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2020-12-06 新周刊

《走近科學》:「走近」太多,「科學」太少。

打破封建迷信,傳播人文關懷,渲染民科的浪漫主義思想,《走近科學》一檔節目幹了好多活。

某時某地出了一件咄咄怪事,原因何在?

記者走訪始發地,採訪三表姑七堂叔,調查當事人成長背景與童年經歷;又諮詢了精神科、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專家。

一層層鋪墊,一點點渲染,神秘事件讓觀眾的心懸到了嗓子眼,但他們最終等到的,卻是一個啼笑皆非的結論。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

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

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走近科學》

連當年一邊罵節目組故弄玄虛、糊弄觀眾,一邊又忍不住看下去的「黑粉」們,也紛紛在微博上表達了自己的不舍之情:「雖然它有鬼片一樣的開頭,腦殘片一般的結局,但還是止不住地好看。」

科學博主畢導也懷念起當初求知慾爆棚的自己:

「比少年包青天還過分的bgm,配上張騰嶽老師迷幻的語氣,3分鐘內直接把氣氛烘託到高潮,之後全程高潮,讓每個觀眾都不得不在電視機前捶胸頓足拷問自己:『是啊!究竟是為啥呢!』

有時候一期節目要分上中下三集播,那種看完前兩集後的求知慾能讓人自焚。但每期的結尾都讓你想砸了電視,這踏馬和科學究竟有什麼關係!」

全國觀眾都很想問這個問題。1998年首播,至今21年了,《走近科學》究竟和科學有什麼關係!

到底是走近科學還是走近忽悠,這很難講。

走近科學之

走近偽科學段子

如今全網懷念的節目,也曾是被群嘲的對象。

即便是從未完整地看過一集《走近科學》的人,也會對下面這些案例略有耳聞。

一般,節目是由普通人難以遇見的怪事開始的:

比如,某村子每天半夜都會出現怪叫,弄得人心惶惶。沒人有膽量夜晚出門看個究竟,於是全村人只好躲在各自家床上,輾轉反側到天明。

又比如,節目組到訪峨眉山一個古寺。這裡被高大的樹木重重包圍,怎奈寺廟屋頂上卻不見一片樹葉。

這難道是神明的庇護?無論是遊客、寺中的和尚及保安、文物管理局局長,都道不出所以然。

你也別去猜,猜也猜不對。/《走近科學》

再比如,新婚之夜,老屋牆上竟出現怪影;某男子能從自己身上吸出血來;新疆喀納斯湖、四川獵塔湖、長白山天池多地出現了水怪的蹤跡;天上掉下離奇的藍色冰塊……

奇聞異事本來就能吊起人的十二分之好奇心。這時候,解說詞和主持人張騰嶽再煞有介事地露出幾個關鍵詞「撲朔迷離」「錯綜複雜」。

隨著「究竟……到底……」的經典句式結束,具有強烈視覺張力的海報瞬間覆蓋整個電視屏幕。

從字體到設計都如此「不央視」的央視節目海報,觀眾們是前所未見。

背景音樂也悄然響起,讓大家的汗毛都隨著節拍起舞。

後有網友整理發現《走近科學》的幾首常用BGM就有來自於恐怖片《月光心慌慌》和《死寂》的插曲,也有那首總喜歡在破案時分出現的《X-file》。

記者們的調查隨著背景音樂的進行逐漸深入。經過一系列的採訪,專家解答後,謎底終於浮出水面——

原來,村子半夜可怕的叫聲,是一個胖子在打呼嚕。

原來,峨眉古寺屋頂不見落葉,是因為此地風大,吹跑了。

原來,老屋怪影是小孔成像。

原來,男子之所以能夠吸血,是因為他牙齦出血。

原來,最痛恨「原來」這個詞的,是《走近科學》的觀眾。

逐漸露出蒙娜麗莎的假笑。

「那水怪之謎他至少要給我一個說法吧?好歹是個央視節目,還能吹牛不成?」你這麼想著。

說法這不就來了嘛,三個湖裡的水怪分別是水獺、烏龜和朝鮮人開的汽艇。

《走近科學》明明輕輕鬆鬆,就掌握了千千萬萬顆隨調查推進跌宕起伏的心。

但在節目結束前的一分鐘,他啪嘰一聲,把心都捏碎了,然後簡單粗暴地給你總結:這就是科學。

此時此刻,觀眾們臉上的表情,或許就和這位舔過天降藍冰的村民一致——他曾表示這冰「鹹鹹的,挺好吃」,但節目組告訴大家了,藍冰是從飛機廁所出發的高空墜物。

作家韓寒也被節目欺騙過:「《走近科學》就是因為走了好幾年,還沒有走近過,所以一直在堅持不懈地想要走近科學。

他在自己的《他之國》中也闢出一塊荒誕的土地,留給《走近科學》:

一個農民伯伯種白蘿蔔,竟然長出一棵胡蘿蔔。他請來農業專家、基因專家,從基因突變等角度分析,最後發現,原來,是胡蘿蔔種子不小心混進去了。

氣憤又「心碎」的網友給《走近科學》總結了三宗罪:污衊當事人,把人當瘋子;侮辱觀眾,把人當傻子;恐嚇觀眾,把一檔科普節目生生拍成了鬼片。

《走近科學》並非從一開播就如此「沙雕」。主持人張騰嶽在一次採訪中回憶,1998年至2003年間,節目都是《爆炸消除鍋爐預應力》式的「真科學」,還曾請到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同臺。

事實證明這般硬核的科教節目並不利於大眾傳播,節目收視率一度接近於0。

「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反倒是從2004年開始採用的「走近偽科學」方式,從社會生活中獲得焦點、熱點、疑點、難點及新現象,並給予科學上的解釋,這才讓一檔節目獲得了國民性。

《走近科學》一接地氣,收視立即大獲成功。

在後來的法制類節目中,我們都多少能看到「走近科學」故作神秘的套路:寂靜的夜,一雙黑手伸向了她。如花似玉的少女,又是否會慘遭蹂躪與摧殘?廣告之後,精彩繼續……

三言兩語就能概括出來的故事劇情,更讓《走近科學》成為社交網絡上輕易被cue到,時不時就能拿出來罵兩句的段子。

主持人張紹剛在《吐槽大會》上cue起這檔節目,他也說:「別再提撲朔迷離、錯綜複雜了,你們節目應該是大跌眼鏡、啼笑皆非。

張紹剛和張騰嶽其實是校友。/《吐槽大會》

走近科學之

走近真實的中國

英國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曾提出「科學文化界的三大定律」,其中就有這麼一條:

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看似詭譎的《走近科學》,不過是一部源自本土民間的《十萬個為什麼》。它所展露的正是老百姓在面對自己無法解釋的現象時,最真實的反應。

央視官網上還留有「捉鬼」系列視頻。

每一集的標題都很嚇人——夜半鬼剃頭、命懸一線、家纏狐仙、夢中豔影、油炸厲鬼……

但內容皆是大同小異——老鄉突然患病,但都沒有去醫院找大夫治療,反倒在家裡請來道士神婆,一頓折騰之後,才發現是被騙了錢。

兩位中年演員反覆在節目的情景劇中扮演起「道士」和「神婆」的角色,又是讓筷子在裝有水的碗裡直立,又是揮舞菜刀在患者頭頂上來回耍,又是讓屋裡燃起鬼火,又是徒手探探油鍋的……

被騙的老鄉面對鏡頭述說自己當年被騙的很傻很天真;專家負責從物理、化學的角度解釋「鬼顯靈」的原理,讓江湖騙術不攻自破。

節目組為了破除民眾的迷信思想,可謂煞費苦心。

節目組的苦心,則通過最後主持人老母親似的反覆強調顯露出來,「有病尋醫,巫婆神漢不可信啊。

像《千年女屍復活》《香屍謎案》《湘西趕屍》幾集可以說是《走近科學》中最值得被稱為「童年噩夢」的節目,觀眾差點都以為這節目要和屍體槓上了。

這些選題自帶流量,但帶著你走進靈異事件的節目,往往會在最後告訴你再可怕的東西,也是這世界上現實存在的物質與科學的化學反應,其實一點都不可怕。

《走近科學》還有一類節目,是人造的怪像:8歲孩童被殭屍附體,浙江某地一村民家突然地下冒血,86歲的老人身體會出現自燃現象。其最終的解釋,都是主人公故意為之。

這種一看標題就很中二的節目,不知當時大家為何如此入迷。

再具體一點,以上這些怪事發生的原因是:渴望親情的孩子為了得到爸爸的關注,模仿起了殭屍;無聊村民為了博得大家關注,往自己地上潑血;老人身上的火是孫女點的,但大人們都沒發現。

科研人員接觸不到一個裝神弄鬼以尋求關愛的孩子,民生臺光是「正常人」吵吵鬧鬧就有它解決不完的事兒。

偏偏《走近科學》把這類古怪的故事當成完整的一期節目來製作,在雞毛蒜皮中,在「扭曲的人性」中,他們都為科學找到了存在的方式。

知乎網友@石二郎說他最喜歡的一期《走近科學》是《我想飛行》——

初中畢業的農村小夥,沒文化也沒錢,但有一個飛行夢。

為了能打造出飛機零件,他到一個環境惡劣的煉鋼廠打工;還自己上網搜集飛機的製作方法,最後選定了由骨架、旋轉翼、發動機和操作杆組成的超簡易直升飛機作為自己的目標。

第一次飛行,他差點墜機身亡。

第二次,為了解決平衡問題,他在機尾綁上兩塊磚頭。如果再不成功,他可能真的會死。

全村民都來看他笑話,等著他再摔下來一次。

這一次,小夥真的成功了。驚訝的村民被他的高飛歡呼,還感動得落下眼淚。

只要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打破封建迷信,傳播人文關懷,渲染民科的浪漫主義思想,《走近科學》一檔節目幹了好多活。

據製片人張國飛反映,節目有許多素材都是熱心觀眾致電爆料的。看來,那些荒誕惡搞的情節,也不全是節目組主動營造的效果。

在許多報刊新聞、電視節目都無法觸及的村莊裡,老百姓或許就正過著這麼熱熱鬧鬧的日子。

一位微博網友的總結到位:走近科學》堅持貫徹了我國的唯物主義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李白式的浪漫主義思潮與希區柯克式的懸疑恐怖風格。

走近科學之

走近未知的一切

《走近科學》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走近」太多,「科學」太少。

網易新聞曾在系列報導中指出:

「《走近科學》自2004年改版後,在隨後的幾年裡為了提高收視率,選擇了一條靠懸疑詭異博眼球的偽科學之路。

該節目號稱宣揚科學,可相當的一部分選題策劃根本與科學毫不相關,比如水怪UFO等難以科學實證的未解之謎,或各種裝神弄鬼的靈異事件。

這些聳人聽聞的事件背後要麼純屬狗血誤會,要麼乾脆宣布是當事人有心理問題,一切都是幻覺,最終都淪為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

不明飛行物最後被證實只是一隻飛蛾。

那麼,什麼是好看的科普節目呢?

像英國BBC那樣,大投入大製作,蟄伏几年時間拍出《地球脈動》《謊言間諜》,多維度呈現大自然的真實面貌;

還是像美國探索頻道,請來貝爺帶觀眾走近地球上最野的地方?

《地球脈動》

不同的語境下,科學自然有不同的自我表達方式。

「中國人自古善用故事形式載以道義和真理」。製片人張國飛在一次採訪中指出。像「夸父追日」,像「兩小兒辯日」。

他曾觀看大衛·科波菲爾來華演出。這位魔術大師把自己的術法變成了故事中的一個情節,他用這樣的念白來作為空中飛人表演的開場:我小時候有個夢想,那就是在天空中飛翔……

《走近科學》用的也是這種「講故事,說道理」的手段。它只不過是把故事中常見的「很久很久以前」,都變成了「月黑風高夜」而已。

在月黑風高夜發生的故事,恰恰好是能夠在觀眾快速轉臺的兩秒鐘時間裡將人留下來的故事。人在了,科學普及工作也就好做了。

哥倫布西班牙起航,特斯拉發明交流電,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腳印,這是科學。

後來電流被運用來製作路電燈,電燈螺絲鬆了,夜間一明一暗嚇壞了老人;電線漏電,路過的狗痛得汪汪大叫;電筆壞了,所以在空氣中到處測量都是220V——這是《走近科學》。可「走近科學」的背後說到底那還是科學。

真正的科學,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wikipedia

為《走近科學》收視率做背書的,只是觀眾自身渴望探索與發現的求知慾。

這麼說來,研究所裡等待的未知實驗結果是科學,家庭主婦對如何把生活過得更好的思考中也有科學。

但顯然如今後一種科學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找到了更好的存活方式——靈異現象+貌美村姑,一看就是高流量高轉發,順便還能帶帶貨。

《走近科學》停播,前一種科學顯然又少了一種講述。

只是,《走近科學》停播10天後,一顆隕石墜落在了吉林省松原市附近,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多地的網友均目擊到這顆隕石墜落時產生的火光。

在這條新聞的微博下面,最高贊的回覆是:

如果《走近科學》不停播的話,這個事可以播三百多期。

參考資料:

《因為我們在努力》,樊春豔,央視國際

《張國飛、張騰嶽做客新浪聊天實錄》,央視國際

作者 | 麻醬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走近科學》停播:中國少年童年陰影終結了
    ELLEMEN睿士今天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以宣布這個消息的博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的話來說,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上過中學語文課的你應該記得,所謂「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在文章前部花大量的篇幅鋪墊,並在末尾處突然出現一個驚天反轉,然而這反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走近科學》的劇情頗為相似:花一整集節目(有時候還會分好幾集)來渲染某個事件的靈異之處和恐怖氛圍,並在最後幾分鐘對這些事件作出最反轉、卻又合乎情理的解釋,常常讓人想要大罵節目組又挑不出毛病。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了今天我們才明白它的意義
    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  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  然而對於廣大網友來說,這件事更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家再一次集體回憶這部畫風頗為沙雕的童年節目。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深藍色調、詭異背景音樂的恐怖風是《走近科學》的深刻記憶點和《少年包青天》、《一雙繡花鞋》一起,這檔節目的無數故事曾給無數90後00後留下童年陰影:喀納斯水怪、中國飛人、碭山女屍、廁所異響……曖昧的懸疑畫面,「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的畫外音,張騰嶽的解說,至今仍在無數人耳邊迴響。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噩夢無家可歸了
    大家絞盡腦汁,終於在1996年,搞了一個將鬼故事、怪力亂神、十萬個為什麼、科學理論、懸疑劇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神奇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民間有神學,央視有科學。90後也因為這檔節目有了不敢回憶的童年陰影。這檔一度蟬聯全國收視率第一多年的科教節目,就在上周,迎來了停更。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陰影裡有它嗎?
    這樣都能主打,CCTV-10整體的收視率怎麼樣不用科學計算都能猜到。兩年後的2003年,《走近科學》因為收視率太低,直接就被臺裡黃牌警告了。按照這年央視剛出臺的《中央電視臺欄目警示暨末位淘汰條例》,連著兩次收到警告或者累計三次,節目就要被撤檔,徹底拜拜了。這之前,已經有18個節目被撤檔。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開播21年《走近科學》終結局,那些「童年陰影」你還記得嗎?
    這 是 場 庫 的 第2242 部 每 日 一 片9月30日,《走近科學》最後一集播出。沒有任何預兆,沒有任何煽情,8090後的童年回憶,就這樣又一次被時代進步所代替。得知這個消息,部分網友都是這個反應:「什麼?《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另一部分網友的反應則是:「什麼?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無奈停播,陪伴我們探尋世界的節目離開了。
    說起央視的一檔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大家肯定是感慨萬分,這檔節目不可謂不是很多當時小朋友的最愛,對它簡直是欲罷不能。對裡面的每一件事情都很害怕,但都充滿這好奇,不過結局往往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說是「科普科學「的節目,倒不如說是娛樂節目。
  • 《走近科學》停播後,主持人現身拼多多,網友:第二季走進農村!
    說起央視最有名的欄目,《走近科學》絕對可以躋身前五名。這檔有著「鬼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局」的科普欄目,自去年9月份停播以後,讓無數網友懷念至今,連帶著主持人張騰嶽也成功出圈。比如有個人每天做夢都會被人背出去扔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最後解密是這個人夢遊;還有個的屋子燈會亮閃,最後發現是電路問題電壓不穩;一個人皮膚沒有任何傷口,但用嘴吸哪都能吸出血,原來是這哥們牙齦出血;一對老兩口家中每到半夜房間的燈都會莫名亮起,怎麼連修燈泡都沒用,最後發現開關鬆了;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個「荒誕」的故事,構成了我們童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央視欄目《走近科學》劇終
    IT之家10月1日消息 據媒體報導,央視科教頻道知名科普欄目《走近科學》9月30日播出最後一期節目,今後頻道或將會擇機重播該欄目。此外,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 30日下午也在微博透露: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將於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走近科學》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是「治理水花生」,至此,陪伴了我們20年的《走近科學》,終於要和我們說再見了。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停播!網友紛紛發段子緬懷!評論區笑噴!
    近日網曝央視著名欄目《走近科學》欄目將在9月30號播出最後一期,隨後將無限期停播,引起網友紛紛懷念。據悉這檔節目近年來有過幾次大的改版,但是並不成功,現在收視率萎靡,再也無法吸引觀眾的視線,關停只是早晚的事情。這一節目於1998年6月1日開播,是中央電視臺首個大型科普欄目。
  • 承載太多人童年的《走進科學》為什麼停播了呢?你想說些什麼?
    不少網友還對《走進科學》停播專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且進行留言述說自己印象最深刻,感覺到最為恐怖的內容,不少人還進行調侃,模仿《走進科學》的標題來表達《走進科學》停播的看法。網友1:《走進科學》為何神秘停播?央視為何對此事沉默不言?一旁觀眾為何露出神秘微笑?這背後到底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泯滅?請收看今晚八點半的《走進科學之走進科學》。網友2:這位網友說出自己內心印象最為深刻的內容來紀念停播的《走進科學》。
  • 中國第一「恐怖片」《走進科學》停播,我竟有些……
    最近科普界有一件大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停播了這檔節目絕對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節目的整體拍攝延續奧斯卡最佳恐怖片創作經驗哦不,有點特殊,這是只比較大的蛾子...原來是這哥們牙齦出血…一戶人家總是無緣無故,莫名著火!…竟然是孫女拿打火機點著玩…一段回家路上莫名詭異下雨…原來是樹上蟲子撒尿…同志們,這才是UC震驚體的鼻祖啊!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走近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科普類電視節目,節目於1998年6月1日起每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2001年7月9日起改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首播。節目播出至今已經21年,突然而來的停播讓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對於80後,90 後來說,這簡直就是青春。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遺憾的是,它的收視率似乎一直不高。我懷疑普通觀眾可能主要利用這個介於新聞聯播與黃金檔電視劇之間的時段上廁所或者吃晚飯。於是,節目後來被移出了黃金時檔,又從央視一套遷到科教頻道播出。 正是這次搬家,讓《走近科學》搖身一變,收視率迅速攀升。原因麼?用批評者的話講,似乎是「走近科學」變成了「走近不科學」。
  • 《走近科學》停播,它才是標題黨的鼻祖啊
    《走近科學》邁入第21個年頭,最終宣告停播。作為電視節目來說,它可以算得上一位長壽老者,每天在央視科教頻道勤勤懇懇地播出,釋疑各種科學謎題或奇聞怪談。 2004年,張國飛從九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央視第一個競聘上崗的製片人和《走近科學》風格轉變的關鍵人物。張國飛曾參與創辦《今日說法》,擔任過《講述》製片人,這兩檔知名欄目都以故事性見長。 張國飛對媒體形容自己的任務是「救亡圖存」。之前,《走近科學》的選題主要來源於科技部、科學院、國防科工委等部門的科技大事,按主題找故事,吃力不討好。
  • 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大型懸疑單元劇《走近科學》停播了
    播了21年,《走近科學》正式大結局了。 這是共和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電視欄目,給無數80、90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童年陰影,只要家裡有電視的人基本都看過。 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將好萊塢的類型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
  •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來源:綜合金錯刀、知乎日報、視覺志、觀察者網、BB姬 80後、90後們,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最緊張的鬼片……哦不,科普片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