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公司開了一場小型閱讀分享會,因為一直在做閱讀與成長的選題,所以我們在每個人分享內容的時候,用概括的形式回應了分享人,並提供了一些建議。
在對這種互動的提問和觀察當中,我觀察到有效的溝通,清晰地分為四個層次。
其中一位同事分享的是《共情力》,是杏仁核分泌的皮質醇影響了一個人共情能力的強弱,而不僅僅是我們認為的情商,如果我們只是講從情商的角度提高情商,恐怕並沒有真正的效果。因為情商的提高,其實來自於一個人神經系統反射弧及相關激素水平的調整。對一個事物的反應還有情緒的反應,而情緒的反應又來自於血清素。所以當我們再認識情商這個事情的時候,神經學多提供了一個更專業的角度,也讓我們對於情商的提高,有了更多更科學的原理和依據。
而另外一位同事分享了一本小說,講小說的邏輯,跟講這種有價值的理論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小說要講清楚作者的背景,作者創作小說的大時代,尤其是一些比較知名的小說,還要把主人公的密人物命運介紹的比較清晰,最後還要揭示整個小說揭露的本質。如果不能把小說講的很深刻,至少也要能講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那麼我們從四個層次上來認知講書的有效溝通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你能不能把你讀完一本書之後的內容講清楚?不管它是一本理論的書,還是一本小說。
第二個層次,你對書的收穫和理解,能不能通過自己的語言把它講出來,很多人可能理解到了一定程度,當他組織自己的語言分享給大家的時候,就發現已經屏蔽了一定的信息。
第三個層次,接收的人也是一樣的,接收的人在聽到這些信息之後。他會有自己的理解,轉化成自己的認知。
第四個層次,他如果能跟對方反饋自己的認知時,概括稱自己的語言,才能夠確認對方分享的信息和內容,雙方是不是都get到了共鳴點。
這才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溝通。要看一個人的理解和溝通能力,說一段話,讓他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要點即可。
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在意自己是否把內容講清楚了,卻忽略了對方的接受能力,以及對方對這個事情的理解,所以往往我們自己講的很認真,甚至講的口若懸河,但實際上對方竟然無動於衷。所以理解能力跟表達能力,它其實不是一樣的能力。我們需要更多的閱讀以及更多的表達,才能夠提高我們對別人的共情力。
因為最近在做閱讀與成長的選題,我也一直在反映哪些讀過的書,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有幫助的,這些書,又要以什麼樣的邏輯形式呈現到用戶面前,並且讓這個書單的組合,顯得並不生硬,反而要生動有趣,這的確需要構思。我們讀的每一本書,就像一道菜,把這一道道菜做成一整桌的盛宴,還是需要功夫和水準的。不過幸好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規劃,至少那個小說的人物角色已經確定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