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兒童社交圖鑑:5個方法提升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2020-11-24 騰訊網

當孩子跟你說,其他小朋友都不跟他玩時

你要怎麼辦?

在一期綜藝裡,蔡少芬的小女兒包子和她說,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和她玩。

但是蔡少芬沒有說這是其他小朋友做得不對,也沒有指責包子自己做得不夠好。

她告訴包子,只要你做自己,就會有人喜歡你。包子解開了心結,在以後的節目裡,和其他小朋友融入得越來越好。

試想,如果蔡少芬和包子說:「都是其他小朋友不好」,那麼包子還會願意積極去了解其他小朋友麼?

其次,這是給孩子一個錯誤示範,認為遇事只需要指責就可以解決問題。

我曾經也是一個比較吹毛求疵的媽媽,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兒子也變得特別一板一眼。

在學校裡只要有小朋友做出不遵守規定的事情,比如在走廊跑步啦、上完廁所不洗手啦,他都要上前指責:「你這樣做不對,我要去報告老師!」

我和孩子遵守規則是沒錯,但是我們倆的溝通方式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自從發現這個問題,我也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做法。

比如排隊的時候遇到有人插隊,以往我就會私底下義憤填膺地說:「這些人真不守規則。」

但是現在,我會上去比較有禮貌地說:「隊伍在那邊排呢。」

這樣做既不指責對方插隊,也替整個隊伍維護了規則。

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只會指責來得重要。

最後,總是越俎代庖,結果就是孩子永遠會等著大人替他去解決問題。

阿德勒曾說過:「幫助孩子為真實生活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陪著孩子,為他擋風遮雨。所以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如果我們總是替孩子去交朋友,那麼孩子永遠無法學會如何和人直接交往。

之前看過一個匪夷所思的新聞,一位媽媽一直以來就特別包辦兒子的生活,甚至連兒子相親她都要陪著去。

不僅如此,她還要不斷評價對方姑娘,卻不給雙方一點點單獨相處的時光。

其結果就是,兒子一直從26歲相親到如今的50多歲,不僅婚姻沒有著落,人也越來越頹喪。

社交是一種情商範疇

培養孩子的領導力

與人連接,是那麼的美好。

喜悅與人分享,喜悅就會加倍。

難過與人分享,難過就會減半。

孤單與人分享,孤單就會消失。

困難與人分享,就會得到幫助。

有一個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支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麼滋養的一件事。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孩子在幼兒時期的社交技能會影響他們之後20年後的成就,這是一項追蹤了全美幼兒園2到5歲700多名兒童後的研究發現。

這些父母經常會邀請其他孩子來家裡玩兒,或者讓孩子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經常和別人溝通、合作的孩子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並且大膽、有想法、樂於助人,長大之後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社交力從嬰兒期就開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關係。關係是滋養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對於嬰兒來說,當他表達需求,如果得到滿足,嬰兒就會更加渴望關係。如果需求被忽視,他就會懷疑關係。

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會逃避關係。如果還被反過來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嬰兒哭泣時,媽媽是什麼態度很重要。

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是否是被環境所允許和接納的,他是否被認可和看見的,他是否自由,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圍的關係有沒有在滋養他。這都決定著小孩子有怎樣感受關係。

答案如果是沒有得到,那麼小孩子就會迴避關係,因為在關係中實在沒得到什麼好處。

如果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媽媽做了很多破壞關係的事,如忽視孩子,看不見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難過與害怕,還會反過來告訴他應該懂事、聽話、禮貌。

當小孩子感覺到恐懼與無助,媽媽不會幫助他,反而會指責他笨、懶。媽媽會反覆要求他,否定他,嫌棄他,讓他不自在。

小孩子潛意識裡就會對關係產生恐懼。為了生存,他必須使用高焦慮來應對關係,必須小心翼翼謹慎地安全著,好累。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種常態,都不覺得自己在焦慮和累了。關係成了負擔的一種象徵。

這種累與焦慮,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就會被激活一點。

潛意識裡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關係即要求。

關係即評判。

關係即壓力。

這種感覺被帶到大,所有的關係,都感受到了有某種潛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覺到有壓力。最後發現,還是跟自己呆著比較舒服,不喜歡社交,社交能力也就弱。

5部曲提升孩子的社交力

充足的安全感

「具有基本信任感的兒童會覺得,世界是美好的和令人安心的,因而能自信地探索外部世界。

缺乏信任感的兒童不相信別人是友好和富有同情心的,他們可能在人際交往和環境探索中以退縮來保護自己。」

爸爸媽媽要在孩子嬰兒期給予他充足的愛和安全感,讓他對人際關係有充足的信任與舒適的感覺,促進他對人際關係的發展欲望。

做好自己的社交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這句話用於兩代人的社交能力上也說得通。正如節目中專家給出的觀點:孩子日常的社交其實是父母交朋友心態的縮影,所以先做好自己的社交,才能給孩子建立好的榜樣。

為孩子創造社交的機會

父母可以在小區、各種遊玩的地方去建立孩子的朋友圈,同時給孩子創造真實的場景,比如去完成某項真實的任務,或者是體驗式的過家家對孩子們來說都特別有幫助。

更自由的社交

我發現身邊不少大人,有點愛替孩子擇友的趨勢。

比如,自家孩子有好的習慣,不挑食愛衛生。於是呢,就不希望孩子接觸那些挑食邋遢的小朋友,擔心被帶壞了習慣。

還比如,按照家長之間是否談得來,決定孩子跟對方要不要繼續交往。見過一些家長,就因為家境差距,有意讓孩子遠離對方孩子。

在孩子社交過程中不要過多地介入,大人不要去當裁判,因為孩子都有一個慢慢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更自由的社交。

提升社交能力的遊戲

1、傳遞表情

爸爸媽媽和寶寶圍坐成一個圈兒,讓寶寶注意觀察媽媽的表情,然後把媽媽的表情狀態用語言描述出來,並再次模仿給爸爸看。

同樣,寶寶再做一個表情,由爸爸描述並模仿給媽媽看。依此輪轉。

Tip:此遊戲可引導孩子留心觀察他人,同時學習認識情緒。認識情緒是管理情緒、提升社交智慧的前提。

2、我們都是機器人

假裝爸爸和寶寶是機器人,媽媽手裡有「遙控器」。媽媽嘴裡發出一個命令/指示,兩個機器人要按照指示做相應的動作。每次媽媽喊停,「機器人」就要聽令定住,且維持此前的最後一個動作不變。

Tip:可以輪流做拿「遙控器」的那個人。如此引導孩子學會傾聽,並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動作。

3、小刺蝟來跳舞

在地上劃定一個範圍,爸爸、媽媽和寶寶都站進去,假裝大家都是刺蝟,不能靠得太近,因為身上有刺,會刺疼對方。放一首曲子,大家開始手舞足蹈地跳起來,但是同時又要留心保持距離,否則就會「刺疼」、「流血」,累計多少次,出局。

Tip:學習群體中人際交往的合適距離。

4、咆哮的動物們

找一些動物咆哮、吼叫、發怒的圖片。讓寶寶識別裡頭是什麼動物,他們的情緒怎樣。並且挑出一個覺得最像自己生氣時的動物,講一講憤怒、發脾氣時候的感覺,以及告訴孩子處理憤怒的正確方法(獨自冷靜、換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等等)。

Tip:教會孩子理解憤怒的情緒。學習處理憤怒。

5、角色扮演

對於一直堅持親子閱讀的父母,可以讓孩子挑選一本他最喜歡的社交主題的繪本,選一個片段,來進行角色扮演。

Tip:引導孩子換位思考,靈活處理社交矛盾、衝突問題。

6、「真人版」找不同

一些啟蒙書中會設置有「找不同」的益智小遊戲,但其實不用書,這個遊戲更好玩。媽媽帶寶寶一起,讓爸爸躲進屋子,改變身上的一樣東西,比如脫掉鞋子,或者出去圍巾、一塊手錶,再或者解開一粒扣子、挽起一隻袖子等。爸爸重新出來後,讓寶寶找不同。

Tip:引導孩子學會觀察他人,試著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7、猜猜我怎麼啦

爸爸、媽媽或者寶寶,說一個詞或者一句話,比如「這不是我的」,但每次都用不同的聲調、帶不同的情緒:開心、驚訝、生氣等,讓寶寶猜這語言背後是什麼情緒。一家人輪流來做「帶著情緒說話的那個人」。大人可以先演示,孩子學會了再來說。

Tip: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情緒,同時教會他們理解他人,提升孩子的同情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要經歷社會化過程,都要從家裡走向社會,家長們應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寶寶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能力,讓孩子在未來做一個高情商、會溝通、有自信的人!

今日互動

因為社交力弱

你在工作上、生活上受過哪些苦呢?

歡迎辣媽靚爸分享你的經歷~

相關焦點

  • 3個技巧讓社交能力迅速提升
    3個技巧讓社交能力迅速提升 2020-10-01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推薦,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要看你自己人際關係能力的短板在哪裡,但溝通和情商一般情況下都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人際關係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職場人士而言更是如此。人門通常習慣把專業技能稱為「硬能力」,而把人際關係能力及情商等稱為「軟技能」,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軟技能」比「硬能力」還要重要。因為每個人的智力水平其實都差不多,就算有所缺陷,也能通過後天的努力而獲得,因此,知識水平總是可以習得的。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1、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主要應用在對人的讚美上,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可分為五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社交能力的培養,是孩子的必修課,父母告訴孩子,三種益友要深交
    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參與狀況報告(2017)》顯示:90%以上的父母,會和兒童探討學習問題,但31.5%的父母從不和孩子談論怎麼交朋友。好的朋友帶來的影響,能讓一個人獲益一生,但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交到一個朋友呢?那就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
  • 了解規則而後動,社交潛規則,人際交往的及格線!
    很多人惆悵與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即人際關係。然後他們看很多書,看很多教學節目。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追求的是社交禮節而已。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否知曉這些潛規則,並很好的利用它們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首先,能拉近關係的往往不是你的表達,更多的是你是否能很好的去傾聽。很多人都有一個社交錯覺,就是他們將話語權看得非常重要,這種人往往認為,自己說的如果有道理,其他人一定會被說服,從而順從於我。
  • 如何提升孤獨症幼兒的社會情景交往能力?
    孤獨症兒童常見的語言障礙,情緒障礙,動機障礙,行為障礙等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語言、行為、動機、情緒等方面的訓練進行能力提升,具體方法是怎樣的呢?經常帶領孩子購物,在購物過程中講解每一個細節2. 讓孩子完成購物中的一個環節3. 讓孩子體驗購物的快樂和自己在購物中的重要作用,理解購物的意義 ,感受成功4. 一個環節鞏固了之後,向前或向後以連結式的方法繼續教授孩子完成更多的購物環節5.
  • 孩子「怕生」不愛說話?其實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父母要重視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孩子在家人面前活蹦亂跳無法無天,一遇到生人就變得啞口無言安安靜靜的,一去到新的場合,就會緊張和局促不安,具體表現就是看起來很木訥,呆呆的。 大多數父母遇到孩子「怕生」的情況,就會認為孩子是太呆了,其實這很有可能是「兒童社交恐懼症」,想要改善孩子的人際交往,父母就要重視這個問題。
  • 從「樹冠避羞」看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意識
    自然界有一種有趣現象,一些特殊的樹種即使生活在極其逼仄的空間裡,他們的樹冠也會羞澀地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之間形成類似於兒童拼圖的空間布局
  • 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無法正常的社交,請家長警惕阿斯伯格症候群
    他們的臨床症狀表現在社會交往以及溝通障礙、興趣狹窄、動作和行為刻板,如果不及時治療發現很有可能由此引發的並發疾病有抑鬱症和多動症。這種精神疾病需要長時間持續治療才能痊癒,持續時間長久。就診常見檢查為阿斯伯格診斷量表和孤獨症譜系障礙篩查問卷或者兒童阿斯伯格症候群測試等等。一般使用藥品包含利培酮和舍曲林。
  • 「人際交往距離」是心理學中指導夫妻、親子、婆媳關係最好的概念
    正文:心理學第一門專業課程——《普通心理學》中提到了 「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人際交往距離是指人與人的交往中,能夠讓個體舒適的空間和心理距離。親密距離:45cm,親密的人之間舒適空間距離,在這個距離上可以有適當的軀體接觸;私人距離:45-122cm,和同事、同學以及普通朋友之間友好的談話,會保持在這個距離上;社交距離:122-366cm,在陌生人以及商業談話中,這是個相對舒適的距離;公共距離:366cm以上,面對聽眾講話的時候,會採用這個距離。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而在培養感情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傾向於與自己熟悉的人接近和交往,因此,空間距離的相近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發生關係,鄰居當然是與自己空間距離最近的人了。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鄰裡效應」。心理學家曾作過一個關於「鄰裡效應」的實驗。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8個特徵,或許他是一個天才
    教授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之後發現:大腦區域確實和人的具體能力有直接的聯繫,而且相對獨立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最後歸納出8個智能特徵,如果你家的孩子有下面這些智能特徵,說明他可能是個天才。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8個特徵,或許他是一個天才!
  • 心理學:人際交往的四大法則幫助你變得越來越好
    很多時候,人際關係的好壞對工作的提升和生活的質量都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人際關係好的人會更幸福,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會更順暢。在人際交往中,有一些規律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好,我們的人氣會越來越好。相互作用原理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結論:「人們只會喜歡那些喜歡他們的人。」
  • 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步是進行信息的溝通,即藉助於交往雙方都能理解的符號系統互通情況。第二步是社會知覺與歸因層次。社會知覺是交往雙方根據對方提供的信息而產生的,就是對人的知覺,也就是對交往對象的認識與了解。歸因是指通過交往對象的言語舉止而對其心理活動以及產生這種心理活動原因的一種推斷,這種推斷帶有感情色彩,形成對交往對象的初步印象,是喜歡、同情或是厭惡等等。
  • 日本腦力研究:6個開發兒童大腦潛能的方法,值得家長學一學
    很多家長近期給我留言,問我有沒有能幫助孩子腦力開發的方法。在孩子的幼年階段,適當的腦力開發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開發智力。今天欣欣媽帶各位家長學習日本腦力研究的成果,學學日本人如何看待孩子腦力開發這件事,他們又有什麼方法。
  • 如果你想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不妨看看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
    人際交往就像遊戲打怪,對戰略戰術要有精準地把握,組隊也要謹慎挑選,通關晉級講求各個擊破、遊刃有餘。在職場中這些一針見血的原則,能讓你在人際交往這個遊戲領域裡成功「吃雞」。
  • 兒童發育遲緩|如何通過日常互動來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提到語言發育落後,很多家長覺得這沒什麼呀,孩子早晚都能學會說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往往代表著智力、心理和社交發育水平。大家都很忙,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並不容易,不過還是有很多機會幫孩子提供機會學習語言的。1.花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們需要通過與人的互動來學習語言,而不是靠看視頻。
  • 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應該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即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情商所包含的這5方面的內容被稱為「情商五維」。
  • 孩子出現社交障礙,可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家長千萬要警惕
    社交能力需要從小鍛鍊,孩子們在和夥伴玩耍的時候表現如何,其實就可以看出他們在社交方面的一些「天賦」。自閉症一直以來被家長們視為大敵,生怕自己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這對於孩子今後的成長,與人交往等都會帶來極大的障礙。
  • 【科學普及】走近星星的孩子
    2013年5月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V)在神經發育性障礙的大類中將其確定為孤獨症譜系障礙,這一名稱充分體現了孤獨症症狀表現的異質性。也就是說每個孤獨症孩子在核心症狀以及智力高低等特徵上都是輕重不一,即呈現為從輕到重、從低到高的連續譜系分布。就如森林裡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孤獨症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