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2020-12-03 文眼看世界

「我加入左派,最大的願望是解構主義的某些元素能夠為政治化服務,因為鬥爭一直在繼續,尤其是在美國,我希望解構主義的某些元素能使左派政治化或再政治化到某種程度,至少變得不再是簡單的學術。」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

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散播》、《哲學的邊緣》、《立場》、《喪鐘》、《人的目的》、《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起源問題》、《馬克思的幽靈》、《與勒維納斯永別》、《文學行動》等。

德希達在19世紀60年代創造了「解構」這個詞,當時的學者們正準備革新傳統的解構主義。解構主義學者都是激進的知識分子。他們打算拋棄哲學的一切成果: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等所有成果。畢竟,這些都是根植於錯誤的對當法的世界觀的產物。

除了解構,德希達還對科學範疇內的「是與不是」的問題,「過去與將來」的繼時性問題,道德範疇內的「好與壞」的問題,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和再認識。德希達認為其他一切思想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和發現都不過是玩文字遊戲——他們在欺騙我們。

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哲學解構了些什麼?

1,不是採用政治的方式,而是採用結構主義「所有理論都是獨立運用的」的行為去行事。結構主義向世人表明,這個世界太微妙太複雜,不能用簡單的理論來闡釋。

2,加入了「摧毀」的概念。「解構主義」戲謔地標明其他理論的矛盾,動搖他們的教條,從而摧毀其他理論模糊的等級限制。

3,對人類內心隱藏的或被壓制的思想予以揭示和發現。

4,解構了費迪南·德·索緒爾對語言的描述,在找出寫作與演講的區別的過程中,德希達列出了思考的許多特性,它在形式上是主觀的、物質的和相對的,在演講和寫作中運用得一樣多!在他那裡,寫作和演講的區別變成了一種哲學解釋。

5,對笛卡爾的靈肉合一的思想的終結。德希達通過對笛卡爾的批判讓我們看到,由思考獲得的知識和由觀察獲得的知識、字面意思和隱含意思之間、自然創造物和文化創造物之間、男性和女性之間等種種對立事物間的差別的碰撞。

6,對形上學的擴充。德希達認為,所有的二元論,所有關於靈魂或精神不朽的理論,與一元論、唯心論、唯物論、辯證法一起都是形上學的獨特主題。他說:「生死沒有區別,活著只是死亡的另一個代稱,以上帝的名義掌管生死,不過是歷史的轉喻。」

7,對公平概念的整體把握。德希達認為在所有獨特的理論、概念中,公平是西方哲學的起點,但公平(就如同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是不可解構的。他說:如果能對現存的公平進行解構,它必須從一種無限的「公平思想」出發,必須是無限不可分的。」他的這一說法表明,如果當今世界沒有公平,那麼什麼都沒有,唯思想永存,畢竟思想是不可摧毀的。

德希達喜歡提出矛盾卻拒絕解釋。他在不同的時間段都堅持認為解構本身不是一種手段或一種行為,只相當於一門學科中的某一篇文章。他受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啟發,使用他的「摧毀」理論作為工具,在自己的哲學研究中解釋西方文明和「人性」的完全喪失,他把他的哲學研究項目稱作「解構」。

從海德格爾那裡,德希達引用了「存在」的概念,而他認為對該概念的解構才是哲學的核心任務。而他的「先驗現象學」的思想來源於胡塞爾,在德希達之前,胡塞爾就提出,「理性是歷史產生的邏各斯(古希臘哲學術語,意為世界的規律性)。」邏各斯用自身來反對存在,從而彰顯自身,也就是把自身表現為邏各斯。

為了紀念德希達,人們拍了一個影視傳記——《電影德希達》,此電影於2002年發行。影片中德希達是一個詼諧的人,就像「我們中的一個」。有一個畫面令觀眾們印象深刻,描述的是攝像機跟著他進入了他的圖書館,他的書架上擺滿了書籍,幾乎有幾千本。哲學家被問道:「這裡所有的書你都讀過嗎?」「為什麼沒有?」德希達回答道,「只有其中的4本我讀過。但是在讀它們的時候,我非常非常地認真。」

對於德希達以及他的解構主義,我們也能作出同樣的回答。關於德希達的所有知識我都讀過嗎?為什麼沒有?只讀過一小部分篇章,但是我讀得非常非常認真。

相關焦點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在結構上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其一,眾所周知,從1960年代開始,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著作中涉及的閱讀實踐被他自己稱為解構(deconstruction)。其二,一個發現了父母缺陷的孩子,卻依然關愛他們,並且學著理解、思考、總結他父母的矛盾行為。
  • 喬納森·卡勒名著《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
    ,便大放異彩,成為解構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之作。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解構」這個術語是批評和文化論爭中的閃光點之一,它是濫用的大本營和代名詞,命名了種種困難,深刻影響了理論文字,同時也是20世紀思想中一個更廣泛運動的名稱。在這個世紀的思想裡,一千年來哲學、文學以及批評傳統中的種種假設和推測變得形跡可疑了。簡言之,解構源出哲學家雅克·德希達著作的哲學與文學分析模式,它質疑基本的哲學範疇或概念。但是,解構從來就不是一目了然的。
  • 德希達的解構:他者的發現與不可能性的書寫
    文/夏可君編者按:德希達(1930-2004),當代法國哲學家、符號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解構主義思潮創始人。德希達的哲學乃是對「不可能性」的思考,是肯定這個不可能之為不可能,而在創造性的事件中使之可能,故解構不是否定與摧毀,而恰好是每一次、獨一地對他者的發現與肯定,解構即是建構本身,是並沒有同一性的它異化外展,而這最好地體現在藝術的創造上,即體現在對幽靈,鬼魂或者生命技術的思考上。
  • 德希達,晦澀與遺憾
    法國人的傳統以哲學為最高,最卓越的知識人必然是哲學家。近一個世紀以來,最有名的法國知識分子,大多寫過哲學性質的著作,至少也要通過自己的學科來影響一些根本的東西:思維,邏輯、語言習慣、知識體系、學科的區分與邊界。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8日),當代法國解構主義大師、當代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一生總共發表超過40部著作,以及數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政治理論、女權主義和酷兒研究都有顯著影響。
  •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人生越寂寞 境界越圓滿
    困擾著德希達的負能量取之不竭,他在20多歲時就曾因「被冷落和被迫沉默而痛苦」;儘管他最早的作品質量甚高,「但他仍感脆弱」,需要友人的不斷鼓勵;拉康在1967年12月的演講中濫用了德希達私下裡對他講的一則故事,從而「深深傷害」了他,導致二人斷交;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德希達屢屢為鄉愁所困擾;1972年起,德希達有了一個相好,這段感情給他帶來了「危機和憂鬱感」,他在寫給朋友拉波爾特的信裡說,一張大網讓他感到窒息和癱瘓
  • /德希達
    埃裡邦:你最新的一本書《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也談論了海德格爾的納粹主義。你把這個政治上的問題銘寫在他的思想的中心。德希達:《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首先是在由國際哲學學院組織的題為「海德格爾,開放性的問題」的學術討論會閉幕式上的演講。這個學術討論會的成果不久將會發表。
  • 德希達解構主義的法律正義觀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是後現代主義思潮中最有代表性的法國思想家。作為重點解構西方哲學傳統中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解構主義,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所涉及的不僅是哲學理論問題,而且也是(甚至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
  • 解構閱讀與「意義增殖」
    「『解構是X』或『解構不是X』所有這類句子都先驗地、決定性地誤解了解構的要義。」在德希達看來,人們對他的「解構」強加了太多的激進的理解。在他那裡,「解構」(Deconstruction)立足於「本源的匱乏」,表徵的是「消解結構」,解構主義不是一種「理論」,而主要是一種「顛倒等級」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閱讀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是解構的策略得以實現的不可替代的路徑。
  • 斯皮瓦克解構主義現實批判訪談
    在奈及利亞拉各斯,我們又一次簡短的談話,從她與德希達的友誼開始,到悲劇家庭故事引發她對「屬下階層」、「知識分子的責任」和「人文危機」的探討。 以下內容是對斯皮瓦克的訪談記錄:問:你剛剛出版了德希達《論文字學》40周年紀念版。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本書的修訂版?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19世紀以來,德國的某些天才哲學家,看出了德國哲學自身的缺憾,並且試圖從中創立新的哲學,其中最重要的,例如叔本華、尼採、馬克思、胡塞爾、海德格爾。但是效果上,一方面批評傳統形上學,另一方面卻又保留著形上學的思維方式。當代法國哲學強烈地反對德國哲學所含有的同一性與概念化的思維方式,並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解構傳統形上學的運動。
  • 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自17世紀法國耶穌會士來華傳教,隨後來華的巴黎外方傳教會士給中國帶來法國哲學,同時又把當時中國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宋明理學帶回法國,就產生了中法哲學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問題。當時在中國發生了著名的關於中國文化的「禮俗之爭」;在法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馬勒伯朗士也寫出了《一位中國哲學家和一位基督教哲學家的對話》。 400多年來,中法哲學的交流一直在延續和發展。
  • 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德希達患新冠去世
    瑪格麗特·德希達系哲學家德希達遺孀。瑪格麗特·德希達。《世界報》 圖瑪格麗特·德希達一生致力於精神分析和翻譯。她曾翻譯過一些精神分析學家的名作,例如弗拉基米爾·普羅普(Vladimir Propp)的《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Tale),伊奧莉·伊安諾夫斯基(Louri Lanovski)的《騎士》(Les Cavaliers)等等。瑪格麗特·德希達的丈夫是阿爾及利亞裔法國著名哲學家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 看看這些常見的哲學術語,你了解幾個?
    在政治哲學中,「公民社會」概念特別引起爭議,關於它的性質和功能的觀點是確定屬於何種哲學流派的關鍵。參見亞里斯多德、洛克,盧梭,葛蘭西。 解構 一種當代哲學方法,意在追究哲學論證的不一致和偶然性,主要歸功於德希達的工作。解構主義者的運作旨在玩掉反對他們的哲學論點。
  • 內在性-超越性之間的張力:後結構主義的核心線索
    ,在理論上可以追溯到海德格爾和德希達對「解構」的使用以及維根斯坦的後期哲學,甚至還可以推至更早尼採對現代性話語的批判。[1](P5-11)從這個角度看,後結構主義主要包含兩種類型:一種作為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繼承者,它被羅蒂命名為「文本主義」,主張將一切事物都化約為文本性或話語構造,主要藉由書寫來實施對形上學的解構事業。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期間撰寫出版了重要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從此聲名鵲起。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
    其中認識論向語言哲學轉向的契機是:以語言哲學家為代表的對現代主義認識論基本設定的挑戰。英國著名哲學家和修辭理論家史蒂芬·圖爾敏對現代主義認識論曾作出過極為精闢的闡述。自此,語言不再是傳統哲學的一種工具,而上升為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語言、意義和世界之間的表徵和建構關係成了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闡釋學代表人物——德國著名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說:「毫無疑問,語言問題已經在本世紀的哲學中獲得了一種中心地位。」
  •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
    到了近代科學,則哲學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科學取代了哲學來研究真理。哲學的轉向哲學史一共有三次轉向,第一次是亞里斯多德的本體論轉向,或者說存在論轉向,第二次是近代笛卡爾等人的認識論轉向,第三次是當代哲學的語言哲學轉向。
  • 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年)叔本華(1788-1860年),全名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