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瓦克解構主義現實批判訪談

2020-12-03 雲海太陽穀

今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新修訂的雅克·德希達的《論文字學》40周年紀念版,由於這本著作的爭議性,又重新引發了一場關於解構主義價值的公開辯論。

《論文字學》是解構主義的基礎文本之一,這本書是由斯皮瓦克英語譯本進行的重新校訂。

如今,斯皮瓦克是一位學術超級明星——一位多產的學者,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的聯合創始人。當她第一次開始翻譯德希達的論文時,斯皮瓦克是一位20歲左右的不知名學者,正如她所說,「這個年輕的亞洲女孩」,試圖在美國學術界的陌生世界中航行。

翻譯《論文文學》斯皮瓦克並不是最佳人選,她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哲學訓練,也不是英語或法語母語者,對於翻譯如此複雜的高等理論著作是一個大膽的、幾乎是荒謬的舉動。但是她不僅翻譯了這本書,還完成了《德希達譯者前言》,將德希達介紹給新一代的文學學者。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斯皮瓦克開創了幾項看似與眾不同的職業。她成為了一位具有開創性的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學者,並以其開創性的論文《屬下能說話嗎》幫助她開展了後殖民研究,但斯皮瓦克不僅僅是一個象牙塔知識分子。她還在印度為文盲學生建立了小學,在那裡教了幾十年的書。不知何故,她成功地為美國一所精英大學的研究生教授批判性理論,同時也為西孟加拉邦的農村兒童教授民主賦權。理論和實踐很少有人能如此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斯皮瓦克現在已經70多歲了,但她仍然保持著高強度的日程計劃。在奈及利亞拉各斯,我們又一次簡短的談話,從她與德希達的友誼開始,到悲劇家庭故事引發她對「屬下階層」、「知識分子的責任」和「人文危機」的探討。

以下內容是對斯皮瓦克的訪談記錄:

問:你剛剛出版了德希達《論文字學》40周年紀念版。為什麼我們需要這本書的修訂版?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當我翻譯它時,我不知道德希達是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所以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介紹和翻譯這本書,我非常感謝這本書的介紹。但是現在,在與德希達共事了一輩子之後,我可以對我的讀者說更多關於這位非凡的思想家的話,所以我添加了一個後記。這是對生活的一種讚頌,而不是遇到一個偉大的新文稿。

問:自從你第一次翻譯德希達的書以來,你對這本書的理解在40年裡發生了那些變化?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是的。當我開始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注意到這本書對「歐洲中心主義」的批評,因為1967年的時候這個詞並不常見。德希達是一個阿爾及利亞猶太人,出生於二戰前,他實際上是從內部遇到西方哲學。他是一個聰明的人,他正在關注歐洲中心主義。我不認為我已經像現在這樣了解這個方面了。我也理解貫穿其中的線索,不僅包括我們應該如何閱讀,還應該包括我們如何生活,這在當時的我並不清楚。我對黑格爾的了解也比當時多了一點,所以我可以建立一些聯繫。

問:所以你認為這本書基本上是對西方哲學的批判?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這就是解構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解構。它也是建造。這是危險的親密關係,而不是危險的距離,你實際上是從內在說話,這就是解構。我的老師保羅·德曼曾經對另一位偉大的批評家弗雷德裡克·詹姆森說:「弗雷德,你只能解構你所愛的東西。」因為你是從內心做起的,有著真正的親密,你可以扭轉局面,這就是那種批評。

問:德希達試圖解構什麼?他是如何試圖用一種新的視角來解釋西方哲學的?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專注於統治,沒有改變。由於建立了某種主導話語,整個群體被排斥。他還說了一個非常有力的關於非洲祈禱的事情:他們能記起七代人以前的事;我們已經失去了這種能力。在那裡,「寫作」發生在被稱為「記憶」的精神材料上,德希達把它與弗洛伊德聯繫起來。所以他說,仔細看現實。它的編碼是為了讓其他人,即使他們不在場,也能理解我們在說什麼。他研究了這在哲學傳統中是如何被壓制的。

問:你從60年代末開始從事《論文字學》的翻譯工作,那時你是一個不知名的學者,德希達在美國還是一個不知名的人。而且這是一本理論性很強,非常難讀的書,你為什麼要承擔如此艱巨的任務?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嗯,當時我根本不知道德希達是誰。1967年,我25歲,是愛荷華大學的一名助理教授,當時我正努力使自己在理智上保持清醒。所以我會從書單目錄中訂購書籍,感覺這本書很不尋常,我覺得我應該閱讀它,所以這就是我訂購這本書的方式和原因。

問:所以你讀了它的原版法語,然後認為也許應該有一個英語譯本?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不是的。我拿到書厚設法讀完了它,認為它是一本非凡的書。這是在網際網路之前,沒有人告訴我關於德希達的任何事情。當我離開康奈爾大學時,我的老師也沒有見過德希達,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誰。所以我想,「好吧,我是一個聰明的年輕外國女人,這裡有一位不知名的作家。沒有人會給我一份合同,讓我來寫一本書,那我為什麼不翻譯他呢?「在一次雞尾酒會上,我聽說麻薩諸塞大學出版社正在翻譯德希達的著作,所以我在1967年末或是1968年初給他們寫了一封非常天真的詢問信。後來他們告訴我,他們發現我如此勇敢和真誠,他們認為應該給我一個機會。[笑]這真的很荒謬,但它確實就那樣發生了。

問:對於一本已經成為經典的書來說,它的起源卻相當卑微。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你知道,我很驚訝。你必須回到我的處境去設想,我在1961年離開印度,英語和法語都不是我的母語。我的介紹只是一個簡單的介紹,因為我從來沒有上過哲學課。

問:這是一個很長的介紹。你對德希達這本書的介紹本身幾乎就是一本書。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這就是我在合同裡寫的,因為我想寫一本關於他的書。所以我在合同裡寫了,如果我寫不出專著長度的引言,我就不做翻譯了。那封信是我20多歲時寫的,現在它依舊讓我感到慚愧和尷尬。

問:在翻譯過程中,你和德希達本人有什麼聯繫嗎?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不,我根本不認識他。我只在1971年見過他。直到他走到我面前,用法語說:「我叫雅克·德希達」,我才認出他來,我當時非常緊張。

問:但我想你在那之後一定很了解他。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是的,我們成了朋友。我們是盟友。你看,他理解的其中一件事,也許比我當時理解的還要多,這是一個真正沒有太多法語的亞洲女孩的意思,以她自己的方式將這本書推向世界,遠遠超出了歐洲的高等哲學小圈子。他和我出去吃飯——他是個黑皮膚的人,一個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土包子猶太人——人們會把他當成印第安人,我是印度人,我的文化銘文很強烈,有時我會穿紗麗服,所以這是個玩笑,他會說:「是的,我是印度人。」他了解這個既不是法國博士,也不是法國本地人或英語本地人的年輕人的處境。她翻譯的著作,不是因為敬畏,因為她甚至不知道他是誰。但是她卻傳播他的思想,在那種情況下,唯一有的就是他思想的吸引力。

問:你出生在加爾各答,在印度分裂前幾年。你是在知識分子家庭長大的嗎?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對。我母親14歲結婚,我的哥哥在她15歲時出生。我父親出生在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村莊裡,那裡現在是孟加拉國,在那裡他們六、七歲才穿衣服,之前他們只是在腰間戴了一個金屬環。當他們上學時,他們穿上了衣服。冬天,他們坐在爐邊。然而,他們實際上都是知識分子,後來又過著知識分子的生活,把他們的孩子撫養成人,過著豐富的精神的生活。原女權主義者的父親,女權主義者的母親。這是一個非凡的成長過程。我幾乎欠我父母一切。

問: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對你的家庭有多大影響?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你知道,我們也認為它是獨立的。獨立的標誌是對分裂的恐懼。因此,分割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我父親實際上已經逃離了東孟加拉邦,現在是孟加拉。當他高中畢業考試考得很好時,他父親對他說:「啊,那你就可以在縣城當郵政局長了。」我父親野心勃勃,一絲不掛,1917年他跑到加爾各答去了。我出生在加爾各答。但是,分割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當然是1946年加爾各答屠殺和1942年及之後人為造成的饑荒引發的可怕騷亂。那些事情真的影響了我們。一旦難民開始進入,我的母親,當時是一個相當大的社會工作者,將在早上五點離開,去火車站幫助難民康復。這些都是我童年的記憶。

問:你在印度獲得了本科學位。你是怎麼來到美國的?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我的父親在我1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我在加爾各答大學獲得了學位,並在攻讀碩士學位,那時我只有18歲。但是我不想繼續在哪所大學讀書,我不想去英國,因為我得再考一個學士學位,所以我借了錢,買了一張單程票後,口袋裡還有18美元,就這樣是我來到了美國。我去康奈爾大學是因為我只知道哈佛、耶魯和康奈爾的名字,我認為哈佛和耶魯對我來說太好了。

問:今天,你最著名的是後殖民研究的創始人之一。這部作品和你之前關於解構主義和翻譯德希達的作品有聯繫嗎?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你知道,我根本不是法國理論小圈子的一員。所以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曾經是一個解構的最微小的潮流引領者。它變得如此內化,我當然沒有建立聯繫。但是,後殖民地的商業已經成為大多數中產階級都市移民的一種自傳體的時刻——就像愛德華說的,他認為「我是東方化的」。

1981年,當耶魯大學法文研究院要求我寫法國女權主義,通過批判性的調查要求我寫解構主義的時候,我問自己,我是如何成為法國文獻材料的權威的?所以我回過頭來對這些不同的問題進行思考。因此,它是解構主義一部分,這一部分著眼於我們構建系統時排除的內容。

解構主義的那一部分進行的最好方式是一種非常強烈的自我批評。解構主義的一部分是你不會指責你正在解構的東西。你進入它。還記得那個重要的親密關係嗎?你找到了一個時刻,在那裡文本教你如何扭轉和使用它。所以這已經成為我行動方式的一部分。很明顯,兩者之間有聯繫。但我從未做過的一件事是應用理論。理論化是一種實踐,它變得內化了。你的思想發生了變化,然後在你的工作中表現出來。

問:你在1985年發表的《屬下能說話嗎》已經成為後殖民研究的基礎文本,你能解釋一下「屬下」這個詞的含義嗎?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它是指那些不下命令的人,他們只接受命令。這來自安東尼奧·葛蘭西,他使這個詞流行起來。他所看到的人實際上不是工人階級或資本主義的受害者。他看著那些不符合邏輯的人,因為他自己來自撒丁島,那裡不在義大利北部的高地。但是「屬下」也指那些沒有進入公民結構的人。我現在講的是今天的印度,那裡選民中最大的部分是農村無地文盲。他們可以投票,但不能進入公民結構。所以這是一個「屬下」。

問:你職業生涯中最吸引人的一件事就是你戴了兩頂帽子。你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著名教授,幾十年來你一直在印度與農村學校的文盲學生合作。你在那些學校做什麼?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我教老師如何教授孩子。我盡我所能向他們展示如何教授國家課程。我還試圖設計一種教學方法,使民主的直覺成為非常小的孩子的心理習慣,因為對他們說話沒用。這不是教孩子們的方法,就像在溼水泥上寫字。所以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些是被我們摧毀的思想。這些人什麼都沒有。所以我試著通過訓練老師來教授孩子。我一年去那裡八、九次,但我一個月打兩次電話給他們。就在昨天,一些老師正在和他們的主管討論他們遇到的一些困難。他們都來自社區。我說,「耐心點。看看這些年來我有多少麻煩,試圖用一種真正能讓你理解的方式說話。」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

問:教授識字通常意味著教授閱讀和寫作的基礎知識,但你所說的要深入得多。你說的是民主,教孩子們質疑權力。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我的老師也來自這個社區。大部分是沒有土地的人。我的意思是,識字和算術本身並不多,特別是當現有的教育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教育。當然,我非常重視識字和算術。儘管如此,在過去的30年裡,我認識了兩三個來自這個社區的文盲,因為他們沒有被糟糕的教育所毀,所以我可以和他們平等地說話。

問:聽起來你是在說真正的教育是一種道德實踐。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倫理學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能傳授的,因為倫理學不僅僅是做正確的事情。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不一定是一種道德制度。對底層的人來說,一個基本的民主方法是我們不僅僅是送孩子上學讀寫。這教會了我很多關於我在高層做什麼的知識。在哥倫比亞大學,我不教南亞。我不想從我的出生地帶來真實的消息。我是一名歐洲學者,所以我教紐約市的博士生英語、法語和德語。那差不多是你能做到的最高點了!離「識字」越遠越好。然後,我有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無地文盲。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看一個人如何能在兩端民主地服務。

問:從你的職業生涯我發現似乎有一個深深的矛盾。你在哥倫比亞大學教博士生,在那裡你被認為是文學理論的高級女祭司,教授非常理論的書籍,像德希達的《論文字學》。然而,你也是一個積極分子,在這些學校為文盲學生,這似乎與世界的高等理論無關。這兩個世界真的有聯繫嗎?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是的,如果你說的是法國的那個時代,人們在他的牢房裡思考理論或者葛蘭西。我也深受羅莎·盧森堡的影響,她相信國家。但當我在這些學校教書或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時,我並不應用理論。就像我被扔進了水裡,我在學遊泳。每次上課前我還是很害怕。但問題是,後來,當我想到經驗的時候,我可以看到理論是如何被我從教學中學到的東西細微地聯繫起來的,以及理論的哪一部分是如何存活的,因為理論化也是一種實踐。這是我們無法在最高層教授學生的東西。

問:你認為理論對現實世界的問題有那些實際影響?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葛蘭西自己也談到了一個新的知識分子作為永久的勸導者。即使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理論化,他也在這樣做。如果你歸納並與群體交談,你就是在理論化。事實上,沒有一種或那種理論化的方法是不可能思考的。我不認為一個人應該如此相信理論本身的卓越,但我認為這就是發生的事情。理論已經成為一種完全與一切隔絕的東西,但事實上它並不是孤立的。它存在於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問:你如何看待我們所有這些大學知識分子都在做非常理論性的工作,他們認為自己是激進分子,但他們只是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對現實世界的問題沒有影響的共同批評?這種批評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我和糾察隊的活動家一樣批評他們。我真的認為他們需要與現實接軌。事實上,我也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價值觀議程委員會的成員。我去那裡是因為那是我的實地調查。我會認真地聽也會非常小心地幹預。當然,我的同事們也很友好。在某種範圍之下,這些善意的人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所以我對那些不知道需要什麼才能理解的人非常挑剔。

在底部,第一個權利是拒絕的權利。這是我對村裡學生說的話。我說,「我是你的敵人。我很好,我的父母也很好,但兩代人並不能挽回幾千年的歷史。」

問:人們對人文學科的發展狀況感到非常不安。我們經常聽說人文學科處於危機之中,你認為那是真的嗎?

佳亞特裡·斯皮瓦克:對。人文學科被瑣碎化了,他們不是搖錢樹。當我寫信給多倫多大學的副校長時,他們正在關閉比較文學系,我說,「看,我們是文化的醫療體系。你不能用知識管理技術來衡量道德標準。你得把靈魂慢煮。」這就是人文學科。我們是心靈健身房的私人教練。你知道,你不能通過去一個地方快速、簡單易學地鍛鍊身體,同樣地,你不能只憑學習的速度就做出好的決定。所以我們自己實際上允許自己被瑣碎化。我一生都在試圖讓人們明白,我們應該宣稱自己有多有用,而不僅僅是屈服於如何通過完全數位化使自己有用的定義以及所有這些東西。我們不應該讓人文學科被瑣碎化。如果你不訓練靈魂,全球數字就不能正確使用。

相關焦點

  • 喬納森·卡勒名著《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
    ,便大放異彩,成為解構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之作。第三章具體討論解構給文學研究提供了哪些可能性。我依然給解構提供了一篇翔實的序言,因為自從本書1982年面世之後,有關解構的書陡增,不計其數。我們不妨來瀏覽一下以下材料:之後的22年裡,德希達本人的文字包括30多本書,多不勝數的文章、講演稿、序言和訪談。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這是德希達對自己解構學說的表述。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在此現實背景下,「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理論在21世紀初期走進了中國學者的理論視野,並迅速發展成為不同學科觀察、解釋和分析公眾心理、文化與行為的重要視角。全面梳理「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所描摹的社會現象,系統總結其學術旨趣,深入挖掘其理論限度,不僅有助於從更廣闊的視域觀察價值觀變遷可能產生的現實影響,更有助於釐清「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理論邏輯。
  • 德希達認為,解構正好道出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這兩種情況都包含了解構一詞的兩層意思:用統一、同質的語言本身去探究這種統一、同質表面的矛盾和相斥。德希達的"解構"是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所說的"毀滅"(destruction)或"取回"(retrieve)的變體,海德格爾用這樣的詞來表示某人與其傳統的關係的實質—既批判又尊重,既遠離又歸屬。
  • 解構閱讀與「意義增殖」
    「『解構是X』或『解構不是X』所有這類句子都先驗地、決定性地誤解了解構的要義。」在德希達看來,人們對他的「解構」強加了太多的激進的理解。在他那裡,「解構」(Deconstruction)立足於「本源的匱乏」,表徵的是「消解結構」,解構主義不是一種「理論」,而主要是一種「顛倒等級」的閱讀方式——解構閱讀。閱讀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是解構的策略得以實現的不可替代的路徑。
  • 內在性-超越性之間的張力:後結構主義的核心線索
    以二者為關鍵資源,當代後結構主義的政治理論同樣分化出兩大敵對的本體論陣營。  關鍵詞:後結構主義/差異/欲望/主體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左派的宗教轉向與社會批判範式的內在轉型研究」(18BZX031)   後結構主義主要脫胎於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反叛
  •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尼採 以視角主義為槓桿,以人類生命為目的,以不貶損正當的科學理性為前提,對實證主義 科學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從而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史上反科學主義的思潮。尼採 的反科學主義思想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自身也存在偏頗之處。構建歷史理性勢在必行 。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四、對科學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講,伯克的戲劇主義是針對當時流行的科學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而提出來的。20世紀30~40年代,伯克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者,這個階段也是他修辭哲學思想初成的早期階段。
  • 反實證主義的自然主義
    反實證主義的自然主義 2016年01月26日 10: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方環非 潘麗華 字號 內容摘要:Bhaskar)實在論自20世紀70年代產生,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在這一背景下,哈貝馬斯在新學院大學與理察·伯恩斯坦教授等人的合作,帶動了法蘭克福學派在新學院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哈貝馬斯本人批判思想的轉變。伯恩斯坦教授既是新學院大學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哈貝馬斯借重伯恩斯坦將美國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相結合的觀點,推動批判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重新建立聯繫。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為了澄清籠罩在現代性思想上的迷霧,康德將主體性確立為現代性的原則,黑格爾將理性確立為現代性的原則,都試圖實現哲學的現實化。黑格爾通過強調主體的活動,把歷史性引入哲學的視野。但即便是在黑格爾那裡,作為歷史過程真正主體的並不是現實的人,而是絕對精神的抽象存在,哲學的現實化仍然沒有實現。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發現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是從人的類本質出發的。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面對日益空間化的社會現實,歷史唯物主義如何可能生成出自己的社會空間哲學理論至關重要。但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直接轉化成為社會空間哲學,更不能淪為實證的非批判的社會空間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所開啟的社會空間哲學是社會批判理論,但它首先並不是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批判,而是在反思批判西方主流社會科學方法或其中的意識形態基礎上才成為可能。
  • 我的哲學觀:純粹的理性批判
    叔本華說,天才是擺脫意欲的控制,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法思考的偉大的人。在這裡,我想談談,什麼是純粹的理性批判?意欲是我們天性的組成部分,又從存在中獲得材料。那麼,以此來說,人們是沒法達到擺脫意欲的境界,所謂純粹,只能是理論上的成立。其實則不然,純粹是可以做到的,不受意欲控制。
  • 技術,潛能與減速主義
    第三種技術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在工業革命起步期,馬克思看到了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改善生產關係、推動社會進步等正面影響,對技術持樂觀的態度,但也看到了流水線上的工人成為被技術控制節奏的傀儡這一隱藏弊端,並將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歸結在對機器的使用問題而非機器本身上。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在這樣一種「總體VS物化」的理論視域中,總體性的喪失在現實的資產階級社會科學中表現為物化現象和物化意識,而對於物化現象和物化意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行了專門的批判。這一批判首要地、集中地體現在他對商品結構的分析之中。用盧卡奇的話說,《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都從分析商品開始,這決非偶然。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不過,泰勒啟用了「分離式理性」「內在化」(Internationalization)「理性霸權」(Hegemony of Reason)等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詞彙,用以區別歐美哲學(即以斯賓諾莎等人為代表的大陸理性主義哲學和以霍布斯、洛克等人為代表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討論笛卡爾的方法與術語。這可以被看作泰勒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以問題導向的哲學論述方式,面向任何對哲學有興趣的普通人。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事實上,後人類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對話關係」:一方面,後人類主義挑戰了人文主義預設的一系列先決條件,形成了對人文主義的解構和反思;另一方面,後人類主義也包含著某種形態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一種新的思想範式。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儘管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是以極端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為現實對象,但這種批判或可為我們理解馬克思辯證法乃至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提供理論批判維度。但是,馬爾科維奇反思「以人道主義哲學作為它的基礎,指明了整個人道化過程的方向……還正確指出了蘊含人類明天的可能性」的科學,在現實中喪失了人道主義原則,喪失了其自身的超越維度,處處體現出事實與價值的矛盾。也就是說,近代以來對於科學的實證主義理解方式使科學本身成為客體化知識的集合。
  • 夜讀|網易雲音樂也被玩壞了,就非要解構一切嗎?
    夜讀|網易雲音樂也被玩壞了,就非要解構一切嗎?網易雲音樂評論區,或者說許多網絡空間裡的評論區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它能滿足你訴說和被傾聽的欲望,同時又不會影響到你的現實生活。於是,深夜感傷的年輕人在這裡相互撫慰。但是,當有人發現一些抑鬱情緒的留言總能獲得大量點讚和共鳴,為了獲得更多的社交貨幣,他們就開始如法炮製。他們把抑鬱情緒的製造,當做一種流水線生產。強行抑鬱,強行抒情,強行喪。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一派(個體主義、行動主義、自由意志論)認為,社會是由個人構成的,「社會」不過是有個人集合的標籤。因此,社會現象可以還原為有關個人的現象。對所謂「社會」的研究其實可以還原為對個人的研究。用韋伯的話說,就是對個人的社會行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