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跟你說,其他小朋友都不跟他玩時
你要怎麼辦?
在一期綜藝裡,蔡少芬的小女兒包子和她說,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和她玩。
但是蔡少芬沒有說這是其他小朋友做得不對,也沒有指責包子自己做得不夠好。
她告訴包子,只要你做自己,就會有人喜歡你。包子解開了心結,在以後的節目裡,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得越來越好。
試想,如果蔡少芬和包子說:「都是其他小朋友不好」,那麼包子還會願意積極去了解其他小朋友麼?
其次,這是給孩子一個錯誤示範,認為遇事只需要指責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曾經也是一個比較吹毛求疵的媽媽,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兒子也變得特別一板一眼。
在學校裡只要有小朋友做出不遵守規定的事情,比如在走廊跑步啦、上完廁所不洗手啦,他都要上前指責:「你這樣做不對,我要去報告老師!」
我和孩子遵守規則是沒錯,但是我們倆的溝通方式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自從發現這個問題,我也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做法。
比如排隊的時候遇到有人插隊,以往我就會私底下義憤填膺地說:「這些人真不守規則。」
但是現在,我會上去比較有禮貌地說:「隊伍在那邊排呢。」
這樣做既不指責對方插隊,也替整個隊伍維護了規則。
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只會指責來得重要。
最後,總是越俎代庖,結果就是孩子永遠會等著大人替他去解決問題。
阿德勒曾說過:「幫助孩子為真實生活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陪著孩子,為他擋風遮雨。所以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如果我們總是替孩子去交朋友,那麼孩子永遠無法學會如何和人直接交往。
之前看過一個匪夷所思的新聞,一位媽媽一直以來就特別包辦兒子的生活,甚至連兒子相親她都要陪著去。
不僅如此,她還要不斷評價對方姑娘,卻不給雙方一點點單獨相處的時光。
其結果就是,兒子一直從26歲相親到如今的50多歲,不僅婚姻沒有著落,人也越來越頹喪。
社交是一種情商範疇
培養孩子的領導力
與人連接,是那麼的美好。
喜悅與人分享,喜悅就會加倍。
難過與人分享,難過就會減半。
孤單與人分享,孤單就會消失。
困難與人分享,就會得到幫助。
有一個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支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麼滋養的一件事。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孩子在幼兒時期的社交技能會影響他們之後20年後的成就,這是一項追蹤了全美幼兒園2到5歲700多名兒童後的研究發現。
這些父母經常會邀請其他孩子來家裡玩兒,或者讓孩子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經常和別人溝通、合作的孩子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並且大膽、有想法、樂於助人,長大之後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社交力從嬰兒期就開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關係。關係是滋養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對於嬰兒來說,當他表達需求,如果得到滿足,嬰兒就會更加渴望關係。如果需求被忽視,他就會懷疑關係。
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會逃避關係。如果還被反過來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嬰兒哭泣時,媽媽是什麼態度很重要。
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是否是被環境所允許和接納的,他是否被認可和看見的,他是否自由,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圍的關係有沒有在滋養他。這都決定著小孩子有怎樣感受關係。
答案如果是沒有得到,那麼小孩子就會迴避關係,因為在關係中實在沒得到什麼好處。
如果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做了很多破壞關係的事,如忽視孩子,看不見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難過與害怕,還會反過來告訴他應該懂事、聽話、禮貌。
當小孩子感覺到恐懼與無助,媽媽不會幫助他,反而會指責他笨、懶。媽媽會反覆要求他,否定他,嫌棄他,讓他不自在。
小孩子潛意識裡就會對關係產生恐懼。為了生存,他必須使用高焦慮來應對關係,必須小心翼翼謹慎地安全著,好累。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種常態,都不覺得自己在焦慮和累了。關係成了負擔的一種象徵。
這種累與焦慮,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被激活一點。
潛意識裡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關係即要求。
關係即評判。
關係即壓力。
這種感覺被帶到大,所有的關係,都感受到了有某種潛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覺到有壓力。最後發現,還是跟自己呆著比較舒服,不喜歡社交,社交能力也就弱。
5部曲提升孩子的社交力
充足的安全感
「具有基本信任感的兒童會覺得,世界是美好的和令人安心的,因而能自信地探索外部世界。
缺乏信任感的兒童不相信別人是友好和富有同情心的,他們可能在人際交往和環境探索中以退縮來保護自己。」
爸爸媽媽要在孩子嬰兒期給予他充足的愛和安全感,讓他對人際關係有充足的信任與舒適的感覺,促進他對人際關係的發展欲望。
做好自己的社交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這句話用於兩代人的社交能力上也說得通。正如節目中專家給出的觀點:孩子日常的社交其實是父母交朋友心態的縮影,所以先做好自己的社交,才能給孩子建立好的榜樣。
為孩子創造社交的機會
父母可以在小區、各種遊玩的地方去建立孩子的朋友圈,同時給孩子創造真實的場景,比如去完成某項真實的任務,或者是體驗式的過家家對孩子們來說都特別有幫助。
更自由的社交
我發現身邊不少大人,有點愛替孩子擇友的趨勢。
比如,自家孩子有好的習慣,不挑食愛衛生。於是呢,就不希望孩子接觸那些挑食邋遢的小朋友,擔心被帶壞了習慣。
還比如,按照家長之間是否談得來,決定孩子跟對方要不要繼續交往。見過一些家長,就因為家境差距,有意讓孩子遠離對方孩子。
在孩子社交過程中不要過多地介入,大人不要去當裁判,因為孩子都有一個慢慢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更自由的社交。
提升社交能力的遊戲
1、傳遞表情
爸爸媽媽和寶寶圍坐成一個圈兒,讓寶寶注意觀察媽媽的表情,然後把媽媽的表情狀態用語言描述出來,並再次模仿給爸爸看。
同樣,寶寶再做一個表情,由爸爸描述並模仿給媽媽看。依此輪轉。
Tip:此遊戲可引導孩子留心觀察他人,同時學習認識情緒。認識情緒是管理情緒、提升社交智慧的前提。
2、我們都是機器人
假裝爸爸和寶寶是機器人,媽媽手裡有「遙控器」。媽媽嘴裡發出一個命令/指示,兩個機器人要按照指示做相應的動作。每次媽媽喊停,「機器人」就要聽令定住,且維持此前的最後一個動作不變。
Tip:可以輪流做拿「遙控器」的那個人。如此引導孩子學會傾聽,並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動作。
3、小刺蝟來跳舞
在地上劃定一個範圍,爸爸、媽媽和寶寶都站進去,假裝大家都是刺蝟,不能靠得太近,因為身上有刺,會刺疼對方。放一首曲子,大家開始手舞足蹈地跳起來,但是同時又要留心保持距離,否則就會「刺疼」、「流血」,累計多少次,出局。
Tip:學習群體中人際交往的合適距離。
4、咆哮的動物們
找一些動物咆哮、吼叫、發怒的圖片。讓寶寶識別裡頭是什麼動物,他們的情緒怎樣。並且挑出一個覺得最像自己生氣時的動物,講一講憤怒、發脾氣時候的感覺,以及告訴孩子處理憤怒的正確方法(獨自冷靜、換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等等)。
Tip:教會孩子理解憤怒的情緒。學習處理憤怒。
5、角色扮演
對於一直堅持親子閱讀的父母,可以讓孩子挑選一本他最喜歡的社交主題的繪本,選一個片段,來進行角色扮演。
Tip:引導孩子換位思考,靈活處理社交矛盾、衝突問題。
6、「真人版」找不同
一些啟蒙書中會設置有「找不同」的益智小遊戲,但其實不用書,這個遊戲更好玩。媽媽帶寶寶一起,讓爸爸躲進屋子,改變身上的一樣東西,比如脫掉鞋子,或者出去圍巾、一塊手錶,再或者解開一粒扣子、挽起一隻袖子等。爸爸重新出來後,讓寶寶找不同。
Tip:引導孩子學會觀察他人,試著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7、猜猜我怎麼啦
爸爸、媽媽或者寶寶,說一個詞或者一句話,比如「這不是我的」,但每次都用不同的聲調、帶不同的情緒:開心、驚訝、生氣等,讓寶寶猜這語言背後是什麼情緒。一家人輪流來做「帶著情緒說話的那個人」。大人可以先演示,孩子學會了再來說。
Tip: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情緒,同時教會他們理解他人,提升孩子的同情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要經歷社會化過程,都要從家裡走向社會,家長們應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寶寶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能力,讓孩子在未來做一個高情商、會溝通、有自信的人!
今日互動
因為社交力弱
你在工作上、生活上受過哪些苦呢?
歡迎辣媽靚爸分享你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