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客體外在特徵的認識、對認知客體內在特徵的推理與判斷,以及對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之間關係的理解與推斷。
圖式是有關某一概念或者刺激的一組有組織、有結構的認知。
印象是指認知主體對他人外部特徵、內在性格的判斷和認識。
歸因是指認知主體對於他人(偶爾包括自己)的行為原因的判斷和推理。
內隱社會認知在個體無意識的、自動激活的圖式的指導下的判斷、行為和決策過程。
(一)圖式
1.圖式的分類
(1)個體圖式:是一種心理認知類型,它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別的個體。
(2)自我圖式:是指個體對自己加以分類和描述的方式。
(3)角色圖式:是一種描述範圍較寬的社會角色和群體的心理認知類型。
(4)事件圖式:是指人們對於事件或者事件序列的圖式,尤其是指一段時間內一系列有標準過程的行為。也稱為「劇本」,是社會事件的心理分類。
2.圖式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
(1)圖式能夠幫助記憶:當我們將過去的人或事物形成圖式化表徵時,記憶效果最佳;
(2)圖式有助於自動化信息加工:認知者通常無須任何有意識的努力,就可以產生一些與圖式有關的推論;
(3)圖式可以完善劇本的信息:圖式可以幫助我們增補劇本或故事中的空白部分;
(4)圖式中包含情緒:圖式中包含著針對圖式內容的情緒。
(二)社會知覺偏差/認知偏見
1.光環效應:也稱為暈輪效應。如果個體被賦予了一個肯定的或者是有價值的特徵,那麼,他就有可能被賦予其他許多積極的特徵。
2.積極偏見:認知主體表達積極肯定的評價往往多於消極否定的評價,這種傾向又叫寬大效應。
3.類化原則:認知主體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認知對象分類,把認知對象歸屬於一些預設好的群體之中。當社會認知涉及個體時,一旦發現他所屬的群體類別,就會將群體的特徵加到他的身上。
4.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變,甚至會左右認知主體對後續信息的解釋,這就是首因效應。在社會認知過程中,個體儘管可以獲得多種信息,然而決定印象形成的卻是最初的信息,其餘信息則被忽略。當近因效應發生時,我們傾向於注意認識對象的當前表現,而忘記了他最初留給我們的印象。
5.相似假定作用:在社會認知活動中,人們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即假定對方與自己有相同之處。
6.隱含人格理論: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發展了自己關於人格的看法和樸素理論,這是一套關於個人的各種特徵怎樣相互適應的沒有言明的假定,這種人格理論之所以是隱含的,是因為它很少以正式的詞彙表述出來,甚至個體自己也並未意識到它的存在。伯曼等人把這種人格理論稱作相關偏見。
7.投射效應:就是知覺者容易把自己的特點和知覺推及到他人身上。比如吸菸者對於菸民總數的估計總是過高。
(三)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1.平均模式:印象形成的過程其實是對認知對象的各種特徵求平均值的過程。
2.增加模式:把所有特徵價值的總和作為依據。隨著我們了解這人越來越多的特徵,我們對他的印象會越來越好。
3.加權平均模式:人們除了看重影響力很大的極化特徵之外,還通過平均其他特徵去形成一種綜合的印象。
4.中心品質理論:人們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並不平等看待各個特徵的重要性,某些特徵比另一些特徵更能影響人們的總體印象。
每日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