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的經驗:人際交往的四個溝通準則

2020-09-04 BioArtReports

編者按:BioArtReports編譯Science 推出的Letters to young scientists 系列。詳情點擊查看:給年輕科學家的信 | 如何參加教職面試?給年輕導師的信 | 如何在實驗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致年輕科學家的信系列 | 誠信研究,職業維穩。本期分享如何進行科研報告。當你在聽一場研究報告時,你是否能真正的明白研究人員所要傳達的意思嗎?這可能與自身知識儲備量有關,但是否與做報告的研究人員也有一定的關係呢。



編譯 | XZ

責編 | 雪月


1967年,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保爾·格賴斯(Paul Grice)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講到:「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的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研究報告何嘗不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呢。


Grice在《Logic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的四個溝通準則描述了人們通常在對話中應該注重的問題。

(1)講述者應儘可能的為他們的聽眾提供更多的信息。

(2)誠實;只分享有證據支持的信息。

(3)分享與當前討論相關的信息。

(4)儘可能使用清晰,簡短和有條理的語言,避免晦澀難懂的語言。


這些溝通準則的涵義不僅僅限於對話,無論是進行5分鐘的短暫演講,還是15分鐘的會議演講,或是45分鐘的座談會時,這四個準則都能幫助我們進行高效的交流。以下是將它們付諸實踐的三個技巧。


一、找到一個中心點


建立談話的第一步是弄清楚你主要傳達的信息。換句話說,當聽眾在聽你說了一些與主要信息無關的話時,你應該如何引導聽眾回到中心點。畢竟人們同時記住多條信息的數量是有限制的,所以不要把太多的想法放在一起,不然可能會使聽眾感到迷茫或困惑,大大降低交流效率。


此外,正確的中心點會因你的聽眾而異,所以需提前了解一下聽眾是由哪些人員組成的。如大學裡的科研人員,博士或者碩士研究生,又或者是本科生以及公眾。提前了解這些將幫助你建立聽眾最感興趣的中心點。


二、正確掌握細節


一旦確定了一個寬泛的主題,那麼下一步就是尋找精確的細節,使聽眾能夠理解你所需講述的要點。想要尋找這樣的細節你就必須了解你的聽眾是誰,因為聽眾的知識面與感興趣的細節都有所出入。如果你的聽眾是有專家團組成的,那麼他們可能希望聽到關於你研究中一些細節方面的信息。但是,如果你的聽眾是普通大眾或更廣泛的科學受眾,那麼很多方法上的細節可能就無關緊要了,因為呈現這些細節可能會使聽眾感到無聊甚至厭煩。


想要精準的掌握這些細節是需要花時間,所以當你想做一個強有力的,令人難忘的演講時,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三、清晰的呈現


Grice的最後一條準則建議敘述者儘可能清晰地呈現信息。例如在當你準備幻燈片時,需要意識到優雅的幻燈片,簡潔的語言以及清晰的視覺效果可以有助於突出主要思想。應避免幻燈片上的內容混亂,因為如果聽眾試圖解讀一張令人困惑的幻燈片時,他們可能會忘記你在說什麼,所以確保你的幻燈片易於閱讀並且引人注目。


此外,在演講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行話。如果聽眾是與你的研究內容相關的,那麼可以使用專門的語言進行表達。但是,如果聽眾與你的研究不相關時,就不要使用行話交流,應選擇一些易懂的詞語來代替。


最後,在展示你的工作時要誠實,承認該工作的局限性。如果有人問你一個你不能正確回答的問題,需承認你的不確定性,而不是讓提問者誤以為你有一個可靠的答案。其實敘述工作的局限性並不是壞處,因為它有助於建立你研究的可信度。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9/04/three-tips-giving-great-research-talk#

相關焦點

  • 人際交往的四大溝通定律!一旦悟透,不愁沒有人脈,人生越來越順
    人脈術:人際交往的四大溝通定律!一旦悟透,不愁沒有人脈,人生越來越順一、誠信定律相互信任是良好溝通的橋梁。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信人者,人恆信之」。缺少信任,就不能通心、知心,溝通就不會有好效果,人脈就不可靠。
  • 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人際交往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途徑,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進而發生共鳴或衝突行為的過程。具體講交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藉助於語言符號(語言文字)和非語言符號(目光、姿勢、聲調、面部表情和動作等)系統,進行溝通、理解和產生相應行為的過程。  交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 大學生人際交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大學裡良好的人際關係離不開良好的人際溝通,良好的人際溝通是開啟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一把鑰匙。在大學裡面,當我們面臨複雜的交往人際關係時,應當本著人與人之間真誠的原則,以自己的真誠換取他人的真誠,其次我們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在哪裡?在與同學,寢室,朋友進行交往的時候,要做到不卑不亢、寬容、誠信,積極的向別人學習。另外我們要學會包容,對一些不拘小節的人,我們更要學會容忍,不能太過於敏感,這就是既要尊重他人。
  • 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推薦,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說服、情商與影響力,這方面的書籍比較推薦《情商必讀12篇》或者《溝通與說服必讀12篇》也可以,12Reads系列的書都不錯,品質最起碼有保障。關鍵要看你自己人際關係能力的短板在哪裡,但溝通和情商一般情況下都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
  • 人際交往的五種思維模式你了解嗎?
    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係均有極大的影響。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交際之中適當給予對方讚美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讚美可以讓人幻想覺得,自己的追求已經得到實現滿足,鬼谷子《飛鉗》高度讚揚在人際交往重要性「空往而實來。」
  • 青少年人際交往焦慮敏感想得多——合肥芝麻開門心理諮詢案例分析
    通過分析,本人了解到,自己平時性格就有些內向,在人際交往上並不是很擅長,但對自己的期待過高,不利於自己的信心培養。建議小邱可以讓自己先去接納那些不擅長的地方。當我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以一個學生的姿態出現,這樣對自己來說,要求降低了,自然就會放鬆一些,允許自己出錯,接納自己的太擅長。
  • 「人際交往距離」是心理學中指導夫妻、親子、婆媳關係最好的概念
    正文:心理學第一門專業課程——《普通心理學》中提到了 「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人際交往距離是指人與人的交往中,能夠讓個體舒適的空間和心理距離。親密距離:45cm,親密的人之間舒適空間距離,在這個距離上可以有適當的軀體接觸;私人距離:45-122cm,和同事、同學以及普通朋友之間友好的談話,會保持在這個距離上;社交距離:122-366cm,在陌生人以及商業談話中,這是個相對舒適的距離;公共距離:366cm以上,面對聽眾講話的時候,會採用這個距離。
  • 人際交往心理學:為何有些人特別討人喜歡?把握這兩個原則很關鍵
    因為決定人際交往吸引力的因素,可能是你的人格魅力。 經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會將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穩向外穩定輸送,不同的人會受到同樣的影響,並且可以預測。 交互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有著共同的心理學原則。研究發現,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是相互重視和支持,這是人們必須首先遵循的——交互原則。 古語有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際交往中,喜歡或是討厭,接近或是疏遠,都是相互的。
  • 人際交往中如何去做,才能讓自己有好人緣好關係
    俊凌:楊老師您好,我今年都大四了。老師我覺得自己很不善於跟人交往,一直為這些事情覺得很苦惱。楊永龍:你知道人際交往的基本前提嗎?俊凌:應該是相互尊重吧!我也看過您寫的幾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文章,我覺的在生活中我已經很尊重別人了,但是總覺得不是特別好。楊永龍:嗯,心情和感受我非常理解。你說我們能掌控、主宰和把握別人嗎?
  • 如果你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不妨看看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
    人際交往就像遊戲打怪,對戰略戰術要有精準地把握,組隊也要謹慎挑選,通關晉級講求各個擊破、遊刃有餘。在職場中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能讓你在人際交往這個遊戲領域裡成功「吃雞」。
  • 從「樹冠避羞」看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意識
    給人們的啟示是,即使再親近的人,在進行交往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樣才能相安無事,並能夠長期交往。一旦過多的介入對方的生活空間,或者讓別人介入自己的生活空間,都會讓讓這種邊界感喪失,最後反目成仇。 現實中,有很多的圈子,這些圈子也存在著一定的邊界。
  • 心理學:人際交往的四大法則幫助你變得越來越好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些規律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好,我們的人氣會越來越好。相互作用原理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結論:「人們只會喜歡那些喜歡他們的人。」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同時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如果有的人有一些讓你感到厭惡的習慣,那麼你就不會接近這個人,這個人也不會接近你。我們自然而然地接近我們喜歡和認同的人,反之亦然。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九型人格」
    美國亞力山大·湯馬斯博士和史黛拉·翟斯博士在他們1977年出版的《氣質和發展》一書裡面提到,我們可以在出生後第二至第三個月的嬰兒身上辨認出九種不同的氣質,它們是: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範圍、反應的強度、情商、分心程度、專注力範圍及持久性。戴維·丹尼爾斯則發現這九種不同的氣質剛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 人際交往的能量守恆定律:一切困境皆因遇見了不正確的人
    人際交往中的能量是如何守恆的讀到此處,如果你認可我所講的人應該向上交往這個大前提條件,我來舉兩個案例來進一步闡明。不好之處在於你身邊的人不夠高端,向下交往會透支你的能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相信沒有人敢說自己的層次就足夠高了。他認可向上交往這個觀點的價值,同時也說: 一般交友會選擇下行路線,或者對上缺乏自信,或者沒有主動上行的意識。接下來切入正題,談一談人際交往的能量如何守恆。這裡我們不談平庸者與失敗者,因為就這個觀點來講,可參考的價值比較小。
  • 6條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你都知道幾個?
    6條人際交往中的潛規則,你都知道幾個?1. 送禮物時,不要選擇護膚品或是化妝品。2. 使用語音或是視頻聊天時,最好先問問對方:你現在方便嗎?3. 跟人約會時,寧早勿晚。但如果提前到得太早,也別急著告知對方。4. 借人錢時,要主動想著還。
  • 一個人,在溝通中有這五個惡習,是低情商的表現,有一個,也不好
    日本有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列出過這樣一個溝通公式:完美溝通=99%情商+1%內容,這個公式在有些人看來或許誇張,但情商在溝通中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人際交往,情商高的人,往往能掌控溝通的主導權,實現自己的目的。而情商低的人,卻會在溝通中處處受阻,事倍功半。
  •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徵及新的功能
    (四)自主性與交互性並立 從傳播渠道以及方式來看,新媒體顛覆了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形式,更是賦予人們新的溝通平臺和傳播權利,使傳受雙方的地位發生根本性變化;作為單純傳者或受者的個人已不復存在,受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集編碼、解碼等多種角色於一身的主體,
  • 2019年兒童社交圖鑑:5個方法提升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我和孩子遵守規則是沒錯,但是我們倆的溝通方式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自從發現這個問題,我也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做法。 這些父母經常會邀請其他孩子來家裡玩兒,或者讓孩子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經常和別人溝通、合作的孩子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並且大膽、有想法、樂於助人,長大之後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 看透人性,驅使人性背後的力量與人際交往的本質是什麼?
    看透人性之後,再看人際交往的本質。厚黑學中,教會我們厚黑做人,與人交往,投其所好。讓對方覺得你有他需要的東西,就算你沒有,裝也要裝做有。因為人際關係的好壞,關鍵就在於你的自身價值。能帶給別人利益,別人才願意與你接觸。這就是人際交往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