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入左派,最大的願望是解構主義的某些元素能夠為政治化服務,因為鬥爭一直在繼續,尤其是在美國,我希望解構主義的某些元素能使左派政治化或再政治化到某種程度,至少變得不再是簡單的學術。」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
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散播》、《哲學的邊緣》、《立場》、《喪鐘》、《人的目的》、《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起源問題》、《馬克思的幽靈》、《與勒維納斯永別》、《文學行動》等。
德希達在19世紀60年代創造了「解構」這個詞,當時的學者們正準備革新傳統的解構主義。解構主義學者都是激進的知識分子。他們打算拋棄哲學的一切成果: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等所有成果。畢竟,這些都是根植於錯誤的對當法的世界觀的產物。
除了解構,德希達還對科學範疇內的「是與不是」的問題,「過去與將來」的繼時性問題,道德範疇內的「好與壞」的問題,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和再認識。德希達認為其他一切思想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和發現都不過是玩文字遊戲——他們在欺騙我們。
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哲學解構了些什麼?
1,不是採用政治的方式,而是採用結構主義「所有理論都是獨立運用的」的行為去行事。結構主義向世人表明,這個世界太微妙太複雜,不能用簡單的理論來闡釋。
2,加入了「摧毀」的概念。「解構主義」戲謔地標明其他理論的矛盾,動搖他們的教條,從而摧毀其他理論模糊的等級限制。
3,對人類內心隱藏的或被壓制的思想予以揭示和發現。
4,解構了費迪南·德·索緒爾對語言的描述,在找出寫作與演講的區別的過程中,德希達列出了思考的許多特性,它在形式上是主觀的、物質的和相對的,在演講和寫作中運用得一樣多!在他那裡,寫作和演講的區別變成了一種哲學解釋。
5,對笛卡爾的靈肉合一的思想的終結。德希達通過對笛卡爾的批判讓我們看到,由思考獲得的知識和由觀察獲得的知識、字面意思和隱含意思之間、自然創造物和文化創造物之間、男性和女性之間等種種對立事物間的差別的碰撞。
6,對形上學的擴充。德希達認為,所有的二元論,所有關於靈魂或精神不朽的理論,與一元論、唯心論、唯物論、辯證法一起都是形上學的獨特主題。他說:「生死沒有區別,活著只是死亡的另一個代稱,以上帝的名義掌管生死,不過是歷史的轉喻。」
7,對公平概念的整體把握。德希達認為在所有獨特的理論、概念中,公平是西方哲學的起點,但公平(就如同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是不可解構的。他說:如果能對現存的公平進行解構,它必須從一種無限的「公平思想」出發,必須是無限不可分的。」他的這一說法表明,如果當今世界沒有公平,那麼什麼都沒有,唯思想永存,畢竟思想是不可摧毀的。
德希達喜歡提出矛盾卻拒絕解釋。他在不同的時間段都堅持認為解構本身不是一種手段或一種行為,只相當於一門學科中的某一篇文章。他受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啟發,使用他的「摧毀」理論作為工具,在自己的哲學研究中解釋西方文明和「人性」的完全喪失,他把他的哲學研究項目稱作「解構」。
從海德格爾那裡,德希達引用了「存在」的概念,而他認為對該概念的解構才是哲學的核心任務。而他的「先驗現象學」的思想來源於胡塞爾,在德希達之前,胡塞爾就提出,「理性是歷史產生的邏各斯(古希臘哲學術語,意為世界的規律性)。」邏各斯用自身來反對存在,從而彰顯自身,也就是把自身表現為邏各斯。
為了紀念德希達,人們拍了一個影視傳記——《電影德希達》,此電影於2002年發行。影片中德希達是一個詼諧的人,就像「我們中的一個」。有一個畫面令觀眾們印象深刻,描述的是攝像機跟著他進入了他的圖書館,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書籍,幾乎有幾千本。哲學家被問道:「這裡所有的書你都讀過嗎?」「為什麼沒有?」德希達回答道,「只有其中的4本我讀過。但是在讀它們的時候,我非常非常地認真。」
對於德希達以及他的解構主義,我們也能作出同樣的回答。關於德希達的所有知識我都讀過嗎?為什麼沒有?只讀過一小部分篇章,但是我讀得非常非常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