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了21年,《走近科學》正式大結局了。
這是共和國最具傳奇色彩的電視欄目,給無數80、90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童年陰影,只要家裡有電視的人基本都看過。
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將好萊塢的類型元素運用得爐火純青。
由於部分案例匪夷所思,自2006年開始,群嘲《走近科學》就已成為中文網際網路的保留節目。十三年來,風雨不改。
這兩天趕著停播的點,又進入了新一輪懷念與狂歡。
B站快樂源泉之一
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
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
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
今天,讓我們走進《走近科學》的幕後。
01、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
雖然都被說爛了,但《走近科學》的這些段子,無論什麼時候拿出來,都能讓人笑出豬叫。
而且有一種年代越久遠,韻味越悠長的感覺。
尤其是2004-2010年間的節目,至今讓人回味無窮。
《揭秘熊貓犬》那集。
成都警察在調查「走私大熊貓」案件時,發現一隻長相奇特的熊貓,和普通大熊貓相比,體型、毛髮、習性差別巨大。
節目組聽聞後,緊急請來動物專家,專家認定此熊貓為基因突變的產物,可能是發情熊貓與狗交配造成的。
最後證實:這是一隻染色松獅。
《帶電村之謎》。
無錫某村附近新建變電站後,村民用電筆檢測,發現整個村子居然都被200v高壓電包圍,道路、牆壁、沙發,甚至空氣都帶電。與此同時,不少村民出現了血壓增高的情況。
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派出十幾位專家、攜帶高精尖裝備、安排9家媒體跟蹤報導。
調查結果:電筆測的不準。
《藍色的睪丸》。
一位大爺突然發現自己的一個睪丸變成藍色,四處求醫問藥無果,為了避免惡化傳染,大爺忍痛切掉了睪丸。但沒多久,另一隻也變色了!
節目組深感震驚,帶大爺做了各種檢測。
調查結果:內褲掉色。
《天降冰塊的真相》。
河北某村,天空中突然掉落藍色冰塊,村裡老人將其撿回家,認為是「無根之水」,舔一舔可以治病,留著還能賣錢。
節目組諮詢了醫學、氣象學、環境學、玄學專家,都難下判斷,直到民航專家出現。
真相:這是飛機馬桶內的人類排洩物,經過化學處理後意外掉落。
還有,一男子能隨意吸血,其實是牙齦出血。一女子懷孕一年多未生產,其實是胖的。
毫無疑問,《走近科學》可與《我愛我家》、《武林外傳》,並稱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
立足央視,放眼全國,真正佔領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高地。
以虎頭鍘宰跳蚤的決心,探究老百姓生活中的謎團,每集結尾只抖一個包袱,就能產生奇異的喜劇效果。
且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可以說,至今仍未被超越。
走近科學,自信人生
02、亞洲頂級大型懸疑單元劇
電視,是眼球經濟。
跟現在那些堆明星、瞎剪輯、刻意製造矛盾的電視節目不同。
《走近科學》一進村,就能把千家萬戶的遙控器鎖死。
因為它堅持了一個名叫「4321」的選題標準。
第一,顯著性,故事是否吸引人,4分;第二,曲折度,3分;第三,可視性,能否拍到現場畫面或找到資料圖像,2分;第四,科學性,1分。
故事第一,科學第四。
來源:《科教節目的敘事化策略》
隨便品一品這些節目名:
生不下來的孩子、半夜鬼剃頭、詐屍、斷指十七截、誰在背我飛行、老樹吞人、復活的人參娃娃、變異的楚墓、78歲老太懷孕……
啊,這該死的吸引力!
這令人慾罷不能的懸疑與選題!
放到微信公號,篇篇10w+,UC震驚部自愧不如,抖音小視頻甘拜下風。
覺得low?遙控器就在你手裡,有本事你換臺。
不,你沒本事。
你不但不換臺,還眉頭緊鎖,面帶疑色,聚精會神地看完第一集。
電視中,漆黑的夜晚,詭異的音效,搖晃的樹影,早早埋下的疑團,氛圍營造已碾壓日韓,趕超歐美。
著名的兒童殭屍「我是左宗棠」,嚇壞無數小孩
為何……究竟……如果……但是……那麼……到底……
主持人一連串的疑問、轉折、假設,讓你反覆問自己:
到底怎麼回事?到底怎麼回事!到底怎麼回事?!
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踏實,就等著下集播放,參透真相。
然而一個單元,最短兩集,最長五集。劇情一波三折,節目組處處遇到困難。
其中有一集,村民半夜總能看到對面山坡上發出詭異的光,各路專家反覆研究、各種調查,最後發現是山坡房子的玻璃反光。
於是大家把玻璃砸了,結果,半夜還是有光!
村民又急又怕,
觀眾又驚又慌,
到底是怎麼回事?!
——玻璃沒砸乾淨。
全程沒有鬼,也能把你嚇個半死(估計啟蒙了大批國產恐怖片)。
真相再荒誕,也能吸引你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地看到最後。
就算要罵人,也是看完了再罵。
試圖平息觀眾怒火的主持人
03、被逼無奈的「偽科學」之路
觀眾罵人,當然是因為不少內容和科學無關,鬧劇化嚴重,有點沙雕。
2006年,就有吐槽貼風靡網絡,網友稱「以為這是智障頻道的節目」。
不久前,《走近科學》主持人張騰嶽參加節目,被問到「偽科學」的問題。
他回答:
「我說也不能純粹叫偽科學。為啥呢?你要老弄點特別高大上的,大夥未必愛看。我們 曾經把6個諾貝爾獎得主叫在一起,按道理說好節目吧?收視率奇慘,慘不忍睹!」
「當時就是通過各種痛苦的轉型,(提問者: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哎!走這條路,最起碼有人看,看的過程當中,你告訴他,塑料是石油產品,他能記住這點就足夠了。 科學不需要電視來教。」
不是科學不需要電視來教,是觀眾不需要電視來教。
尼爾·波茲曼說:「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走近科學》,包括央視科教頻道,即CCTV10,一直不夠娛樂。
2003年第三季度,CCTV10的平均收視率0.34,在央視排倒數第二。
央視還出臺了「末位淘汰條例」,《走近科學》2003年第四季度因為收視率不佳受黃牌警告,再漲不上去,直接砍掉。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改革,CCTV除新聞頻道,其它頻道全部逐步變成商業經營的專業頻道,自負盈虧。
因此,各欄目的製片人需要競聘上崗。《走近科學》就是全央視第一個完成製片人競聘的欄目。
製片人任期內的各項KPI,都有嚴格、細緻的要求。
新上任的製片人張國飛心裡有主意,他說:生硬的、模式化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自絕於人民」。
於是《走近科學》在2004年初全面改版,講故事、做懸疑、搞噱頭。
現在大部分自媒體都在走這條路——通過運用智力,把「智力」水平拉低,但不要太低,最後還要比全民平均智商高一個腦袋尖,要拉動調動讀者的感官,讓他們形成產品上的依賴。
這一改,老百姓可太愛看了,節目排名直線上升。
來源:《科教節目的敘事化策略》
其中一期《78歲老太懷孕了?》收視率刷新了《走近科學》的紀錄,也刷新了央視十套的紀錄。
旁邊的《百家講壇》也得到啟發,製片人萬衛說:「我們必須像好萊塢大片那樣,要求3到5分鐘必須有一個懸念!」
兩檔節目都出現了較大爭議,但收視率不容置疑。
2006年《新周刊》評論:《走近科學》和《百家講壇》拉動整個央視十套成為中國電視界最具競爭潛力的媒體,它將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遠程教育平臺!
那時候網絡不發達,電影院稀少,尤其對於廣大農村地區,《走近科學》幾乎就是想像力極限,對當時的老百姓擁有致命誘惑。
這個誘惑截止到2010年,《走近科學》在爭議中再次改版,變得嚴肅、正經,有點「自絕於人民」。
停播前的最後三期為生物廢渣變能源、智能發光斑馬線、治理水花生。
選題、標題、內容,都和當年的巔峰時期完全不同。
有人說因為國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走近科學》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點開微信家族群,看看那些比「藍色睪丸」還荒誕的文章、視頻。
你會覺得我們不需要《走近科學》了嗎?
我們需要。
但確實,6個諾貝爾獎得主坐在一起,也比不上農村老漢舔一下尿。
寓教於樂的事太難,或者,樂中本就不需要教。
*文 / 空山