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

2021-01-08 權先森訥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論

布魯納是認知主義學習觀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學習理論。

對學習實質的認識

認知發現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強調認知活動中的認知結構的作用,布魯納把認知結構定義為反映事物間穩定聯繫的內部認知系統,是用來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它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變動。認知結構形成後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新知識的重要內部因素和基礎。

布魯納又把認知結構稱為「表徵」,並認為表徵有三種:動作性表徵、映象性表徵和符號性表徵,這三種表徵在兒童智慧發展中不斷演變,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嬰幼兒時期(1—2歲)主要是依靠動作去應付世界;第二階段(3—7歲),這時期的兒童開始在頭腦中利用視覺和聽覺的表象或映象代表外界事物並嘗試藉助映象解決問題;第三階段,大約從6—7歲開始,這時個體能運用語言、數字等符號代表經驗,同時運用這些符號來學習和獲得經驗。隨著個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個體認知結構中的三種表徵同時存在、相互補充、共同完成認知活動。人主要通過這三種表徵將知識融於認知結構中,這三種不同的認知方式體現了不同的學習方式。

相關焦點

  •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布魯納認知發現學習論與結構主義教育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布魯納認知發現學習論與結構主義教育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查看學習。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下)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布魯納的理論,上節課我們學到布魯納認知結構理論的學習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由於布魯納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和方法。學科結構是什麼意思?
  •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布魯納的理論觀點是一個重要的考查點,關於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多以理解性的題目考查為主,理解起來較難,特此對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做一個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考查客觀題為主,三種表徵系統要進行識記,每個類型要進行理解記憶,考試多以考查例子類的單選題。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考點精講:主要集中於學習觀、教學觀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推動了教育心理學的重大轉變:從行為主義向認知主義的轉變,從實驗室研究向課堂研究的轉變,從學習研究向教學研究的轉變。布魯納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 教育心理學: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2.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總體可以概括為:「1個實質,2個觀點,3個過程,4個原則」。對應如下:1個實質: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2個觀點: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和提倡發現學習;3個過程:獲得、轉化、評價;4個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 拓展延伸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局限布魯納的學習與教學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
    布魯納推動了教育心理學從行為主義向認知主義的轉變,從實驗室研究向課堂研究的轉變,從學習研究向教學研究的轉變。布魯納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更加強調的對知識的理解,明確知識之間的練習。但這種結構也有缺陷,因為有些學科的結構並不是非常清楚。
  • 布魯納發現學習和奧蘇伯爾接受學習的對比
    一、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他的理論主要包括三部分:認知發展理論、發現學習理論和結構主義教學論。在學習過程方面,他將其分為三個過程,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評價,很好的指導了學習過程。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一二三四」)
    布魯納是一位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都享有盛譽的學者。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1.學習觀(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布魯納:學習的三過程和認知表徵的三階段
    布魯納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記住知識內容,而是要參與建立該學科的知識體系的過程。新知識獲得、舊知識改造與轉換、知識檢查評價三個過程幾乎同時發生。【例題】1.布魯納認為,學生學習必須「超越給定信息」,這一觀點強調學習過程是( B )。
  •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的注意事項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的注意事項 布魯納是我們考試中常出現的心理學家,他的理論為認知結構理論,並提出了相應的學生觀與教學觀。他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因而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他認為,兒童應該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按自己觀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現學科知識的結構,藉助於教師或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去發現事物。那當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發現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一、思考與探索思考與探索就是要盡力去鼓勵兒童積極思考和探索。
  • 四個方面掌握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對於他的學說,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認知。「一實質」: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布魯納認知表徵系統發展三階段
    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一個考察熱點,但是又很少有同學知道布魯納也有類似的觀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發展三階段理論。布魯納把人類通過知覺將外界事物轉化為內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在布魯納的觀點中,認知表徵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認知學習理論是通過研究人的認知過程來探索學習規律的學習理論,它源自于格式塔學派的認知主義學習論。主要流派有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各流派的在探討學習時側重點不一樣,格式塔完型學習理論,託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強調的有機體的全域學習,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則是強調在校生的學習。
  • 四川教師考試人物匯總—布魯納
    今天我們介紹布魯納,在整個四川的理論中,他共出現了7次,詳細如下。1.教育學的發展階段布魯納《教學過程》:強調學科結構,提出了結構主義學說和發現教學法2.典型的課程理論流派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強調知識傳授,以知識的學科邏輯體系來組織編排教材,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對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展最有價值。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但這一觀點並未受到當時學界的重視,值得肯定的是,該學說已經提出了頭腦中的思維活動帶來的行為的變化,這是相較於行為主義的進步之處,後期的認知主義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布魯納的認知結構主義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是該流派的典型代表觀點,也是教師招聘考試中非常喜歡考查的考點。
  • 學習的一般理論之認知主義
    考察類型:單選題呈現例子,要求學生能夠區分不同的心理學家的觀點,以及同一個心理學家的不同的觀點,例如:布魯納的結構主義和發現學習;奧蘇貝爾的有意義的學習;加涅信息加工的階段。三、知識點詳情(一)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
  • 布魯納的知識點集合
    一、人物簡介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1995.10.1—2016.6.5),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對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在詞語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述,對認知心理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作出一貢獻,是認知心理學的先驅,是致力於將心理學原理實踐於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譽為杜威之後對美國教育影響最大的人
  • 教育心理學-認知學派詳細對比
    認知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極端的研究人的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時人主動地在人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強調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有苛勒、託爾曼、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其中最為著名也最容易成為我們考試重點的人物是奧蘇貝爾和布魯納,因此,我們詳細來對比奧蘇貝爾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
  • 教師考編,重點考查內容——布魯納認知發展學習理論
    布魯納結構教學觀:1、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生理解了學科的基本結構——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的態度和方法,就容易掌握整個學科基本內容,容易記憶學科知識,就能促進學習遷移,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兒童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 心理學考點之認知學習理論主要人物觀點對比
    心理學考點之認知學習理論主要人物觀點對比認知學習理論流派認為:學習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的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學習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當有機體當前的學習依賴於他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的刺激情境時,學習受主體的預期所引導,而不是受習慣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