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行為主義學派
C3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基本概念/簡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學習四要素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是習得的,而學習是由以下四個要素組成的。
1.內驅力
內驅力是促使有機體行動的任何一種強烈刺激。內驅力可以是內部的,如飢餓、乾渴、恐懼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熱、 寒冷、吵鬧等,稱為外部驅力。某些內驅力與有機體的基本需要有關,如飢餓、渴、性、排洩、疼痛等,這些內驅力是與生俱來的並且和維持有機體的生命有關,所以稱其為基本內驅力或原始內驅力。有些內驅力是後天習得的,如恐懼、焦慮、榮譽、金錢等,稱為二級內驅力或習得性內驅力。
2.線索
線索是決定有機體何時、何地做出反應,以及做出何種反應的刺激。內驅力驅使行為,線索則指導行為採取適當的方向。線索可以是外界的事件或刺激,也可以是有機體內在的情況和刺激。
3.反應
反應是人格主要的結構性概念,它是由內驅力和即時的線索誘發出來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內驅力強度的行為或心理活動。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論中,反應既可能是外顯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是內部的心理活動,如思維、計劃和推理等。他們稱這種內隱的反應為線索性反應,因為它們通常決定隨後的反應是什麼。
4.獎賞
獎賞就是強化,指任何能夠使某一特定刺激或線索所引發的反應頻率增加的東西。強化物可以是原始的,與滿足有機體的生理和生存需要有關的刺激,也可以是二級的,由那些經常和原始強化物配對出現的中性刺激物轉化而成。
(二)人格結構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反應是人格主要的結構性概念。
(三)人格發展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格發展就是習慣的習得,而這些習慣彼此有相互關聯,形成一種有層次的組織或重要性次序。
(四)人格適應/簡述多拉德和米勒預測的衝突類型及原則
1.衝突類型
多拉德和米勒認為人類的反應趨向有兩類:一個是接近趨向,即個體希望能夠積極參與的趨向;另一個是迴避趨向,即個體希望迴避的趨向。據此,他們將衝突分為四類,接近—接近衝突、迴避—迴避衝突、接近—迴避衝突、雙重接近—迴避衝突。
接近—接近衝突又稱雙趨衝突,指個體必須對同時出現的兩個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標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衝突。
迴避—迴避衝突又稱雙避衝突,指個體對同時面臨的兩個具有同等強度的否定性目標進行選擇時所產生的衝突。
接近—迴避衝突又稱趨避衝突,指當某一目標物對個體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時,個體所產生的衝突。
雙重接近—迴避衝突或稱雙重趨避衝突,指當兩個目標各自對個體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難以抉擇時,導致個體產生的衝突。
2.衝突原則
(1)越接近目標,趨向正向目標的傾向越強烈;
(2)越接近目標,避開負向目標的傾向越強烈;
(3)隨著目標的接近,避開負向目標的傾向比趨向正向目標的傾向強烈;
(4)驅力強度的增加,將加強趨近或避開某一特殊目標的傾向;
(5)任何時候當兩種反應競爭時,較強的反應都會出現。
二、研究主題
(一)挫折—攻擊假說/簡述挫折—攻擊假設的基本觀點
挫折是指目的性行為受到阻礙時的伴隨狀態。
攻擊是指以傷害某一有機體或有機體的替代物為反應目標的行為。
攻擊是挫折的一種後果,攻擊行為的發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反之,挫折的存在總要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
挫折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引起攻擊行為,總結為以下幾點:
1.挫折感的強度
2.受挫折的範圍
3.遭受挫折的次數
4.對攻擊行為後果的預期
(二)模仿/簡述模仿的表現形式
1.相同行為:是指在同一情境下,兩個或兩個以上人所做的行為反應相同。
2.仿同—依附行為:是指觀察者盲目重複他人的個體行為。
3.翻版行為:是指在他人指導或示範下,做出某一行為。
三、理論應用
1.早期教育
(1)餵食情境
飢餓是嬰兒最早體驗到的強烈內驅力之一。兒童如何應對這些刺激及其反應結果,將成為他在成人期應對其他驅力的模板。
(2)大小便訓練
對嬰兒來說,學習控制大小便是一件比較複雜和困難的事情,因此許多父母都非常重視此項訓練。
(3)早期的性教育
性驅力是天賦的,但是對性觀念和性活動的恐懼和過分羞恥感卻是在童年期學會的。
(4)憤怒—焦慮衝突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意見和願望做事,但是由於和父母的規定與管教相違背,因而可能產生挫折感。
2.神經症的形成與治療
四、理論評價
(一)理論貢獻
1.多拉德和米勒試圖整合精神分析和赫爾的學習理論,提出了比這兩個理論更高級、更實用的理論。他們使弗洛伊德的概念客觀化,主張必須用操作性定義來界定概念。
2.他們用學習原理來說明心理動力過程,因此搭起了動物學習實驗和臨床心理治療之間的橋梁。
(二)理論缺陷
1.多拉德和米勒由於使用老鼠來研究人類的行為而經常受到人們的批評。
2.他們過分強調原始驅力在人類行為中的決定作用,相對忽視了自我意識對行為的重要影響。3.他們還過分強調受環境刺激所規範的習得性行為,而輕視遺傳因素的作用
C4 對行為主義學派的總體評價
一、 理論特色
人格的實驗取向是行為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特色。實驗研究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1.可以研究許多被試;
2.強調可適用於所有人的心理機能的普遍規律;
3.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縱、控制自己感興趣的變量。
二、重要貢獻
1.行為主義奠定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2.行為治療的實用性;
3.行為主義研究領域的廣泛性;
4.行為主義理論簡潔、明了。
三、主要缺陷
1.錯誤地將人類等同於動物;
2.行為評估信度、效度的質疑;
3.行為主義對人格的描述過於窄化;
4.忽視人格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