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人本心理學奠基者之一、有著「人本心理學之父」的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這些需求是有層次的,是由低到高逐步滿足的。同時,馬斯也提出,人們並不是等到滿足了一個需求後才會追求上一層次的需求,而是在一個需求得到部分滿足後,其需求的重心就會發生圍轉移。該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五個層次:
第一,生理需求。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第二,安全需求。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的需要,主要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方面的需求。
第三,情感需求。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夥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
第四,尊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
第五,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該理論問世後歷經時間與實踐的考驗,被廣泛地引用、引證、應用,其影響早已走出心理學的範疇,涉及到了諸多領域。從直銷溝通的角度,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需求層次理論呢?在實踐中,我們又應該怎樣運用好這一理論呢?
作為直銷人,我們在實踐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溝通對象,這些溝通對象階層、年齡、學歷、成長環境等各有不同,其在需求層次理論裡所處的層次也不同。雖然說在現實中,人們的實際情況不可能生搬硬造地按照這些層次一步步地來,很多時候,各種層次的需求是交織在一起的,會隨時發生變化,也會存在種種例外情況。但是理論的價值就在於,能夠讓我們認識到某些現象的本質與共性,在搞明白共性的基礎上,我們再有針對性地去研究、理解個性問題。
如果溝通對象尚處於生理需求的層次,那麼他對金錢的渴望會很強烈,會對直銷的資金制度更關注;如果溝通對象對情感需求有要求,那麼他可能會更加看重團隊建設;如果溝通對象想要實現自我價值,那麼他可能會更看重直銷事業能否持續、能否長青,能否讓自己的潛力得到更大的發揮,能否讓自己成為自己期望成為的人……
這就要求我們直銷人認真學習,努力鑽研,真正地理解需求層次理論的精髓,把握好溝通對象的共性,深入了解溝通對象的個性,最終能夠準確地掌握溝通對象的真正需求,讓自己的溝通更順暢更有針對性,把自己的直銷事業做得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