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四個角色,四種認知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2020-12-04 鴿子說職場

《天道》是由張前執導,王志文、左小青領銜主演的商戰劇。雖然距今已有10多年,但每隔一段時間再去看時,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這部劇在播出時並沒有引起多大轟動,但看過的人無不被王志文的演技所折服,更被其中的思想所震撼,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2。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它講述了與常人思維方式迥異的商業怪才丁元英,在操盤的私募基金被迫結束後,來到古城暫居。為了給刑警隊的女友芮小丹,在貧困村創造一個神話,策劃了格律詩公司和行業巨頭樂聖公司之間「以小勝大」的精彩商戰,從而讓負責音響加工的王廟村村民脫貧。

劇中不僅探討了哲學、人性、商業等多層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還展現了社會文化背景、環境、學識對一個人的影響。

而所有的這些,將決定一個人的認知能力。

獵豹CEO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人們大致分為四種認知層次和境界:

第一種: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種: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種:知道自己知道第四種: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們處在不同的認知狀態,即使面對同樣的信息,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就從劇中的四個主要人物,來分析四種認知狀態對一個人的影響。

0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葉曉明

處在這種認知層次的人,會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葉曉明在古城開了一家音響店,為人熱情。機緣巧合下,芮小丹要求他上門,照著丁元英的音響給自己配置一套。他在上門後,僅憑一套音響就識別出了丁元英是高人,於是穿針引線,讓丁元英為王廟村脫貧致富出謀劃策,打造了後續「殺富濟貧」的現實神話。

從中可以看出葉曉明有一定洞察力,慧眼識人,能夠及時抓住機遇,懂得藉助高人的力量,是一個聰明人。

但也正因為聰明,使他一葉障目,自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他雖然清楚丁元英是高人,但還處處懷疑。當他的認知能力有限,無法看懂丁元英的布局時,他就滿腹牢騷,和屬下劉冰倒苦水,擾亂「軍心」。

最後,當他收到競爭對手的起訴書時,為避免遭受牽連,連夜退股。他以為自己什麼都看清了,退股是最聰明的做法,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在丁元英的布局中早有應對之法。

在葉曉明選擇退股的那一刻,他就成了「爬到井沿看一眼,又掉下去的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處於葉曉明這一層的認知狀態,自作聰明,只願意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思考事物,不願意跳出固有的思維圈,面對不同的觀點和做法,不能理性客觀地思考和看待,常常因此栽跟頭。

02知道自己不知道:歐陽雪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知道,並打心底裡勇於承認,便是認知層次的一次躍遷。

在劇中,歐陽雪的特點是堅強,能吃苦。從擺混沌攤開始,沒有親人,一個人奮鬥到能開一家酒店,一年賺幾十萬,不得不讓人佩服。

最主要的,她非常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自己除了酒店,其他的什麼都不懂。所以在投資了王廟村後,並不參與管理,選擇完全相信丁元英,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認知格局更高的人去辦。

當葉曉明他們退股後,歐陽雪知道自己管理不了音響公司,便想到了交給肖亞文管理,在和肖亞文商談這個事時,她說:「我就認一個傻理兒,守住餐館就能活命。別的事再好,我去做可能會餓死。」

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的認知局限,從不耍小聰明,這樣的品質對普通人已難能可貴。

而如果能在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不斷升華自己,一定會成長地更快!

03知道自己知道:丁元英

全劇的靈魂人物:丁元英,是「知道自己知道」認知層次的代表。

關於女性,他認為「 女人是形式邏輯的典範,是辯證邏輯的障礙」,他「無意摧殘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殘」,所以選擇遠離。

關於傳統觀念,他認為其死結就在於一個「靠」字上,很多人從最初就處於「等、靠、要」的狀態,「期望救主、期望救恩」,這與自己的觀念相衝突,他覺得自己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選擇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待著。

關於扶貧王廟村,他知道那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是「破壞性開採市場資源」,所以在創建格律詩公司前,先去五臺山問道,以求心安。

丁元英能夠看清事物的底層邏輯,抓住事情的本質規律,並且不斷思考和探索,最終為我所用。

他的好友,正天集團的總裁韓楚風評價他說:「丁元英是一個明白人。」

明白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不僅對事物邏輯能夠看得更深入,也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隨波逐流,更不固步自封。

04不知道自己知道:芮小丹

芮小丹,是整部電視劇裡活的最自在、最灑脫的一個人。

她已經取得德國永久居留權,卻毅然選擇回國,到一個小城去當警察。這在很多普通人眼裡難以理解,覺得是病態。

面對愛情,她覺得:既然控制不了,那就愛吧,即便後面可能是地獄。她對愛不貪不痴,不去駕馭,不幻想天長地久,覺得擁有過就足夠,這也和普通人想的不一樣。

但丁元英卻讀懂了她:她並非傻,更不是無知,而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該拿則拿,該放則放,是一種真正自在的狀態。她活得不是簡單,是奢侈,是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放下一些東西後的得到。

雖然芮小丹對自己這種狀態渾然不知,並沒覺得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丁元英卻看得一清二楚,用丁元英的話說,芮小丹是「自性本來,無須知道。"

在芮小丹和丁元英關於文化屬性、職業、哲學問題的探討中,芮小丹的很多見解都要更深刻,讓丁元英這個明白人都自愧不如。

處在這層認知境界的人,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不鑽牛角尖,作為能作為的,不作為不能作為的,是認知的最高層次。

05認知的深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認知能力的不同。

如果把認知狀態分為四層,那麼技術和能力的累加,只不過讓我們在一個層次中不斷提升,而只有認知能力的轉變,才能讓我們實現躍遷。

認知能力,就是解讀信息的能力。在小說裡,格律詩公司被競爭對手訴訟,面對同樣的信息,葉曉明看到的都是風險,急忙退出,而肖亞文卻看到的是機會,果斷地收購了葉曉明他們的股份,成為了公司的大股東,官司勝訴後,讓肖亞文坐收漁利。

獵豹CEO傅盛說: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

從葉曉明他們退股可以看出,即使有一個好的機會放在面前,當你的認知能力不足,也是無法把握住的 。

所謂成長,其實就是認知升級。我們要不斷打破自己的認知邊界,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從而實現認知層次的提升。

而這就需要我們敢於自我否定,假設自己無知,保持一顆空杯心態,不斷學習,不拒絕改變,我們才會真正成長,才有實現認知升級的可能。

當你的認知提升了,你就會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

電視劇《天道》改編自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相比於原著,電視劇由於藝術效果以及某方面你懂得的原因,在情節上做了很多刪減和改動。而原著則描寫的更加細膩和深刻。

這本書被很多讀者成為奇書,如果你還沒有讀過,建議可以買一本,結合電視劇一起觀看,一定會讓你對於商業、對於職場、對於強勢文化有著顛覆認知的理解。

【點擊下方「圖書連結」,即可查看和購買】

相關焦點

  • 《天道》:文化屬性的四種層次,丁元英在第三層,你在哪一層?
    電視劇《天道》中提出了一個新穎的屬性,那就是文化屬性,文化屬性又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但是這兩種文化屬性中又將所有人的屬性分成了四種層次,《天道》中每一個人物都是詮釋文化屬性的最佳案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文化屬性是哪四種層次?為什麼丁元英只排在第三層?你又是哪一層呢?【文化屬性是哪四種層次?】
  • 認知層次有七層,你的眼界和思維到了哪一層?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廈門美食報導,ID:xmmsb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一個人的財富實力、生活質量,都和他的認知有關。我們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的認知狹隘,就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你的認知缺陷,會讓已有財富流失、被收割。
  • 認識世界的四個層次,你處在哪一層?
    同樣的一種力的理解,重力說是地球帶來的,萬有引力說是天體之間的超距力,愛因斯坦說這不是力,是一種空間扭曲。那麼誰對誰錯呢?好像他們說的都對。因為這只是三種模型而已,重力是解釋地球表面的模型,萬有引力是星體之間的模型,愛因斯坦建立在相對論上的宇宙時空模型。
  • 人類一生中最重要的5個需求層次,你在哪一層?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總結出人類的基本動機形成了5個需求層次。1.最底層: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氣、休息的需要,性慾表達的需要,消除緊張的需要。2.倒二層:安全需要安全、舒適、寧靜、不害怕的需要。4.倒四層:尊重的需要自信的需要,價值和能力感的需要,自尊和受別人尊重的需要。5.最高層:自我實現的需要發揮潛力的需要,擁有意義深遠的目標的需要。按照馬斯洛的觀點,在到達下一個更高等級之前,必須滿足之前等級的基本需求,如果基本的生理需求很緊迫,其他需求就處於抑制狀態,而且不能影響你的行為。
  • 高中文言文實詞的學習有三個層次,你到哪一層了?
    沒有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文閱讀就無從談起,因為你壓根就看不懂文言文,何來做題之說呢。高中文言文實詞的學習有三個層次,你看看你到哪一層了?
  • 認知的四大層次,看看你已經到了第幾層?
    人的認知,分有四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眼界決定出路,拓寬你的眼界比什麼都重要。「人貴有自知之明」。心外無物、認知不足的人,必受困於自己的見識和經驗。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沒意識到的問題,往往才有可能是最大的問題。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
  • 人的認知四個層次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人的認知四層次:1.不知不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2.知己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也是一個鼻子兩隻眼睛,吃糧食的肉身凡胎,他能從米鋪幹到華人首富,我也要去拼一拼。2007年畢業進了北方小城一家小工廠拿著一個月兩百多塊錢的工資,可憐的連件衣服都買不起,我不服氣幹了一年,準備辭職,結果被老闆養的瘋狗咬了,我聽說不打狂犬疫苗會有生命危險,害怕的要死。
  • 認知四層次模型
    《思辨與立場》的作者理察保羅,曾經提出過人的認知四層次理論,他將人們的認知劃分出了四個等級,分別為:一、不知不知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處在這個層次的人最為可怕,因為自以為是,所以做事盲目自信,會把過錯推脫給環境,經常半途而廢,他的進步非常緩慢,經常不懂裝懂,感覺什麼事都很簡單,還總幻想著上天的眷顧,幻想著自己總有一天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你在哪一層?
    淺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也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他在1943年的《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人類需要的五個層次理論,在1954年《動機與人格》中補充了認知和審美,形成了由低到高的不同層級排列的需要系統,今天就從七個層次的角度來談談如何理解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 世界正在偷偷懲罰「認知層次」低的人,9類中你屬於哪一類?
    關注勵志學生,獲取考研最新資訊,考研技巧和考研的學習方法世界正在偷偷懲罰「認知層次」低的人,9類中你屬於哪一類?一個人的認知層次,決定這一個人發展高度,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教授回答,去哪個國家無所謂,要多多旅旅遊、多與人交談、多交朋友,學習的事情並不是最重要的,完後一家人比較蒙圈,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實這就是人與人的認知層次不同,到底有什麼不同,一起隨勵志學生看看吧!
  • 有效溝通的四個層次
    在對這種互動的提問和觀察當中,我觀察到有效的溝通,清晰地分為四個層次。其中一位同事分享的是《共情力》,是杏仁核分泌的皮質醇影響了一個人共情能力的強弱,而不僅僅是我們認為的情商,如果我們只是講從情商的角度提高情商,恐怕並沒有真正的效果。
  • 單身的9層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層,讓你單身至今
    吃飽了別人的狗糧,再來看看單身的你該如何脫單吧!單身的境界分九層,來看看你在哪一層。單身是一種習慣,單身久了會上癮。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習慣獨處,任何一個細胞都不願搭理另外一個細胞。分過手的人都懂,很難會讓心再悸動,愛是一種能力,被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 求職簡歷自我評價分為三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當然,如果你非要寫自我評價,我把我的訣竅告訴你:自我評價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吃苦耐勞型本人性格開朗、穩重、有活力,待人熱情、真誠;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能吃苦耐勞,用於承受壓力,勇於創新;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 人的精神世界分為四層,看看你自己處於哪一層,最高一層無人能及
    有人對人精神世界劃分了四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簡單解釋一下這四種境界你看今天人類發展以犧牲大自然為代價,最終遭到大自然的瘋狂報復。不樹立標杆,就沒有利益驅使,就不會扭曲人性。你看今天很多人所追求的功名背後,其實都是醜惡的嘴臉。
  • 對待事物的幾個層次,你在第幾層
    對事情的認知程度,決定了對待事情的層次。生理反射層。不用腦子思考,用本能去行事,滿足了就高興,不滿足就惱怒,就是生理反射層。建立在生理基礎上的非條件反射,決定了對待事情不經過思考,得到什麼刺激就會本能地作出什麼反應,這個層次直接而簡單,但往往不計後果,得一時之快,後患無窮。情緒反射層。
  • EMBA關注:《歡樂頌》財富與人性的九個認知階層,你在哪一層?
    推薦理由:這部劇中,有人性的解剖,有財富認知的層級——你甚至可以,將劇中的認知層級作為一個數學模型,用以指導自己。 《歡樂頌》的劇情設計很簡單,就是五個不同家境、不同背景、不同認知層級、不同性格的女孩,扎堆在一起,再加上聞風而來的猥瑣男及霸道總裁,演繹出雞飛狗跳的故事。 劇中的認知層級,大概能分出九層。
  • 王志文的《天道》早已說破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思維認知是關鍵
    由豆豆《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的《天道》。在臺詞上,值得反覆看。而其中加上王志文的腔調,更是如虎添翼,仿佛王志文就是丁元英,丁元英就是王志文。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天道》中的丁元英如此痴迷?而《天道》電視劇我們真的有沒有深思過?
  • 全國高校鄙視鏈,看看你在哪一層?
    原標題:全國高校鄙視鏈,看看你在哪一層?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 在這個怪圈中,每一個人, 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而它正在校園圈子裡 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蔓延著 並形成全新的鄙視群體 學校鄙視鏈 前不久就有報導說世界前500強都存在招人
  • 你在冰箱哪一層?
    你在冰箱哪一層? 你在冰箱哪一層? 看看他們, 你上班是不是更有動力一些了?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層次
    其實,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會有交流困難的。 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02 一個人認知的層次, 局限了他的層次。 我小時候,曾在很窮的鄉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