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性-超越性之間的張力:後結構主義的核心線索

2021-01-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The Tension between Internality and Transcendence:The Core Clue of Post-structuralism

  作者簡介:宋曉傑,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教授(河南 開封 475004)。

  原發信息:《江西社會科學》第201910期

  內容提要:在後結構主義的差異、欲望和主體理論中存在著兩條不可通約的核心線索:內在性與超越性傳統。德勒茲通過「直接的二元性」,創建了關於純粹差異的絕對內在性分析,德希達則根據「中介的統一」,在差異遊戲中設置了一個超越性機制。德勒茲基於本體論的充足,構想了一個積極主動的欲望主體模式,拉康則立足創構性的缺失,揭示主體欲望通向不可能性限度的絕望命運。福柯以認同的僭越為中心,將主體歸結為主體化過程,拉康則以僭越的認同為目的,把主體與主體化過程嚴格對立開來。以二者為關鍵資源,當代後結構主義的政治理論同樣分化出兩大敵對的本體論陣營。

  關鍵詞:後結構主義/差異/欲望/主體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左派的宗教轉向與社會批判範式的內在轉型研究」(18BZX031)

 

  後結構主義主要脫胎於對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反叛,在理論上可以追溯到海德格爾和德希達對「解構」的使用以及維根斯坦的後期哲學,甚至還可以推至更早尼採對現代性話語的批判。20世紀70年代末期,後現代主義逐漸併入後結構主義的軌道,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逐漸緊密關聯並廣泛結合在一起。這主要包括兩個重要的理論時刻: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初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實踐以及始於20世紀80年代福柯、拉康和德勒茲等人發起的相關批判性實驗。[1](P5-11)從這個角度看,後結構主義主要包含兩種類型:一種作為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繼承者,它被羅蒂命名為「文本主義」,主張將一切事物都化約為文本性或話語構造,主要藉由書寫來實施對形上學的解構事業。另一種則是與它相對的世俗化版本,強調「已被言說的和未被言說的、話語的和非話語的有機結合」,通過將話語分析及其基本範疇體系納入社會歷史批判框架,徹底清算和超越傳統哲學和現代政治,更具客觀現實意義和政治倫理面向。[2](P33)前者重回康德和胡塞爾,以德希達及其當代追隨者為代表,拉康與之有著自然的親近關係。它過分關注文本性自身,不可避免地帶有反現實主義色彩。後者則旨在激活斯賓諾莎和尼採,以福柯和德勒茲為典型。它本著新的歷史編纂學路徑,將語言事實充分納入社會配置的客觀考察之中,以「完全使其語境化」[3](P96-97)。

  從根本上看,兩種後結構主義共同展示出明確的反本質主義和後基礎主義傾向,但在其理論框架的關鍵環節,特別是圍繞差異、欲望和主體等方面,存在著兩個不可通約的核心線索。二者的不同集中體現在當代法國哲學發展進程中超越性(德希達和拉康)與內在性(福柯和德勒茲)傳統之間的邏輯張力。[4](P239)

  一、去中介的自在差異與中介性的本源差異:德勒茲與德希達差異思想的對立根基

  無疑,如何處理一和多的關係是這兩大哲學傳統的一個共同的中心議題。儘管德勒茲和德希達都通過某種激進的差異經驗,極力批判傳統哲學的同一性、本質化和中心化基礎,但他們對差異的不同理解以及界劃同一和差異關係的不同方式,決定了二者完全相反的理論根基。

  德勒茲的中心理論規劃旨在通過一個基於連接、聚合和包容性分裂的本體論籌劃——內在性和創構性原則,充分展現「容納了不能歸結到支配性結構的各種類型遊牧式連接之自由的多樣性」[5]。在他看來,單一性只是通向和保持差異性和內在性的一個通道:存在的單義性實為差異的單義性。哲學「始終保持著內在的開放性……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內在的『異質性』……內在的『異質性』的拓張所形成的多元性」[6](P540)。它的起點應位於概念體系的「域外」(dehors):「一種蠕動運動(即建構域內的皺褶與皺褶的作用)的動態活化物質」[7](P100),域內不過是域外關係的內褶和彎曲或疊層化運動直接造就的一個襯裡和褶皺。域外的這種內在化作用必然通向「存在即為差異本身」的絕對差異化運動,它「並非單一的拆分為二,而是他者的倍增;它並非同一的再制,而是差異的重複:它並非我的放射,而是將永恆的他者或非我置入內在性中」[7](P101)。

  於是,真正的批判哲學以連詞and(內在化的表現主義/在……之間),取代表語is(體系化的表象主義/是……),充分確認了存在的肯定運動原則以及一即是多的純粹內在性構架:「存在的運動是內在差異的漸進發展,因為原因總是內在於結果之中。這樣,本體運動就不再受否定的任何影響,反而被當作絕對肯定的因素,一種內部的區分。」[8](P273)換言之,存在的差異並不取決於它與外在的他者或非存在的不同,相反,存在只能由自身的內在差異來界定。並且,真正的差異完全不同於一般性差異或差異的同一性,它應是一種自在的差異,它只處理差異如何差異化的問題,徹底拒絕以任何同一性形式來表現差異。於是,差異本身就是一種肯定,它只能被理解為「自在的存在是什麼的問題,而不是理解為它如何與其他事物相聯繫的問題」[9](P413)。顯然,這是一個充盈的、遊牧的、無限的和虛擬的絕對內在性視野,也是一個建立在偶然性和異質性因素之間任意連接和遊牧分配的「純粹的本體論」和「存在的理論」。它從根本上指向一個去中心、非特指和前個體化的自由生成運動,從「不以超越的禮物為基礎」,抗拒一切基於同一性、固定性和普遍性的原則、規範和秩序。[10](P174)

  與之相對,德希達則明確展現出基於某種超越性機制來調和差異與同一的姿態。他否認徹底逃離形上學領域的絕對外部,也不主張完全內在於形上學結構的批判,而是試圖在形上學內部尋求一個激進的外部或差異經驗:形成於內部限制的不可化約的剩餘,進一步「追問語言與文字分裂之前的共同的『本原』,追問那使它們得以可能的共同的條件」[11](P206-207)。它嘗試在哲學話語的內部和外部之間尋找通道,藉由不斷質詢它自我宣稱的閉合機制,使其總是遭遇對其無限性而言的內在限制,來開啟實現外部之可能性。這個被壓抑的外在性決定了一個本質性歷史的內在性。它從未發生和在場,只是表現為對他者位置的不斷佔據和保持。它不過是虛無,但從其效果來看又遠非虛無,既不是在場,但又非缺席。[12](P313-314)在這個意義上,它具備創構性和不可判定性的本質:一方面,它構造了內在性;另一方面,對於一個特定的類別本身而言它是必然的,但作為產生本質的非本質,它又是偶然的和不確定的。換言之,它的非本質性違背了概念藉以「在其本身中得到保存的」肯定性邊界,但正是在這個違背中,它才「成為維護其肯定性邊界之可能性的肯定條件」。[13](P16-18)因此,它不再是一個可以被歸入內在性或更高同一性的臨時性和中介性的外在性,而是始終具備根本性的地位。

  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這種衍生出內在一外在、同一一差異之分化,且比形上學之對立、實體或在場更加本源的差異填補運動。它是一種先於符號世界並使其得以可能的條件和使其他差異得以原本呈現的原初差異或「被遺忘的在場和不在場之本源」[14](P143)。同時,它還是「一個不穩定的、非圓滿的、不單純的本源,一個有差異結構的本源」[15](P159),不僅構成能指自由漂移和差異無限生產的前提和起點,而且確立了完整意義、結構和主體的不可能性本質。作為「徹底的他異性」(radical altertiy)和不可判定的幽靈,它絕不源自某種同一性,反而使其成為可能,並將它奠基在內在和外在的共同作用之中。由此,差異和同一、在場和缺席、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相互內在、彼此滲透和互相填補的不可分離關係,以一種後基礎主義的方式,「預示著運動的未定性和運行的開放式終結」[16](P10-12)。

  由此可見,與德勒茲在理論深層重新本質主義化的絕對差異及其缺乏差異的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概念不同的是,德希達描述的差異運動則採用一種去本質化的策略:它既是一個開放的差異生產過程,又是一個非體系的體系或非辯證二元的差異體系。構成它的差異沒有被其基礎結構消解,相反,作為擺脫權威、本質和中心之統治的場所,基礎結構將對抗和差異以無次序的方式編織起來,既拒絕固定而自主的同一性,又使差異返回某種建基於內部分裂或唯有藉助自身限制才能得到創建的統一之中。[17](P122-124)從這個角度看,德勒茲致力於創建關於純粹差異的絕對內在性分析:本體論正是由差異原則內在地建構而來的。對它而言,差異只與經由自身的那個差異相關,存在即是差異。德希達則首先關注限制差異的相似性運作,將它視為一個超出本體論或比存在論差異更具原初性的存在,從而在差異遊戲的無限推延運動和動態轉換過程中,悄然設置了一個超越性機制和他治性原則。概言之,前者意在通過生成中的「直接的二元性」,突顯一個無任何中介的自在差異,而後者則試圖根據「中介的統一」或原初的中介性,強調一個超越存在論層面的本源差異。[18](P51)

  以作為原初摹本缺失的重複或形象之仿像(simulacrum)概念為例,德勒茲拒絕原初超出複製或再現的優先地位,主張任何事物本身均始於一個原初的混沌和無形式的深淵:它是自身的原初,它的原初正是自身的複製。他把重複的特徵歸結為個殊性(內部的差異性)、不可成形的事件(非形式性)和純粹生成。而德希達則定了一個原初的本源性,認為所有事物都始於對同一的再現。他賦予仿像以普遍性(內部的相似性)、形式性和超越存在之存在或非存在的屬性,將它界定為對必須能夠被重複的原始統一的模仿。由此,前者把形式和非形式、在場和非在場的差異視為基於異質性的直接性,後者則將其看作基於同質性的中介。由此,他們分別將二者的關係構想成一個非場所或被解除的摺疊(存在或差異本身自我展開的平面:其內部和外部連續而直接地相互面對,從未被縫合到對方而形成中介)以及中介的場所或交叉和向內的摺疊(存在和非存在相互玷汙並聚合為一的他者領域)。[19](P67-81)

相關焦點

  • 雷思溫《敉平與破裂:鄧·司各脫論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
    人類理智與上帝之間的中介與階梯,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消失?他面對新的神學形勢,重新提升上帝的超越性,在阿奎那向晚期經院哲學和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的兩種過渡中都起到了轉折性作用。作者的核心關切是近代哲學與中世紀哲學的內在聯繫,通過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之間的複雜關聯揭示了司各脫形上學的兩個重要特點:它既具有敉平的去中心化結構,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上帝的超越性,從而形成了「中介的消失」這一思想史局面。
  • 雷思溫丨失控的無限性:無限他者的神學起源
    是否相對於人類的所有超越性、外在性維度,通過中介化或者關聯化的作用關係,都可以被內在化為同一性的整體?在這一問題上,以列維納斯、馬裡翁為代表的現象學「神學轉向」不但是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檢討,同樣也是對黑格爾邏輯學體系的超越。儘管胡塞爾與黑格爾的哲學道路大相逕庭,但如果以「神學轉向」的視角來看,卻都將徹底超越性的外在維度關聯入意向性結構或者自身中介的整體性中。
  •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現實觀照與理論旨趣
    「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理論意涵「後物質主義價值觀」是當代政治文化研究的領軍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英格爾哈特教授在其現代化與政治文化變遷理論中提出的核心命題。在英格爾哈特看來,人類社會變遷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是內在關聯的。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對行為主義...
    某些內驅力與有機體的基本需要有關,如飢餓、渴、性、排洩、疼痛等,這些內驅力是與生俱來的並且和維持有機體的生命有關,所以稱其為基本內驅力或原始內驅力。有些內驅力是後天習得的,如恐懼、焦慮、榮譽、金錢等,稱為二級內驅力或習得性內驅力。2.線索線索是決定有機體何時、何地做出反應,以及做出何種反應的刺激。內驅力驅使行為,線索則指導行為採取適當的方向。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更有甚者,消費主義對童年文化的消費早已越過商品的物質邊界,分階段、有預謀地侵入童年文化領域,潛滋暗長、四處蔓延,隱逸在童年文化現象背後,彌散於童年文化精神之中。
  • 方凱成評《後古典主義》︱正統與異端:中西之間的古典學建制
    雖然該書以「後古典主義群體」的名義出版,但這個小組的九位核心成員不乏當代古典學界(尤其是希臘研究學界)的執牛耳者。若要精確地翻譯,Postclassicisms應當是「諸種後經典主義」:Post作為前綴標誌著某種「未來」,複數則標誌著擺脫某種單一的「經典主義」。全書分兩個部分九個章節,除了第一章「導論之導論」之外,其餘八章均以某個核心概念展開論述。「價值」「時間」以及「責任」屬於第一部分的總領性概念,第二部分則以「施動者」「學科」「神」「人」「認知」「物質性」「情境性」「不合時宜性」和「世界」等概念展開論述。
  • 基材極性和潤溼性、表面張力對油漆漆膜附著力的影響
    油漆漆膜附著力的形成是在噴漆過程中油漆與基材之間通過物理或化學結合方式形成牢固塗層的粘附力,同時也是保證油漆在施工之後,具備保護和裝飾作用的重要因子,影響漆膜附著力的因素眾多,我們從極性、潤溼性以及表面張力三個方面看看其對漆膜附著力的影響。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 託爾曼(E.C.Tolman,1866—1959)、皮亞傑(J.Piaget,1896—1980)、布魯納(J.S.Bruner,1915一 )和奧蘇伯爾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歐文·豪不無道理地說,這句誇張的話裡有一種「嚇人的裂隙,橫在傳統的過去和遭受震蕩的現代之間。……歷史的線索遭到了扭曲,也許已被折斷了」(註:引自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95頁。)。 現代主義和傳統之間的斷裂是顯而易見的,它那不斷創新衝動似乎就是要確定衝破傳統的羈絆和鐐銬。
  • 奧林匹克運動會:人類文明價值的超越性體現
    人類文明在其自身的發展進程中顯現出了明顯的對內保守性和對外張力性的特徵,正因為這樣的一種特徵,文明內部的矛盾和文明之間的衝突使人類飽經滄桑,甚至湮滅了某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文明。人類需要文明價值超越性的探索,人類也有足夠的智慧去實踐這一超越性。《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認知主義源於柯勒等人的格式塔流派,該流派反駁行為主義過分注重刺激與反應間的連接,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僅是外在的行為,還有內在的思維活動。但這一觀點並未受到當時學界的重視,值得肯定的是,該學說已經提出了頭腦中的思維活動帶來的行為的變化,這是相較於行為主義的進步之處,後期的認知主義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布魯納的認知結構主義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是該流派的典型代表觀點,也是教師招聘考試中非常喜歡考查的考點。
  • 李路路、鍾智鋒:「分化的後權威主義」
    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主要由核心價值觀和不同領域的特定價值觀構成,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圖2以政治價值觀指數的形式,顯示了這些國家在整體上的差異,可以看到英國、日本和美國具有明顯的「自由主義」特徵,而羅馬尼亞、俄羅斯和中國相似,具有明顯的後權威主義特徵,韓國則處於兩者之間(參見圖2)。 圖3從具體的維度上揭示了國家之間的差別,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人「分化的後權威主義」的價值觀特徵。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關鍵詞 社會性別 女性主義 唯物主義 後現代主義一、什麼是社會性別社會性別在英文中是「gender」,這個詞的詞義本身為「性」,英文詞典中,它的第一解釋是指語言學中名詞和代詞的詞性。然而「gender」這個詞作為女性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所具有的含義就絕不僅僅是這麼簡單了。
  • 神奇好玩的張力模型,結構簡單
    張力,物理學名詞。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被拉伸的弦、繩等柔性物體對拉伸它的其他物體的作用力或被拉伸的柔性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的作用力。張力,物理學名詞。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一)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二)建構主義1.個體建構主義。
  • 筆記|《人格》B4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某些內驅力與有機體的基本需要有關,如飢餓、渴、性、排洩、疼痛等,這些內驅力是與生俱來的並且和維持有機體的生命有關,所以稱其為基本內驅力或原始內驅力。有些內驅力是後天習得的,如恐懼、焦慮、榮譽、金錢等,稱為二級內驅力或習得性內驅力。2.線索線索是決定有機體何時、何地做出反應,以及做出何種反應的刺激。內驅力驅使行為,線索則指導行為採取適當的方向。
  • 機構改革的歷程及其內在邏輯
    四、「治理現代化」導向的機構改革內在要求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 既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競爭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關鍵,在國家治理體系層面對核心部件(黨和國家機構)進行戰略性重組以獲得國家治理能力就成為當然的選擇。
  • 「由繁入簡」——論極簡主義下的創意包裝結構設計
    1.3 主要研究問題過度包裝一直以來就是我們所談論的熱門話題,過度包裝形式多樣:材料汙染、形態誇張、外觀結構複雜,為了別出心裁,而華而不實。導致消費者為其過度消費買單。但是包裝本身就是要追求本質,體現內在。
  • 另一種普遍主義:範例的力量
    這些複製品,若干年以前常被稱為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現在則改頭換面,被稱為後殖民主義、底層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它們告訴我們,除非在某種情況下完全訴諸某些概念上或實際上的暴力,否則普遍主義其實並未真正戰勝多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