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 C4 對認知理論...

2021-01-08 詠卿先生

B7人本主義學派

C3 認知信息處理論

一、理論要點

(一)人性觀

認知信息處理論主要是探討人們如何組織並陳述其經驗。卡弗和斯切瑞指出理解人類行為的三個假設:

1.了解人類行為就是要了解人們如何處理周圍環境提供的信息。

2.人們在其生命中要面對許多需要做決定的事項。

3.人類行為本質上有其目標。

(二)基本觀點

1.基本概念

原型就是某類事物在個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圖式是一種有助於人們知覺、組織、處理並利用信息的假設性認知結構。

腳本是指在某一情境中一套或一系列被認為適當或合乎規定的行為。

2.人格的表徵

內隱人格理論是指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格理論,之所以稱之為內隱,是因為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他們的人格特質分類或並未把這些特質組織成正式的人格理論。

自我圖式是指有關自我的概念化的認知組織。

二、研究方法

(一)出聲思維方法

1.連續獨白;

2.思維抽樣;

3.事件記錄;

4.重構技術。

(二)思維列表技術

1.思維列表間隔;

2.思維列表記錄;

3.認知反應的分析特徵。

三、理論應用

(一)壓力與應對

(二)心理疾病與治療

1.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2.貝克的認知療法;

3.梅欽鮑姆的壓力免疫訓練。

四、理論評價

(一)理論貢獻

1.人格與認知的有機結合;

2.研究人格的重要層面;

3.對臨床領域的重要貢獻。

(二)理論缺點

1.以電腦為理論模型的問題;

2.忽略情緒與動機;

3.治療作用不明。

C4 對認知理論的總體評價

一、理論特色

1.由「冷」認知轉向「熱」認知的研究

雖然學者們研究重大現象,有些學者還是傾向於在冰冷的實驗情境中探討較不具情緒層面的現象,但是在重要的生活情境中真正的社會認知過程可能基本上就與研究焦點的冰冷、疏離過程有所不同。

2.將認知問題引入人格研究領域

人格心理學家感興趣的有三個認知層面:第一層面是知覺差異,即人們的感覺器官接受信息排列順序的過程中所體現的個體差異。第二個認知層面是解釋風格。即人們對世界上的各種事件賦予不同意義,加以解釋。第三個認知層面是人們的信念與欲求,即人們形成的用以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標準和目標。

二、重要貢獻

1.將實驗研究技術帶入人格研究;

2.將人格與認知問題有機結合。

三、主要缺陷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傾向

其實驗方法的運用更適合於與認知相關的人格問題,並不一定適合於人格研究的所有問題。

2.認知理論範式缺乏系統性

與其他人格理論流派相比,認知學派在理論體系的建構上缺乏完整性與系統性。認知學派的理論觀點是建立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的,有別於許多人格理論的思辨特徵。

相關焦點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B7 認知學派C2 社會認知理論一、羅特的社會認知論(一)理論觀點1.人性觀(1)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議題上,羅特傾向於自由選擇和行動。羅特強調認知變量並相信人們可以調節並按照經驗選擇自己的行為。(2)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學習的結果。(3)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
    B7 認知學派C1 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凱利將人視為科學家,他對人性的看法為: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來的。2.人對環境有主動形成表徵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的反應。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決定的。
  • 認知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是內部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 戰略認知學派——心智過程
    這種映像與行為的交互在認知學派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導致該學派產生了兩個不同的分支。2、認知學派的兩個分支認知學派的第一個分支傾向於實證主義,它將知識的處理和構建看作一種試圖勾畫客觀世界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戰略家,其認知風格也各不相同,研究戰略家的個人風格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戰略制定的不同方法。4、將認知看作信息處理過程與個人認知偏見相比,組織內信息處理系統工作的失真度更嚴重。管理者都是信息工人。高級經理由於時間有限而不能監督大量的活動。
  • 心理十大學派之——認知主義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為主義失敗,而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以及計算機科學發展起來的條件下產生的。時代精神: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電腦智能的研究。    2、主要觀點:    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
  •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費斯汀格在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主要流派有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各流派的在探討學習時側重點不一樣,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強調的有機體的全域學習,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則是強調在校生的學習。
  • 教育心理學-認知學派詳細對比
    認知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極端的研究人的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時人主動地在人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強調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有苛勒、託爾曼、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其中最為著名也最容易成為我們考試重點的人物是奧蘇貝爾和布魯納,因此,我們詳細來對比奧蘇貝爾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
  • 皮亞傑認知學派的學前教育思想
    點擊標題下的藍色"幼教園地"關注我皮亞傑認知學派的學前教育思想          教育學上,受盧梭、裴斯泰洛奇、福祿倍爾、蒙臺梭利、杜威等人及20世紀上半期兒童中心主義教育思潮注重兒童研究、倡導內發論、兒童中心論、崇尚活動教學等思想的影響。
  • 學習的一般理論之認知主義
    一、知識來源本知識點來自於《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章節,本章節首先介紹了學習的本質和學習的基本分類,學生在充分的了解了學習的基本概念之後,學習「學習理論」的內容,整體知識的條理性會比較清晰。二、考情分析題型:客觀題,選擇題居多。
  • 筆記|《社心》C2 社會思維 之二、社會認知
    二、社會認知社會認知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客體外在特徵的認識、對認知客體內在特徵的推理與判斷,以及對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之間關係的理解與推斷。圖式是有關某一概念或者刺激的一組有組織、有結構的認知。印象是指認知主體對他人外部特徵、內在性格的判斷和認識。歸因是指認知主體對於他人(偶爾包括自己)的行為原因的判斷和推理。
  • 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
    從外界獲得信息,經過大腦加工處理的過程叫做認知。認知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唯一途徑。認知開始於五感,然後進入大腦,最終轉化為記憶。五感包括了「視、聽、嗅、味、觸」,就是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東西,是最開始的認知,所以當五感出現問題的時候,大腦無法接受到信息,我們就無法認知。同樣,大腦出現問題,即使五感正常,大腦無法做出判斷,我們也無法進行認知。
  • 皮亞傑認知發展的遊戲理論
    皮亞傑開創了將遊戲納入個體認知發展的新途徑。他認為認知發展影響兒童的遊戲行為,因此遊戲行為是了解兒童認知發展的指標。在遊戲中兒童將現實世界中的新認識及新行為納入現有的認知結構中,通過遊戲,兒童可以練習日常生活中學到的技巧,必要時甚至通過想像是改變世界,使它更符合現有的認知結構。因此在遊戲中,認知上的同化作用大於順應作用。在遊戲中,往往出現重複的動作、模仿動作,如果同化大於順應,主體則完全不考慮現實的各種特徵,而只是為了某種願望去活動去改變現實,這就是遊戲。
  •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布魯納是認知主義學習觀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學習理論。對學習實質的認識認知發現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強調認知活動中的認知結構的作用,布魯納把認知結構定義為反映事物間穩定聯繫的內部認知系統,是用來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它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變動。認知結構形成後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新知識的重要內部因素和基礎。
  • 【23天】心理學考研總結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認知老化理論梳理
    (1)認知發展論①發展的實質與原因A、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作用實現的。B、智力既非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C、這種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D、適應的本質是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而適應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實現的。
  • 認知哲學是什麼
    前者指包括各種推理(歸納、演繹、因果、溯因推理等)、記憶、空間表現的測度能力,在評估時被用於反映處理的效果;後者指對詞的意義、信息和知識的測度的評價能力,它傾向於反映過去執行過程中積累的結果。在認知發展的意義上,這兩種認知能力在熟化過程中表現不同。這是知識表徵意義上的「認知」。在哲學中,「認知」與認識論密切相關。
  • 適應性表徵:架構自然認知與人工認知的統一範疇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京)2019年第20199期  內容提要: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認知科學目前業已發展出計算表徵、聯結網絡和動態耦合說明等研究理論,以及具身認知、嵌入認知、延展認知、生成認知和情境認知等研究綱領。
  • 筆記|C5 意識和注意 之四、簡述注意的品質 & 五、注意的認知理論
    五、注意的認知理論(一)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1.過濾器理論(1)提出者:布羅德本特(2)主要觀點: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刺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接受進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斷在它外面,而完全喪失。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觀點總結:過濾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無的。(3)實驗來源:該理論是根據雙耳分聽實驗的結果提出來的。
  • 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
    希望大家珍惜時間,在家上課之餘,不要忘記2021考研複習!文都考研小編為大家帶來了2021教育學考研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一起看看吧。(一)早期的認知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包括格式塔心理學的早期研究和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學是產生於德國的一種心理學流派,被譽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先驅。
  •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及基本觀念(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來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認知學派源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分道揚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的又一個理論高峰。在認知理論的理論脈絡之下,貝克首先提出了認知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