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下半葉解構主義的先鋒,雅克·德希達其實很反感被貼上「解構主義」的標籤,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解構主義者」。「『解構是X』或『解構不是X』所有這類句子都先驗地、決定性地誤解了解構的要義。」在德希達看來,人們對他的「解構」強加了太多的激進的理解。在他那裡,「解構」(Deconstruction)立足於「本源的匱乏」,表徵的是「消解結構」,解構主義不是一種「理論」,而主要是一種「顛倒等級」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閱讀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是解構的策略得以實現的不可替代的路徑。
在《論文字學》一書中,德希達開宗明義地指出,解構首先是一種創造性的、分析性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是一個將文本中的理性、真理和邏輯的起源性漸次剝離的過程。解構一刻不停地朝向「他者」開放,拒絕自閉於虛無之中。通過解構閱讀,可以徹底清除「存在之最初的在場」,最終實現文本的意義「增殖」。在德希達那裡,解構閱讀實質上是一種用於捕獲和創造文本意義可能性的哲學懷疑論方法,主旨和追求在於瓦解結構主義對「共時性」的崇拜,將哲學關注的焦點轉向「歷時性」的流動結構觀。
在德希達看來,文本的閱讀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解釋學閱讀,一種是解構閱讀。解釋學閱讀是一種忠於文本的閱讀方式,主旨在於,在忠實於文本的前提下,探索和譯解作者的原意,力求讀者與作者在交流上的「相通又暗合」。而解構閱讀是一種相對輕視文本的閱讀方式,它的追求並不在於探求隱藏於文本中的「原意」或「真理」,而是在不斷跳脫文本的閱讀遊戲中尋求快慰。「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一個純知性的秩序,理想的、一看就明了的意義從來就不存在。」作為一種批評性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把閱讀視作一種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意義播撒」工作,它要求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力,致力於探求文本中具有意義增生性的語詞和概念,依照理解的需要對文本進行適時地填充或嫁接,從而使文本實現「意義增殖」。比如,德希達通過嫁接盧梭的《愛彌兒》《懺悔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不同時期的著作,經由解構閱讀,使《論文字的起源》不斷文本增殖,揭穿了《論文字的起源》中「語言和文字的替補把戲」,從而解構了盧梭的言語中心主義觀。
在德希達那裡,文本解讀和闡釋的過程是一個「意義播撒」的符號遊戲。「播撒」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言語交流,德希達通過「播撒」的類比,來指涉和說明文本意義在傳播過程中的「不可逆性、不確定性和損失性」。在解構閱讀的過程中,文本和意義的增殖與播撒是無規則的,並不存在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開始到結束的清晰步驟。「播撒已經並總是肯定意義產生的分離,播撒事先就割據了意義。」文本之網的編織和意義的播撒是一個充滿能量和創造力的語言文字的「自我運動」。
德希達並不認為他的解構閱讀是一種「主觀性林立」的閱讀方式。在他看來,主觀主義的閱讀完全脫離了文本,陷入「讀者的狂歡」,是一種「用充溢的主觀性完全壓制文本」的閱讀方式。而解構閱讀保有對文本的基本尊重,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文本中的歧義性語詞,在意義的增殖和開掘中營造「閃轉騰挪」的空間。「任何文本都源自另一些文本,縱使作者沒有參考過先前的作品,他的作品仍與其他文本存有關聯。」在德希達那裡,文本不是一個封閉、自足的實體,而是一張由作者編織的大網。主觀主義的閱讀方式任由失控的主觀性在網格中橫衝直撞,文本之網被撕扯得粉碎。客觀主義(傳統)的閱讀方式則在對文本之網的膜拜中泯滅了自我,不敢在「網眼」中植入任何自己的東西。而解構閱讀拒絕「語言之外別無其他」的結構主義語言觀,是一種「參與到文本之網的編織中去,在網眼中創造性地編織入新的內容,使大網增殖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就是通過文本的重組和再創造,發現意義系統的「功能失調」,從而使文本意義的理解和闡釋獲得新的生機。按照德希達的理解,解構閱讀對於文本的理解和闡釋是一個「意義的無窮增生過程」,在這個增生的過程中,「意義的本源行將迷失,文本指涉的終極意義亦不復存在」。
在德希達看來,西方哲學一直以來奉行的是「邏各斯中心主義」,唯有通過解構閱讀才能探求到邏各斯中心主義之外的豐富的「他者性」和「外在性」,並最終完成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哲學使命。他同意海德格爾的理解,認為西方文化對文字的壓抑由來已久,邏各斯中心主義實質上就是「言語中心主義」或「言談中心主義」。「這(按:指邏各斯中心主義)是一種高抬口頭語言(言語)、壓制書面語言(文字)的理論。」按照德希達的理解,言語中心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在場的形上學」,是形上學把內在的原型文字外化為普通文字的結果,文字始終處於文本意義的外圍。「言語並不就是一切。」解構閱讀就是要清除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重重障礙,把文字從言語的束縛和框框中拯救出來,使文字與言語的傳統關係得以翻轉,從而給「文字」一個更為妥適和公平的安放。誠如學者劉成富所指出的那樣,在解構閱讀的哲學方法論中,通過把文字視作言語的前提、本源和「在場」可能的基礎,德希達將文字與言語的不平等關係徹底地顛覆過來。
(作者單位:洛陽師範學院法學與社會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30日第1956期 作者:張東豔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