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的《天道》早已說破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思維認知是關鍵

2020-11-24 文和先生

由豆豆《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的《天道》。在臺詞上,值得反覆看。而其中加上王志文的腔調,更是如虎添翼,仿佛王志文就是丁元英,丁元英就是王志文。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天道》中的丁元英如此痴迷?而《天道》電視劇我們真的有沒有深思過?

李笑來有一句話總結得十分精闢:「人生有三大悲劇:「莫名其妙地湊熱鬧」、「心急火燎地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

看看我們自己以及身邊,是不是也經常因為某個惹眼的標題,而不小心湊了一波熱鬧;

再因為身旁的人都加入討論,我們又急急忙忙地站了隊;

而當我們加入了某個戰隊,就落入了有心之人的圈套,我們的善惡、情緒、評論都是他們的盤中餐;

最後我們就這樣替別人操碎了心,自己的事情卻顧不上。

這是我們人生的悲劇,也是當代網絡的縮影。

這應該就是我們忠於《天道》中丁元英的原因。我們生活在太多自媒體的眼花繚亂的信息海中,看不到本質,找不到出路。

要避免這些悲劇,就要求我們有獨立的思考、辯證的眼光。而丁元英恰恰就有這種具有對繁雜事物精準的計算和判斷能力。

劇中丁元英站在操盤者的位置,把每一步要做什麼,每一步要發生什麼,人性的變化,事態的發展,都事無巨細地想到了,並且牢牢抓在手裡。目標明確,手段雷厲風行。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在變幻萬千的上商場上縱橫捭闔,一針見血,看透事物發展的本質呢?答案是底層認知思維。

什麼是底層思維認知?「底層思維」主要有四方面的特點:

第一個是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

第二個是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

第三個是動力:底層思維認知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

第四個是通用性:底層認知不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的,而是針對一類問題或現象的,有的甚至能被運用在萬事萬物之上。

所以,思考普遍問題或現象背後的「底層思維」,能讓我們擁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在看問題時變得更加通透和準確,成為「一秒鐘看透問題本質」的頂尖高手。

那麼我們普通人如何去培養類似丁元英這種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

一、思維認知升級第一步知識儲備

知識儲備,對於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只有持續的閱讀、學習,積累不同的知識,然後通過寫作來整理思維(我自己是這樣做的,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方法就好),強化理解,讓各種知識融會貫通。

1、帶著問題去學習。在讀書這件事上,就是要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這樣可以使我們在閱讀中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這樣既有助於提升閱讀速度,同時也能提升閱讀理解和記憶效率。

2、學習的過程不僅要積累知識,還要把知識內化:

①要懂得對知識進行分類整合,建立知識體系,然後逐步完善;

②把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並教授他人是強化理解的好方法;

③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輸出(實踐運用)學到的知識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所在。

比如你學到了電腦操作的各種快捷鍵,在平時用電腦的時候就要逐步運用,不斷熟練它;你學到了一種思考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具體的學習工作中就要有意識的套用這這種思維方式去思考和處理問題......

3、為了提高閱讀效率,可以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閱讀效率低,想學習的話可以參考。

二、思維認知升級助手思維工具

所謂「思維工具」,指的就是我們儲存在我們大腦當中,用來解決某些問題的思考框架和法則。思維工具、模型很多比如:

思維導圖、系統思維、結構化思維、批判性思維、故事型思維、產品思維、財務思維等等。

其中系統思維什麼是系統思維呢?(什麼是系統思維呢?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呢?)和結構化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可以讓我們看事物更加全貌和更加理性。

三、吾當三日自省吾身,總結復盤,方能知行合一

每天每周每月,可以任選一個作為反省的時間周期,反省不是事情沒做好的時候才進行,我們可以把反省理解為復盤。普通人下棋,下完就下完,但是下棋高手會不斷復盤。事情做好了,我們可以思考,這個過程中,是哪一步保證了事情能夠做好,還是說,即使什麼也不做也能做好。總之,不要稀裡糊塗的過去。

出於自我意識的同一性需要,我們需要讓自己看上去和自己想像中一樣的完美。而承認自己的不足,會破壞自我意識的同一性,所以要我們自己主動承認錯誤(尤其在東方文明),萬萬不可能。一旦自己參與或者負責的工作中出了問題(即使不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第一反應是推卸給別人,或者是從別人以及外部因素尋找問題。

雖然這樣維護了內心的感受和情緒,但同時也失去了一次發現問題和不足的成長機會。遇到問題,先從自我尋找原因,再去外部環境尋找,如此才能進步。

我們都在羨慕丁元英為人處世的智慧,殊不知這種底層思維認知邏輯就是人與人最大的差別。但我們人類作為萬靈之長,站在前輩的肩膀學習,我們也可以達到丁元英一樣的思維境界。

社會有社會的運行規律,人際交往也有其規律,人性往往不會變。當你認識到這些事實後,不要急於表達喜歡或不喜歡,贊成或不贊成,也不要從道德層面對其進行肯定或否定,你要知道,既然是規律,你喜歡不喜歡都沒用。

推薦兩本書吧:

第一本:毛選。理解社會,提升認知,這本書最好。裡面對各個階級的分析,對各種鬥爭的分析,裡面的一些世界觀和方法論,很有用。

第二本:主人公是一個書生氣很濃的人,堅持一些心中的固執的想法,同時比較高傲,這讓他吃了不少虧,後來學聰明了,逐漸懂得了怎麼外圓內方。

你要做的,是理解規律,掌握規律,然後運用規律。戒除自己的喜好,戒除自己的情緒,以一種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理性不意味著要成為一個冷冰冰的人,這是對理性的誤解。

相反,當一個人真的深刻理解什麼叫理性時他會變得溫柔、有親和力,因為此時的他不會為一些事情煩惱,他對許多事情都有較好的掌控力,對身邊的人和事更加寬容,對世界也更加積極。

《天道》中的丁元英固然好,我們也可以。

關注我,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天道》:四個角色,四種認知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天道》是由張前執導,王志文、左小青領銜主演的商戰劇。雖然距今已有10多年,但每隔一段時間再去看時,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部劇在播出時並沒有引起多大轟動,但看過的人無不被王志文的演技所折服,更被其中的思想所震撼,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2。
  • 深度解析《天道》:一部電視劇,憑什麼可以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有因必有果,強勢文化造就強者,而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遙遠的救世主》《天道》是在2006年播出的電視劇,豆瓣評分9.2,成績還算是相當不錯的。但因為某些劇情太過高深曾被禁播,但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部劇是根據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的,主角是王志文和左小青。
  • 電視劇《天道》智慧:高手問題思維,讓能力和學習回歸本質
    「選擇焦慮」「知識焦慮」已成為普遍現象,今天訂閱一個付費專欄,明天又被某個有聲課程吸引,聽某個人介紹了一本書,迫不及待的買過來。忙,盲,茫!被動吸收外部信息的思維方式,給我們製造了「獲得感」,卻讓我們變得更加焦慮。大量的接觸雜亂無章的資訊,讓我們獲得自我意淫的虛假滿足感。意識散亂,已經成為很多假裝愛學習的人的通病。原本想到二樓取東西,最後發現,只是在地下室不停地轉圈。
  • 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
    時代日新月異,世事紛繁複雜,我們只有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抓住事物的根本和關鍵,堅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更好地推動工作。  回望歷史,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科學認識方法,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經驗總結。毛澤東曾講:「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嚮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
  • 《天道》纏中說禪到底說的是什麼?我們看到的未必是真的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由王志文、芮小丹領銜主演,因為拒絕娛樂化的內容和其他影視劇拉開差距,顯得那麼突兀,但是裡面耐人尋味的是尼採的處世哲學,以及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軌跡在人生命運塑造中扮演的角色,極大得豐富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機會和途徑。
  • 《天道》:「VUCA」時代的關鍵決策:階層、認知、風險與選擇
    在VUCA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會做出怎樣的關鍵決策,將取決於他們的階層、認知、風險和選擇《天道》中格律詩公司當天售罄,業績可嘉。但被樂聖以不正當競爭起訴,要求賠償600萬元。天道中的各路人馬正式迎來了屬於他們的VUCA時代,此時,他們也將接受宿命的安排。
  • 天道:能夠賺大錢的人,大多擁有這2種思維,生活跟事業都順暢
    《天道》電視劇中,丁元英還沒有來古城之前,肖亞文就給過他評價:此人非魔既鬼,思維與常人完全不同,一起來揭秘一下丁元英的這2種思維。一、換算思維換算思維是什麼?最基本的就是計算的能力,你只需要會加減乘除就好了。
  • 評論丨透過現象看本質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繫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當時,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後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共產黨。在極其嚴峻的形勢面前,毛澤東從客觀存在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發表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 《天道》丁元英的智慧:逆向思維、逆推思維、因果律、實事求是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如何實事求是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形成獨特的方法論坦然面對人生。而丁元英原型是李彪,因為在新浪博客更新博客的up主,其中智慧被炒股界人最為追捧,被稱為纏論,本人被稱為禪師,纏中說禪核心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要能看到纏,也能參透其中的禪機,既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還要把道理身體力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天道》給我們做人的啟示和感悟是什麼?
    看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然我們會離真相越來越遠,上帝視角是一個角度,至少沒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事實上這種信息不對稱在現實中隨處可見。愛情不應該受他人的影響和價值判斷,也不能受自我價值認知和思維觀念的影響,愛就要敢愛敢恨,敢作敢當,愛就要愛了再說,如果考慮再三,那說明你還不夠愛,因為你分不清到底是很能的性衝動還是所謂的面子工程。
  • 《天道》:文化屬性的四種層次,丁元英在第三層,你在哪一層?
    丁元英本身就是「文化屬性」的締造者,但是他自認自己並不是四種層次的最頂層,丁元英能夠看清事物的邏輯,抓住事情的本質和規律,並且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他是一個真正的明白人,明白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但是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
  • 琅琊榜冤案平反過程中隱含著天道中彰顯的高級思維
    《天道》中,丁元英(男主角)和芮小丹(女主角)關於芮小丹未來發展的討論:丁元英說:「因此我認為,中國應該多一個由你註冊的強勢文化傳播公司,你應該整合你的社會關係資源,埋頭學幾年、幹幾年,吸納、整合零散能量,從你的第一本書、第一個劇本、第一部電視劇做起,用小說的形象思維和影視藝術的語言去揭示文化屬性與命運的因果關係
  • 天道:你一直混得不好,不是因為你太笨,而是沒有做好這2件事
    天道:你一直混得不好,不是因為你太笨,而是沒有做好這2件事一、小事過多第一自身本身就有很多的小事情沒有處理好,那怎麼才能做好大事呢?在天道的語錄裡,做事情就得從一點一點的小事慢慢做大,如果一直專心的做小事情,那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倘若一直關心做大事,自然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大。這句話的道理在於,一個人不要單獨的完成小事,我們要靠一群人一起完成,建立一個組織,勁往一處使,團結起來做大事,僅靠自己做大完全不行。
  • 一線心語 | 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升調查研究能力
    一線心語 | 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升調查研究能力 2020-11-11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道》透露:為什麼有些人越忙越貧窮,賺錢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已經非常的努力了卻依舊沒有賺大錢,只能保障個生活的基本條件,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富,究其根本是窮人沒有弄清楚賺錢的本質是什麼。想要明白窮人和富人的賺錢區別,就要明白賺錢的本質是什麼,實際上99%的窮人根本就不清楚賺錢的本質是什麼。
  •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頂尖高手的基本功
    商業顧問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除了系統學習之外,提高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怎麼練習?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呢?他說,不知道。他有點困惑。我對小米說,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三個東西:WHAT,是本質。WHY,為什麼。
  • 《天道》思維:讓你從錯誤觀念中覺醒的,短時間就能看到你的變化
    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提到覺悟天道,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眾生因好惡,而得萬般理百般相!真理真相,只可自知,不足為外人道!道可道非常道,你講出來的「道」和他人理解的「道」,早已不是一個「道」了。現代高科技社會,信息,資訊極度發達,往往一個消息短時間內就會在網絡中爆炸式傳播。
  • 用「天道」思維分析,經營管理前輩稻盛和夫所信奉的因果律
    《天道》電視劇是根據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由曾經拍攝過《亮劍》的張前導演執導,王志文和左小青共同出演。在《天道》電視劇裡,芮小丹通過丁元英的「王廟村扶貧神話」,從中悟到: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容不得你思議,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
  • 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設計一款病毒產品?
    此文章普遍適用於剛創業的小公司,談談如何做到低成本獲客和病毒裂變,學會運用本質思維,通過現象看到本質。等等……以上為常見的裂變類型,透過表象,細細分析後,我們發現用戶的分享行為都是帶著利益性質的,如果沒有利益的分享,用戶是不會去做的,「利益」便是分享裂變的本質動力
  • 品質巔峰卻人氣欠佳,最近20年首推《天道》,豆瓣9.2的商戰神劇
    好劇未必有好的人氣,猶如這部《天道》。2006年出品,2007年成品,2008年首播的《天道》,在豆瓣之上早已停留在9分以上長達10年,然而十餘年的時間裡,為這部電視劇打過分數、留過足跡的人卻堪堪不到3萬。高質量,低人氣是它這十年光陰的最恰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