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一個問題,小學的英語只講單詞,不講音標。那小學生們怎麼記憶這些發音呢?靠漢語。哈哈,用漢語的發音標註英語,比如個good,就標狗的。你是不是也用過這個方法。但是,這樣的學習方法很不標準,你可以標註good為狗的,他可能標為狗打。也不利於系統的學習。
但是英語的音標有多少呢?元音20個,輔音28個,有些發音很相近,確實不太容易學。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學會,會用呢?死記硬背?還是循序漸進?
這裡要介紹一種學習方法: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戴維·保羅·奧蘇貝爾(David Pawl Ausubel, 1918-2008)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先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士學位(1939)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後又獲布蘭代斯大學醫學博士(1943)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1950)學位。1950-1974年任伊利諾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1975年轉任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與大學中心教授,1978年退休為名譽教授。後開辦診所,任精神病醫生。曾獲桑代克獎。
從已有的知識中,逐步學習新的知識。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容易,成就感更強,也就更加喜歡學習。機械學習的學習者並沒有理解符號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繫,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死記硬背。
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不僅用認知結構同化論的觀點解釋知識的獲得、保持和遺忘,而且用認知結構的觀點來解釋知識學習的遷移。奧蘇貝爾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有意義學習必須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也就是說,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學習者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為基礎,沒有一定知識基礎的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有意義學習中必然存在著原有知識對當前知識學習的影響,即知識學習中的遷移是必然存在的。
既然認知結構是新知識學習的基礎,原有知識必然影響當前知識的學習。那麼,認知結構或原有知識是怎樣影響新知識的獲得和保持的呢?認知結構中的哪些因素影響知識的遷移呢?
主要分為三種學習方式:1、表徵學習(從現實事物到抽象符號表示);2、概念學習(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概念);3、命題學習(從已有的知識中推理其中的聯繫)。
那麼我們怎麼用奧蘇伯爾的理論學習英語音標呢?
1、首先挑選出不同類別的音標,按照每天5個單詞(對應5個音標),從單詞中認識音標,認識單詞也就認識音標了,反覆練習一周。如:bee,發[i:]
2、然後從音標認識單詞,並且讓孩子自己找說出一些相似的英語單詞,充分擴充上一周的學習成果,反覆一周。如發[i:]的有bee
3、如此反覆上述兩步,直至所有音標都熟悉了。這一階段將完成元音,輔音兩個部分的學習。學習過程中注意糾正發音,辨別音標。
4、然後進行最後一步,找出這些音標的區別和聯繫。如哪些是元音,哪些是 輔音,哪些是清輔音,哪些是濁輔音。如清輔音是p,濁輔音是b。
本文將是音標學習的總章,並將每周更新學習進度,從而學習元音,輔音,相關單詞,發音區別和聯繫,並進行相關的測試,全面幫助小學生掌握音標的發音及規律,讓孩子快樂學習英語。
如果你的孩子也在音標方面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妨試一試奧蘇伯爾,循序漸進的學習,說不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