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他的理論主要包括三部分:認知發展理論、發現學習理論和結構主義教學論。
在學習過程方面,他將其分為三個過程,新知識的獲得、知識的轉化、評價,很好的指導了學習過程。
為了組織最佳的知識結構,布魯納提出了三條組織原則:表現方式的適應性、表現方式的經濟性、表現方式的有效性,而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為了更好的應用他的理論,布魯納提出了發現學習法,讓學生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認為教學不僅應當儘可能的是學生牢固地掌握科學內容,還應當儘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且自動的思想家,這樣的學生當他在正規的學校教育結束之後,將會獨立地向前邁進。
二、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他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並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1.強調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奧蘇伯爾從兩個維度對學習做了區分:
從學生學習的方式上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從學習內容與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關係上又將學習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2.有意義學習的實質
奧蘇伯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就是以符號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聯繫的過程。
3.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奧蘇伯爾認為有意義學習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前提條件:
(1)學習材料本身必須具備邏輯意義。
所謂邏輯意義是指學習材料可以和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2)學習者必須具備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積極主動地把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聯繫起來的傾向性。
(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同化新知識的適當觀念。
4.促進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先行組織者
為了促進有意義學習的進行,奧蘇伯爾提出了使用「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 根據奧蘇伯爾的經典解釋,組織者是先於學習材料呈現之前呈現的一個抽象概括水平較高的引導性材料。組織者可以是一個概念、一條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說明文字,它是新知識與舊知識發生聯繫的橋梁。組織者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相聯繫,提供一個能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的一般觀念,為學習新觀念提供一個「觀念固定點」。
三、不同之處
1.對學習實質的認識
布魯納受皮亞傑的影響,強調認識活動中的認知結構。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認知結構形成後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新知識的重要內部因素和基礎。
奧蘇伯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就是以符號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聯繫的過程。
2.對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觀點
布魯納認為學生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連串的新知識,每一知識的學習都要經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布魯納強調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的探究者。
奧蘇伯爾稱自己的學習理論為「同化論」。奧蘇伯爾強調由教師安排層次結構使學生接受的是教學,不太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
由此可以看到,布魯納的觀點反映出教學過程是一個歸納的過程,而奧蘇伯爾的觀點則反映出教學過程是一個演繹的過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
回復「招聘備考」下載【教育理論章節練習題+時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