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人格》B4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2021-01-08 詠卿先生

B4 行為主義學派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基本概念/簡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學習四要素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是習得的,而學習是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的。

1.內驅力

內驅力是促使有機體行動的任何一種強烈刺激。內驅力可以是內部的,如飢餓、乾渴、恐懼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熱、 寒冷、吵鬧等,稱為外部驅力。某些內驅力與有機體的基本需要有關,如飢餓、渴、性、排洩、疼痛等,這些內驅力是與生俱來的並且和維持有機體的生命有關,所以稱其為基本內驅力或原始內驅力。有些內驅力是後天習得的,如恐懼、焦慮、榮譽、金錢等,稱為二級內驅力或習得性內驅力。

2.線索

線索是決定有機體何時、何地做出反應,以及做出何種反應的刺激。內驅力驅使行為,線索則指導行為採取適當的方向。線索可以是外界的事件或刺激,也可以是有機體內在的情況和刺激。

3.反應

反應是人格主要的結構性概念,它是由內驅力和即時的線索誘發出來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內驅力強度的行為或心理活動。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論中,反應既可能是外顯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是內部的心理活動,如思維、計劃和推理等。他們稱這種內隱的反應為線索性反應,因為它們通常決定隨後的反應是什麼。

4.獎賞

獎賞就是強化,指任何能夠使某一特定刺激或線索所引發的反應頻率增加的東西。強化物可以是原始的,與滿足有機體的生理和生存需要有關的刺激,也可以是二級的,由那些經常和原始強化物配對出現的中性刺激物轉化而成。

(二)人格結構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反應是人格主要的結構性概念。

(三)人格發展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發展就是習慣的習得,而這些習慣彼此有相互關聯,形成一種有層次的組織或重要性次序。

(四)人格適應/簡述多拉德和米勒預測的衝突類型及原則

1.衝突類型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類的反應趨向有兩類:一個是接近趨向,即個體希望能夠積極參與的趨向;另一個是迴避趨向,即個體希望迴避的趨向。據此,他們將衝突分為四類,接近—接近衝突、迴避—迴避衝突、接近—迴避衝突、雙重接近—迴避衝突。

接近—接近衝突又稱雙趨衝突,指個體必須對同時出現的兩個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標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衝突。

迴避—迴避衝突又稱雙避衝突,指個體對同時面臨的兩個具有同等強度的否定性目標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衝突。

接近—迴避衝突又稱趨避衝突,指當某一目標物對個體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時,個體所產生的衝突。

雙重接近—迴避衝突或稱雙重趨避衝突,指當兩個目標各自對個體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難以抉擇時,導致個體產生的衝突。

2.衝突原則

(1)越接近目標,趨向正向目標的傾向越強烈;

(2)越接近目標,避開負向目標的傾向越強烈;

(3)隨著目標的接近,避開負向目標的傾向比趨向正向目標的傾向強烈;

(4)驅力強度的增加,將加強趨近或避開某一特殊目標的傾向;

(5)任何時候當兩種反應競爭時,較強的反應都會出現。

二、研究主題

(一)挫折—攻擊假說/簡述挫折—攻擊假設的基本觀點

挫折是指目的性行為受到阻礙時的伴隨狀態。

攻擊是指以傷害某一有機體或有機體的替代物為反應目標的行為。

攻擊是挫折的一種後果,攻擊行為的發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反之,挫折的存在總要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

挫折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引起攻擊行為,總結為以下幾點:

1.挫折感的強度

2.受挫折的範圍

3.遭受挫折的次數

4.對攻擊行為後果的預期

(二)模仿/簡述模仿的表現形式

1.相同行為:是指在同一情境下,兩個或兩個以上人所做的行為反應相同。

2.仿同—依附行為:是指觀察者盲目重複他人的個體行為。

3.翻版行為:是指在他人指導或示範下,做出某一行為。

三、理論應用

1.早期教育

(1)餵食情境

飢餓是嬰兒最早體驗到的強烈內驅力之一。兒童如何應對這些刺激及其反應結果,將成為他在成人期應對其他驅力的模板。

(2)大小便訓練

對嬰兒來說,學習控制大小便是一件比較複雜和困難的事情,因此許多父母都非常重視此項訓練。

(3)早期的性教育

性驅力是天賦的,但是對性觀念和性活動的恐懼和過分羞恥感卻是在童年期學會的。

(4)憤怒—焦慮衝突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意見和願望做事,但是由於和父母的規定與管教相違背,因而可能產生挫折感。

2.神經症的形成與治療

四、理論評價

(一)理論貢獻

1.多拉德和米勒試圖整合精神分析和赫爾的學習理論,提出了比這兩個理論更高級、更實用的理論。他們使弗洛伊德的概念客觀化,主張必須用操作性定義來界定概念。

2.他們用學習原理來說明心理動力過程,因此搭起了動物學習實驗和臨床心理治療之間的橋梁。

(二)理論缺陷

1.多拉德和米勒由於使用老鼠來研究人類的行為而經常受到人們的批評。

2.他們過分強調原始驅力在人類行為中的決定作用,相對忽視了自我意識對行為的重要影響。3.他們還過分強調受環境刺激所規範的習得性行為,而輕視遺傳因素的作用

C4 對行為主義學派的總體評價

一、 理論特色

人格的實驗取向是行為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特色。實驗研究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1.可以研究許多被試;

2.強調可適用於所有人的心理機能的普遍規律;

3.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縱、控制自己感興趣的變量。

二、重要貢獻

1.行為主義奠定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2.行為治療的實用性;

3.行為主義研究領域的廣泛性;

4.行為主義理論簡潔、明了。

三、主要缺陷

1.錯誤地將人類等同於動物;

2.行為評估信度、效度的質疑;

3.行為主義對人格的描述過於窄化;

4.忽視人格的穩定性。

相關焦點

  • ...行為主義學派 之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 C4 對行為主義...
    B4 行為主義學派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基本概念/簡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學習四要素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是習得的,而學習是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的。1.內驅力內驅力是促使有機體行動的任何一種強烈刺激。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B7人本主義學派C3 認知信息處理論一、理論要點(一)人性觀認知信息處理論主要是探討人們如何組織並陳述其經驗。卡弗和斯切瑞指出理解人類行為的三個假設:1.了解人類行為就是要了解人們如何處理周圍環境提供的信息。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羅特強調認知變量並相信人們可以調節並按照經驗選擇自己的行為。(2)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學習的結果。(3)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人格理論之心理動力學理論
    關於主動塑造人格的心理過程的理論主要有三種:心理動力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調動機和心理障礙,尤其是無意識動機;人本主義理論強調意識,當下的主觀現實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社會認知理論描述學習,認知與社會互動對行為的影響。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一種,心理動力學理論。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B7 認知學派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凱利將人視為科學家,他對人性的看法為: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來的。2.人對環境有主動形成表徵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的反應。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決定的。
  • 筆記|《人格》B6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4 五因素模型 & C5 對特質論的...
    而在此維度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現為平靜、自我調適良好、不易出現極端和不良的情緒反應。5.開放性也稱求新性,是指對經驗持開放、探求態度。事實上,智力是求新性的代名詞,但求新性與能力、智力是有所不同的,它還包括積極探索的行為和對經驗的正確評價。這一維度的特徵包括活躍的想像力、對新觀念的自發接受、發散性思維和好奇。
  • 人格理論之內隱人格理論和情境人格系統
    內隱人格理論之前章節中介紹的各種人格理論講述了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理解和看待人格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即使不具備相關心理學專業的知識,也會無意識的運用自己的一套理論來理解和評價他人。這種簡化的理解他人的系統被稱為內隱人格理論,它是對於人格的個人解釋。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心理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3.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組成,代表社會道德標準,是人格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道德化了的自我,處於人格的最高層。他是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育而逐漸形成的。超我遵循「至善原則」,監督管制本我活動,並指導自我,它具有下列三種功能:(1)抑制本我的不容於社會要求的各種行動,特別是性慾和攻擊行為,因為這兩種行為最受社會譴責。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心理十大學派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20世紀初,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已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潛力來提高生產效率。行為主義心理學否定意識,認為心理學應該探索行為規律,從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
  •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C4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心理十大學派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 【高頻考點】卡特爾人格理論
    ,用因素分析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於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模型分成四層: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1、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是指從外部行為能直接觀察到的特質;根源特質是指那些相互聯繫而以相同原因為基礎的行為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既可能是個別的特質,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質。他們是人格層次中最重要的一層。
  • 16型人格理論之性格測試
    「16型人格理論」,通過4個維度把人格分為了16種類型。下面作一個自測吧。1. E / I 維度你的能量的來源偏好。哪種方式讓你精力充沛?是一個人獨處(I),還是和更多人待在一起(E)?你是關注細節、現實(S),還是關注抽象、理論(N)?3. F / T 維度大腦做決策的偏好。你是重視邏輯、客觀分析,認為理智、客觀、公正這些重要(T)。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是指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被視為從內部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一個人在一切給定情境中的行為特徵或行為模式。
  •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主要觀點
    學習理論—行為主義主要觀點行為主義理論又稱刺激——反應(S—R)理論,是當今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是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刺激——反應」,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叫做強化,通過環境的改變和對行為的強化,任何行為都能被創造、設計、塑造和改變。
  • 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
    1921年進入倫敦大學,主修物理和化學,3年後獲理學士學位,畢業後進入倫敦大學研究生院主修文學和哲學,並先後獲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1928—1931年,在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任講師;      1932—1937年,創辦並主持了英格蘭萊斯特市心理診所。
  • 幼兒心理發展理論流派——行為主義學派
    答本題時,只是知道關鍵人物以及關鍵詞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把班杜拉的理論系統的回答出來。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交互決定論2.觀察學習及其過程3.強化的種類。同時還要每個小點下面,進行適當的簡述。如交互決定論包含了環境、個體和行為的相互影響,從而產生了這樣的一個人。2和3同理,需要簡單鋪開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