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走近星星的孩子

2021-01-07 澎湃新聞

感人至深的電影《海洋天堂》講述了一個父親怎樣傾盡所有,守護身患孤獨症的兒子大福的故事。故事的最後,大福在父親離開後繼續成長,做到了獨立在海洋館上班。在生活中還有不少像大福這樣「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的身心健康格外牽動人心,左右著整個家庭的悲歡。那麼,就讓我們走近這些美麗而脆弱的孩子。

每個孤獨症兒童都不一樣

01

孤獨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神經發育障礙,主要症狀包括社會交流缺陷、狹隘興趣和刻板行為、感覺敏感性異常等。2013年5月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V)在神經發育性障礙的大類中將其確定為孤獨症譜系障礙,這一名稱充分體現了孤獨症症狀表現的異質性。也就是說每個孤獨症孩子在核心症狀以及智力高低等特徵上都是輕重不一,即呈現為從輕到重、從低到高的連續譜系分布。就如森林裡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孤獨症兒童。換言之,如果你認識一個孤獨症孩子,你也僅僅只是認識了這一個孤獨症兒童。

社會交往障礙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表現。

在嬰兒期,僅表現為缺乏與照養者之間親密的眼神交流,母親喚名時沒有明確的轉頭或咿呀應答;對照養者也不親近,不會用目光或動作去跟隨或尋找媽媽,對媽媽的離開和歸來常缺乏應有的關注與喜悅,缺乏正常的依戀情感或表現為延遲的依戀;較少用發聲、啼哭等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通常不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在幼兒期,異常表現更加明顯。中華醫學會發育行為兒科學組將幼兒期的孤獨症早期篩查症狀歸納為「五不」:1. 不(少)看,即目光接觸異常,對有意義的社交刺激的視覺注視缺乏或減少,對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視減少;2. 不(少)應,即幼兒對父母的呼喚聲充耳不聞,叫名反應不敏感,缺乏共同注意;3. 不(少)指,缺乏恰當的手勢,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4. 不(少)語,多數患兒存在語言出現延遲。語言問題往往是家長關注最多的問題,通常是以此為主要主訴來門診就診;5. 不當,對於物品的不恰當使用及相關的感知覺異常。

在學齡前期,特別是有一定語言能力的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常常表現為在陌生環境中避免主動交流,缺乏溝通技巧,常常長時間談論自己關注的一個主題,對他人的想法和面部表情不關注,對於社交場合中的潛規則不能體察。在幼兒園場景下,常常表現為不合群,不能很好聽從指令。

狹隘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主要體現在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於嚴重影響社會交往,包括身體動作的重複和刻板,如經常看手,做無意義的雙手或單手扭動等動作,原地轉圈或不停地跑來跑去;對物體施加重複、刻板和儀式行為,如:反覆開關門、窗或抽屜,反覆排列以及儀式性行為;重複學習行為和強迫性思維,主要表現為對字母、數字、地圖、地鐵、文字等的特別興趣。

02

孤獨症因何而起

孤獨症的病因尚不明確,自從1977年第一個遺傳報導以來,對孤獨症雙胞胎的研究提示基因在孤獨症的發病中起主要作用。目前至少102個基因變異被認為與孤獨症有關。也有文獻報導與孤獨症有關的基因變異可能有上千個,但這些只能解釋大約20%的孤獨症個體。大量流行病學研究提示了一些與孤獨症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空氣汙染,葉酸缺乏,妊娠高血糖,早產等,但和孤獨症有明確因果關係的環境因素尚不能確定。孤獨症也是一種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某些腦區神經元的結構和突觸數量和常人相比都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影像學研究還發現了孤獨症患者的腦區體積、結構以及連接異常、神經遞質代謝異常的證據。但總的來說,目前尚沒有一種發病機制能夠解釋所有的孤獨症。

03 孤獨症治療:以幹預訓練為主

儘管尚沒有經過FDA批准、用於治療孤獨症核心症狀的「特效」藥物,一些研究發現某些價格便宜、副作用小的藥物如布美他尼可以改善孤獨症核心症狀,但仍需要在社區大樣本人群中驗證療效。時至今日,孤獨症的治療仍然以幹預訓練為主。在積極幹預的過程中,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可以通過藥物改善,例如哌甲酯、託莫西汀可改善多動和注意力缺陷症狀,利培酮作為被第一個美國FDA批准的孤獨症用藥,可以有效改善孤獨症兒童與激惹有關的非核心症狀,如情緒不穩、興奮、暴躁、自傷、攻擊、刻板行為、睡眠障礙等。

目前孤獨症幹預中經過嚴格隨機對照雙盲試驗證實有效,循證依據較強的方案有以下幾種:

1.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

它是孤獨症訓練方法之一,是少數幾個通過隨機對照研究檢驗證實對孤獨症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能增加孤獨症兒童的適應性,預後發展有明顯效果。現在的ABA雖然是在結構化的教學環境中進行,但能夠將所學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兒童孤獨症溝通治療(PACT)

PACT是一種有主要由養育者實施的幹預方案,專業人員通過引導養育者觀看並反思養育者和孤獨症兒童的互動視頻,從而改善孤獨症兒童社交溝通,適用於10歲以下的兒童,幹預的主要目標是鼓勵養育者在遊戲和日常的活動中和孤獨症兒童使用更適合他們的互動方式。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研究證實PACT在孤獨症兒童的社交溝通方面有較好的療效,在應用PACT治療的12月和6年後孤獨症患兒的症狀嚴重程度降低,最令人興奮的是PACT的療效可一直持續至治療後6年(研究的隨訪終點)。

3.早期丹佛模式(ESDM)

ESDM是一種發展的、以建立關係為基礎的孤獨症幹預方法,強調社會交往在訓練中的核心地位,目標是促進孤獨症兒童的社交、認知、語言能力,減輕孤獨症症狀。適用年齡範圍是12個月至學齡前期。經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明,持續一年以上的早期丹佛模式幹預能有效提高孤獨症兒童的智力、語言、社交技能及適應行為。

此外還有一些常用的幹預模式,如結構化教學(TEACCH),其優點在於提供了一套非常合理的符合孤獨症兒童感知覺和認知特徵的訓練框架體系,通過特別的環境布置、視覺安排、時間程序表、常規、個人工作系統等要素,增進孤獨症兒童對環境、對教育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應用;人際關係發展幹預(RDI)著眼於孤獨症兒童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的發展,強調父母的「引導式參與」,採用系統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觸發孤獨症兒童產生運用社會性技能的動機,進而使其習得的技能運用在不同的情境中;SCERTS模式、地板時光(DIR)、社交故事,社交思維等也是在美國較廣泛應用且獲得較高好評的幹預模式。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兒童腦發育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學齡前,因此對於孤獨症的幹預需儘早,主張一旦確診立即啟動康復。但由於全球範圍內康復資源缺乏問題嚴重,即使在歐美發達國家也大約有20%的兒童在首次診斷孤獨症後1年以上方能獲得康復資源,因此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積極推廣基於社區和家庭的康復模式,通過賦能社區和家庭,建立家庭為主要幹預場所的幹預模式。

正如前文所說,每個孤獨症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孤獨症兒童的幹預和治療,也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生理特點和發育軌跡的差異,選擇並衡量最適合的方案,縱向比較長期隨訪,將發育理念和行為幹預策略整合在對孤獨症兒童的幹預中,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他們的語言水平、社交功能和適應能力。

作者簡介:

徐明玉 李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

—END—

原標題:《【科學普及】走近星星的孩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的走近科學
    國慶前夕,微博認證用戶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的張勁碩首先發消息稱《走近科學》即將停播,而後這一信息不脛而走,眾多網絡科普達人隨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個人也在朋友圈和微博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要和《走近科學》說再見了!曾經有那麼一段,因為收視率主導,它打著科學的旗號,以偽科學的手法,拍出了玄幻的效果。
  • 關注自閉症:一起走近「星星的孩子」
    來源:新浪財經2021年1月14日,瀋陽市衛生健康網發布健康知識:《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 一起走近「星星的孩子」》【導讀】自閉症兒童有明亮的雙眼,卻拒絕和他人對視;他們有正常的聽力,卻對親人的呼喚充耳不聞;他們能正常發聲,卻不與他人交流;他們或被認為智障,卻常在部分領域能力超常……他們被稱作「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樣,孤獨地閃爍在另一個世界
  • 心聞|走近星星的孩子
    年齡在14歲以上的自閉症人群接近800萬人;14歲以下的兒童大約200萬,他們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一、自閉症兒童的主要表現1.人際互動對爸爸媽媽和親人沒什麼反應,自己玩自己的,平常沒事不理別人。想吃什麼東西才去拉媽媽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於溝通和交流的表情、動作及姿勢卻很少。
  • 剛剛《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另一部分網友的反應則是「什麼?《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還有網友操心起主持人張騰嶽,陪伴了咱們那麼多年的張老師要失業了嗎?讀過書的孩子尚且如此,難道節目組從一開始就不知道真相嗎?但他們依舊認真地請專家做科學分析,不遠萬裡去實地考察,把探索過程呈現給那些還未完全脫離迷信的樸實大眾看。這不正是一個科普電視節目的業界良心所在嗎?
  • 《走近科學》停播了
    正是這次搬家,讓《走近科學》搖身一變,收視率迅速攀升。原因麼?用批評者的話講,似乎是「走近科學」變成了「走近不科學」。這個階段的《走近科學》,大多數報導的是各種靈異事件,經過曲折迷離甚至是驚心動魄的發展,最終的「科學」結論是,原來當事人搞錯了。借用《傳媒見聞》公號文章舉的幾個廣泛流傳的例子。
  • 21年了,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
    播了21年,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星星,每顆星星都閃閃發光
    有關家庭教育的電影很多,但是關於老師教育孩子的電影卻很少。老師作為孩子的「第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地球上的星星》便是一部講述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
  • 承禮學院公益行動|關愛星星的孩子
    關愛自閉症兒童活動孩子的笑臉帶來的愉悅感與價值感,一場意外一個瞬間引發的對生命的叩問,一個公共事件引發的對自身公共意義的思考……都有可能成為指引。6月1日,承禮學員高向東先生代表田樸珺院長和承禮家人們再次來到延安「星星家園」看望這裡的自閉症兒童,並為孩子們帶去了溫暖的禮物。
  • 《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節目組研究很多人理解不了的現象,一切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用白紙黑字的結果唾棄愚昧和迷信,有理有據,潤物無聲地把科學的三觀滲透到民眾的生活中,這正是當時走近科學想要傳達給我們觀眾的東西。 而現在,《走近科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正是這次搬家,讓《走近科學》搖身一變,收視率迅速攀升。原因麼?用批評者的話講,似乎是「走近科學」變成了「走近不科學」。這個階段的《走近科學》,大多數報導的是各種靈異事件,經過曲折迷離甚至是驚心動魄的發展,最終的「科學」結論是,原來當事人搞錯了。
  • 《走近科學》停播:科普的故事化敘事過時了嗎?
    80、90後或許在青少年時期看過《走近科學》這檔大型科普節目,即使在自媒體時代,《走近科學》即便收視率平平無奇,在微博、微信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經常會有一些文章將節目中的故事提煉出來,遇上一些詭異的事件時還喜歡套用節目的旁白編排幾個段子,或者@ 主持人張騰嶽調侃一番。2019年9月30日的節目播出之後,欄目將停播,一個時代終將過去。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噩夢無家可歸了
    然而這幫人不好好搞理化分析測試,幫著走近科學欄目忙裡忙外一個月,經過他們前後三次利用高科技技術檢驗,這塊乾冰不過是民航飛機衛生間汙水經過處理的藍冰——即化學處理後的屎尿。這一集的結果也令所有關注外太空生物的孩子們夢碎CCTV10。除了野生科學界和學術領域的專家,各類研究院博士也是欄目組常駐嘉賓。
  • 來自星星的孩子,走近孤獨症
    早期幹預在孤獨症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學有效的幹預治療,配合家庭訓練和社會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孤獨症兒童提升社交、語言、行為、學習能力。孤獨症是常見的疾病嗎?比起其他兒童疾病,比如智力發育遲緩,注意力缺失等,孤獨症非常少見。目前數據顯示,一萬名新生兒中有4至5個孩子有孤獨症。
  • 張騰嶽:《走近科學》就不是為那些看原版Discovery的人準備的
    《走近科學》是張騰嶽媒體生涯的起點。作為「科教興國」戰略的產物,這檔科普節目誕生於1998年,正值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前院長郭沫若發表《科學的春天》演講20周年。《走近科學》由此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蛻變為亞文化現象。當網友們爭相在十幾年前的節目視頻中翻找「最恐怖的那幾集」,張騰嶽本人也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中不負眾望地熟練使用被數度惡搞的「《走近科學》體」——「這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引發爆笑。
  • 《走近科學》正式停播,還記得節目裡那些細思極恐的劇情
    國慶放假期間郭小閒在家惡補了一檔節目一連看了好幾期這個節目大家肯定很熟悉那就是——《走進科學》有朋友可能很奇怪啊,我為什麼要惡補這個節目?要說節目這節目,你現在想看也看不了了。9月30號下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播出了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這意味著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很多朋友都說「我是看著走近科學長大的!」跟著《走近科學》一直走啊走然後就笑出了聲!其實要說這檔科教節目真的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每次都是昏暗的小燈一開,戴著眼鏡的張騰嶽老師就開始講故事了。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我們可能一直以來都誤會它了
    近日,一個消息震驚無數網友:《走近科學》完結了! 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 在微博透露: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於9月30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
  • 開播21年《走近科學》終結局,那些「童年陰影」你還記得嗎?
    《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作為央視著名科普類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陪伴了不少人的童年。但說起《走近科學》。很多人都表示科普什麼的沒記住,但被這節目嚇到的次數可不計其數。光看每集節目的名字,現在做自媒體的人就該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