重要數據、案例,都儘可能使用最新材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部教材,掌握社會學基礎知識,本書還有針對性地增加了如何學習社會學的內容,明確指出了學習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例如,學好社會學,必須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掌握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學的思想,把理論學習與深入實踐結合起來,把專業學習與政策法律學習結合起來,把了解中國與了解世界結合起來,紮實掌握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礎知識,打牢專業根底。希望這些提示能引導學生迅速了解社會學的前沿領域,更快更好地自覺開展社會學研究。
當然,由於課題組水平和視野的局限,這部教材也還存在許多不足,我們真誠希望廣大教師、學生和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在教材修訂中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