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大型懸疑單元劇《走近科學》停播了

2021-01-12 騰訊網

播了21年,《走近科學》正式大結局了。

這是共和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電視欄目,給無數80、90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童年陰影,只要家裡有電視的人基本都看過。

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將好萊塢的類型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

由於部分案例匪夷所思,自2006年開始,群嘲《走近科學》就已成為中文網際網路的保留節目。十三年來,風雨不改。

這兩天趕著停播的點,又進入了新一輪懷念與狂歡。

B站快樂源泉之一

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

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

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

今天,讓我們走進《走近科學》的幕後。

01、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

雖然都被說爛了,但《走近科學》的這些段子,無論什麼時候拿出來,都能讓人笑出豬叫。

而且有一種年代越久遠,韻味越悠長的感覺。

尤其是2004-2010年間的節目,至今讓人回味無窮。

《揭秘熊貓犬》那集。

成都警察在調查「走私大熊貓」案件時,發現一隻長相奇特的熊貓,和普通大熊貓相比,體型、毛髮、習性差別巨大。

節目組聽聞後,緊急請來動物專家,專家認定此熊貓為基因突變的產物,可能是發情熊貓與狗交配造成的。

最後證實:這是一隻染色松獅。

《帶電村之謎》。

無錫某村附近新建變電站後,村民用電筆檢測,發現整個村子居然都被200v高壓電包圍,道路、牆壁、沙發,甚至空氣都帶電。與此同時,不少村民出現了血壓增高的情況。

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派出十幾位專家、攜帶高精尖裝備、安排9家媒體跟蹤報導。

調查結果:電筆測的不準。

《藍色的睪丸》。

一位大爺突然發現自己的一個睪丸變成藍色,四處求醫問藥無果,為了避免惡化傳染,大爺忍痛切掉了睪丸。但沒多久,另一隻也變色了!

節目組深感震驚,帶大爺做了各種檢測。

調查結果:內褲掉色。

《天降冰塊的真相》。

河北某村,天空中突然掉落藍色冰塊,村裡老人將其撿回家,認為是「無根之水」,舔一舔可以治病,留著還能賣錢。

節目組諮詢了醫學、氣象學、環境學、玄學專家,都難下判斷,直到民航專家出現。

真相:這是飛機馬桶內的人類排洩物,經過化學處理後意外掉落。

還有,一男子能隨意吸血,其實是牙齦出血。一女子懷孕一年多未生產,其實是胖的。

毫無疑問,《走近科學》可與《我愛我家》、《武林外傳》,並稱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

立足央視,放眼全國,真正佔領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高地。

以虎頭鍘宰跳蚤的決心,探究老百姓生活中的謎團,每集結尾只抖一個包袱,就能產生奇異的喜劇效果。

且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可以說,至今仍未被超越。

走近科學,自信人生

02、亞洲頂級大型懸疑單元劇

電視,是眼球經濟。

跟現在那些堆明星、瞎剪輯、刻意製造矛盾的電視節目不同。

《走近科學》一進村,就能把千家萬戶的遙控器鎖死。

因為它堅持了一個名叫「4321」的選題標準。

第一,顯著性,故事是否吸引人,4分;第二,曲折度,3分;第三,可視性,能否拍到現場畫面或找到資料圖像,2分;第四,科學性,1分。

故事第一,科學第四。

來源:《科教節目的敘事化策略》

隨便品一品這些節目名:

生不下來的孩子、半夜鬼剃頭、詐屍、斷指十七截、誰在背我飛行、老樹吞人、復活的人參娃娃、變異的楚墓、78歲老太懷孕……

啊,這該死的吸引力!

這令人慾罷不能的懸疑與選題!

放到微信公號,篇篇10w+,UC震驚部自愧不如,抖音小視頻甘拜下風。

覺得low?遙控器就在你手裡,有本事你換臺。

不,你沒本事。

你不但不換臺,還眉頭緊鎖,面帶疑色,聚精會神地看完第一集。

電視中,漆黑的夜晚,詭異的音效,搖晃的樹影,早早埋下的疑團,氛圍營造已碾壓日韓,趕超歐美。

著名的兒童殭屍「我是左宗棠」,嚇壞無數小孩

為何……究竟……如果……但是……那麼……到底……

主持人一連串的疑問、轉折、假設,讓你反覆問自己:

到底怎麼回事?到底怎麼回事!到底怎麼回事?!

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踏實,就等著下集播放,參透真相。

然而一個單元,最短兩集,最長五集。劇情一波三折,節目組處處遇到困難。

其中有一集,村民半夜總能看到對面山坡上發出詭異的光,各路專家反覆研究、各種調查,最後發現是山坡房子的玻璃反光。

於是大家把玻璃砸了,結果,半夜還是有光!

村民又急又怕,

觀眾又驚又慌,

到底是怎麼回事?!

——玻璃沒砸乾淨。

全程沒有鬼,也能把你嚇個半死(估計啟蒙了大批國產恐怖片)。

真相再荒誕,也能吸引你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地看到最後。

就算要罵人,也是看完了再罵。

試圖平息觀眾怒火的主持人

03、被逼無奈的「偽科學」之路

觀眾罵人,當然是因為不少內容和科學無關,鬧劇化嚴重,有點沙雕。

2006年,就有吐槽貼風靡網絡,網友稱「以為這是智障頻道的節目」。

不久前,《走近科學》主持人張騰嶽參加節目,被問到「偽科學」的問題。

他回答:

「我說也不能純粹叫偽科學。為啥呢?你要老弄點特別高大上的,大夥未必愛看。我們 曾經把6個諾貝爾獎得主叫在一起,按道理說好節目吧?收視率奇慘,慘不忍睹!」

「當時就是通過各種痛苦的轉型,(提問者: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哎!走這條路,最起碼有人看,看的過程當中,你告訴他,塑料是石油產品,他能記住這點就足夠了。 科學不需要電視來教。」

不是科學不需要電視來教,是觀眾不需要電視來教。

尼爾·波茲曼說:「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走近科學》,包括央視科教頻道,即CCTV10,一直不夠娛樂。

2003年第三季度,CCTV10的平均收視率0.34,在央視排倒數第二。

央視還出臺了「末位淘汰條例」,《走近科學》2003年第四季度因為收視率不佳受黃牌警告,再漲不上去,直接砍掉。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改革,CCTV除新聞頻道,其它頻道全部逐步變成商業經營的專業頻道,自負盈虧。

因此,各欄目的製片人需要競聘上崗。《走近科學》就是全央視第一個完成製片人競聘的欄目。

製片人任期內的各項KPI,都有嚴格、細緻的要求。

新上任的製片人張國飛心裡有主意,他說:生硬的、模式化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自絕於人民」。

於是《走近科學》在2004年初全面改版,講故事、做懸疑、搞噱頭。

現在大部分自媒體都在走這條路——通過運用智力,把「智力」水平拉低,但不要太低,最後還要比全民平均智商高一個腦袋尖,要拉動調動讀者的感官,讓他們形成產品上的依賴。

這一改,老百姓可太愛看了,節目排名直線上升。

來源:《科教節目的敘事化策略》

其中一期《78歲老太懷孕了?》收視率刷新了《走近科學》的紀錄,也刷新了央視十套的紀錄。

旁邊的《百家講壇》也得到啟發,製片人萬衛說:「我們必須像好萊塢大片那樣,要求3到5分鐘必須有一個懸念!」

兩檔節目都出現了較大爭議,但收視率不容置疑。

2006年《新周刊》評論:《走近科學》和《百家講壇》拉動整個央視十套成為中國電視界最具競爭潛力的媒體,它將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遠程教育平臺!

那時候網絡不發達,電影院稀少,尤其對於廣大農村地區,《走近科學》幾乎就是想像力極限,對當時的老百姓擁有致命誘惑。

這個誘惑截止到2010年,《走近科學》在爭議中再次改版,變得嚴肅、正經,有點「自絕於人民」。

停播前的最後三期為生物廢渣變能源、智能發光斑馬線、治理水花生。

選題、標題、內容,都和當年的巔峰時期完全不同。

有人說因為國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走近科學》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點開微信家族群,看看那些比「藍色睪丸」還荒誕的文章、視頻。

你會覺得我們不需要《走近科學》了嗎?

我們需要。

但確實,6個諾貝爾獎得主坐在一起,也比不上農村老漢舔一下尿。

寓教於樂的事太難,或者,樂中本就不需要教。

*文 / 空山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嶽,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 《走近科學》停播:中國少年童年陰影終結了
    ELLEMEN睿士今天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以宣布這個消息的博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的話來說,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千禧一代懷舊向博主「千禧bot」去年創建過一個「走近科學」的詞條,寫出了大多數80後90後對於這個節目的心聲:「最佳國產懸疑系列劇,好多期都是前面拍得跟恐怖片似的,後面拍得跟喜劇片似的。不過依然吊打現在國產恐怖片氣氛,小學睡覺前必看」。
  • CCTV《走近科學》停播,是人造鬧劇還是教育科普?
    說起《走近科學》,絕對算得上是中國的標題黨鼻祖: xxx為何頻頻失竊? xxx為何深夜慘叫? 利用標題黨吸引了觀眾之後,再通過影像和音響元素增加緊張感,渲染懸疑的氣氛,引爆觀眾的好奇心。 有人說《走近科學》為了提高收視率,選擇了一條靠懸疑詭異博眼球的偽科學之路。該節目號稱宣揚科學,可相當的一部分選題策劃根本與科學毫不相關,比如水怪UFO等難以科學實證的未解之謎,或各種裝神弄鬼的靈異事件。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9月30日,小編的童年陰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節目迎來了最後一期。這是一檔科普節目,卻有吊人心弦的標題,陰森的畫面,瘮人的背景音樂,刻意烘託出的恐怖氛圍,完全不輸於懸疑大片。最後調查出來的真相又往往出乎意料,讓人啼笑皆非。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最近小萬在看視頻的時候,只要中途出現幾秒懸疑情節,就會出現這樣的彈幕:如果是走近科學,這裡能給你整四集了。後面一連串「哈哈哈哈前面」、「走近科學的好好笑」的彈幕,表示認同。深藍色調、詭異背景音樂的恐怖風是《走近科學》的深刻記憶點和《少年包青天》、《一雙繡花鞋》一起,這檔節目的無數故事曾給無數90後00後留下童年陰影:喀納斯水怪、中國飛人、碭山女屍、廁所異響……曖昧的懸疑畫面,「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的畫外音,張騰嶽的解說,至今仍在無數人耳邊迴響。
  • 走近科學為什麼停播 早在16年前就因收視率不佳差點被停
    如果說提到「童年陰影」,許多人都會想到過去央視知名節目《走近科學》,在十幾年前,《走近科學》曾以驚悚、懸疑式畫風收穫不少忠實觀眾,但是正是如此,該節目曾調動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成為了科學頻道的王牌。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走近科學》停播:科普的故事化敘事過時了嗎?
    80、90後或許在青少年時期看過《走近科學》這檔大型科普節目,即使在自媒體時代,《走近科學》即便收視率平平無奇,在微博、微信仍存在一定的影響力,經常會有一些文章將節目中的故事提煉出來,遇上一些詭異的事件時還喜歡套用節目的旁白編排幾個段子,或者@ 主持人張騰嶽調侃一番。2019年9月30日的節目播出之後,欄目將停播,一個時代終將過去。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了今天我們才明白它的意義
    就在一周多之前,《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  作為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的結束是科普界的一件大事。  然而對於廣大網友來說,這件事更大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大家再一次集體回憶這部畫風頗為沙雕的童年節目。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無奈停播,陪伴我們探尋世界的節目離開了。
    最能引起觀眾注意的只有對《走近科學》的吐槽罷了,很多網友都一直以為這檔節目能傳承下去給自己的孩子觀看,沒想到居然現在就要面對關停的問題了。其實《走近科學》這檔節目的開播的時間已經很久了,這首由中央電視臺在1998年6月1日開展的首個大型類的科普欄目,主要是通過當中的舉例說明科學是可以解釋一切奇奇怪怪的事情。
  • 《走近科學》停播了,你的童年噩夢無家可歸了
    大家絞盡腦汁,終於在1996年,搞了一個將鬼故事、怪力亂神、十萬個為什麼、科學理論、懸疑劇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神奇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民間有神學,央視有科學。90後也因為這檔節目有了不敢回憶的童年陰影。這檔一度蟬聯全國收視率第一多年的科教節目,就在上周,迎來了停更。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吐槽大會》走近科學之走近真實的中國英國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曾提出「科學文化界的三大定律」,其中就有這麼一條: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一位微博網友的總結到位:《走近科學》堅持貫徹了我國的唯物主義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李白式的浪漫主義思潮與希區柯克式的懸疑恐怖風格。
  • 《走近科學》停播,專家怎麼看?
    作者:賈鶴鵬 編輯:Yuki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
  •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停播!網友紛紛發段子緬懷!評論區笑噴!
    近日網曝央視著名欄目《走近科學》欄目將在9月30號播出最後一期,隨後將無限期停播,引起網友紛紛懷念。據悉這檔節目近年來有過幾次大的改版,但是並不成功,現在收視率萎靡,再也無法吸引觀眾的視線,關停只是早晚的事情。這一節目於1998年6月1日開播,是中央電視臺首個大型科普欄目。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但節目停播一年後,我卻覺得《走近科學》並不差。
  • 《走近科學》正式停播,還記得節目裡那些細思極恐的劇情
    國慶放假期間郭小閒在家惡補了一檔節目一連看了好幾期這個節目大家肯定很熟悉那就是——《走進科學》有朋友可能很奇怪啊,我為什麼要惡補這個節目?要說節目這節目,你現在想看也看不了了。9月30號下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播出了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這意味著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很多朋友都說「我是看著走近科學長大的!」跟著《走近科學》一直走啊走然後就笑出了聲!其實要說這檔科教節目真的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每次都是昏暗的小燈一開,戴著眼鏡的張騰嶽老師就開始講故事了。
  • 《走近科學》停播,它才是標題黨的鼻祖啊
    《走近科學》邁入第21個年頭,最終宣告停播。作為電視節目來說,它可以算得上一位長壽老者,每天在央視科教頻道勤勤懇懇地播出,釋疑各種科學謎題或奇聞怪談。 但爭議也隨之而來,節目經常製造懸疑的氛圍和詭秘的猜想,把懸念鋪陳到極致,最後卻得出令人大跌眼鏡的結論。 某些節目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一間藥廠的監控器多次捕捉到長條形不明飛行物,節目組調查後發現,原來是一隻飛蛾飛過的軌跡。一位奇人能控制身體裡的血液,可以隨時口吐鮮血,身體卻未受傷害,結果是牙齦出血。
  •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搞笑的《走近科學》,停播了!國人為何感到不舍? 來源:綜合金錯刀、知乎日報、視覺志、觀察者網、BB姬 《走近科學》! 有沒有一股熟悉的毛骨悚然感襲來?
  • 《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走近科學》竟然完結了?!《走近科學》竟然才完結?!節目組研究很多人理解不了的現象,一切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用白紙黑字的結果唾棄愚昧和迷信,有理有據,潤物無聲地把科學的三觀滲透到民眾的生活中,這正是當時走近科學想要傳達給我們觀眾的東西。 而現在,《走近科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 《走近科學》停播後,主持人現身拼多多,網友:第二季走進農村!
    說起央視最有名的欄目,《走近科學》絕對可以躋身前五名。這檔有著「鬼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局」的科普欄目,自去年9月份停播以後,讓無數網友懷念至今,連帶著主持人張騰嶽也成功出圈。小的時候,只要每天晚上準時,打開電視收看《走近科學》,闖入每個小朋友視線的畫面,都堪比大行其道的國產恐怖片,比如這種:差一點的,那也得是外星人研究院的風格。伴隨著張躍騰老師讓人上頭的解說,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和看著就汗毛直豎的畫面,中國大多數小朋友都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心理素質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