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閱讀與「意義增殖」

2020-12-03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20世紀下半葉解構主義的先鋒,雅克·德希達其實很反感被貼上「解構主義」的標籤,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解構主義者」。「『解構是X』或『解構不是X』所有這類句子都先驗地、決定性地誤解了解構的要義。」在德希達看來,人們對他的「解構」強加了太多的激進的理解。在他那裡,「解構」(Deconstruction)立足於「本源的匱乏」,表徵的是「消解結構」,解構主義不是一種「理論」,而主要是一種「顛倒等級」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閱讀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是解構的策略得以實現的不可替代的路徑。

在《論文字學》一書中,德希達開宗明義地指出,解構首先是一種創造性的、分析性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是一個將文本中的理性、真理和邏輯的起源性漸次剝離的過程。解構一刻不停地朝向「他者」開放,拒絕自閉於虛無之中。通過解構閱讀,可以徹底清除「存在之最初的在場」,最終實現文本的意義「增殖」。在德希達那裡,解構閱讀實質上是一種用於捕獲和創造文本意義可能性的哲學懷疑論方法,主旨和追求在於瓦解結構主義對「共時性」的崇拜,將哲學關注的焦點轉向「歷時性」的流動結構觀。

在德希達看來,文本的閱讀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解釋學閱讀,一種是解構閱讀。解釋學閱讀是一種忠於文本的閱讀方式,主旨在於,在忠實於文本的前提下,探索和譯解作者的原意,力求讀者與作者在交流上的「相通又暗合」。而解構閱讀是一種相對輕視文本的閱讀方式,它的追求並不在於探求隱藏於文本中的「原意」或「真理」,而是在不斷跳脫文本的閱讀遊戲中尋求快慰。「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一個純知性的秩序,理想的、一看就明了的意義從來就不存在。」作為一種批評性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把閱讀視作一種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意義播撒」工作,它要求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力,致力於探求文本中具有意義增生性的語詞和概念,依照理解的需要對文本進行適時地填充或嫁接,從而使文本實現「意義增殖」。比如,德希達通過嫁接盧梭的《愛彌兒》《懺悔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不同時期的著作,經由解構閱讀,使《論文字的起源》不斷文本增殖,揭穿了《論文字的起源》中「語言和文字的替補把戲」,從而解構了盧梭的言語中心主義觀。

在德希達那裡,文本解讀和闡釋的過程是一個「意義播撒」的符號遊戲。「播撒」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言語交流,德希達通過「播撒」的類比,來指涉和說明文本意義在傳播過程中的「不可逆性、不確定性和損失性」。在解構閱讀的過程中,文本和意義的增殖與播撒是無規則的,並不存在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開始到結束的清晰步驟。「播撒已經並總是肯定意義產生的分離,播撒事先就割據了意義。」文本之網的編織和意義的播撒是一個充滿能量和創造力的語言文字的「自我運動」。

德希達並不認為他的解構閱讀是一種「主觀性林立」的閱讀方式。在他看來,主觀主義的閱讀完全脫離了文本,陷入「讀者的狂歡」,是一種「用充溢的主觀性完全壓制文本」的閱讀方式。而解構閱讀保有對文本的基本尊重,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文本中的歧義性語詞,在意義的增殖和開掘中營造「閃轉騰挪」的空間。「任何文本都源自另一些文本,縱使作者沒有參考過先前的作品,他的作品仍與其他文本存有關聯。」在德希達那裡,文本不是一個封閉、自足的實體,而是一張由作者編織的大網。主觀主義的閱讀方式任由失控的主觀性在網格中橫衝直撞,文本之網被撕扯得粉碎。客觀主義(傳統)的閱讀方式則在對文本之網的膜拜中泯滅了自我,不敢在「網眼」中植入任何自己的東西。而解構閱讀拒絕「語言之外別無其他」的結構主義語言觀,是一種「參與到文本之網的編織中去,在網眼中創造性地編織入新的內容,使大網增殖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就是通過文本的重組和再創造,發現意義系統的「功能失調」,從而使文本意義的理解和闡釋獲得新的生機。按照德希達的理解,解構閱讀對於文本的理解和闡釋是一個「意義的無窮增生過程」,在這個增生的過程中,「意義的本源行將迷失,文本指涉的終極意義亦不復存在」。

在德希達看來,西方哲學一直以來奉行的是「邏各斯中心主義」,唯有通過解構閱讀才能探求到邏各斯中心主義之外的豐富的「他者性」和「外在性」,並最終完成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哲學使命。他同意海德格爾的理解,認為西方文化對文字的壓抑由來已久,邏各斯中心主義實質上就是「言語中心主義」或「言談中心主義」。「這(按:指邏各斯中心主義)是一種高抬口頭語言(言語)、壓制書面語言(文字)的理論。」按照德希達的理解,言語中心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在場的形上學」,是形上學把內在的原型文字外化為普通文字的結果,文字始終處於文本意義的外圍。「言語並不就是一切。」解構閱讀就是要清除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重重障礙,把文字從言語的束縛和框框中拯救出來,使文字與言語的傳統關係得以翻轉,從而給「文字」一個更為妥適和公平的安放。誠如學者劉成富所指出的那樣,在解構閱讀的哲學方法論中,通過把文字視作言語的前提、本源和「在場」可能的基礎,德希達將文字與言語的不平等關係徹底地顛覆過來。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法學與社會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30日第1956期 作者:張東豔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喬納森·卡勒名著《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
    這些文章鞏固了《論解構》中勾勒的一個獨樹一幟的解構傳統,或者說,文學作品的修辭閱讀傳統。近年來,已經較少評論致力於表明文學作品如何顛覆了它們所依賴的前提,而是更多地捲入它們的哲學標的,如德曼《閱讀的寓意》中評論盧梭的篇章所為。J.希利斯·米勒一向是個多產的批評家,其著作論及大量作家和主題,尤其是敘事和修辭策略。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在結構上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其一,眾所周知,從1960年代開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著作中涉及的閱讀實踐被他自己稱為解構(deconstruction)。其二,一個發現了父母缺陷的孩子,卻依然關愛他們,並且學著理解、思考、總結他父母的矛盾行為。
  • 追溯歷史 洞察未來 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
    媒體變革的浪潮下,知識與信息如何被解構與建構?新媒介與舊媒介是否能永遠和諧共存?數字時代能否打造烏託邦式的文人共和國?《閱讀的未來》沒有觀念的灌輸,它教給我們思考書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指引我們去辯證思考。書中語言理性而克制,作者羅伯特·達恩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與圖書相伴而生西方歷史文化長圖,而在這歷史長卷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圖書對知識的傳承、閱讀對自由的嚮往。
  • 宣傳增殖放流呵護蔚藍海洋 廈門市增殖放流海洋文化科普活動收穫滿滿
    增殖放流海洋文化科普活動徵文市海洋局供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郭欽轉 通訊員 白斯婕 洪寶珍) 11月22日上午,廈門市增殖放流海洋文化科普活動徵文、繪畫比賽頒獎儀式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舉行,為期半年的增殖放流海洋文化科普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廈門市增殖放流海洋文化科普活動由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主辦,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承辦。
  • 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原標題: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歐洲科學家分析了調節性T細胞對心肌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這項小鼠研究揭示了允許胚胎心臟內心肌細胞增殖的細胞因子,並且表明這種因子也可以促進母體心肌細胞的增殖。
  • 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說課稿
    一、說教材《細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1第6章第1節。本節內容較多,可分為2課時進行教學,此次說課主要圍繞第一課時展開。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四部分知識。在細胞增殖的三種方式中,有絲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既是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規律的基礎,同時也可為後續學習選修模塊做好了鋪墊。
  • 答記者問丨目前山東增殖放流規模、增殖技術、管理水平和增殖效益...
    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增殖放流,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生態環保行動公益事業。目前,我省增殖放流規模、增殖技術、管理水平和增殖效益等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是全國增殖放流工作的領頭羊和排頭兵,增殖站定點供苗制度、標準化增殖放流等成功經驗已在全國複製推廣。一是增殖放流規模居全國首位。
  • 何以解構——拒絕標籤、清空概念,看見真相、活出自己
    解構,就是把存在從石化存在者的概念中揭蔽出來。主客二元對立思維,帶來對立面的創傷,而對立面的癒合,才是神級治癒方案——它呼喚靠近一元思維的、超越理性的身體主體。身體主體的意義是,打破了頭腦在一條邏輯之鏈上的運動——把理性置於豐富多維的感受性的背景之中。這時的理性,不會再執著於形式邏輯的單一軌道,它會在非此即彼的極端之間,在對立面的鴻溝之間,發現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
  • 保護海洋生態共建碧海藍天 煙臺增殖放流20萬尾苗種
    活動現場膠東在線6月30日訊(記者 孫宗順)為「慶七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30日上午,2018保護海洋生態共建碧海藍天增殖放流活動在萊山區黃海明珠廣場海邊舉行。熱愛增殖放流活動的家庭及煙臺大學的志願者共600餘人參加活動,放流大瀧六線魚、黑鯛、黑鮶、許氏平鮋4個物種的苗種,共20萬尾。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楊明介紹,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對恢復海洋漁業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放流資金2億多元,增殖放流魚、蝦、蟹等18類水產苗種60多億單位,為漁民增收15億多元,取得了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 斯皮瓦克解構主義現實批判訪談
    我也理解貫穿其中的線索,不僅包括我們應該如何閱讀,還應該包括我們如何生活,這在當時的我並不清楚。我對黑格爾的了解也比當時多了一點,所以我可以建立一些聯繫。問:所以你認為這本書基本上是對西方哲學的批判?佳亞特裡·斯皮瓦克:這就是解構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解構。它也是建造。這是危險的親密關係,而不是危險的距離,你實際上是從內在說話,這就是解構。我的老師保羅·德曼曾經對另一位偉大的批評家弗雷德裡克·詹姆森說:「弗雷德,你只能解構你所愛的東西。」
  • 未來軟骨修復的熱點方向:層粘連蛋白促進幹細胞增殖
    軟骨細胞周基質主要由Ⅳ型膠原和基底膜蛋白多糖構成,與所包繞的軟骨細胞共同構成軟骨結構單位,其生物力學特徵對於軟骨生理功能有重要意義。軟骨組織工程生物支架:由支架材料、有軟骨分化能力的種子細胞以及生長因子複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組織相容性、生物力學特性,主要包括多重複合的仿生支架、納米支架材料、水凝膠支架等。背景:層粘連蛋白可以促進幹細胞增殖的特性已被予以廣泛關注。
  • 未來軟骨修復的熱點方向:層粘連蛋白促進幹細胞增殖
    軟骨細胞周基質主要由Ⅳ型膠原和基底膜蛋白多糖構成,與所包繞的軟骨細胞共同構成軟骨結構單位,其生物力學特徵對於軟骨生理功能有重要意義。 軟骨組織工程生物支架:由支架材料、有軟骨分化能力的種子細胞以及生長因子複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組織相容性、生物力學特性,主要包括多重複合的仿生支架、納米支架材料、水凝膠支架等。 背景:層粘連蛋白可以促進幹細胞增殖的特性已被予以廣泛關注。
  • 廣東省鰻鱺人工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國內公認的一種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從1983年起,順德增殖放流堅持了37年。與常規放流活動不同,本次放流主角全為鰻魚。廣東省鰻魚業協會會長周兆恩介紹,鰻魚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魚類之一,它在深海中產卵繁殖,在淡水環境中成長,屬純天然野生資源,鰻苗至今仍無法人工繁育,只能依靠人工捕撈,隨著捕撈強度的增加、環境的變化,資源狀況不容樂觀,「正因如此,此次鰻魚增殖放流活動意義重大。
  • 增殖水生生物資源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為貫徹落實水生生物養護工作的開展,水產技術推廣站於2020年10月10日、10月12日分別在敦化市富爾河上遊(大蒲柴鎮)、敦化市香水水庫(一級水源地)開展了以「增殖水生生物資源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漁業增殖放流活動,此次活動投放鰱魚、草魚共計35萬尾。
  • 降低激酶PKG能促進癌細胞增殖
    生物谷:喬治亞醫學院Darren Browning博士最近發現一種對細胞增殖非常重要的蛋白——蛋白激酶G(PKG)。PKG抑制健康細胞增殖、分化,但癌細胞只有降低甚至丟失這種蛋白才能進行增殖。這項發現為尋找更多的有效治療癌症的靶標提供了線索。
  • 福建長樂增殖放流8萬多隻中國鱟
    &nbsp&nbsp&nbsp&nbsp6月6日,2015年全國增殖放流活動暨臺灣海峽增殖放流活動長樂分會場活動在長樂梅花五顯鼻漁港舉行。&nbsp&nbsp&nbsp&nbsp本次共在梅花五顯鼻漁港碼頭外海域投放1-2釐米規格中國鱟魚苗8萬多尾,對快速補充我市水域生物群體,保持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6.1細胞增殖(電子課本及答案)
    一、細胞增殖電子課本
  • 胃癌細胞增殖與相關基因的表達
    研究表明,與其它惡性腫瘤相類似,胃癌也是一種細胞周期紊亂性疾病,雖然仍通過細胞周期完成增殖,但由於細胞內在的遺傳物質,特別是與細胞周期性相關的遺傳物質發生了質或者量的改變,使得胃癌細胞發生無限失控的增殖,在此基礎上,癌細胞發生侵襲以及轉移。胃癌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涉及多因素、多環節的複雜的過程,其中,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導致的細胞異常增殖是該過程的重要分子機制之一。
  • 細胞的增殖周期
    細胞從前一次分裂結束開始,到下一次分裂結束為止,這樣一個周期叫作細胞增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